图书介绍
基于企业网络的集群创新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为东著 著
- 出版社: 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30637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75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184页
- 主题词:企业集团-企业管理-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基于企业网络的集群创新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导论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1
1.2相关研究综述3
1.2.1集群创新的相关研究3
1.2.2企业网络作用及其演化研究12
1.2.3探索和利用维度的组织学习研究14
1.2.4相关研究总结16
1.3本书研究思路、方法、内容与体系17
1.3.1研究思路与方法17
1.3.2研究内容与体系18
1.3.3本书创新点20
2企业网络作用及其演化机制的研究概况22
2.1基本概念22
2.1.1企业网络的相关概念22
2.1.2探索式和利用式学习的定义与相关概念25
2.1.3集群创新的相关概念26
2.2本书理论基础28
2.2.1企业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28
2.2.2探索式和利用式学习行为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30
2.2.3企业网络与探索式和利用式学习关系的研究31
2.2.4企业网络、学习行为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32
2.2.5集群的基本类型32
3企业内部网络、双重学习与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38
3.1理论假设38
3.1.1企业双重学习及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38
3.1.2企业内部非正式关系对学习行为的作用41
3.1.3企业内部正式关系对非正式关系以及学习行为的作用45
3.2实证研究方法和分析过程50
3.2.1样本设置50
3.2.2变量的测量模型52
3.2.3模型估计和评价53
3.2.4研究结果和假设检验56
3.3研究结论和启示58
3.3.1研究结论58
3.3.2管理启示60
3.4本章小结61
4基于企业间分工合作网络的集群双重学习及创新绩效研究64
4.1理论假设64
4.1.1个体和企业的双重学习方式64
4.1.2集群的双重学习及其组织方式65
4.1.3集群企业的分类和研究假设67
4.2实证研究方法和分析过程70
4.2.1样本采集和变量测量指标选取70
4.2.2模型估计和评价71
4.2.3研究结果与假设验证74
4.3研究结论与启示76
4.4本章小结79
5基于企业外部网络作用的产业集群及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生成的研究83
5.1理论假设83
5.1.1集群创新的双重性及创新绩效生成过程83
5.1.2集群学习行为的双重性及其对创新绩效生成的作用85
5.1.3集群内、外部连接关系及其对学习行为的决定性87
5.1.4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生成路径90
5.2实证研究方法和分析过程92
5.2.1样本采集和变量的测量模型92
5.2.2模型估计和评价94
5.2.3模型修正和假设检验98
5.3研究结论和启示101
5.3.1研究结论101
5.3.2管理启示103
5.4本章小结104
6集群成长过程中企业网络演化机制研究108
6.1集群成长的本质及路径108
6.1.1集群的规模扩张108
6.1.2环境对集群成长的影响110
6.1.3采用不同学习策略的集群成长路径112
6.2企业网络的演化机制115
6.2.1企业网络的类型116
6.2.2企业网络的成长环境及企业网络转型117
6.2.3集群企业在企业网络演化中的作用119
6.3案例分析120
6.3.1“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121
6.3.2产业集群的结构调整122
6.3.3“新温州模式”和“新苏南模式”124
6.3.4当前两地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26
6.4结论与启示127
6.5本章小结129
7领导企业数量特征对集群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131
7.1研究基础及理论假设131
7.1.1集群知识探索131
7.1.2守门者企业与领导企业133
7.1.3领导企业应具备的条件134
7.2研究背景及方法135
7.2.1研究背景135
7.2.2概念的操作化定义136
7.2.3模型评价137
7.3研究结论138
7.4本章小结140
8研究结论与展望141
8.1研究结论141
8.2研究展望144
附录146
参考文献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