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流行病学基础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流行病学基础与实践
  • 周宜开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6498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39页
  • 文件大小:250MB
  • 文件页数:558页
  • 主题词:环境流行病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流行病学基础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环境流行病学发展简史1

一、环境流行病学萌芽1

二、环境流行病学形成、发展期2

第二节 环境流行病学概述3

一、环境流行病学定义3

二、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内容3

三、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特性8

四、环境流行病学与医学相关学科的关系9

第三节 环境流行病学展望11

一、发展动力11

二、发展趋势12

三、当前工作18

第二章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21

第一节 分布论的运用21

一、疾病流行的强度21

二、疾病分布的形式22

第二节 群体观念28

一、群体概念28

二、人群健康效应谱29

三、个体反应不齐性的影响30

四、人群易感性30

五、弱效应的非特异性质31

第三节 群体效应测量指标32

一、率、比和构成比32

二、常用的指标33

第四节 效应指标的选择41

一、多选指标41

二、多项效应观察41

三、定性目标与定量目标42

四、对比法42

第三章 暴露评估44

第一节 基本概念44

一、暴露44

二、暴露评估44

第二节 暴露途径46

一、大气46

二、土壤(或降尘)46

三、水47

四、食物链48

五、物理因素48

第三节 暴露测量50

一、暴露测量定义50

二、暴露测量方法51

第四节 暴露模型53

第五节 暴露评估的设计和实施56

一、暴露评估的目的56

二、评估范畴57

三、评估的精细程度57

四、确定暴露定量估计方法58

五、制定评估计划58

第六节 研究案例62

第四章 健康效应评估65

第一节 健康效应评估的概念65

一、基本概念65

二、健康效应的性质66

第二节 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68

一、消化系统68

二、神经系统68

三、呼吸系统69

四、泌尿系统69

五、造血系统70

六、免疫系统70

七、生殖系统70

八、皮肤71

第三节 健康效应评估72

一、健康效应测量72

二、健康效应评估76

三、健康效应评估中的方法学问题76

第四节 研究案例77

第五章 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评价79

第一节 概述79

一、关联79

二、暴露-效应关系80

三、暴露-效应关系模式81

第二节 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82

一、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82

二、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链82

三、非确定性病因83

四、因果关系评价的作用与意义84

第三节 因果关系评价的内容与方法84

一、因果关系评价的研究内容84

二、因果关系评价的研究方法85

第四节 因果关系评价依据87

一、评价依据87

二、交互作用的分析88

三、混杂因素的控制89

四、健康损害分担率分析90

第五节 几种因果关系评价的基本程序90

一、暴露明确型的因果关系评价91

二、效应明确型的因果关系评价92

三、不明原因健康损害型的因果关系评价92

四、暴露效应未明型的因果关系评价93

第六节 研究案例94

第六章 环境流行病学基本研究方法97

第一节 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特点和任务97

一、当前的研究特点97

二、主要研究任务97

三、常用的基本研究类型98

第二节 环境流行病学的基本研究方法98

一、现况研究99

二、生态学研究101

三、病例对照研究102

四、队列研究108

五、现场干预试验114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学问题119

一、研究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120

二、研究设计的策略120

三、研究设计中的方法学问题121

四、研究设计书的撰写提纲123

第四节 研究案例123

第七章 环境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分析与表达126

第一节 数据处理的一般原则与基本内容126

一、原始数据的录入与数据库的建立126

二、数据核查与离群数据的处理127

三、统计分析方法前提条件的检查与描述128

第二节 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的基本思路128

一、研究目的、设计类型与统计分析方法129

二、数据类型、分布特征与统计分析方法129

三、环境流行病学数据统计分析常见的错误130

第三节 环境流行病学常用调查方法资料的统计分析133

一、横断面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133

二、队列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133

三、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134

第四节 环境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分析结果的表达135

一、统计分析指标135

二、统计表135

三、统计图136

四、统计推断结果的表达与解释138

第八章 环境流行病学中数据管理、分析软件140

第一节 EpiData软件简介140

第二节 操作说明140

一、建立调查表文件141

二、数据的建立和修改144

三、建立核查文件145

四、录入数据147

五、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148

六、数据库的输出和输入152

第九章 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及其应用155

第一节 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方法155

一、概述155

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156

第二节 人群健康风险评估在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164

一、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的作用164

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时流行病学方法的选择164

三、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的应用实例165

第十章 环境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171

第一节 环境健康监测和暴露监测171

一、公共卫生监测171

二、环境健康监测171

第二节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程序174

第三节 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聚集性177

第四节 局部(地区)污染健康影响的调查178

第五节 在政策和管理中的作用179

第六节 研究案例186

第十一章 环境镉污染及健康效应191

第一节 镉的生物学效应191

一、镉与生物大分子191

二、镉与金属硫蛋白191

三、镉、钙交叉作用192

四、镉与氧化损伤192

五、镉与基因的异常表达192

六、镉与细胞凋亡192

第二节 镉的环境暴露192

一、环境镉污染的来源192

二、镉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归193

第三节 镉的健康效应193

一、镉的吸收及代谢193

二、镉的健康效应194

三、镉损伤的效应指标200

四、镉中毒防治201

第四节 镉污染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状202

一、环境中的镉污染202

二、镉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203

三、环境镉污染人群健康危害研究现状203

四、人群健康危害的监测预警205

五、镉污染的环境预防与治理205

第五节 研究案例206

第十二章 环境汞污染及健康效应210

第一节 环境中的汞210

一、汞的理化性质210

二、环境汞的来源210

三、汞在环境中的变迁212

第二节 汞的环境暴露214

一、人类接触环境中的汞214

二、汞暴露标准的制定214

第三节 汞的健康效应215

一、无机汞毒性215

二、有机汞化合物的毒性216

第四节 水俣病——慢性甲基汞中毒217

一、水俣病的发病原因与机制217

二、水俣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218

三、慢性甲基汞中毒的流行病学概况220

第五节 研究案例223

第十三章 环境铅污染及健康效应226

第一节 铅的性质和用途226

一、铅的理化性质226

二、铅的用途226

第二节 铅的环境暴露227

一、铅污染来源227

二、铅暴露途径227

三、铅在环境中的迁移228

第三节 铅的健康效应229

一、铅的毒性229

二、铅致机体各系统损害的表现230

三、铅健康损害的流行病学特征232

四、防治策略和措施234

第四节 铅污染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状234

一、人群环境铅暴露调查和估计235

二、铅安全负荷剂量235

三、铅毒性作用的选择性235

四、铅中毒危险因素236

五、铅暴露生物监测236

六、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估指标238

七、铅污染治理措施效果的评价239

第五节 研究案例240

第十四章 环境铬污染及健康效应243

第一节 铬的性质243

一、铬的生理作用243

二、无机铬的毒性244

第二节 铬的环境暴露245

一、铬的自然环境分布245

二、铬污染环境暴露246

第三节 铬的健康效应247

一、铬及其化合物在人体内的吸收与代谢248

二、铬的健康效应249

三、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252

第四节 铬污染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253

一、调查对象253

二、调查方法254

第五节 铬污染防治措施258

一、污染治理258

二、预防措施259

第六节 研究案例259

第十五章 环境砷污染及健康效应262

第一节 砷的毒性262

一、砷毒性概述262

二、砷中毒分子机制研究263

第二节 砷的环境暴露264

一、地球化学性砷暴露264

二、环境污染性砷暴露265

三、砷暴露标准的制定266

第三节 砷的健康效应267

一、砷的吸收及人体分布267

二、砷的健康效应268

三、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270

第四节 砷的致癌性272

一、影响DNA的甲基化和修复273

二、引起基因变异273

三、对细胞产生氧化损伤273

四、其他致癌机制273

第五节 砷污染危害的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274

一、调查对象274

二、调查方法275

第六节 砷污染防治措施278

一、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278

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279

三、环境污染型砷污染防治279

第七节 研究案例280

第十六章 环境氟污染及健康效应283

第一节 氟的环境暴露283

一、土壤中的氟283

二、水体中的氟286

三、大气中的氟288

四、氟在自然界的循环288

第二节 氟的健康效应289

一、氟的毒性289

二、氟的健康效应关系290

第三节 地方性氟中毒295

一、简介295

二、地方性氟中毒分类295

三、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297

第四节 氟污染危害的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298

一、调查研究目的299

二、调查研究内容与方法300

第五节 研究案例301

第十七章 环境农药污染及健康效应304

第一节 农药种类304

第二节 农药的毒性309

一、毒害作用方式309

二、毒性评价和分级310

三、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311

四、常用农药的毒性概况313

第三节 农药的环境暴露313

第四节 农药的健康效应316

一、农药的吸收和代谢316

二、农药的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320

三、农药中毒的诊断和治疗321

第五节 农药的致畸、致突变效应324

一、农药的致畸效应324

二、农药的致突变效应325

第六节 农药污染危害的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326

一、调查研究目的327

二、调查研究内容327

三、调查研究方法328

第七节 研究案例329

第十八章 主要有机污染物及健康效应332

第一节 环境主要有机污染物种类332

一、有机污染物332

二、有机污染源333

三、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主要有机污染物334

第二节 主要有机污染物的毒理学性质335

一、多环芳烃的毒理学性质335

二、多氯联苯的毒理学性质338

三、内分泌干扰物的毒理学性质339

第三节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暴露341

一、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341

二、有机污染物的环境暴露342

第四节 有机污染物的健康效应344

一、致癌作用344

二、生殖和神经发育影响345

三、免疫功能影响345

四、致畸和致突变作用346

第五节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346

一、国内外概况346

二、人群暴露调查347

三、健康效应调查347

第六节 案例分析348

第十九章 放射性污染及健康效应351

第一节 电离辐射剂量和常用剂量单位351

一、放射性活度352

二、照射量352

三、吸收剂量352

四、剂量当量352

第二节 天然本底照射353

一、宇宙射线354

二、地球辐射354

三、水和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来源356

第三节 人工放射性污染源356

一、医源性辐射356

二、核武器试验、贫铀弹357

三、核电站、核事故358

四、核工业359

五、生产、生活中的辐射361

第四节 电离辐射健康效应362

一、环境中放射性物质侵入体内的照射362

二、急性放射病363

三、慢性放射病363

四、小剂量外照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64

第五节 放射性卫生标准366

一、放射性卫生标准制定依据366

二、基本剂量限值368

三、导出剂量限值369

四、管理限值和参考水平369

第六节 放射性防护原则370

一、电离辐射源的防护方法370

二、放射性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370

三、对公众的健康保护370

第七节 核与放射性事故现场救援技术方案371

一、现场救援的基本任务371

二、现场分区及其标记371

三、现场医学救援行动的一般步骤372

四、现场抢救程序372

五、放射性污染现场的控制373

六、人体体表放射性污染的去除374

七、环境流行病学调查375

第八节 案例分析376

第二十章 电磁辐射污染与健康效应379

第一节 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379

一、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379

二、射频辐射380

三、射频辐射场380

四、比吸收率381

五、工频电磁场381

第二节 电磁辐射的生物学效应382

一、致热效应382

二、非致热效应383

三、累积效应384

四、远位效应384

第三节 电磁辐射健康效应384

一、中枢神经系统效应384

二、感觉器官效应385

三、心血管系统效应387

四、呼吸系统效应387

五、内分泌和生殖系统效应387

六、血液系统效应388

七、消化系统效应388

八、免疫功能效应388

九、其他组织、器官效应388

十、工频电磁场健康效应388

十一、致癌、致畸问题388

第四节 电磁辐射污染生态系统事例388

一、电磁辐射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388

二、电磁辐射危害生态系统的事例389

第五节 家用电器电磁辐射危害和防护390

一、安全使用家用电器390

二、手机辐射危害和预防措施391

第六节 电磁辐射源污染环境流行病学调查392

一、电磁辐射源调查392

二、环境暴露与人群健康调查393

三、结果分析394

四、综合评价及诊断395

第七节 案例分析395

第二十一章 大气环境污染及健康效应397

第一节 大气的物理状态与化学组成397

一、大气的物理状态397

二、大气的化学组成398

三、大气的结构399

四、大气稳定度400

五、大气湍流401

第二节 大气污染来源402

一、天然污染源402

二、燃煤污染源403

三、流动污染源404

四、工业污染源405

第三节 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危害405

一、一次污染物的健康效应405

二、次生污染物的影响408

三、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的流行病学特点410

第四节 室内空气污染412

一、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412

二、室内环境污染的特点413

三、主要污染物的健康效应414

第五节 大气污染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415

一、调查与监测目的415

二、调查的内容和方法415

第六节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423

第七节 研究案例424

第二十二章 水环境污染及健康效应428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水428

一、天然水的组成428

二、天然水的分布和循环429

第二节 水体污染430

一、水体污染源430

二、水体污染物432

第三节 水污染与健康435

一、生物性污染与介水传染病436

二、重金属污染与慢性中毒和公害病438

三、远期危害——致癌439

四、远期危害——生殖损害与致畸441

五、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及危害443

第四节 环境流行病学调查444

一、污染源调查444

二、水环境暴露测量445

三、人群健康影响调查和健康风险评估449

第五节 研究案例451

第二十三章 土壤污染及健康效应454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结构和性质454

一、土壤的组成454

二、土壤的结构454

三、土壤的理化性质454

四、土壤结构、性质对污染物转归的影响456

第二节 土壤环境与人类的关系456

一、土壤元素与健康457

二、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458

三、土壤环境的功能与作用458

第三节 土壤污染459

一、土壤污染概念和特点459

二、土壤污染源460

三、土壤污染物种类464

四、土壤污染类型466

第四节 土壤环境污染及健康效应467

一、土壤污染物侵入人体途径467

二、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468

三、土壤污染物及健康效应470

四、土壤污染与食品安全473

第五节 土壤污染环境流行病学调查与评价473

一、环境暴露测量473

二、健康效应测量475

三、环境医学评价476

第六节 研究案例478

第二十四章 环境与致癌482

第一节 环境致癌作用482

一、环境致癌因素483

二、环境致癌机制490

三、环境致癌途径491

四、影响环境致癌作用的因素494

第二节 癌症流行病学研究495

一、癌症环境分布特征495

二、环境致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502

三、环境流行病学调查507

第三节 癌症的预防510

一、一级预防措施510

二、二级预防措施511

三、三级预防措施512

第四节 研究案例512

附录517

附录1 某些非致癌污染物的参考剂量[RfD,mg/(ka·d)](美国)517

附录2 BMDS软件及其应用实例518

附录3 某些化学致癌物的致癌强度系数(美国)523

附录4 相关标准及文件清单524

附录5 美国65类有毒污染物名单(包括化合物及化合物类)525

附录6 欧洲共同体公布的有机污染物“黑名单”527

附录7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528

附录8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种类529

附录9 卫生部推荐的生物材料检验方法530

附录10 人体生物材料中常见元素正常参考值532

英中文术语对照表5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