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艺术本体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艺术本体论
  • 王岳川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275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92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15页
  • 主题词:艺术-本体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艺术本体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言一 王岳川1

序言1

绪论1

序言二 欧阳友权5

第一章 本体论演进与艺术本体论嬗变6

第一节 本体及其本体论变革6

一 本体论何以可能8

二 本体论演进:从古希腊到当代13

第二节 艺术本体论的拓展18

一 摹仿:古典本体论21

二 表现:浪漫本体论24

三 形式:语言本体论28

四 文化:批判本体论31

一 社会存在:实践本体论38

第三节 新本体论:艺术活动价值论38

二 艺术交流:价值本体论41

第二章 当代美学核心:艺术本体论48

第一节 艺术本体论:现代美学之维48

一 性灵本体:思与诗在危机时代相遇49

二 精神家园:以艺术代宗教51

第二节 现代艺术:人的生存方式53

一 世界图景与人生状况54

二 艺术意义:拒斥虚无主义56

第三节 写作何为:危机时代中的运思58

一 为何写作:怀疑与追问59

二 写作意义:灵魂自赎与精神寻绎66

第四节 语言本体论转向74

一 从理性批判到语言批判75

二 从人说语言到语言说人80

第五节 人类学美学本体论93

一 游戏:生命形式化的造型活动96

二 象征:意义永驻象征本体98

三 节日:返回生命之根的“特别仪式”99

第六节 后现代文艺本体消解论102

一 解拆深度模式103

二 消解历史意识105

三 消蚀主体精神106

四 消解审美距离108

第三章 艺术超越:人的审美活感性生成111

第一节 时间之维:超越性的本体论领悟112

第二节 空间之维:超越性的本体论界限115

第三节 审美生成:超越性的本体论展开116

第四节 生成活感性:超越性的本体论旨归119

第五节 艺术活感性的本体论意义123

一 日常感性的“中断瞬间”124

二 艺术语言的“陌生化”126

三 艺术与现实的形而上学本质129

第六节 艺术活感性的三维结构137

第四章 体验本体:审美感悟与艺术创造141

第一节 审美体验:艺术与生命的本体构成142

一 体验与生命:同构共生性142

二 体验与艺术:内在指向性145

三 体验与意义:主客互动性148

四 体验与世界:主体意向性150

第二节 艺术体验:与艺术的本源沟通153

一 审美体验与审美经验155

二 审美体验的发生与拓展159

三 审美体验的本体特征168

第三节 高峰体验:艺术生命的创生175

一 兴:体验的生命自由形式176

二 灵感:体验的精神超越形式179

三 气:体验的本体论根基181

第五章 作品本体:文学文本层次论192

第一节 作品本体界定:艺术与艺术品192

一 作品形式分析193

二 艺术与艺术品的界定196

第二节 作品形式演变:一元与多元199

一 古希腊美学:形式即本体200

二 近代美学:形式与内容二元论201

三 现代美学:作品层次结构论202

第三节 艺术作品存在:现象学美学直观204

一 作品的本体构成204

二 作品的语音层次206

三 作品的意义单位层206

四 作品的再现客体层次208

五 作品图式化观相层次209

六 作品的“形而上质”210

第四节 艺术作品结构:本体的多维透视211

一 向心式细读:由字面意到象征意213

二 结构分析:从形式到深层意蕴217

三 意义追问:由确定性到不确定性226

四 境界拓展:从有形到无形241

第五节 艺术作品层次:言象意的美学逻辑247

第六章 解释本体:文学意义的审美生成252

第一节 解释学轨迹:从方法论到本体论252

一 理解的意义与“解释学循环”253

二 理解的本质与“前理解”259

三 理解的历史性与“效果历史”261

四 理解文本与意义生成266

五 理解的本体性特征268

第二节 视界转移:从作品本体到读者本体272

一 读者与文本的全面对话273

二 接受者的审美经验构成277

三 文学的审美交流活动281

第三节 新的景观:文学接受的主体性建立283

一 能动性:对主体性的认同284

二 创造性:期待视野的打破287

三 体验性:生命意识的投注289

四 唤醒性:灵魂意象的苏生294

第四节 解释形态:文学意义的多元取向297

一 解释的符合论299

二 解释的衍生论300

三 解释的创生论301

四 解释的逆转论302

结语 禀有艺术活感性的新人境界308

一 生命创化:艺术本体的意义309

二 反本体论:后现代美学的问题与追问311

附录一 文艺方法论与本体论研究的意义315

第一节 文艺方法论研究的学术史清理316

一 新方法论的引入与人文科学视野拓展316

二 当代中国文论方法论学术史的意义问题322

第二节 文艺本体论研究的价值归宿325

一 历史转型视野与本体论研究学术史演进325

二 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和研究向度330

三 反本体论问题及其本体论研究的意义331

附录二 本体虚化:肉体沉重而灵魂轻飘334

一 身体是灵魂与肉体的中介334

二 人的解放不应从“伦理暴力”走向“身体暴力”337

三 从文化下移与下半身写作中走向人性复归340

附录三 新世纪中国文论的前沿思考343

一 传统与现代的“中西之争”与“古今之争”344

二 新世纪文化价值生态意识与话语转型348

三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论精神自觉352

四 西方文论播撒中的中国文论处境359

五 在后现代多元化和边缘性中坚持“文化互动”361

六 后殖民理论对重释中国的方法论意义367

七 当代传媒文化与中国思想传播373

八 多极时代中国身份的“本体书写”378

主要参考文献383

后记3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