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货币银行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货币银行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4289247.jpg)
- 唐万蕊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314001995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货币银行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1
第一节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1
一、货币起源于商品1
二、价值形式的演变与货币的产生4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10
一、货币的本质是固定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10
商品10
二、货币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11
三、货币拜物教12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14
一、价值尺度15
二、流通手段17
三、贮藏手段18
四、支付手段20
五、世界货币22
第四节 货币流通规律24
一、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24
二、货币流通规律的作用范围26
三、金属货币流通规律26
四、纸币与纸币流通规律27
第二章 币材与币制的演变与发展30
一、前资本主义的铸币流通30
二、铸币流通的特点31
三、货币制度的内容32
四、货币制度的演变36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货币存在的必要性44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货币44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的性质47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仍然是一般等价物48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体现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49
三、人民币是金的价值符号52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职能的57
特点57
一、价值尺度的特点57
二、流通手段的特点59
三、支付手段的特点60
四、贮藏手段的特点62
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仍然是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63
第四节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的作用63
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是发展商品流通的必要媒介65
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工具65
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是反映和监督国民经济的工具67
第五节 我国的货币制度69
一、革命根据地的货币69
二、我国货币的统一和人民币的发行71
三、我国社会主义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72
第四章 我国的货币流通与货币政策75
第一节 货币流通的实质75
一、货币流通的概念75
二、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75
一、货币流通范围77
第二节 货币流通的范围和渠道77
二、货币流通的渠道78
第三节 货币必要量的确定81
一、流通中现金必要量的确定82
二、流通中存款必要量的确定82
三、总体货币必要量的测算83
第四节 我国的货币政策84
一、货币流通的战略目标84
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稳定币值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85
第五节 货币流通稳定的条件87
一、保持农、轻、重的正常比例是保持货币流通正常稳定的根本前提87
三、合理组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通,是保持货币流通稳定的关键88
二、保持社会购买力与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平衡是直接条件88
四、财政、信贷收支平衡是货币流通稳定的89
保证89
第六节 货币流通正常稳定的标志90
一、社会购买力与商品供应量的平衡状况90
二、商品价格水平和限量供应商品的变化90
状况90
三、库存商品与货币流通量的比例变化91
第五章 通货膨胀92
第一节 通货膨胀概述92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92
二、通货膨胀的性质96
三、通货膨胀的表现102
原因106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产生和发展的106
第二节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106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标志108
三、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影响118
四、资本主义国家的稳定通货122
第六章 资本主义信用126
第一节 资本主义信用的产生和发展126
一、信用的产生126
二、高利货信用128
三、借贷资本138
第二节 资本主义信用的本质和作用146
一、资本主义信用的本质146
二、借贷利息148
三、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153
第三节 资本主义信用的形式156
一、商业信用157
二、银行信用159
三、国家信用163
四、消费信用165
五、国际信用168
第七章 金融市场172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况172
一、金融市场及其形成和发展172
二、金融市场的特点173
三、影响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供求量的诸174
因素174
四、金融市场的分类175
一、短期信用工具是建立货币市场的基础179
第二节 货币市场的交易对象——短期信用179
工具179
二、汇票181
三、本票182
四、国库券183
五、可转让银行定期存单183
第三节 资本市场的交易对象——长期信用184
工具184
一、长期资金证券化的意义184
二、政府债券185
三、公司股票186
四、公司债券187
一、证券交易所的历史发展和变化188
第四节 证券交易所188
二、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190
三、证券交易所的买卖方式和业务种类192
四、证券交易所的作用194
第八章 我国社会主义信用197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信用的必要性197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信用的性质199
一、社会主义信用反映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200
二、社会主义信用是国家有计划分配货币资金的一种形式201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202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银行信用203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业信用205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其它信用形式207
四、我国的信用工具209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利息及利息率212
一、我国社会主义利息的性质212
二、我国社会主义利息的作用213
三、我国社会主义银行利息率214
第九章 信贷、财政、外汇、物资平衡的关系217
第一节 综合平衡的必要性与意义217
一、综合平衡的实质与范围217
二、综合平衡的必要性217
三、综合平衡的意义218
第二节 信贷、财政、外汇的各自平衡220
一、信贷收支平衡220
二、财政收支平衡223
三、外汇收支平衡224
第三节 信贷、财政、外汇收支的统一平衡225
一、信贷与财政的统一平衡225
二、信贷、财政与外汇的统一平衡230
第四节 信贷、财政、外汇与物资的综合平衡231
一、信贷、财政、外汇与物资综合平衡的231
关系231
二、合理组织信贷、财政、外汇与物资的综合232
平衡232
第十章 资本主义银行235
第一节 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和发展235
一、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235
二、资本主义银行的发展238
三、当代资本主义银行制度的发展趋势241
第二节 资本主义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作用253
一、资本主义银行的性质253
三、资本主义银行的作用253
二、资本主义银行的职能255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银行体系265
一、商业银行266
二、中央银行273
三、投资银行278
四、其它金融机构278
第十一章 我国社会主义银行281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银行的建立281
一、建立社会主义银行的理论依据281
二、建国前革命根据地的银行284
三、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和发展286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银行的性质、职能和290
作用290
一、我国社会主义银行的性质290
二、我国社会主义银行的职能296
三、我国社会主义银行的作用299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306
一、中国人民银行307
二、中国工商银行311
三、中国农业银行314
四、中国银行316
五、中国人民建设银行319
六、中国投资银行320
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321
八、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322
九、农村信用合作社323
十、其它金融机构324
第十二章 我国对外金融关系325
第一节 国际收支325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325
二、国际收支的内容325
三、国际收支的调节327
第二节 外汇和外汇管理328
一、外汇328
二、外汇管理329
一、汇价331
第三节 人民币汇价331
二、人民币汇价333
第四节 对外信用关系334
一、对外信用活动的必要性334
二、利用外资的原则334
三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336
第五节 对外结算338
一、对外结算的含义338
二、我国对外结算的原则338
三、对外结算方式339
第六节 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组织340
一、国际货币体系340
二、国际金融组织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