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涞水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涞水县志
  • 王同敬主编;涞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 ISBN:754021270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968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107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涞水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二、三、四1

凡例1

目录1

概述1

大事记1

第一编 建置与区划1

第一章 位置面积1

第二章 建置沿革1

第三章 行政区划6

第一节 区划演变6

第二节 1989年行政区划10

第四章 乡镇概况13

第二编 自然环境31

第一章 地质31

第一节 地层31

第二节 岩浆岩及主要分布地区32

第三节 变质岩分布地区及主要类型33

第四节 构造运动33

第五节 地质发育简史34

第二章 地貌35

第一节 西北山地35

第二节 东南平原35

第三章 植被36

第四章 气侯36

第一节 气候特征36

第二节 日照37

第三节 气温与地温37

第四节 降水与蒸发38

第五节 风向与物候38

第五章 水文39

第一节 地表水39

第二节 地下水40

第六章 土壤43

第七章 山脉48

第八章 自然灾害50

第一节 水灾50

第二节 旱灾51

第三节 风雹灾51

第四节 震灾53

第三编 资源55

第一章 资源类型与分布55

第一节 生物资源55

第二节 动物资源59

第三节 矿产资源60

第二章 资源开发与利用62

第一节 农业土特产资源62

第二节 矿产资源及其它土特产品80

第四编 人口89

第一章 人口数量及分布89

第一节 数量89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分布94

第二章 人口构成95

第一节 年龄构成95

第二节 性别构成95

第三节 文化构成97

第四节 民族构成99

第五节 职业构成100

第三章 人口变动102

第一节 自然变动102

第二节 机械变动102

第四章 人口控制102

第一节 计划生育102

第二节 管理机构103

第五编 经济概览105

第一章 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105

第一节 封建生产关系105

第二节 减租减息106

第三节 土地改革106

第四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06

第五节 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07

第六节 人民公社108

第七节 经济体制改革109

第二章 经济发展概况111

第一节 建国前经济发展概况111

第二节 建国后经济发展概况115

第三章 人民生活121

第一节 农民生活121

第二节 职工生活123

第六编 农业124

第一章 农业综合区划124

第一节 平原124

第二节 丘陵124

第三节 山区125

第二章 种植业125

第一节 生产条件125

第二节 农作物132

第三节 农技农艺140

第四节 管理机构144

第三章 林业145

第一节 林业发展概况145

第二节 林业资源和分布146

第三节 森林结构151

第四节 植树造林153

第五节 林场果园154

第六节 林业管理155

第四章 畜牧水产156

第一节 畜牧156

第二节 水产167

第三节 畜牧水产机构沿革170

第七编 工业贸易171

第一章 工业171

第一节 发展概况171

第二节 县属国营工业172

第三节 县办集体工业179

第四节 机构沿革185

第二章 乡镇企业186

第一节 发展概况186

第二节 经营种类187

第三节 企业管理190

第四节 重点企业介绍191

第五节 乡镇企业管理机构194

第三章 商业贸易195

第一节 商贸体制195

第二节 商品购销201

第三节 商品市场208

第四节 饮食服务211

第五节 对外贸易212

第八编 基础设施213

第一章 水利213

第一节 水利工程213

第二节 防洪工程218

第三节 提水工程218

第四节 农田灌溉工程219

第五节 人畜饮水223

第六节 水土保持223

第七节 小水电建设225

第八节 水利管理226

第二章 电力227

第一节 电网建设与发展227

第二节 电力供应229

第三节 电力经营管理231

第四节 管理机构232

第三章 交通234

第一节 旧路234

第二节 公路235

第三节 公路运输238

第四节 公路交通管理242

第五节 铁路运输245

第六节 隧道与桥梁247

第七节 交通管理机构248

第四章 邮政电信248

第一节 邮政248

第二节 电信253

第三节 管理体制256

第五章 城乡建设256

第一节 城镇建设256

第二节 农村建设260

第三节 房产管理261

第四节 建筑施工261

第五节 环境保护262

第六节 管理机构262

第九编 财税金融264

第一章 财政264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264

第二节 财政收支265

第三节 企业财务管理268

第四节 财政监察271

第五节 乡镇财政272

第六节 财政机构274

第二章 金融274

第一节 金融机构274

第二节 货币275

第三节 信贷276

第四节 储蓄279

第五节 债券279

第六节 货币兑换280

第七节 贷款减免280

第三章 保险281

第四章 税务283

第一节 建国前税制与税收283

第二节 建国后税制与税收284

第十编 经济综合管理291

第一章 计划管理291

第一节 计划机构的设置与职能291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292

第三节 计划管理的实施294

第二章 统计294

第一节 机构设置294

第二节 统计工作295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296

第一节 管理机构296

第二节 工商企业管理296

第三节 经济合同297

第四节 商标 广告297

第五节 市场管理298

第四章 物价行政管理299

第一节 物价管理机构299

第二节 物价检查监督299

第三节 地方产品定价301

第五章 标准计量301

第一节 器具演变301

第二节 衡器管理302

第三节 器具检查302

第四节 管理机构302

第六章 粮油管理302

第一节 粮油市场302

第二节 计划购销303

第三节 议价购销305

第四节 饲料管理305

第五节 储运306

第六节 管理体制307

第七章 物资管理307

第一节 管理体制307

第二节 统配物资经营307

第三节 议价购销308

第四节 物资调剂交流308

第五节 物资储运308

第六节 物资市场308

第八章 审计308

第一节 机构设置308

第二节 审计业务309

第三节 财政收支审计309

第四节 经济效益审计309

第五节 专项审计309

第六节 定期审记310

第七节 审计调查310

第十一编 中国共产党涞水县地方组织311

第一章 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311

第一节 早期活动311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311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316

第四节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318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321

第六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22

第二章 党员代表大会324

第一节 建国初期党员代表会议324

第二节 历次党员代表大会325

附:历届县委领导人名录327

第三章 组织建设334

第一节 领导机构沿革334

第二节 县委党校336

第四章 宣传教育337

第五章 统战工作339

第六章 纪律检查341

第十二编 人民代表大会344

第一章 建国前的议会制度344

第二章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344

第三章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345

附:历次人民代表会议领导人名录347

第四章 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机构及职能349

第五章 提(议)案处理及调查视察349

第十三编 政府350

第一章 封建政权350

第一节 编制350

第二节 元代元统至清末知县名录350

第二章 民国政权356

第三章 抗日民主政府359

第四章 解放区民主政府362

第五章 人民政府363

第一节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363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36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67

第十四编 人民政协374

第一章 工作机构374

第二章 历届政协委员会会议375

第三章 主要活动376

第十五编 政务378

第一章 劳动人事378

第一节 机构沿革378

第二节 干部379

第三节 职工389

第四节 劳保福利393

第二章 民政395

第一节 机构设置395

第二节 拥军395

第三节 优属397

第四节 社会救济399

第五节 社会福利400

第六节 农村扶贫401

第七节 婚姻登记401

第八节 殡葬改革402

第九节 地名普查402

第三章 信访404

第一节 组织机构404

第二节 工作制度404

第三节 工作成效404

第十六编 政法406

第一章 公安机关406

第一节 机构沿革406

第二节 社会治安407

第三节 治安管理408

第二章 人民检察411

第一节 机构沿革411

第二节 检察制度411

第三节 刑事检察411

第四节 法纪检察411

第五节 经济检察411

第六节 监所与控申检察412

第三章 人民审判412

第一节 机构沿革412

第二节 刑事审判412

第三节 民事审判413

第四节 经济审判413

第五节 案件复查413

第四章 司法413

第一节 法制宣传413

第二节 公证414

第三节 律师416

第四节 人民调解416

第十七编 党派群团418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涞水县地方组织418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涞水县党部418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419

第二章 群众团体419

第一节 工人组织419

第二节 农民组织420

第三节 妇女组织420

第四节 青年组织422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423

第六节 科学技术协会423

第七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424

第八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424

第九节 中苏友好协会425

第十八编 民族宗教426

第一章 民族426

第一节 满族426

第二节 回族428

第二章 宗教430

第一节 封建礼教430

第二节 佛教431

第三节 道教432

第四节 伊斯兰教433

第五节 天主教434

第六节 基督教434

第三章 行政管理435

第十九编 军事436

第一章 兵役制度436

第一节 建国前兵役制度436

第二节 人民政权兵役制度436

第二章 驻军与地方武装437

第一节 驻军437

第二节 地方武装438

第三章 兵事445

第一节 战祸445

第二节 匪患450

第三节 战斗454

第四章 涞水地道战457

第一节 地道战的兴起457

第二节 地道战的发展458

第三节 地道战战例459

第二十编 重大社会运动463

第一章 涞水义和团运动463

第一节 义和团的兴起463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与分布465

第三节 义和团的组织和成员465

第四节 义和团活动方式和纪律467

第五节 义和团运动重大斗争事迹468

第六节 涞水义和团的失败及其影响472

第二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75

第三章 “民众会”抗税斗争476

第四章 减租减息运动477

第五章 土地改革运动481

第六章 抗美援朝482

第七章 “三反”“五反”运动482

第八章 整风反右运动483

第九章 大跃进运动483

第十章 学习雷锋活动484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484

第十二章 “文化大革命”运动485

第二十一编 教育科技487

第一章 教育487

第一节 教育方针487

第二节 教学活动488

第三节 教育形式489

第四节 考试制度498

第五节 教师498

第六节 学生500

第七节 教育管理501

第八节 教育经费和学校设施505

第二章 科技508

第一节 管理机构508

第二节 科研单位508

第三节 科技队伍509

第四节 科技推广512

第五节 科技成果514

第二十编 卫生体育516

第一章 卫生516

第一节 医疗机构516

第二节 医疗卫生队伍518

第三节 医疗制度520

第四节 卫生防疫520

第五节 妇幼保健522

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523

第七节 药物药政526

第二章 体育527

第一节 群众体育527

第二节 学校体育529

第三节 人才培养与输送530

第四节 场地与设施530

第五节 体育比赛530

第六节 体育经费536

第七节 管理机构536

附录:武林人物537

第二十三编 文化旅游539

第一章 文化539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539

第二节 图书与报刊541

第三节 广播影视544

第四节 文艺团体549

第五节 民间文艺551

第六节 文学创作572

第七节 史志576

第八节 文物578

第二章 旅游594

第一节 野三坡旅游资源综述594

第二节 野三坡风景名胜区景区景点600

第三节 野三坡旅游开发605

第四节 野三坡旅游业的社会影响609

第五节 旅游管理机构612

第二十四编 方言习俗613

第一章 方言613

第一节 语音613

第二节 方言的声韵调系统613

第三节 涞水方言内部差异616

第四节 词汇617

第五节 语法623

第六节 口头词624

第七节 口头语624

第八节 俗语625

第二章 习俗629

第一节 家庭习俗629

第二节 乡俗632

第三节 礼仪632

第四节 生活习俗636

第五节 岁时节令638

第六节 商业贸易习俗641

第七节 命名称谓642

第八节 信仰习俗642

第九节 游艺习俗643

第十节 少数民族风俗646

第二十五编 人物649

第一章 古今名人录649

第一节 古代649

第二节 民国时期655

第三节 建国后各时期656

第四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659

第二章 传记762

第二十六编 艺文789

第一章 碑铭789

第一节 古代碑文录789

第二节 革命烈士碑文录797

第二章 谱牒802

第一节 诰命802

第二节 谕旨806

第三节 牒契807

第三章 旧志序810

第四章 考略815

第一节 涞水古城考815

第二节 涞水古代交通道路考816

第三节 涞水古代桥梁考819

第四节 清代王室陵寝及墓主生平考820

第五节 涞水“八景”考释826

第六节 涞水籍祖氏家族古代名人考828

第七节 涞水三坡考843

第五章 诗赋845

第一节 辞赋845

第二节 诗歌846

第六章 文论862

祖冲之862

冯惟敏与涞水870

荣立寸三次战功的英雄——赵栋871

心血和汗水滴洒在野三坡876

群众英雄主义又一典范 涞水八百民兵英雄前线抢救四百伤员882

向涞水八百民兵英雄致敬!883

对于县级计划改革的探讨883

漫谈流感887

考古学、古人类学界重大发现——涞水智人889

特摘:谁持长袖氍毹舞——李德富和他的“水袖”艺术891

祖?之是怎样测出纽星距北赤极不动处有一度多的?895

外编899

近年经济发展大事记899

近年经济社会发展鸟瞰919

重点企事业单位介绍933

附录958

一、《涞水县志》历次编纂委员会领导人员名单958

二、《涞水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961

三、各科局参与修志人员名单961

编后记9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