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方依法行政实用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地方依法行政实用手册
  • 张渝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1183831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86页
  • 文件大小:122MB
  • 文件页数:6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地方依法行政实用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概述1

一、依法行政基本内涵1

二、依法行政的内容2

三、依法行政的基本要素3

(一)行政主体3

(二)依法行政的法3

(三)行政权的取得和行使3

(四)行政行为3

(五)行政责任4

四、依法行政的意义4

(一)保证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4

(二)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4

(三)保证提高行政效率4

(四)保证对行政管理的监督有统一的标准和程序4

第二节 依法行政主要依据5

一、法律依据5

(一)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5

(二)地方组织法5

(三)国家其他法律5

(四)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各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6

(五)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6

(六)在与我国特别行政区或国外组织的交往中,依法行政还要尊重我国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或国际条约6

二、文件依据7

第三节 依法行政推进路径10

一、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10

(一)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责11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1

(三)实现职能转型11

(四)推进行政管理方式改革11

二、培育和提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11

(一)不断培育和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提高依法行政意识11

(二)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11

(三)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12

三、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12

(一)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12

(二)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12

(三)改进政府立法13

(四)推进信息公开14

(五)妥善处理争议纠纷15

四、理顺执法体制,重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17

(一)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17

(二)严格依照法定权限执法17

(三)依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18

(四)改进执法方式方法18

(五)强化行政执法责任追究18

(六)改革行政执法体制18

五、强化行政行为监督,完善监督机制19

(一)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19

(二)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19

(三)做好内部行政层级监督19

(四)做好行政复议工作19

(五)做好行政应诉工作19

第四节 依法行政基本策略20

一、搭建三个平台,为依法行政构筑坚强的基石20

(一)宣传教育平台20

(二)组织领导平台20

(三)工作保障平台21

二、把握四个环节,为依法行政营造良好的环境22

(一)权力在细节上规制22

(二)决策在合法中进行23

(三)执法在规范中开展23

(四)纠纷在秩序中化解24

三、突出五大重点,为依法行政提供强大的动力25

(一)领导推动25

(二)制度推动25

(三)典型推动26

(四)压力推动26

(五)文化推动26

第五节 依法行政基本要求27

一、合法行政27

(一)合法行政的内涵27

(二)合法行政的要求27

二、合理行政27

(一)合理行政的内涵27

(二)合理行政的要求27

三、程序正当28

(一)程序正当的内涵28

(二)程序正当的要求28

四、高效便民28

(一)高效便民的内涵28

(二)制约高效便民的因素28

(三)实现高效便民的具体措施28

五、诚实守信28

(一)诚实守信的内涵28

(二)诚实守信对行政机关的要求29

六、权责一致29

(一)权责一致的内涵29

(二)实现权责一致的具体要求29

第二章 行政决策30

第一节 行政决策概述30

一、行政决策含义30

二、行政决策特点30

(一)特定性30

(二)权威性30

(三)广泛性31

(四)约束性31

(五)法律性31

(六)非营利性31

(七)不易衡量性31

三、行政决策要素31

(一)决策主体31

(二)决策客体31

(三)决策信息32

(四)决策理论与方法32

(五)决策效果32

四、行政决策类型32

五、行政决策依据34

(一)法律和法规34

(二)决议和命令34

(三)方针和政策34

(四)公众意愿和需要35

六、行政决策主要表现形式35

(一)行政法规35

(二)国家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35

(三)部门规章35

(四)地方性法规35

(五)地方政府规章36

(六)地方规范性文件36

(七)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36

第二节 行政决策要求36

一、行政决策指导思想的要求37

二、行政决策科学化的要求37

三、行政决策民主化的要求38

四、行政决策法治化的要求39

第三节 行政决策原则40

一、系统原则40

二、科学原则40

三、民主原则41

四、法治原则41

五、信息原则41

六、预测原则41

七、可行原则41

八、择优原则41

九、动态原则42

十、创新原则42

十一、程序原则42

第四节 行政决策方法42

一、信息采集与获取方法42

(一)视察42

(二)汇报42

(三)统计42

(四)检查43

(五)社会调查与研究43

(六)民意测验法43

(七)网络信息采集法43

二、预测的方法43

(一)定量预测方法43

(二)定性预测方法44

三、方案设计与抉择方法44

(一)头脑风暴法44

(二)名义群体法44

(三)德尔斐法45

(四)特性列举法45

四、决策实施与完善方法45

第五节 行政决策制度建设46

一、信息公开制度46

二、公众参与制度47

三、听证制度47

四、专家咨询论证制度47

五、风险评估制度48

六、合法性审查制度49

七、集体决策制度50

八、监督制度50

九、责任追究制度51

第六节 行政决策体系52

一、行政决策中枢系统52

二、行政决策信息系统52

三、行政决策咨询系统53

四、行政决策执行系统53

五、行政决策监督系统53

第七节 行政决策程序54

一、信息收集阶段54

二、拟订方案阶段55

三、抉择方案阶段55

四、实施反馈阶段56

五、评估决策阶段56

第三章 行政许可63

第一节 概述63

一、行政许可的概念63

二、行政许可的特征64

(一)依申请的行为64

(二)管理型的行为64

(三)外部性的行为64

(四)准许特定的行为64

(五)要式行政行为64

三、行政许可的原则64

(一)合法原则64

(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64

(三)便民原则65

(四)救济原则65

(五)信赖保护原则65

(六)不得转让原则65

(七)监督原则65

四、行政许可的种类66

(一)普通许可66

(二)特许66

(三)认可66

(四)核准66

(五)登记67

五、行政许可的设定67

(一)设定原则67

(二)设定事项68

(三)设定权分配68

六、概念辨析69

(一)非行政许可审批69

(二)备案69

(三)确认70

(四)登记70

第二节 实施主体71

一、概述71

(一)法定的行政机关71

(二)被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71

(三)被委托的行政机关71

二、相对集中许可72

三、集中(统一)办理行政许可73

(一)一个窗口对外73

(二)集中办理73

第三节 实施程序74

一、申请与受理74

(一)申请74

(二)受理74

二、审查与决定75

(一)审查75

(二)决定75

三、时限与听证76

(一)时限76

(二)听证76

四、变更与延续77

(一)变更77

(二)延续77

五、特别规定78

六、费用78

七、撤销与注销78

(一)撤销78

(二)注销79

第四节 行政许可法律责任80

一、行政许可机关及工作人员法律责任80

(一)行政法律责任80

(二)刑事法律责任80

二、行政许可申请人及被许可人法律责任80

(一)行政处罚80

(二)限制申请人申请资格80

(三)刑事法律责任81

第四章 行政处罚85

第一节 概述85

一、行政处罚概念85

二、行政处罚特征85

(一)目的的惩戒性85

(二)实施主体的行政性85

(三)法律关系的外部性86

(四)违法行为的确定性86

(五)结果的损益性86

三、行政处罚原则86

(一)处罚法定原则86

(二)公正、公开原则86

(三)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86

(四)无救济即无处罚原则87

(五)适应性违法原则87

(六)一事不再罚原则87

(七)民事、刑事责任适用原则87

四、行政处罚种类87

(一)警告88

(二)罚款88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88

(四)责令停产停业88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及有关证照88

(六)行政拘留88

(七)其他行政处罚89

五、行政处罚设定89

(一)设定原则89

(二)设定权89

六、概念辨析90

(一)刑罚90

(二)行政强制执行90

(三)行政处分90

第二节 行政处罚实施主体90

一、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90

二、相对集中处罚权91

三、授权实施行政处罚91

四、委托实施行政处罚91

第三节 管辖和适用92

一、管辖92

(一)地域管辖92

(二)职权管辖92

(三)级别管辖92

(四)转移管辖93

(五)移送管辖93

(六)指定管辖93

(七)共同管辖93

(八)集中管辖93

二、适用93

(一)普通情形94

(二)从轻、减轻处罚情形94

(三)不予、免予处罚情形94

(四)从重、加重处罚情形94

(五)单处、并处情形95

三、追究时效95

第四节 行政处罚程序95

一、简易程序95

二、一般程序96

(一)立案96

(二)调查取证96

(三)决定97

(四)送达97

三、听证97

四、执行98

第五节 法律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律责任98

一、行政机关法律责任98

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责任98

第五章 行政强制102

第一节 行政强制概念102

一、行政强制的界定102

(一)行政强制措施内涵102

(二)行政强制执行内涵102

二、行政强制的特征103

(一)行政强制措施特征103

(二)行政强制执行特征103

(三)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的共性和区别103

三、行政强制原则104

(一)合法性原则104

(二)适当原则(比例原则)104

(三)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104

(四)不得利用行政强制权牟取私利原则104

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行政强制中的程序权力和权利救济104

五、行政强制与行政处罚的区别和联系104

(一)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处罚的区别和联系104

(二)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处罚的区别和联系105

六、行政强制主要种类105

(一)行政强制措施的主要种类105

(二)行政强制执行的主要种类105

第二节 行政强制依据106

一、法律依据106

(一)行政强制基本法106

(二)相关法律106

二、行政法规106

三、地方性法规106

第三节 行政强制设定与实施要求107

一、行政强制设定要求107

(一)行政强制措施设定要求107

(二)行政强制执行设定要求107

(三)行政强制地方立法107

二、行政强制实施要求108

(一)行政强制措施实施主体要求108

(二)行政强制执行实施主体要求108

三、行政强制程序要求108

(一)行政强制措施程序要求108

(二)行政机关行政强制执行程序要求111

(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程序113

第四节 行政强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15

一、行政强制措施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15

(一)主体问题115

(二)程序问题115

(三)相对集中行政强制权问题116

(四)行刑衔接问题116

二、行政强制执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16

(一)执行主体的问题116

(二)执行程序中的问题116

第六章 行政征收121

第一节 行政征收概论121

一、行政征收概念121

(一)行政征收内涵121

(二)行政征收特征121

二、行政征收原则122

(一)公平、公正原则122

(二)效率原则122

(三)费用抵偿原则123

(四)对等给付原则123

三、行政征收内容123

(一)行政征税123

(二)行政收费125

(三)滞纳金125

四、行政征收分类126

(一)因使用权而引起的征收126

(二)因行政法上的义务而引起的征收126

(三)因违反行政法的规定而引起的征收126

五、行政征收方式126

(一)行政征收的行为方式126

(二)行政征收的计算方式127

六、行政征收程序127

七、行政征收与相似概念的区别128

(一)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128

(二)行政征收与行政征购128

(三)行政征收与行政没收128

第二节 现阶段行政征收存在的问题129

一、行政征收主体不规范129

二、行政征收的行为方式、程序不完善129

三、减征、免征的条件、范围和程序不明确129

四、缺少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征收决定的法律救济130

第七章 行政复议134

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论134

一、行政复议概念134

二、行政复议特征134

三、行政复议与其他救济方式的区别135

(一)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135

(二)行政复议与信访的区别135

(三)行政复议与行政执法监督的区别136

四、行政复议依据137

(一)法律、行政法规137

(二)国家法规性文件137

(三)地方性法规、规章137

第二节 行政复议一般规定138

一、行政复议受案范围138

(一)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事项138

(二)不能申请行政复议的事项138

二、行政复议申请期限139

(一)一般申请期限139

(二)特殊申请期限139

(三)起始日的确定139

(四)行政机关未履行法定职责时行政复议申请期限的计算139

(五)关于申请期限的其他规定140

三、行政复议参加人140

(一)申请人140

(二)被申请人140

(三)第三人141

(四)代理人141

四、申请行政复议的方式142

(一)书面申请方式142

(二)口头申请方式143

五、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应负的举证责任143

(一)申请人应当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143

(二)申请人的举证义务144

(三)申请人不能举证的后果144

六、行政复议管辖144

(一)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管辖144

(二)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管辖145

(三)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管辖145

(四)对其他行政机关、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管辖145

(五)指定管辖146

七、行政复议申请转送146

(一)行政复议申请转送的含义146

(二)适用转送的行政复议申请146

(三)转送时应注意的问题146

八、行政复议申请受理147

(一)行政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的处理方式147

(二)行政复议申请材料的补正147

(三)多头申请行政复议的处理147

(四)上级行政复议机关对行政复议受理行为的监督148

九、具体行政行为的停止执行148

(一)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原则上不停止执行148

(二)可以停止执行的情形148

十、行政复议案件审理148

(一)人员要求148

(二)审查方式148

(三)审查步骤148

(四)行政复议听证149

(五)行政复议申请的撤回150

(六)行政复议的和解150

(七)行政复议调解150

(八)行政复议机关对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有关规定的处理150

(九)行政复议的中止150

(十)行政复议的终止151

十一、行政复议决定151

(一)行政复议决定的类型151

(二)行政复议机关直接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形152

(三)行政复议机关直接撤销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形152

(四)行政复议过程中国家赔偿问题的处理152

(五)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期限153

(六)行政复议决定的履行153

十二、复议前置和终局复议154

(一)复议前置154

(二)终局复议155

十三、行政复议法律责任156

(一)行政复议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156

(二)被申请人的法律责任156

(三)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156

第三节 行政复议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57

一、如何把好立案关157

(一)进行案外和解157

(二)申请人坚持要求复议的,进行审查,看其申请是否符合受理条件157

二、申请人采用口头方式申请行政复议时行政复议机构应当注意的问题160

(一)关于委托代理人进行口头申请的问题160

(二)关于打电话申请行政复议的问题160

三、行政复议案件审理过程中要做好的有关工作和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160

(一)向被申请人送达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160

(二)确定是否需要停止执行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160

(三)选择好审理方式160

(四)注意全面收集和审查证据161

(五)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161

(六)注意收集有利于申请人的免责事实、减轻或从轻情节161

(七)撰写行政复议审查报告、代拟行政复议决定161

(八)不得作出对申请人更为不利的行政复议决定163

(九)作出行政复议决定163

(十)准备应诉或跟踪执行情况164

(十一)应当鼓励调解、和解和撤回行政复议申请164

(十二)注意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164

四、行政复议中需要注意的有关期限问题165

(一)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165

(二)作出不予受理决定的期限165

(三)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期限165

(四)协商确定受理机关和指定确定受理机关的期限166

(五)将复议申请材料发送被申请人的期限和被申请人答复的期限166

(六)审理期限166

(七)中止原因未消除导致终止审理的期限167

(八)行政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期限167

(九)纠正违法行为或做好善后工作的期限167

(十)有关期限中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区分167

五、复议过程中审查行政程序合法性应当考虑的因素167

(一)行政执法机关的管辖权问题167

(二)行政执法机关的调查或者听证程序完备与公正问题168

(三)正确区分基本程序与非基本程序168

(四)正确区分外部行政程序与内部行政程序168

(五)正确区分羁束行政程序与自由裁量行政程序168

(六)正确区分重大程序瑕疵与轻微程序瑕疵169

(七)考虑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169

(八)按规定送达行政执法决定169

六、行政复议过程中有关法律文书的出具问题169

第四节 行政复议新体制探索169

一、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的缘由169

二、行政复议体制创新的探索和实践170

(一)体制创新试点情况170

(二)行政复议体制创新的三种模式171

三、在行政复议委员会体制下政府法制机构承担的主要任务172

(一)为政府从社会各界人士中遴选复议委员会委员当好参谋助手172

(二)协助政府制定复议委员会工作规则等制度性文件172

(三)受理行政复议申请172

(四)调查案件的基本事实172

(五)提出案件处理初步意见172

(六)向行政复议委员会报告需要议决的行政复议案件调查和初审工作情况172

(七)具体办理行政复议委员会议决事项173

(八)主持行政复议调解工作173

(九)承办其他事务性工作173

第八章 行政调解176

第一节 行政调解概述176

一、概念176

二、范围176

(一)可纳入行政调解范围的行政争议177

(二)可纳入行政调解范围的民事纠纷178

(三)不宜纳入行政调解范围的争议纠纷178

三、特征179

(一)因行政管理关系而进行的民事居中调解179

(二)因行政领导、监督关系而进行的行政争议调解179

四、原则180

(一)自愿原则180

(二)合法原则180

(三)平等原则180

(四)积极主动原则180

五、辨析180

(一)行政调解与行政疏导的关系180

(二)行政调解与依法行政的关系181

(三)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关系181

六、依据182

(一)法律直接规定的行政调解182

(二)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调解183

(三)规章规定的行政调解183

(四)其他规定184

第二节 行政调解工作要点185

一、行政调解工作要求185

(一)职责分工185

(二)程序规则186

(三)行政调解流程图187

二、行政调解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87

(一)坚守调解底线,坚持依法调解187

(二)不要因为行政调解而影响申请人或第三人申请行政复议、仲裁或提起诉讼的时效188

(三)行政争议调解不成功的,不必然引起行政复议或诉讼188

(四)注意民事居中调解和行政争议调解在方式和内容上的差异188

(五)善用调解技巧189

(六)注意效率与效果的统一189

(七)不宜过于攀比行政调解的数量和成功率189

(八)发挥好政府法制办的牵头作用189

第九章 备案审查195

第一节 备案审查概论195

一、备案审查概念195

(一)备案审查的内涵195

(二)备案审查的特征195

二、备案审查原则196

(一)合法性原则196

(二)合理性原则196

(三)程序正当原则196

(四)要件齐备原则197

(五)有错必纠原则197

(六)“三统一”原则197

三、备案审查对象198

(一)地方规章198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规范性文件198

四、备案审查程序199

(一)地方规章备案审查程序199

(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程序200

第二节 地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202

一、制定的必要性202

二、制定的依据202

三、制定的程序202

(一)地方规章制定程序202

(二)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204

第三节 现阶段备案审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07

一、地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中的问题207

二、制而不备的问题208

三、报备的及时性和规范化的问题208

第四节 加强备案审查工作对策建议208

一、提高对备案审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209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不报备或不及时报备以及报备不规范的问题209

三、加强监督,强化对问题文件的纠正措施209

四、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力量的建设210

第十章 行政执法监督212

第一节 行政执法监督概念212

一、监督主体212

二、监督依据213

三、监督对象213

四、监督内容213

第二节 行政执法监督管辖214

一、属地管辖214

二、级别管辖214

三、共同管辖214

第三节 行政执法监督方式215

一、行政执法监督检查215

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215

(一)依法界定执法职责——前提和基础215

(二)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关键和抓手216

(三)严格追究行政执法责任——核心和落脚点216

三、行政执法案卷评查217

(一)评查范围217

(二)评查内容217

(三)评查标准217

(四)评查结果运用217

四、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和重大行政强制决定备案217

(一)关于“重大”的标准尚不明确218

(二)关于行政强制的备案范围218

(三)关于有案不备的问题218

五、处理群众举报、控告和投诉218

第四节 行政执法监督重点219

一、合法性监督219

(一)行政执法资格是否合法219

(二)实体是否合法220

(三)程序是否合法220

二、合理性监督221

(一)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遵循公平、公正原则,是否平等对待所有当事人221

(二)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是否符合法律目的222

(三)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是否必要、适当222

(四)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实现行政目的222

第五节 行政执法监督程序223

一、立案223

二、审查223

三、决定223

(一)责令自行纠正224

(二)撤销224

(三)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224

(四)督促其履行或者责令限期履行224

四、送达224

五、执行224

第六节 行政执法监督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225

一、行政执法监督与行政监察的关系225

二、行政执法监督决定的法律效力226

三、聘请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的问题226

第十一章 专门监督228

第一节 行政监察228

一、行政监察的含义228

二、行政监察的基本原则229

(一)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原则229

(二)实事求是原则229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229

(四)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229

(五)行政监察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原则229

三、行政监察的地位229

(一)行政监察在国家监督体系中有着其他监督方式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229

(二)行政监察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230

四、行政监察的作用230

五、行政监察组织230

(一)行政监察组织的领导管理体制230

(二)我国现行行政监察组织的机构设置231

(三)行政监察管辖231

六、行政监察职权232

(一)检查权232

(二)调查权232

(三)建议权232

(四)处分权232

七、行政监察程序233

(一)检查职责的履行233

(二)控告、检举的受理233

(三)政纪案件的调查处理233

(四)申诉的受理233

第二节 审计监督234

一、审计监督的含义234

二、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234

(一)依法审计原则234

(二)独立审计原则234

(三)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原则234

三、审计监督的地位235

(一)审计监督法律地位高235

(二)审计监督是独立的综合性的经济监督235

(三)审计监督具有行政执法和法律监督的双重职能235

四、审计监督的作用235

五、审计监督机关235

(一)中央国家审计机关236

(二)地方国家审计机关236

(三)派出机关236

六、审计监督职权236

七、审计监督程序237

第三节 专门监督的法律依据238

一、行政监察的法律依据238

(一)宪法238

(二)法律238

(三)行政法规238

(四)监察部规章238

(五)其他部门规章239

二、审计监督的法律依据239

(一)宪法239

(二)法律239

(三)行政法规239

(四)其他有关审计监督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239

(五)其他法律、法规239

第四节 专门监督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240

一、监察管辖权与案件查办权问题240

二、监察对象的管辖与监察事项的管辖问题240

三、监察机关受理申诉的范围问题240

四、财政审计监督查出的问题处罚不严问题241

第十二章 行政应诉244

第一节 行政应诉概述244

一、概念244

二、特征244

三、主体245

四、辨析245

(一)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245

(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246

(三)行政调解与行政应诉246

第二节 行政应诉工作要点247

一、行政应诉工作要求247

(一)被告的权利与义务247

(二)行政应诉各阶段工作要点249

(三)行政诉讼流程图255

二、行政应诉中应注意的问题256

(一)举证责任256

(二)法庭答辩方法和技巧257

(三)行政应诉中容易败诉的情形258

(四)行政诉讼中的调解259

附录:地方依法行政工作主要依据267

第一部分 宪法、部分法律和行政法规26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6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287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300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307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319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331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339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346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357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363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376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382

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388

十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节录)396

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节录)399

十六、规章制定程序条例404

十七、法规规章备案条例409

十八、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412

十九、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420

二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429

二十一、信访条例435

二十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443

二十三、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451

第二部分 国务院有关文件454

一、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决定454

二、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457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460

四、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468

五、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474

六、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通知481

七、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通知485

八、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488

九、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通知491

十、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的通知494

十一、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通知497

十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499

十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504

十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508

第三部分 部分省(市)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文件选编513

一、浙江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513

二、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518

三、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541

四、江苏省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管理暂行办法546

五、重庆市行政复议工作基本规范554

六、四川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559

七、四川省人民政府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规章程序规定567

八、四川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572

九、四川省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评估指标577

十、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5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