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印光大师口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印光大师口述](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0490068.jpg)
- 印光大师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06090773;750609077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68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5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印光大师口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演说开示2
第一章 念佛于当今众生利益最大2
第二章 《四料简偈》与念佛了生死6
第三章 专仗佛力才能速了生死10
第四章 因果为彻上彻下法门14
第五章 《四料简偈》为参禅修净的无上警策19
第六章 灵岩道场专弘念佛法门22
第七章 净土法门说要29
第八章 因果教育的方法与场所32
一、世出世间法皆不废因果32
二、家庭是因果教育的最佳课堂33
第九章 佛法功用及东土传化源流35
一、佛法在东土传化源流35
二、佛教分会释义38
三、佛法东来与胜残去杀39
四、既为佛子,当行佛事40
第十章 随机开示八则42
一、吃素能免刀兵劫42
二、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求生净土43
三、假若汝命不该绝,愈病良方唯念佛44
四、至诚是看经念佛最妙之法45
五、临终至诚念佛必蒙佛接引45
六、生气后不可哺乳婴幼46
七、学医发隐47
八、免难轶闻48
第十一章 临终三大要50
第十二章 念佛三昧摸象记54
第十三章 以身率物,以德服人56
第十四章 仗佛力,往生易58
第十五章 日日画老虎,恐来生为虎62
第十六章 称一声洪名,现一分相好64
第十七章 格物乃是极亲切、极简易之根本66
第十八章 周老禅师不吃猪肉的公案68
第十九章 做事必须自量己力,须先防其流弊70
第二十章 听人念佛,亦得大功德74
第二十一章 来生做人比往生净土难一万倍77
第二十二章 念佛乃乱世救难救命妙法79
第二十三章 念佛乃明理悟心捷径84
第二十四章 不仗佛力求净土,非愚即狂86
第二篇 文字般若94
第一章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94
第二章 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96
第三章 宗教不宜混滥论98
第四章 佛教以孝为本论104
第五章 竭诚方获实益论106
第六章 诫初发心学佛者113
第七章 净土指要117
第八章 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119
第九章 佛法之内护与外护122
第十章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125
第十一章 林文忠公行舆日课发隐129
第十二章 万法悉归净土131
第十三章 孝道尽,佛道成132
第十四章 “普门品”流通缘起134
第十五章 《心经》为总持诸法之法门136
第十六章 净土法门为一切诸法之归宿138
第十七章 念佛为即浅即深,即权即实之法门140
第十八章 念佛于在家人最契理契机142
第十九章 “净土五经”概述143
第二十章 大藏要义简述145
第二十一章 谙熟因果,善用心性148
第二十二章 念佛灵感事迹录151
一、永春重修东关桥观音灵感记151
二、镇海李太夫人燃灯照海记152
三、岳运生居士往生记153
四、今彩大师往生记154
五、汪含章夫人往生记155
六、沈翊仙居士脱难记157
七、周紫珊居士生西记158
八、善女人何王氏圣缘生西记159
九、杨佩文居士得舍利记160
十、阿育王佛舍利塔纪实161
十一、陈了常优婆夷往生事迹兼佛性发隐162
第二十三章 凡夫性情,随物所移165
第二十四章 临终一关,要紧至极167
第二十五章 念佛最妙之法168
第二十六章 希圣希贤,在人自勉170
第二十七章 为善必得善,作恶必招恶180
第二十八章 能逆来顺受,则必有后福182
第二十九章 背觉合尘与背尘合觉184
第三十章 佛法乃十法界公共之法187
第三十一章 根本未立,枝节何由畅茂189
第三十二章 果能一心念佛,临终必有瑞应191
第三十三章 至心念佛,逆谤皆得往生192
第三十四章 凡做功德,念佛一法,最易得益193
第三十五章 一念投诚,即获接引194
第三十六章 欲家道好子孙好,必先善教儿女196
第三十七章 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197
第三十八章 不以念佛为事,其失大莫能喻199
第三十九章 不可以躁妄心求境界神通202
第四十章 都摄六根,入手在听203
第四十一章 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204
第四十二章 念佛念观音,最易感通相应205
第四十三章 真修持方是真佛子206
第三篇 笔述析疑208
第一章 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208
第二章 乐天知命,不怨不尤211
第三章 顺逆忙闲,念念在道215
第四章 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216
第五章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218
第六章 念佛于在家人最亲切最方便220
第七章 念佛法门至广大至简易225
第八章 宝王随息念佛法门230
第九章 以怖苦心念佛,是出苦第一妙法231
第十章 罪福由心而分,果报由心而异232
第十一章 《醉菩提》所叙乃当日实事235
第十二章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236
第十三章 通身放下,一念单提238
第十四章 医者当即世间法以行佛法240
第十五章 “干大悲水”服食治病方法242
第十六章 如能日日改过,便入圣贤之流244
第十七章 善恶因果,皆自心之感召247
第十八章 每日至诚念佛,善根自能日长249
第十九章 盲聋喑哑,皆可作佛250
第二十章 广游宜以神不以身251
第二十一章 尽我愚诚,一切从简253
第二十二章 房事是世间第一生死关节255
第二十三章 学佛之道,事事当尽己之分256
第二十四章 天下之乱,源于家庭无善教257
第二十五章 佛力、法力、心力皆不可思议258
第二十六章 心慈去杀260
第二十七章 欲得佛法实益,不得轻法慢人261
第二十八章 真金白银不要作马桶夜壶264
第二十九章 世间最大功德,莫过于善教儿女266
第三十章 欲为父母求寿,莫若至诚念佛268
第三十一章 年高更宜死心念佛269
第三十二章 非修净土法门决难当生了脱生死271
第三十三章 弘扬佛法,应在真实行持处着力273
第三十四章 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法275
第三十五章 临终助念,理当竭诚从事276
第三十六章 知保身节欲,免纵欲早夭278
第三十七章 节欲能强健长寿280
第三十八章 不做大通家,专一于净土282
第三十九章 一念至诚称念,即得所作如意283
第四十章 切切不可怕死,有病即愿往生284
第四十一章 行孝不要效法“罗刹女之爱”285
第四十二章 不要把念佛视为等闲事287
第四十三章 慈善有德,心地行为悉皆光明288
第四十四章 但尽我心念佛,不问对境顺逆290
第四十五章 作善作恶,如种谷然291
第四十六章 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294
第四十七章 佛法如钱,在人善用307
第四十八章 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309
第四十九章 熟处转生,生处转熟310
第五十章 非从极约法门做起不可311
第五十一章 保养之法,寡欲第一313
第五十二章 念佛去妄念秘诀314
第五十三章 汝果至诚忏悔,必能回心向道316
第五十四章 时节愈向后移,愈宜专修净业317
第五十五章 舍利乃戒、定、慧力所致318
第五十六章 坚定其心,愈入愈深,愈修愈切319
第五十七章 不要执理而废事321
第五十八章 净土法门,最胜方便322
第四篇 有问有答325
第一章 净土决疑论325
第二章 净土问答并序333
第三章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335
第四章 佛法广大如海,众生唯信乃入340
第五章 财施法施,当以至诚345
第六章 是心念佛,是心是佛347
第七章 佛法乃心法,心戒为最要354
第八章 居心行事,但求问心无愧358
第九章 句句声声念念,务求皆有着落360
第十章 放下我见,愿生净土362
第十一章 事求简约,为功必深363
第十二章 真心办道,不在皈戒366
第十三章 出格之人,不可以常格律之372
第十四章 佛法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法373
第十五章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未必有德376
第五篇 行证追记382
一、两法师382
二、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387
三、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389
四、印光大师荼毗记396
五、印光大师舍利记397
六、印光大师舍利灵变记398
七、纪念印光老人的老实话399
八、拜识印光大师的因缘及其印象400
九、印光大师许我出家406
十、印光大师轶事二则408
十一、纪梦悼印光大师409
十二、印光大师感应记410
十三、记丁居士谈印光法师琐事411
十四、幽明钦赞之印光大师413
十五、印光公觉范永垂后世414
十六、闻印光大师生西僭述鄙怀417
十七、敬贺印光大师往生安养419
十八、我之纪念印光大师420
十九、不慧与印光大师422
二十、印光大师恩德追记424
二十一、与皈戒本师印光大师之因缘425
二十二、皈依印光大师回溯记427
二十三、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428
二十四、印光大师圆寂十周年纪念回忆录434
二十五、追慕原始要终之第一位大导师437
二十六、老实念佛441
二十七、印光法师443
二十八、忆胡松年449
附录一 印光大师年谱452
编后记 一心惟念佛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