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企业的社会嵌入与营销创新 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的后现代营销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怀斌,李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4058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42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55页
- 主题词:供销经营-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企业的社会嵌入与营销创新 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的后现代营销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本书概要1
一、本书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1
(一)本书的由来与依据1
(二)本书的研究内容2
(三)本书的研究架构与体系3
二、本书的研究方法与具体运用4
(一)本书的研究方法4
(二)本书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5
(三)本书的特色与价值5
第一篇 文献述评和研究论纲8
第一章 相关理论文献述评8
一、现代营销的理论进路与思想基础8
(一)现代营销的理论进路8
(二)现代营销的思想基础9
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营销的批判与影响11
(一)国外学者论后现代营销的环境11
(二)后现代营销的环境特点与挑战12
(三)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营销思想的批判与影响13
三、社会嵌入理论研究动态与问题14
(一)社会嵌入的概念提出与后续研究14
(二)社会嵌入理论的要点与特征17
(三)社会嵌入理论的贡献与问题19
第二章 企业的社会嵌入与营销创新论纲24
一、现代营销的问题与困境24
(一)现代营销的界定与特征24
(二)现代营销的理论“内卷化”与实践“外形化”问题25
(三)现代营销的信任危机与边缘化困境26
二、后现代营销的创新价值27
(一)后现代营销是现代营销的全面解构28
(二)后现代营销作为他者的创新价值29
(三)后现代营销创新价值的依据29
三、社会网络嵌入是现代营销创新的工具30
(一)营销是嵌入于经济与社会网络之中的社会与管理过程31
(二)社会网络嵌入是与后现代营销一致和互补的创新工具31
(三)社会网络嵌入可弥补现代营销的社会属性缺失与应对不确定性33
四、通过社会网络嵌入实现后现代营销创新的构想34
(一)社会网络嵌入与后现代营销创新的观念与方法34
(二)企业社会网络嵌入与营销创新的总体研究架构36
(三)基于网络嵌入的后现代营销创新的具体方向36
第二篇 社会网络嵌入与企业内部营销创新第三章 内部营销与客户内部化嵌入40
一、客户的核心地位与双重属性41
(一)客户“利维坦”41
(二)客户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嵌入要素43
(三)企业营销对客户双重性质的利用与问题45
二、内部营销创新的途径:客户内部化46
(一)客户内部化辨析46
(二)客户内部化与客户“DIY”48
(三)客户内部化与“用户创新工具箱”49
三、客户观念内部化嵌入与客户导向企业愿景51
(一)客户观念嵌入是企业文化建设与战略性工作51
(二)客户文化与观念嵌入的层次52
(三)客户观念嵌入的内部营销机制53
(四)客户观念嵌入的内部营销效应实证比较56
第四章 内部营销与嵌入型企业范式建构60
一、企业社会嵌入的对象界定与差序分析60
(一)企业嵌入的社会是一个自主发挥形塑作用的具象社会60
(二)企业嵌入的具象社会应该是由利益相关者构成的网络61
(三)企业社会嵌入的对象应该是外部关键利益相关者62
二、通过社会嵌入实现内部营销和企业范式的方式64
(一)通过内部化让外部关键利益相关者嵌入企业64
(二)通过认同和内化社会规范实现利益相关者的文化嵌入65
(三)通过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组织来应对社会不确定性65
三、社会嵌入对企业范式和内部营销的形塑机制67
(一)可自发协调企业内部冲突和组织悖论67
(二)能够获得隐性知识和应对社会不确定性68
(三)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营销的良好整合68
四、社会嵌入效应的实证案例与范式比较69
(一)客户内部化嵌入案例:BBA公司69
(二)嵌入型企业范式有别于传统的科层企业71
(三)嵌入型企业优于网络化的虚拟企业72
第三篇 社会网络嵌入与组织间营销创新第五章 后现代和网络嵌入下的渠道营销76
一、营销渠道与网络嵌入76
(一)现代营销渠道的特点76
(二)营销渠道的网络嵌入77
二、营销渠道与网络关系嵌入的案例研究78
(一)营销渠道与网络关系嵌入的案例设计79
(二)营销渠道与网络关系嵌入的发展过程80
(三)营销渠道与网络关系嵌入的治理机制83
(四)营销渠道与网络关系嵌入的研究及讨论84
三、渠道网络结构嵌入的实证研究85
(一)渠道网络结构嵌入的问题85
(二)渠道网络结构嵌入的理论框架86
(三)渠道网络结构嵌入的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87
(四)渠道网络结构嵌入的数据分析与结论92
第六章 基于网络嵌入的产业集群与共生营销96
一、后现代营销、后福特制与竞合战略97
(一)后福特制是后现代营销的一个起源97
(二)后福特制与福特制的比较99
(三)后福特制条件下的后现代竞合营销战略100
二、产业网络与共生营销102
(一)产业网络特性、形式与结构102
(二)共生营销的内涵与类型109
(三)产业网络与共生营销的“双网络”机制115
三、产业网络的结构图形化测度与关系实证117
(一)产业网络结构的图形化117
(二)产业网络的测度与案例118
(三)共生营销关系的检验:瓦房店市轴承产业集群企业124
(四)实证研究结果126
(五)产业网络与共生营销的实证结论129
第七章 商业地产营销与战略联盟网络建构130
一、商业地产营销网络问题的提出与案例背景130
(一)商业地产营销网络问题的提出130
(二)商业地产的“订单营销模式”与案例131
二、商业地产营销的方式与联盟网络的建构过程132
(一)商业地产营销的方式132
(二)联盟网络的建构过程133
(三)商业地产营销战略联盟的网络关系135
三、商业地产营销联盟的网络运行机制与效应137
(一)战略联盟关系的建构基础137
(二)战略联盟网络的构建与运行对企业成长的影响138
(三)战略联盟网络发展整合分析139
第四篇 社会网络嵌入和消费者营销创新第八章 消费者社会关系嵌入营销142
一、企业与客户的嵌入关系142
(一)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分类与比较142
(二)企业与客户的嵌入关系是多重关系的集合143
(三)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的互嵌与转化147
二、社会关系嵌入对营销的作用148
(一)认识与理解社会关系嵌入的价值148
(二)利用社会关系促成经济交易150
(三)利用社会关系保障经济合同履行152
三、对消费者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153
(一)社会阶层封闭与社会网络嵌入障碍153
(二)各社会阶层的封闭性特点与嵌入难度分析154
(三)社会交际网络可嵌入性分析155
(四)不同社会阶层与网络的“嵌入门槛”梯度157
(五)通过身份符号实现企业对客户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157
四、转轨经济下的企业双核营销导向与非经济嵌入营销161
(一)转轨经济下企业社会嵌入的双核导向161
(二)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战略162
(三)温州人嵌入法国经济的非市场手段163
第九章 部落营销与消费者市场细分创新165
一、部落与部落营销概述165
(一)部落的特征与形成165
(二)部落营销与现代营销的比较168
(三)部落营销的现行流程170
二、部落营销的市场细分创新173
(一)后现代部落营销与现代营销中的市场细分173
(二)部落营销的市场细分模型的修正与构建178
(三)部落营销的市场细分变量与方法179
三、部落营销的市场细分创新实例181
(一)豆瓣图书分享部落简介识别181
(二)豆瓣部落市场细分利益变量数据的确定184
(三)豆瓣部落成员细分市场结果186
四、互联网与虚拟社区营销187
(一)互联网与虚拟社区187
(二)互联网与博客营销189
(三)互联网与虚拟品牌社区营销191
第十章 社会嵌入与营销创新的实现条件与效果196
一、社会与客户嵌入的实现条件196
(一)具备影响企业或客户互相嵌入意愿的条件196
(二)拥有对社会有益的独特差别优势,使对方愿意接纳嵌入197
二、企业社会嵌入与市场营销创新的效果198
(一)构建客户嵌入型企业协调下的经济社会价值网198
(二)实现企业组织由规模巨大到网络巨大202
本书结论——观点意义总结与后续研究方向204
一、本书观点总结204
二、本书的创新性与价值208
三、本书的后续研究构想212
(一)后续研究的选题与依据212
(二)后续研究的重点内容与基本思路213
(三)后续研究的创新观点与意义214
(四)后续研究的应用领域与战略价值215
附录219
一、第五章的实证图表219
(一)初始测量量表219
(二)量表信度220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表221
(四)观测变量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222
二、第六章的实证图表223
(一)模型中各变量及其具体问项223
(二)样本特征表224
(三)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表225
三、第九章的实证图表227
(一)部落利益变量调查问卷227
(二)问卷信度检验表229
(三)利益变量载荷平均值229
(四)组群样本个数表230
参考文献231
一、中文参考文献231
二、英文参考文献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