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
  • 张健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646811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98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516页
  • 主题词:四川盆地-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四川盆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3

第一章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生态要素及其特征3

1.1土地要素及其特征4

1.2气候要素及其特征10

1.3生物资源及特征12

1.4水资源要素及其特征16

1.5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人口资源及特征20

1.6本章小结21

第二章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现状23

2.1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3

2.2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机遇及形成的压力32

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生态环境的需求35

2.4本章小结38

第二部分生态治理的理论基础与治理模式41

第三章 区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及技术集成41

3.1主要生态退化类型及特征41

3.2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51

3.3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集成67

3.4本章小结75

第四章 开发增值型生态治理模式76

4.1开发增值型生态治理模式的概念、特征和理论基础76

4.2开发增值型生态治理模式的分类79

4.3典型复合系统关键技术82

第五章 生态恢复型生态治理模式89

5.1生态恢复型生态治理模式的概念和特征89

5.2生态恢复型生态治理模式的分类92

5.3典型治理模式的关键技术97

第三部分不同恢复模式土壤生态学过程105

第六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及土壤改良效应105

6.1洪雅县几种退耕还林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动态105

6.2天全县生态林(水土保持林)植被恢复的改土效应138

第七章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响应机制143

7.1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性143

7.2盆北低山区(广元市)低效水土保持林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研究155

第八章 植被恢复对土壤酶活性和呼吸强度的影响161

8.1盆地西部丘陵区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161

8.2盆地北部低山区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和呼吸作用的影响172

8.3盆地中部果+草经济林不同土壤管理模式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理化性质183

第四部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生态服务功能199

第九章几种植被恢复模式的植被结构特征与生物多样性199

9.1林(竹)+牧草复合种植模式199

9.2桤木十野草植被恢复模式203

9.3本章小结208

第十章不同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210

10.1川西低山丘陵区林(竹)十草植被恢复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效应210

10.2盆地北部低山区退耕还林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水土保持和水涵养功能242

10.3盆北低山区四种林草植被恢复模式坡面的水土保持效应256

10.4果草模式的水土保持机理及效果283

第十一章典型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的根系改土及固土效应294

11.1研究区基本情况294

11.2林地内细根和草根生物量状况295

11.3林地与未退耕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测定结果与分析307

11.4林地与未退耕地土壤有机质的测定结果与分析310

11.5以微团聚体含量为基础的土壤抗蚀性指标的测定结果与分析314

11.6林地内细根、草根和各抗蚀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316

11.7讨论318

第十二章几种林草复合种植模式的邻体干扰效应320

12.1研究区域概况320

12.2三种不同林草模式的生物量及养分分配321

12.3三种林草模式中的邻体干扰325

12.4不同林草模式中养分积累的动态变化330

12.5不同林草模式土壤供养能力与植物吸收养分间的关系335

12.6对三种林草模式经营措施的建议358

12.7本章小结360

第十三章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的牧草选择及适宜林冠层结构366

13.1适宜牧草选择研究366

13.2林(竹)+扁穗牛鞭草复合种植冠层适宜郁闭度的研究375

13.3本章小结389

第五部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经济、社会服务功能393

第十四章 低效林恢复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经济效益评价393

14.1研究区的自然环境概况393

14.2林草复合模式经济效益分析394

14.3水土保持林结构模式综合分析395

第十五章退耕还林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生态经济效益分析403

15.1北川县退耕还林几种植被配置模式的综合效益403

15.2洪雅县退耕还林区林(竹)+草扁穗牛鞭草植被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426

第十六章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431

16.1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431

16.2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探讨437

16.3实证分析441

16.4本章小结462

16.5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的措施463

第十七章基于遥感与GIS的植被恢复区土地利用动态评价464

17.1研究区基本情况464

17.2研究内容465

17.3数据获取与数据源分析467

17.4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及精度评价467

17.5土地利用变化及退耕还林地来源分析472

17.6 本章小结477

参考文献478

动植物名录4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