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建苑拾英 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科技史料选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建苑拾英 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科技史料选编
  • 李国豪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806481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687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7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建苑拾英 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科技史料选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附录 《建苑拾英》第一辑专业名词索引1

(二)黄帝始建宫室3

第一章 经济汇编 考工典3

第一节 考工总部3

一 考工总部汇考一3

(一)炎帝始课工定地3

(四)百工饬化八材,遂人掌邦之野4

(三)殷制天子有六工4

(五)合此四者为良5

(七)四代之所上7

(六)攻木之工七7

(二)後汉8

二 考工总部汇考二——历代营建职官之制8

(一)汉8

(四)晋9

(三)魏9

(七)梁10

(五)宋10

(六)南齐10

(九)北周11

(八)北齐11

(十一)唐12

(十)隋12

(十三)金13

(十二)宋13

(十五)明14

(十四)元14

(一)百工毋悖时序15

三 考工总部汇考四15

(二)盖屋图考16

(三)土公图考17

(一)工典总序18

四 考工总部总论18

(二)工先利器赋19

五 考工总部艺文19

(一)将作大将箴19

(一)李冲机敏有巧思20

六 考工总部纪事20

(四)髹漆、藻绘、装鋈之工21

(二)韩滉筑石头城21

(三)一举而三役济21

(二)规矩先定22

七 考工总部杂录22

(一)依於法 游於说22

(一)周公输盘、匠石23

第二节 工巧部23

一 工巧部名流列传23

(三)後汉:葛衡24

(二)汉:吴宽、李菊、丁缓24

(四)晋:马钧、区纯、邴辅、任射25

(六)北魏:茹浩、郭安兴、蒋少游、王遇、王椿26

(五)宋:谢庄26

(八)隋:宇文恺、何稠、项升28

(七)北齐:高隆之28

(九)唐:阎让、蔡奇34

(十)宋:喻浩、僧怀丙35

(十一)金:张中彦36

(十二)元:阿尼哥37

(十三)明:单俊良、蒯祥、杨青38

牛存喜、蔡信、赵德秀39

(一)知者创物 巧者述之40

二 工巧部总论40

(二)游云台41

(二)法仪41

三 工巧部纪事41

(一)昆明台41

(五)飞行殿42

(三)自然之帘42

(四)纸鸢测距42

(八)西游园43

(六)失重与平衡43

(七)桂宫43

(十)巧正阁柱44

(九)芸辉堂44

(十一)巧布磨房45

(二)取径围46

第三节 木工部46

一 木工部汇考46

(一)方圆平直46

(三)取正47

(四)定平48

(五)举折49

(六)定功50

(一)梓人传51

(七)木经51

二 木工部艺文51

(一)东都相国楼门52

三 木工部纪事52

(四)匠官徐杲以意料量53

(二)陆贤 陆祥53

(三)徐晖53

(三)说榫卯54

四 木工部杂录54

(一)绳纠木之曲54

(二)梓人抡材54

(一)圬者王承福传56

第四节 土工部56

一 土工部艺文56

(一)布瓦良工57

二 土工部纪事57

(二)回纹壁58

(一)明代砖瓦之制造59

第五节 陶工部59

一 陶工部汇考59

(一)治材居材之法61

第六节 规矩准绳部61

一 规矩准绳部汇考61

(三)水平桩62

(二)规矩准绳图62

(四)比例规63

(二)古规矩之器66

二 规矩准绳部艺文66

(一)运斤取法 先正圆方66

(一)木从绳正67

三 规矩准绳部纪事67

(一)庖牺规天矩地67

(二)禹左准绳,右规矩以开九州67

四 规矩准绳部杂录67

(五)以规矩为度68

(二)规矩之成68

(三)规矩之心68

(四)巧之具68

(六)绳墨素定69

(二)立权、度、量以示民信70

第七节 度量权衡部70

一 度量权衡部汇考70

(一)同律度量衡70

(四)度71

(三)璧羡以起度71

(六)布指知寸72

(五)度长短之法72

(八)尺度考源73

(七)周尺73

(九)诸代尺度一十五等74

(十)宋复古制80

(十二)备数81

(十一)黍尺、指尺图考81

(十三)审度82

(十五)度之起源83

(十四)数始律前,度成律後83

(十六)度图考84

(十七)尺图考85

(一)尺寸之准古今有差86

二 度量权衡部纪事86

(一)数为律之本86

三 度量权衡部杂录86

(一)城之时令87

(二)同权量 正经界87

第八节 城池部87

一 城池部汇考一87

(二)设掌固司险以为防88

(三)匠人营国90

(五)城垣及其管理之法令94

(四)城郭释名94

(二)奉天府96

二 城池部汇考二、三、四、五、六、七、八96

(一)顺天府96

(四)太原府97

(三)济南府97

(六)西安府(附咸阳临潼)98

(五)开封府98

(七)江宁府99

(九)松江府100

(八)苏州府100

(十)杭州府101

(十一)南昌府102

(十四)福州府103

(十二)武昌府103

(十三)长沙府103

(十五)成都府104

(十七)广州府105

(十六)重庆府105

(十九)云南府107

(十八)桂林府107

(二)论筑城108

(二十)镇远府108

三 城池部总论108

(一)王公设险守国108

(三)都城大小之制112

四 城池部纪事112

(一)鲧作三仞之城112

(二)周公制洛阳城112

(六)汉长安故城及十二门113

(四)吴越筑城郭113

(五)阖闾城113

(十)神都罗城117

(七)金墉城117

(八)孙权筑石头城117

(九)蒸土筑城117

(十三)真腊州城118

(十一)三年之役半岁而就118

(十二)注辇国有城七重118

(十五)京都内筑子城119

(十四)黏罕筑辽城119

(十七)修造京师门楼120

(十六)蚁运120

(十九)议筑外城121

(十八)京师大城121

(二十)嘉靖筑京都外城122

(二十一)明筑京都外城之规模123

(一)城郭之始124

五 城池部杂录124

(四)走马台125

(二)赫连城125

(三)押砖125

(六)壅堤126

(五)城曲而宛126

(九)北齐长城127

(七)长城之城干木127

(八)金汤之固127

(十一)一雉之墙128

(十)咸阳古城128

(十三)梁氏园129

(十二)不夜城129

(十六)中国多有长城130

(十四)三台山八卦水130

(十五)南城天宁寺130

(三)释桥132

第九节 桥梁部132

一 桥梁部汇考132

(一)造舟为梁132

(二)释梁徛132

(六)卢沟桥133

(四)独木桥133

(五)明造桥之规制133

(十)中渭桥134

(七)安济桥134

(八)飞虹桥134

(九)灞桥134

(十二)罗溪桥135

(十一)宝带桥135

(一)赵郡南石桥铭136

(十三)索桥136

(十四)浈峡桥136

二 桥梁部艺文136

(二)修中津桥记137

(三)三十五桥记138

(四)敕建弘仁桥碑记139

(五)龙游通驷桥记140

(七)永济桥记141

(六)扬州府钞关重修浮桥141

(八)汴水桥记142

(九)迎泽桥铭序143

(二)河厉144

三 桥梁部纪事144

(一)鼋鼍以为梁144

(五)汴水飞桥145

(三)桴罕作飞桥145

(四)重修天津桥145

(八)僧怀丙修桥146

(六)铁牛之制146

(七)虹桥146

(一)偏梁阁道147

(九)铁柱维舟147

四 桥梁部杂录147

(三)福州以南桥皆不亭148

(二)魏晋前桥之昭著者148

(五)万安桥149

(四)闽中桥皆以巨石累之149

(二)定之方中151

第十节 宫室总部151

一 宫室总部汇考151

(一)取诸大壮151

(四)中溜152

(三)板屋152

(六)范金合土以为宫室153

(五)土事之时153

(九)宫室有度154

(七)天子之堂154

(八)天子之阁154

(十一)索板之用 屋宇之分155

(十)一亩之宫155

(十二)释宫室156

(十三)举折与折屋164

(十四)唐宋屋舍之制166

(十五)王城及诸王府之制167

(十六)绮井、虎落169

(二)营宫室之望观景卜170

二 宫室总部总论170

(一)圣王为宫室之法170

尧堂高三尺171

(三)皋门应门171

(四)帝王之於宫室171

汉高祖治长乐、未央宫172

秦作阿房172

武帝起柏梁台作建章宫173

文帝罢作露台173

魏明帝作许昌宫洛阳宫174

明帝起北宫174

刘宋孝武起玉烛殿175

文成帝缓建大华殿176

魏太武却修宫室176

唐太宗罢洛阳宫之役177

隋文帝建仁寿宫177

宋太祖诏葺廨宇178

太宗安於卑宫178

波斯献沉香亭子材178

(一)居室记179

三 宫室总部艺文179

(三)《诗经·小雅·斯干》九章180

(二)《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三章180

(四)《诗经·大雅·绵》九章(选二)181

(二)编槿而庐183

四 宫室总部纪事183

(一)构木为巢183

(五)虞庆为屋184

(三)大庭治屋庐184

(四)帝尧宫垣垩184

(八)蔡奇起竹节洞185

(六)大秦国屋宇185

(七)赫连屈?好治宫室185

(十)太祖燕府186

(九)真腊之宫舍府第186

(二)筑土构木以为宫室187

五 宫室总部杂录187

(一)遁於木水土也187

(四)玉清昭应之建用名材去恶土188

(三)释庐舍楼殿188

(五)竹屋189

帝尧作成阳之宫190

第十一节 宫殿部190

一 宫殿部汇考一——历代宫殿建设190

(一)上古190

有熊氏始作特室合宫190

高阳氏有元宫190

(二)陶唐氏190

夏后氏世室191

(三)有虞氏191

帝舜有郭门之宫191

(四)夏氏191

殷有重屋之制195

桀始为倾宫 瑶台195

(五)殷195

大王筑室,有皋门、应门之制196

(六)周196

周天子布政於明堂197

文王始立鄷宫197

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甘泉及离宫203

(七)秦203

始皇二十六年作章台、上林、回中、宜春诸宫203

始皇三十五年作阿房宫204

秦前後营建有橐泉、祁年等宫205

二世元年复作阿房宫205

高祖七年治未央宫206

(八)汉206

高祖五年治长乐宫206

九年未央宫成208

建元三年起集灵宫、兰池宫209

惠帝二年起黄山宫209

景帝元年改崇芳阁为猗兰殿209

武帝建元 年增广甘泉宫209

太初元年起建章宫210

元光三年起龙渊宫210

元鼎六年起扶荔宫210

元封二年作飞帘馆210

平帝元始元年罢明光宫211

太初三年起迎年宫211

太初四年起明光宫及桂宫211

神爵四年作凤凰殿及昭台、宣曲诸宫211

成帝建始元年秋罢上林宫211

文帝黄初元年营洛阳宫212

二 宫殿部汇考二——续历代宫殿建设212

(一)後汉212

光武帝起南宫前殿212

明帝起北宫212

顺帝立长秋宫212

桓帝考濯龙宫212

灵帝中平二年造万金堂212

中平三年修玉堂殿212

(二)魏212

青龙三年起洛阳宫殿213

明帝太和六年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213

太和十六年春建太极殿214

(三)晋214

成帝咸和五年造新宫214

孝武帝太元三年作新宫214

太元十七年秋新作东宫214

(四)北魏214

炀帝大业元年营显仁宫215

太和十七年改作後宫,冬十月邺宫成215

太和十九年金墉宫成215

(五)隋215

高祖开皇十三年造仁寿宫215

大业五年造承乾殿216

大业三年营晋阳宫216

大业四年起汾阳宫216

高祖武德元年改建太极殿桃源宫217

三 宫殿部汇考三、四、五——续历代宫殿建设217

(一)唐217

太宗贞观四年治洛阳宫218

贞观八年建大明宫219

贞观五年置九成宫219

调露元年作紫桂宫221

贞观十八年置温泉宫221

贞观二十一年作翠微宫、玉华宫221

龙朔二年作蓬莱宫221

上元二年置上阳宫221

元宗开元二年作兴庆宫222

武后天授元年置晋阳宫222

开宝八年修西京宫阙225

(二)宋225

政和三年作保和殿及延福等宫226

钦宗靖康元年改撷景园为宁德宫227

淳熙八年改建延和殿228

至元八年筑宫城230

(三)元230

元建大都宫殿237

洪武十年改作大内宫殿243

四 宫殿部汇考六、七——续历代宫殿建设243

(一)明243

永乐十八年营建北京宫殿244

洪武二十六年定营造修理之制244

英宗天顺三年新作行殿245

世宗嘉靖三十六年重建朝门午楼246

宪宗成化元年造承天门246

武宗正德九年重建乾清、坤宁二宫246

正德十年重修大素殿246

明建北京宫阙247

熹宗天启二年建嘉乐殿247

(一)阿房宫赋257

五 宫殿部艺文257

(二)行宫记258

(一)秦宫室之丽259

六 宫殿部纪事259

(四)珠帘 芳尘260

(二)离宫之始260

(三)昭阳殿之华饰260

(七)一殿之费以亿万计261

(五)飞霜殿引水涤暑261

(六)仁宗修门勿忌261

(十)金之北宫262

(八)金主营燕都262

(九)燕京城及金主之仪卫262

(十二)元宫景物263

(十一)金世宗于宫室去华263

(十三)宫中路灯264

(二)汉尚宫室崇苑囿265

七 宫殿部杂录265

(一)未央宫之有无265

(五)「殿」考266

(三)加朱施漆之幽旨266

(四)为渊并以厌火祥266

(六)门殿相望267

(七)延福宫268

(一)攻木之时令269

第十二节 苑囿部269

一 苑囿部汇考269

(二)上林苑270

(三)隋苑271

(四)万岁山艮岳272

(五)热河三十六景图及诗274

(一)炀帝建西苑328

二 苑囿部选句328

(一)元武馆赋328

三 苑囿部纪事328

(一)明公廨修理之制330

第十三节 公署部330

一 公署部汇考330

(二)御史台新造中书院记331

二 公署部艺文331

(一)泉州六曹新都堂331

(二)释仓廪333

第十四节 仓廪部333

一 仓廪部汇考333

(一)逆墙六分333

(三)京仓旧太仓十一卫334

(一)建仓避水335

(四)仓廒及其修理规制335

二 仓廪部艺文335

(一)江西布政司黄册库修造记337

第十五节 库藏部337

一 库藏部艺文337

(二)太平府架阁库记338

(一)邮传之置339

第十六节 馆驿部339

一 馆驿部总论339

(二)南浦驿记340

二 馆驿部艺文340

(一)卢州同食馆记340

(五)辟捷径以利民341

(三)改建毗陵驿记341

(四)改建芜湖县馆驿记341

(一)凿山通道置邮驿342

三 馆驿部纪事342

(一)时弥近者制弥陋343

(二)唐时天下传驿数343

四 馆驿部杂录343

(二)永乐坊344

第十七节 坊表部344

一 坊表部汇考344

(一)华表344

(二)郎氏德寿坊345

(三)释「坊」345

二 坊表部纪事345

(一)宁德坊345

(二)(明)宫民第宅之制346

第十八节 第宅部346

一 第宅部汇考346

(一)释「第宅」346

(一)董贤府第穷尽雕丽348

(三)汾阳王宅348

(四)谢车骑宅348

二 第宅部纪事348

(三)宋楚客造新宅349

(二)长宁公主选第349

(六)扑水下作卧室350

(四)宅悉东西相向350

(五)赵普治第350

(一)住屋奇说351

三 第宅部杂录351

(二)庭之位352

第十九节 堂部352

一 堂部汇考352

(一)北堂之位352

(五)释堂353

(三)堂之美353

(四)堂之制353

(一)庐山草堂记354

二 堂部艺文354

(二)凉风堂355

三 堂部纪事355

(一)古讲堂355

(五)修堂务朴素356

(三)绿野堂356

(四)六鹤堂356

(一)堂上不趋357

四 堂部杂录357

(二)位置之法358

第二十节 斋部358

一 斋部汇考358

(一)释斋358

(三)山斋宜明净361

(二)和竹斋362

(四)书斋傍设茶寮362

二 斋部艺文362

(一)画舫斋记362

(二)太学 学舍 国子监363

(三)丹壁藏书363

三 斋部纪事363

(一)盘龙斋363

(五)讲堂364

(三)水斋364

(四)销暑降温364

(一)步舆365

第二十一节 轩部365

一 轩部汇考365

(一)释轩365

二 轩部纪事365

(二)应奎楼 五华楼366

第二十二节 楼部366

一 楼部汇考366

(一)释楼366

(五)章义楼367

(三)百花楼367

(四)万岁楼367

(一)竹楼之音响368

(六)明远楼368

(七)镇海楼368

二 楼部艺文368

(一)扈楼369

(二)披云楼369

三 楼部纪事369

(五)芙蓉层楼370

(二)龙飞凤翼之楼370

(三)白门楼370

(四)走马楼370

(八)契丹四楼371

(六)鼓楼371

(七)西北有高楼371

(三)升元阁372

第二十三节 阁部372

一 阁部汇考372

(一)四香阁372

(二)天宁阁372

(一)阿阁373

(四)紫云阁373

(五)大佛阁373

二 阁纪部事373

(五)飞阁374

(二)馆娃阁374

(三)避暑石阁374

(四)云阁374

(七)凝晖阁375

(六)未央宫诸阁375

(十)保和殿诸阁376

(八)含薰阁376

(九)纸窗辟寒376

(十一)栈阁377

(二)剑阁378

(十二)文渊阁378

三 阁部杂录378

(一)洛阳宫多阁378

(五)居室中之阁379

(三)秘阁379

(四)桥栏阁379

(七)滕王阁380

(六)飞仙阁380

(八)贮衣箱小阁381

(三)望岳亭382

第二十四节 亭部382

一 亭部杂录382

(一)释亭382

(二)翔风亭382

(七)北海亭383

(四)六劝亭383

(五)折柳亭383

(六)玉渊亭383

(十一)滏水亭384

(八)春露亭384

(九)义浆亭384

(十)御书亭384

(十四)绿野亭385

(十二)修禊亭385

(十三)太液亭385

(十八)南丽亭386

(十五)观兵亭386

(十六)秦亭386

(十七)宝墨亭386

(二十一)兰亭387

(十九)延宾亭387

(二十)天开图画亭387

(二十五)劝农亭388

(二十二)涵碧亭388

(二十三)黄亭388

(二十四)余莫亭388

(二十九)祭海亭389

(二十六)止渴亭389

(二十七)丰济亭389

(二十八)五里亭389

(一)竹亭390

(三十)十贤亭390

二 亭部艺文390

(一)翠微等十二亭391

(二)楼观台榭亭391

三 亭部纪事391

(三)驾霄亭392

(二)精思亭392

(三)晾马台393

第二十五节 台部393

一 台部汇考393

(一)释台393

(二)龙虎台393

(六)会盟台394

(四)广川台394

(五)练兵台394

(十)鸿台395

(七)烽火台395

(八)战台395

(九)灵台395

(一)灵台396

(十一)柏梁台396

(十二)神明台396

(十三)歇凉台396

二 台部艺文396

(一)传教之台397

(二)庶民作灵台397

三 台部纪事397

(一)天子有三台398

(二)姑苏台398

(三)圆台398

四 台部杂录398

(二)湖园兼园林之胜399

第二十六节 园林部399

一 园林部汇考399

(一)刘氏园399

(一)熙园巨石400

(三)王氏园400

(四)梁园400

二 园林部艺文400

(二)元圃园401

三 园林部纪事401

(一)袁广汉筑园401

(四)伊洛与园圃兴废402

(三)张伦造景有若自然402

(一)俞子清垒石为山403

四 园林部杂录403

(二)昆明池405

第二十七节 池沼部405

一 池沼部汇考405

(一)释池405

(五)兰池406

(三)(汉)太液池406

(四)释沼406

(八)解盐池407

(六)(清)太液池407

(七)九龙池407

(十)昆明池之变迁408

(九)金明池408

(十三)景龙池409

(十一)曲江池409

(十二)西苑池409

(十五)万工池410

(十四)九曲池410

(一)鸿池陂铭411

(十六)三池411

(十七)万岁池411

二 池沼部艺文411

(三)习郁鱼池412

(二)厨院新池记412

三 池沼部纪事412

(一)谏天寒凿池412

(二)霍光园中大池412

(一)以盆为沼413

(四)凿池以习水战413

四 池沼部杂录413

(一)小蓬莱414

第二十八节 山居部414

一 山居部汇考414

(三)山居之八德四法415

(二)草堂卜筑415

(一)庐山草堂416

二 山居部艺文416

(一)金井山居记416

三 山居部选句416

(二)卜居417

四 山居部杂录417

(一)山居七胜417

(二)禹生石纽村419

第二十九节 村庄部419

一 村庄部汇考419

(一)?水有冷暖419

(一)灶突宜曲420

第三十节 厨灶部420

一 厨灶部汇考420

(一)释灶420

二 厨灶部纪事420

(一)突高四尺421

(二)当面厨421

(三)丹灶421

三 厨灶部杂录421

(三)皂角去煤422

(二)一灶五突422

(一)都城第一厕423

第三十一节 厕部423

一 厕部汇考423

(一)释厕423

二 厕部纪事423

(二)厕所除臭424

(二)墐户425

第三十二节 门户部425

一 门户部汇考425

(一)衡门425

(五)释门户426

(三)仲春修阖扇426

(四)设门之制426

(二)以栗木为关431

二 门户部艺文431

(一)门之设张431

三 门户部杂录431

(一)门必有阙431

(四)亮格子432

(三)行马432

(一)释梁柱之属433

第三十三节 梁柱部433

一 梁柱部汇考433

(一)柱础赋435

(二)簇角梁435

二 梁柱部艺文435

(二)一柱观436

(四)水精为柱437

三 梁柱部纪事437

(一)山节 藻棁437

(二)炼铜为柱437

(三)以桂为柱437

(七)秦汉之柱438

(五)以竹为椽438

(六)雕筛楹柱438

(二)大蒿为柱439

(八)大观一柱439

(九)以瑟瑟为殿柱439

四 梁柱部杂录439

(一)以神蓬为宫柱439

(五)握发殿大柱440

(三)以甘草架屋440

(四)知行合一梁栋乃成440

(二)世室夹窗441

第三十四节 窗牖部441

一 窗牖部汇考441

(一)瓮牖441

(一)琉璃窗赋442

(三)释窗牖442

二 窗牖部艺文442

(一)神室诸窗443

(二)竹窗443

(三)石窗443

三 窗牖部纪事443

(五)凤眼窗444

(二)绛纱幌444

(三)潇湘绿绮窗444

(四)闪电窗444

(三)窗之别称445

四 窗牖部杂录445

(一)八窗四牖445

(二)屈戍445

(五)星牖、月窗446

(四)花户油窗446

(一)板堵之数447

第三十五节 墙壁部447

一 墙壁部汇考447

(四)茨墙448

(二)筑墙448

(三)孟秋坯墙448

(五)释墙壁449

(三)赤石脂泥壁450

二 墙壁部纪事450

(一)以椒涂壁450

(二)复壁450

(八)重关复壁451

(四)椒房451

(五)琉璃为墙壁451

(六)朱砂涂壁451

(七)沉香和红粉泥壁451

(十一)芸辉堂452

(九)麝香和土饰壁452

(十)金银为壁452

(二)勤墉垣453

(十二)茆苫板筑易以砖453

三 墙壁部杂录453

(一)雕墙453

(五)见尧於墙454

(三)千仞之墙454

(四)滑石末拭壁454

(二)释阶455

第三十六节 阶砌部455

一 阶砌部汇考455

(一)世室九阶455

(一)阶赋456

二 阶砌部艺文456

(一)阶自黄帝始457

三 阶砌部纪事457

(一)白玉石为阶457

(二)乾清宫阶墀457

四 阶砌部杂录457

(二)作园篱法458

第三十七节 藩篱部458

一 藩篱部汇考458

(一)释藩篱458

(一)建康篱门459

二 藩篱部艺文459

(一)编篱曲459

三 藩篱部纪事459

(二)软漆缠桑枝为篱460

(二)圭窬461

第三十八节 窦部461

一 窦部汇考461

(一)仲秋穿窦461

(二)自水窦袭城462

二 窦部纪事462

(一)自窦出走462

(二)埏泥造砖463

第三十九节 砖部463

一 砖部汇考463

(一)释瓴甋463

(一)古砖464

二 砖部纪事464

(一)乌曹作砖464

(二)石灰和土以代砖464

三 砖部杂录464

(二)埏泥造瓦467

第四十节 瓦部467

一 瓦部汇考467

(一)释瓦467

(三)用布为瓦469

(三)夏桀始作瓦469

二 瓦部纪事469

(一)桀作瓦469

(二)昆五氏作瓦469

(七)陶瓦470

(四)青瑶瓦470

(五)木瓦470

(六)隔帘辨瓦470

(十一)铜瓦471

(八)陶易蒲屋471

(九)陈留瓦471

(十)金砖银瓦471

(十四)以瓦引水472

(十二)为陶瓦宁火患472

(十三)羽阳铜瓦472

(一)覆竹当瓦473

(十五)铁瓦473

(十六)西域铜瓦473

(十七)筒瓦防风473

三 瓦部杂录473

(四)铜雀台瓦474

(二)缥瓦474

(三)相州古瓦474

(七)春秋古瓦475

(五)铜雀瓦之真伪475

(六)铜雀瓦之制作475

(三)几图考477

第四十一节 几案部477

一 几案部汇考477

(一)天子公侯几制477

(二)几案制式477

(四)隐几478

(二)仙椅479

第四十二节 座椅部479

一 座椅部汇考479

(一)藤墩479

(五)禅椅480

(三)?凳480

(四)蒲墩480

(一)绳床481

二 座椅部纪事481

(一)胡床481

三 座椅部杂录481

(二)敧床482

(二)二宜床483

第四十三节 床榻部483

一 床榻部汇考483

(一)释床榻483

(五)短榻484

(三)竹榻484

(四)敧床484

(四)局脚石床485

二 床榻部纪事485

(一)玉床485

(二)支木为床485

(三)象床485

(八)玳瑁床486

(五)悬黎火齐为床486

(六)画石床486

(七)编荆为床486

(十一)石虎御床487

(九)倚书床487

(十)绳床487

(十五)蹙柏床488

(十二)土床488

(十三)踞床488

(十四)局脚柽柏床488

(十七)见龙床489

(十六)檀香床489

(一)火炕490

三 床榻部杂录490

(二)汉羊镫491

第四十四节 灯烛部491

一 灯烛部汇考491

(一)坟烛庭燎491

(六)麦灯492

(三)汉宜子孙镫492

(四)汉摺镫492

(五)书灯492

(七)纱灯493

(一)边海垦田之利497

第二章 方舆汇编 山川典497

第一节 山川总部497

一 山川总部总论497

(二)史禄凿渠利溥南海498

(二)四海会同499

第二节 川总部499

一 川总部汇考499

(一)禹决九川浚畎浍499

(四)河渠书(《史记》)500

(三)水之性500

(一)决芦沟 通漕运504

第三节 桑乾水部504

一 桑乾水部纪事504

(二)修治浑河505

(三)浑河不宜漕运507

(二)滦河决堤及修复508

第四节 滦河部508

一 滦河部纪事508

(一)浚滦河 便漕运508

(三)沈之淦治滦水灾509

(一)治河大要511

第五节 河部511

一 河部总论511

(二)治河说513

(三)初议治河疏略514

(四)两河工成疏略518

(五)两河新筑堤闸坝总叙521

(六)治河群议522

(七)因故道而分势527

二 河部艺文528

(一)重修黄河石堤记528

(二)河议辩惑530

三 河部纪事534

(一)嘉靖时河大淤534

(二)修治运河五事535

(三)河漕筑堤堰十则536

(四)开凿赵渠及泇河538

第六节 汴水部539

一 汴水部纪事539

(一)修汴渠(附王景传)539

(二)淤田之法540

第七节 淮水部542

一 淮水部艺文542

(一)淮上石堤记542

第八节 泾水部544

一 泾水部汇考544

(一)泾渠 泾渠制度及用水则例544

第九节 汉水部547

一 汉水部纪事547

(一)汉水老龙堤547

一 江部汇考548

(一)岷江疏流548

第十节 江部548

(二)沫江之正股及分支549

二、江部总论549

(一)川江堤防549

(二)修筑堤防十要550

第十一节 松江部552

一 松江部艺文552

(一)开吴淞江疏552

第十二节 西湖部554

一 西湖部艺文554

(一)钱塘湖石函记554

(二)记苏堤始末555

(二)灵渠557

(一)浚漓江旧道557

一 漓江部纪事557

第十三节 漓江部557

第十四节 湘水部559

一 湘水部汇考559

(一)湘水诸源流及石堤559

二 湘水部纪事560

(一)秦史禄筑灵渠560

第十五节 海部561

一 海部汇考561

(一)兴化府海堤561

二 海部总论562

(一)海运胜於漕运562

三 海部艺文564

(一)重修蒲岐海塘记564

(二)捍海堤记565

(三)修筑捍海诸塘记略566

(一)周公墩567

四 海部纪事567

(二)镜湖568

(三)捍海塘568

(四)范公堤568

(五)筑海成田569

(六)海口通 少水患569

(七)起长安堰绝水患569

(八)戴公堤569

(九)捍海堰塘之兴筑与维修570

(十)徐谊论围田571

(十一)修筑盐官海塘572

(十二)海井573

(十三)滨海斥卤为膏壤574

(十四)盐官捍海塘崩坏与修治574

(十七)植柳淤沙成堤576

(十六)请筑福清旧堤576

(十五)余姚石堤576

第三章 历象汇编 历法典579

第一节 测量部579

一 测量部汇考一579

(一)黄帝置灵台测候579

(二)周以土圭测影579

(三)匠人建国580

(四)二十四气晷景长短582

(五)铜表测景584

(六)周公测景台584

(七)树圭置箭584

二 测量部汇考二、三585

(一)改造圭表585

(二)沈括《景表议》586

(二)推地中之法587

三 测量部汇考四587

(一)考日景 参高冈587

(三)周双螭表座589

(四)汉表座590

四 测量部艺文590

(一)重修测量台碑记(附诗)590

五 测量部杂录592

(一)望竿度远592

第二节 算法部593

一 算法部汇考593

(一)以田畴界域之形状求亩步之积593

(二)新制丈量步车图594

(三)求高求远法595

(一)(《黄帝宅经》)605

一 堪舆部汇考一、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605

第一节 堪舆部605

第四章 博物汇编 艺术典605

(二)《阳宅十书》607

论宅外形第一607

论福元第二635

论大游年第三647

论穿宫九星第四652

论元空装卦诀第五662

论开门修造第六666

论放水第七667

论宅内形第八669

论选择第九(略)684

论符镇第十(略)684

二 堪舆部总论685

(一)四讳篇685

(二)诘术篇6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