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有资产管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林永经,邱元拔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ISBN:7205036623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1100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113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有资产管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国有资产及其形成和分类1
1-1-1 国有资产的概念1
目录1
第一章 总论1
1-1-2 国有资产的形成3
1-1-3 国有资产的分类4
1-2-1 国有资产管理的含义8
第二节 国有资产管理及其对象和范围8
1-2-2 国有资产管理的特征9
1-2-3 国有资产管理的对象和范围10
1-3-1 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任务11
第三节 国有资产管理的任务、原则和方法11
1-3-2 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13
1-3-3 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方法14
1-4-1 国有资产管理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地位15
第四节 国有资产管理的地位和作用15
1-4-2 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17
1-5-1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沿革18
第五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机构18
1-5-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9
1-5-3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指导原则和内容22
1-5-4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构想23
1-5-5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26
1-5-6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29
1-6-1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建设32
第六节 国有资产法律管理32
1-6-2 制定国有资产法的原则34
1-6-3 国有资产的法律关系36
1-7-1 国有资产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38
第七节 国有资产管理学及其内容和方法38
1-7-2 国有资产管理学的性质和内容40
1-7-3 国有资产管理学的研究方法41
2-1-1 产权的基本概念43
第一节 产权理论与产权制度43
第二章 国有资产产权管理43
2-1-2 原始产权与法人产权的关系46
2-1-3 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47
2-1-4 国有资产产权的特征49
2-1-5 产权制度及其与所有制的关系50
2-1-6 产权制度的具体运作方式51
2-1-7 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53
2-2-1 产权界定的重要意义55
第二节 产权界定55
2-2-2 产权界定的原则和依据57
2-2-3 产权界定的方法和实施59
2-2-4 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界定61
2-2-5 其他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界定65
2-3-1 产权登记及其与工商登记的关系67
第三节 产权登记67
2-3-2 产权登记的范围和实施69
2-3-3 产权登记的种类和内容71
2-3-4 产权登记的一般程序74
2-4-1 产权运营机构及其主要特点86
第四节 产权运营机构86
2-4-2 产权运营机构组建的原则和程序89
2-4-3 产权运营机构的类型和功能92
2-4-4 产权运营机构的运作方式99
2-5-1 企业集团及其形成方式103
第五节 国有企业集团的产权管理103
2-5-2 企业集团组建的模式和程序106
2-5-3 企业集团国有产权的分层管理109
2-5-4 企业集团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111
2-5-5 股份制企业集团的股权结构与内部管理116
2-6-1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123
第六节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123
2-6-2 产权经济学派的主要论点及其运用126
3-1-1 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含义和分类129
第一节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概述129
第三章 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129
3-1-2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和意义131
3-1-3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133
3-2-1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建设137
第二节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137
3-2-2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138
3-2-3 经营性国有资产存量的管理139
3-2-4 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及其分配的管理141
3-3-1 国有资产经营者应具备的条件145
第三节 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营者145
3-3-3 国有资产经营者的权利146
3-3-2 国有资产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146
3-4-1 经营性国有资产效益的含义147
第四节 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效益与保值增值147
3-4-2 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148
3-4-3 经营性国有资产效益的评价标准149
3-4-4 国有资产保值及其实现途径151
3-4-5 国有资产增值及其考核办法155
3-5-1 国有资产股份制经营及其形式158
第五节 国有资产股份制经营158
3-5-2 国有资产股份制经营的原则和程序159
3-5-3 国有股权的设置161
3-5-4 国有股权代表的管理163
3-5-5 国有股权的运作168
3-5-6 国有股权的收益管理172
3-6-1 企业集团及其发展的意义175
第六节 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175
3-6-2 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目的和内容176
3-6-3 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管理的形式177
3-7-1 国有金融资产及其种类和结构178
第七节 国有金融资产的管理178
3-7-2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及其原则和手段180
3-7-3 政府贷款的管理183
3-7-4 国家银行贷款的管理187
3-7-5 国家股份的管理196
3-7-6 其他国有金融资产的管理200
4-1-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形成来源和特性204
第一节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概述204
第四章 非经营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204
4-1-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构成和分类205
4-1-3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207
4-2-1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来源和特点211
第二节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211
4-2-2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和原则213
4-2-3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和重点215
4-3-1 国有文物的管理218
第三节 国有文物、房产、名胜和道路的管理218
4-3-2 国有房产的管理220
4-3-3 风景名胜区的管理222
4-3-4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223
4-3-5 铁路和公路的管理225
4-3-6 国境内河道的管理229
4-4-1 土地资源的管理231
第四节 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231
4-4-2 森林资源的管理235
4-4-3 矿产资源的管理239
4-4-4 草原资源的管理243
4-4-5 水资源的管理245
4-4-6 海洋资源的管理249
4-4-7 海岸带资源的管理250
4-4-8 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252
5-1-1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体制的演变254
第一节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体制254
第五章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254
5-1-2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体制257
5-1-3 基本建设预算管理体制262
5-2-1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266
第二节 国有资产投资及其任务和作用266
5-2-2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的主要任务269
5-2-3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及其职责270
5-2-4 国有资产投资的主要作用271
5-3-1 国有资产负债投资273
第三节 国有资产投资的形式273
5-3-2 国家预算内投资277
5-3-3 国家预算外投资280
5-3-4 国有固定资产再投资281
5-3-6 生产性建设投资282
5-3-5 国有固定资产净投资282
5-3-7 非生产性建设投资283
5-4-1 国有资产投资规模的含义284
第四节 国有资产投资规模和结构284
5-4-2 安排国有资产投资规模的原则287
5-4-3 国有资产投资规模的制约因素291
5-4-4 安排国有资产投资结构的原则295
5-4-5 国有资产投资结构合理化的标志298
5-4-6 三大产业投资结构形成的制约因素300
5-5-1 证券投资的含义303
第五节 证券投资的方式303
5-5-2 货币证券投资308
5-5-3 资本证券投资310
6-1-1 国有资产预算及其特点319
第一节 国有资产预算的概述319
第六章 国有资产预算和收益的管理319
6-1-2 国有资产预算的职能和作用321
6-1-3 西方国有资产预算的方法326
6-2-1 国有资产预算收入的来源328
第二节 国有资产预算收入328
6-2-2 国有资产预算收入的内容和分类329
6-3-1 国有资产预算支出的内容和原则331
第三节 国有资产预算支出和预算平衡331
6-3-2 国有资产预算支出的形式335
6-3-3 国有资产预算投资支出的效益评价338
6-3-4 国有资产预算平衡的特点343
6-3-5 国有资产预算赤字的弥补方式344
6-4-1 国有资产预算编制的原则345
第四节 国有资产预算的编制和执行345
6-4-2 国有资产预算编制的程序346
6-4-3 国有资产预算的执行347
6-5-1 国有资产收益及其分类352
第五节 国有资产收益的分类、确认、考核和上交方式352
6-5-2 国有资产收益的确认和考核354
6-5-3 国有资产收益的上交方式356
6-6-1 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358
第六节 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解缴和使用358
6-6-2 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359
6-6-3 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解缴形式361
6-6-4 国有资产收益的使用362
7-1-1 国有资产产权处置的含义364
第一节 国有资产产权处置的管理364
第七章 国有资产的处置364
7-1-2 加强国有资产产权处置管理的意义366
7-1-3 国有资产处置权367
7-2-1 国有资产产权处置的基本原则368
第二节 国有资产产权处置的原则和范围368
7-2-2 国有资产处置对象的范围369
7-3-1 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及其形式370
第三节 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和出售370
7-3-2 产权转让的基本原则375
7-3-3 产权转让的法律特征377
7-3-4 产权转让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378
7-3-5 国有资产产权出售及其程序381
7-4-1 产权转让市场及其职能382
第四节 产权转让市场382
7-3-6 国有资产出售成交后应办理的手续382
7-4-2 建立产权转让市场的条件384
7-4-3 产权转让市场的业务范围、类型及其职责385
7-4-4 我国产权转让市场存在的问题387
7-4-5 培育和发展我国产权转让市场389
7-5-1 闲置固定资产处置的原则391
第五节 国有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置391
7-5-2 处置闲置固定资产应注意的问题392
8-1-1 国有资产核算及其对象394
第一节 国有资产核算的原理394
第八章 国有资产的核算394
8-1-2 国有资产核算的种类和形式395
8-1-3 国有资产核算的原则和职能396
8-1-4 国有资产核算的组织管理体系399
8-2-1 国有资产存量的核算401
第二节 国有资产存量和总资产的核算401
8-2-2 企业总资产的核算402
8-3-1 固定资产形成的核算403
第三节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403
8-3-2 固定资产折旧和使用中其他支出的核算408
8-3-3 固定资产的处置和内控管理414
8-3-4 无形资产的核算416
8-4-1 工业企业国有资产的核算421
第四节 企事业国有资产的核算421
8-4-2 建筑施工企业国有资产的核算423
8-4-3 商品流通企业国有资产的核算424
8-4-4 交通运输企业国有资产的核算426
8-4-5 邮电企业国有资产的核算428
8-4-6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核算433
8-4-7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核算437
8-5-1 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资产的核算439
第五节 股份制企业国有资产的核算439
8-5-2 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资产的核算440
8-5-3 股份改造企业国有资产的核算441
8-5-4 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的核算442
8-6-1 承包经营企业国有资产的核算443
第六节 其他经营方式国有资产的核算443
8-6-2 租赁经营企业国有资产的核算444
8-6-3 联营中国有资产的核算447
8-6-4 合资经营国有权益的核算449
8-6-5 合作经营国有资产的核算451
8-7-1 企业兼并国有资产的核算452
第七节 企业兼并、分解和破产国有资产的核算452
8-7-2 企业分解国存资产的核算454
8-7-3 企业关停并转国有资产的核算455
8-7-4 企业破产国有资产的核算456
9-1-1 统计报告制度及其建立原则458
第一节 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制度458
第九章 国有资产统计报告458
9-1-2 国有资产报告的内容和分类460
9-1-3 国有资产报告体系461
9-1-4 国有资产报告评价指标体系464
9-2-1 国有资产经营报告及其构成468
第二节 国有资产经营报告468
9-2-2 资产负债报告的设计和编制469
9-2-3 收益报告的设计和编制471
9-2-4 现金流量报告的设计和编制474
9-3-1 全国国有资产汇总核算477
第三节 国有资产汇总核算和汇总报告477
9-3-2 地区国有资产汇总核算478
9-3-3 行业国有资产汇总核算479
9-3-5 国有资产汇总报告481
9-3-4 集团公司国有资产汇总核算481
9-4-1 国有资产报告分析的内容483
第四节 国有资产报告的分析483
9-4-2 国有资产经营报告的分析484
9-4-3 国有资产报告的总量分析485
9-4-5 国有资产报告的体制政策分析486
9-4-4 国有资产报告的宏观结构分析486
9-5-1 年度报告及其目的和内容487
第五节 国有资产年度报告制度487
9-5-2 年度报告的范围和统计级次488
9-5-3 年度报表类别和报告内容490
9-5-4 年度报表工作的组织和工作职责493
9-5-5 国家投资企业资产年度报表的编制495
9-5-6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499
9-5-7 国有资产总量表的编制508
9-5-8 资产管理状况及借款构成表的编制511
9-5-9 基本情况表的编制517
10-1-1 管理会计的含义523
第一节 管理会计及其特点523
第十章 国有资产管理会计523
10-1-2 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形成524
10-1-3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525
10-1-4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527
10-1-5 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及特点528
10-2-1 成本习性及成本按其习性的分类529
第二节 成本习性与变动成本法529
10-2-2 成本的相关范围和计算公式530
10-2-3 混合成本及其分解532
10-2-4 混合成本的数学分解法——高低点法、散布图法534
10-2-5 混合成本的数学分解法——回归直线法536
10-2-6 变动成本法、全部成本法的含义538
10-2-7 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区别540
10-2-8 对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评价541
10-3-1 预测分析的含义和内容543
第三节 预测分析543
10-3-2 预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545
10-3-3 本量利分析的含义546
10-3-4 损益分界点的测算547
10-3-5 本量利分析图549
10-3-6 利润预测551
10-3-7 直线回归分析的含义及成本预测553
10-3-8 销售预测555
10-3-9 资金预测557
10-3-10 营业杠杆系数及其在预测中的应用560
10-4-1 决策分析的含义和分类562
第四节 短期经营决策的分析562
10-4-2 决策分析中需用的一些成本概念563
10-4-3 决策分析的步骤和方法565
10-4-4 短期经营决策分析最常用的专门方法——差量分析法、创利额分析法566
10-4-5 短期经营决策分析最常用的专门方法——本量利分析法568
10-4-6 生产什么产品的决策分析——生产哪种产品的决策分析570
10-4-7 生产什么产品的决策分析——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分析572
10-4-8 生产什么产品的决策分析——亏损产品应否停产的决策分析574
10-4-9 生产什么产品的决策分析——半成品进一步加工或出售的决策分析576
10-4-10 生产产品数量的决策分析578
10-4-11 生产方法的决策分析580
10-4-12 订价决策的分析——产品最佳售价的决策分析582
10-4-13 订价决策的分析——特殊情况的订价决策分析584
10-5-1 货币时间价值的含义585
第五节 货币的时间价值585
10-5-2 终值和现值586
10-5-3 系列付款终值和现值588
10-5-4 年金终值和现值——年金的含义后付年金终值和现值590
10-5-5 年金终值和现值——先付年金终值和现值、延期年金现值、永续年金现值593
10-5-6 贴现率的测定594
10-6-1 长期投资决策的含义597
第六节 长期投资决策的分析597
10-6-2 长期投资决策分析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598
10-6-3 现金流量及其构成600
10-6-4 现金流量的全额计算法601
10-6-5 现金流量的差额计算法602
10-6-6 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最常用的专门方法——净现值法604
10-6-7 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最常用的专门方法——内部报酬率法606
10-6-8 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最常用的专门方法——现值指数法609
10-6-9 静态评价方法——投资回收期法611
10-6-10 静态评价方法——平均投资报酬率法613
10-6-11 固定资产经济寿命的确定615
10-6-12 固定资产的投资和更新决策617
10-7-1 全面预算的含义和作用619
第七节 全面预算619
10-7-2 全面预算的构成和编制预算的组织工作620
10-7-3 全面预算的编制622
10-7-4 弹性预算的含义、优点及用途623
10-7-5 弹性成本预算625
10-7-6 弹性利润预算——单一品种的弹性利润预算627
10-7-7 弹性利润预算——多品种的弹性利润预算629
10-7-8 零基预算631
10-7-9 滚动预算633
10-8-1 责任会计的含义、建立的目的及原则634
第八节 责任会计634
10-8-2 责任中心636
10-8-3 对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的考核637
10-8-4 对投资中心的考核639
10-8-5 内部转移价格和内部经济仲裁641
10-9-1 标准成本及标准成本法的含义643
第九节 标准成本法643
10-9-2 成本差异的含义和种类644
10-9-3 成本差异的分析计算方法646
10-9-4 各成本项目成本差异的分析计算649
10-9-5 标准成本法的帐务处理651
11-1-1 国有资产管理审计的概念654
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概述654
第十一章 国有资产管理审计654
11-1-2 国有资产管理审计产生的基础和审计关系656
11-1-3 国有资产管理审计的对象、职能和作用658
11-1-4 国有资产管理审计的执行主体663
11-1-5 国有资产管理审计的程序669
11-1-6 国有资产管理审计的方法674
11-2-1 国有流动资产审计概述678
第二节 国有流动资产审计678
11-2-2 货币资金审计679
11-2-3 短期投资审计685
11-2-4 应收及预付款项审计689
11-2-5 存货的审计695
11-3-1 国有固定资产审计的意义和目的700
第三节 国有固定资产审计700
11-3-3 国有固定资产内控制度的审计703
11-3-2 国有固定资产审计的内容703
11-3-4 国有固定资产结存数的审计706
11-3-5 审查国有固定资产所有权归属709
11-3-6 审查国有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710
11-3-7 国有固定资产折旧的审计713
11-3-8 国有固定资产修理的审计715
11-3-9 国有固定资产利用效果审计716
11-4-1 无形资产审计的概念、目的和意义718
第四节 无形资产的审计718
11-4-2 无形资产审计的目标719
11-4-3 无形资产审计的范围720
11-4-4 无形资产审计的方法和内容722
11-4-6 无形资产审计中的主要错弊表现729
11-4-5 无形资产审计案例729
12-1-1 清产核资的意义和目的731
第一节 清产核资概述731
第十二章 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731
12-1-2 清产核资的原则和政策734
12-1-3 清产核资的实施方案735
12-1-4 清产核资的组织体系737
12-2-1 资产清查的对象和政策738
第二节 资产清查738
12-2-2 固定资产的清查741
12-2-3 流动资产的清查743
12-2-4 其他各项资产的清查746
12-2-5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清查747
12-2-6 土地的清查748
12-2-7 资产清查结果的分析与处理749
12-3-1 资产价值重估的意义、作用和范围752
第三节 资产价值重估和资金核实752
12-3-2 资产价值重估的程序和基本方法753
12-3-3 资产价值重估的具体操作756
12-3-4 资产重估价值的分析与报告758
12-3-5 资金核实的任务和内容759
12-3-6 资金核实的基本程序760
12-3-7 国有资本金的核实761
12-4-1 清产核资报表的意义和编制原则762
第四节 清产核资报表762
12-4-2 清产核资报表的构成和指标体系763
12-4-3 清产核资基础表的编制766
12-4-4 清产核资汇总表的编制774
12-4-5 清产核资分析表792
第五节 清产核资工作的检查与总结794
12-5-1 清产核资工作的检查795
12-5-2 清产核资工作的总结795
第十三章 资产评估797
第一节 资产评估概述797
13-1-1 资产评估的概念与特征797
13-1-2 资产评估的目的和职能798
13-1-3 资产评估的内容800
第二节 资产评估的程疗803
13-2-1 申请立项803
13-2-2 资产清查812
13-2-3 评定估算816
13-2-4 资产评估报告819
13-2-5 验证确认822
第三节 资产评估的方法825
13-3-1 资产评估的基本假设和适用价格匹配825
13-3-2 现行市价法827
13-3-3 重置成本法830
13-3-4 收益现值法834
13-3-5 清算价格法839
第四节 机器设备的评估840
13-4-1 机器设备评估的特点840
13-4-2 机器设备评估程序841
13-4-3 机器设备的评估方法842
第五节 房地产评估847
13-5-1 房地产评估对象的特点847
13-5-2 土地使用权价值的评估851
13-5-3 房产价格的评估853
第六节 流动资产评估860
13-6-1 流动资产评估的特点及评估步骤860
13-6-2 流动资产评估的方法861
13-6-3 长期投资的评估868
13-6-4 在建工程资产及其他资产的评估873
第七节 无形资产评估876
13-7-1 无形资产及其评估特点876
13-7-2 无形资产评估877
第八节 整体资产评估883
13-8-1 整体资产评估及其特点884
13-8-2 企业整体评估885
13-8-3 企业整体评估的基本方法887
13-8-4 企业整体评估基本参数及其测定888
13-8-5 企业整体资产评估的前提条件及程序890
13-8-6 整体资产评估的方法891
第九节 资产评估管理893
13-9-1 资产评估管理的目的和任务893
13-9-2 资产评估管理的内容894
13-9-3 资产评估纠纷的处理896
第一节 涉外国有资产的管理898
14-1-1 境外国有资产及其形成898
第十四章 涉外国有资产的管理898
14-1-2 境外国有资产的资本注册(或产权注册)901
14-1-3 境外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903
14-1-4 境外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907
第二节 境外国有资产的利润909
14-2-1 境外国有资产的利润返还909
14-2-2 境外国有资产的再投资910
第三节 境外国有资产的转让与处理910
14-3-2 境外国有资产处置911
14-3-3 境外国有资产担保911
14-3-1 境外国有资产转让911
第四节 外商投资企业的国有资产912
14-4-1 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注册913
14-4-2 外商投资企业的出资方式913
14-4-3 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分配914
14-4-4 外商投资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915
第十五章 各国国有资产管理比较917
第一节 西方发达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概述918
15-1-1 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的构成形式918
15-1-2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920
15-1-3 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922
第二节 欧美国家国有资产的管理比较924
15-2-1 美国国有资产管理924
15-2-2 瑞典国有资产管理931
15-2-3 法国国有资产管理934
15-2-4 英国国有资产管理943
15-2-5 奥地利国有资产管理950
15-2-6 意大利国有资产管理956
第三节 亚太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比较965
15-3-1 澳大利亚国有资产管理比较965
15-3-2 日本国有资产管理969
15-3-3 印度国有资产管理975
15-3-4 新加坡国有资产管理981
15-3-5 韩国国有资产管理986
15-3-6 泰国国有资产管理991
16-1-1 意义994
第一节 概述994
16-1-2 研究对象994
第十六章 国有资产管理电算化994
16-1-3 特点996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在国有资产文件管理中的应用997
16-2-1 国有资产文件信息的一般概念997
16-2-2 国有资产文件信息管理的特点1000
16-2-3 国有资产文件管理内容1000
16-2-4 国有资产文件资料档1002
16-2-5 国有资产文件资料在存贮器内的表示形式1008
16-2-6 国有资产文件检索系统的设计1013
第三节 电子计算机在国有资产评估中的应用1019
16-3-1 国有资产评估电算化意义1019
16-3-2 资产评估电算化注意的事项1020
16-3-3 资产评估电算化系统开发1021
16-3-4 资产评估电算化系统使用1023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在国有资产核算中的应用1024
16-4-1 国有资产核算电算化概述1024
16-4-2 国有资产核算电算化系统分析1026
16-4-3 国有资产核算电算化系统设计1030
第五节 电子计算机在国有资产投资决策中的应用1050
16-5-1 投资分析程序概述1050
16-5-2 净现值NPV的计算机模型1053
16-5-3 内部收益利率IRR的计算机模型1067
16-5-4 投资回收期NN的计算机模型1072
16-5-5 损益平衡点分析的计算机模型1078
16-5-6 敏感度分析的计算机模型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