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烹饪史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陶文台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11196·002
- 出版时间:1983
- 标注页数:229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烹饪史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一章 中国烹饪的起源和发展1
从茹毛饮血到火燔熟食1
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1
人类用火的古老传说1
我国传说中用火的圣人2
火的运用与人类的进化2
人类用火最早的年代3
从火上燔肉到石上燔谷3
伏羲时肉食盛行3
神农之世始有谷食5
石烹法7
“石上燔谷”法8
陶器的产生9
陶器时代的我国烹饪9
半坡遗址的双连灶10
我国古代的陶制炊器11
调味品的产生13
夏商周三代的烹饪14
食物来源进一步扩大14
炊具的改进16
三代时的食馔18
周代八珍和楚宫名食18
先秦的烹饪经验19
原料选择与鉴别19
原料的粗加工20
刀工技术20
食物配伍21
烹饪火候21
食品雕刻工艺的产生22
肴馔色香味形器的质量要求22
炉灶锅釜等炊具的改进23
两汉三国南北朝时的烹饪技艺23
炉案分工的新局面26
百种千名、齐味万方的美食26
烹调技艺的新发展(烹饪法·调味·色素·面食点心等)28
著名的品味家32
隋唐两宋时的烹饪33
新的燃料与新的炉灶33
食品加工机械的发展35
食品雕刻工艺的发展35
精美的花式菜点36
海味异产涌入食谱38
牲畜禽类下水脚料入馔39
素食的发展39
元明清时烹饪技艺的发展40
兄弟民族饮食的两次大交流40
凉菜的发展40
最早的涮羊肉法40
海味的进一步丰富41
机磨和瓜刻42
烹饪方法越来越多样化42
喜庆祝语入馔之风盛行42
食疗之风盛行43
第二章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变迁45
传说中的原始市场45
夏商周三代的饮食市场46
周有三市46
市场法规46
汉代繁荣的市场47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的饮食市场47
三代的饮食市场47
饮食市场的新因素49
隋唐两宋时的饮食市场50
大都市的增多50
饮食行业经营规模空前扩大50
饮食行业经营的多样化51
饮食行业内部分工日趋精细55
饮食服务的新项目新花样56
元明清时的饮食市场58
明代的官建酒楼58
饮食行与娱乐行业进一步结合59
饮食行与旅游业结合59
第三章 中国餐具的产生与演化68
“污尊抔饮”的时代68
陶器时代69
炊食器共于一体的时代69
青铜时代71
漆木餐具的兴衰76
瓷器的兴起79
越瓷81
柴汝官哥瓷器82
宣成嘉万窑器83
古代其他餐具种种84
瓢饮盂食84
金罍玉钟种种85
刀具匕箸种种87
食罩88
五位瓶与水催子90
罕见的奇异餐具种种91
筵席93
古代筵宴的雏形93
第四章 中国古代筵宴的成型与改进93
上古无筵席93
我国筵席的起源与变迁93
我国何时产生筵宴95
筵宴的变迁96
古代筵席种种规格100
庆典祭祀之礼筵100
殿试和乡试筵宴104
乡饮酒与官厅宴饮104
使节宴会的规格105
看菜和看席106
古代宴会的服务人员106
古代筵席与娱乐活动108
以乐侑食的开始108
不同时代的不同宴乐109
古代名宴种种113
时令名宴116
因地而举的名宴116
因物而举的名宴116
因事而举的名宴120
文会120
旅游船宴124
满汉金席126
第五章历代名厨128
上古的“圣人”厨师128
轩辕氏128
寿命最长的厨师129
彭铿129
吕望130
伊尹130
厨师国王和厨师宰相130
少康130
春秋时造反行刺的厨师131
易牙131
太和公和专诸131
汉代两位发大财的厨师132
浊氏132
张氏132
南北朝时的夫人厨师132
李络秀132
崔浩之母卢氏133
晋代的太子厨师133
五代专卖名食的厨师134
张手美134
唐代掌厨四十年的婢女厨师——膳祖134
花糕员外135
五代尼姑厨师——梵正135
宋代宫廷名女厨师——尚食刘娘子135
宋代烤鸭名手与鱼羹名厨136
王立136
宋五嫂136
余媚娘136
浦江吴氏137
明代名厨师137
华亭朱氏137
抗倭英雄名厨——曹顶137
自写食谱的厨师——潘清渠138
清代名厨师138
董小宛138
萧美人139
董桃楣139
王小余140
其他141
第六章 中国古代烹饪理论的发展144
中国烹饪理论的开山鼻祖144
我国最早的宫廷食典145
食医的实践与理论145
烹饪理论的奠基人145
烹饪理论领域的扩大146
烹饪理论的成熟阶段146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饮食保健154
远古时期154
火化熟食154
神农氏尝百草154
黄帝《内经》154
食医的出现155
先秦三代155
孔丘食论156
食礼与饮食卫生157
两汉三国南北朝时期158
仓公淳于意重食疗158
华佗的《食论》159
吴普与《神农本草经》159
饮水卫生的新认识160
隋唐宋时期161
食疗理论的系统化161
多种食物本草问世162
元明清时期162
饮食辩证科学的兴起162
忽思慧的《饮膳正要》162
食物来源的进一步扩大166
贾铭的《饮食须知》166
古代食品科学之大成167
第八章文豪与庖厨169
屈原笔下的楚地肴馔169
司马相如开酒舍169
司马子长关心饮食行171
杜甫诗中有佳味171
张?小说记珍筵171
苏东坡知味172
施耐庵写饮食173
高濂的《遵生八笺》174
朱彝尊写《食宪鸿秘》174
曹雪芹精于烹调174
袁枚品味是专家174
郑板桥诗画透珍味176
第九章 中国古代的食品储藏177
冰藏177
井藏179
坑藏179
蜜藏180
糖藏180
盐藏181
酱藏181
醋藏181
酒藏181
脱水藏182
曝晒藏182
脯腊藏182
风藏183
熏炙焙烘藏183
瓮桶藏184
油藏185
泥封185
生物相生藏185
纸封185
灰藏186
铜水藏187
沙藏187
第十章 中外饮食交流188
先秦时期188
两汉三国时期188
隋唐两宋时期189
元明清三代191
第十一章中国菜系的历史源流198
中国菜系形成的几个阶段198
菜系萌芽时期198
中国菜系形成的诸因素199
形成时期199
发展时期199
地方风味形成的物质基础200
菜系形成的社会因素201
中国菜系的简况205
民族风味简况205
地方风味简况(鲁菜、川菜、广菜、扬菜)207
其他风味简况215
第十二章 中国烹饪史的两面观220
剥削者阶级的穷奢极欲220
剥削者阶级的掠夺压榨223
劳动者阶级的苦难生活225
古代厨师的不幸遭遇226
结束语228
后记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