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语言学要籍述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姜聿华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 ISBN:7501308772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55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72页
- 主题词:汉语-语言学-古籍(学科: 简介) 语言学-汉语-古籍(学科: 简介) 古籍-语言学-汉语(学科: 简介)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语言学要籍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编 训诂著作1
第一章 《尔雅》派训诂著作1
第一节 《尔雅》1
一 《尔雅》为什么称名“尔雅”1
二 《尔雅》的作者及成书年代2
三 《尔雅》的内容5
四 《尔雅》释词条例7
五 《尔雅》的成就与不足12
(一)东晋郭璞注18
六 《尔雅》的重要注本18
(二)唐陆德明《尔雅音义》24
(三)北宋邢昺等人之《尔雅义疏》26
(四)北宋陆佃之《尔雅新义》28
(五)清邵晋涵《尔雅正义》30
(六)清郝懿行《尔雅义疏》32
第二节 《小尔雅》37
一 《小尔雅》的作者及成书年代37
二 《小尔雅》的内容39
三 《小尔雅》的重要注本42
(一)胡承珙《小尔雅义证》42
(二)宋翔凤《小尔雅训纂》45
(三)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 (346
(三)王煦《小尔雅疏》47
(四)葛其仁《小尔雅疏证》48
(五)胡世琦《小尔雅义证》及朱骏声《小尔雅约注》、谭正治《小尔雅疏证》、任兆麟《小尔雅注》等50
二 《广雅》称名及其内容52
第三节 《广雅》52
一 《广雅》的作者52
(一)《广雅疏证》的作者及写作过程55
三 《广雅疏证》55
(二)《广雅疏证》的内容57
(三)王氏研究方法的成就与不足68
四 《广雅疏证补正》71
五 《广雅》的其他注本73
第四节 《尔雅》、《小尔雅》、《广雅》以外之群雅76
一 《埤雅》76
附 (一)《埤雅广要》77
二 《尔雅翼》78
(二)《埤雅物异记言》78
三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80
附(一)《毛诗陆疏广要》81
(二)《陆玑疏考证》82
四 《毛诗名物解》82
五 《诗集传名物钞》83
六 《六家诗名物疏》83
七 《诗经稗疏》84
八 《诗传名物集览》85
九 《骈雅》85
附 (一)《骈雅训纂》87
(二)《小学骈支》88
十 《迭雅》88
附《毛诗重言》90
十一 《别雅》90
附《别雅订》91
十二 《毛诗传义类》92
十三 《说雅》93
十四 《选雅》93
十五 《通雅》94
十六 《拾雅》97
十七 《比雅》99
十八 《支雅》100
十九 《释大》101
二十 《果蠃转语记》等102
附《释门》等102
第一节 《释名》106
第二章 《释名》派训诂著作106
一 《释名》的作者及成书年代106
二 《释名》的内容108
三 《释名》释词条例109
四 《释名》的成就与不足110
五 《释名》的重要注本116
(一)《释名疏证》116
(二)《释名补证》117
(三)《释名疏证补》118
第二节 《释名》续广之作122
一 韦昭《辨释名》122
二 毕沅《续释名》及《释名补遗》123
三 张金吾《广释名》123
第三章 《方言》派训诂著作125
第一节 《方言》125
一 《方言》的作者及成书年代125
二 《方言》的内容128
三 《方言》释词体例132
四 《方言》的成就和不足134
(一)东晋郭璞注本141
五 《方言》的重要注本141
(二)清戴震《方言疏证》144
(三)清卢文弨《重校方言》146
(四)清钱绎《方言笺疏》146
(五)清王念孙《方言疏证补》148
(六)《方言校笺及通检》148
第二节 《方言》续广之作151
一 明魏濬《方言据》152
二 清杭世骏《续方言》152
三 清程际盛《续方言补正》153
四 清张慎仪《续方言新校补》、《方言别录》154
五 清戴震《续方言》155
六 清毛奇龄《越语肯綮录》156
七 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157
八 章炳麟《新方言》158
一 《通俗文》160
第三节 解释俚言俗语的训诂著作160
二 明陈士元《俚言解》161
三 明张存绅《雅俗稽言》162
四 明周梦旸《常谈考误》163
五 清翟濒《通俗编》164
附 清梁同书《直语补证》166
六 清钱大昕《恒言录》166
附 清陈鳣《恒言广证》168
七 清顾张思《土风录》168
八 清郝懿行《证俗文》169
九 《迩言等五种》170
第四章 集释群书音义的训诂著作172
一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172
附 清卢文弨《经典释文考证》等175
二 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176
三 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177
附 (一)辽释希麟《续一切经音义》179
(二)《慧琳〈一切经音义〉引用书索引》179
四 北宋贾昌朝《群经音辨》180
五 清阮元《经籍籑诂》181
第五章 专释虚字的训诂著作184
一 元卢以纬《助语辞》184
二 清袁仁林《虚字说》186
三 清刘淇《助字辨略》187
四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及其增补之作190
附 清吴昌莹《经词衍释》193
第六章 考订、校勘、归纳古书文例的训诂著作196
一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196
二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197
三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198
四 清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199
五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及其续补之作201
第二编 文字著作205
一 《史籀篇》205
第一章 《说文解字》205
第一节 中国古代字书的萌芽之作205
二 《苍颉篇》等206
三 《急就篇》207
第二节 《说文解字》211
一 《说文解字》的作者211
二 许慎写作《说文解字》的动机214
三 《说文》的流传及其版本215
四 《说文》内容和体例217
五 六书说220
六 《说文》部首222
七 《说文》的成就与不足225
第二章 三国至唐代的各类字书233
第一节 隋代以前的字书233
一 隋以前已佚字书233
二 晋吕忱《字林》234
附 《字林考逸》等236
第二节 《玉篇》238
一 《玉篇》的作者及成书年代238
二 《大广益会玉篇》239
三 《玉篇零卷》241
附 《篆隶万象名义》242
一 唐颜元孙《干禄字书》245
第三节 唐代的字书245
附 宋娄机《广干禄字书》246
二 唐张参《五经文字》247
三 唐唐玄度《新加九经字样》248
第三章 宋元时代的各类字书250
第一节 宋元时代以考订字体为主的字书250
一 宋郭忠恕《佩觹》250
二 宋张有《复古编》252
(三)泰不华《重类复古编》253
(四)曹本《续复古编》253
(二)戚崇僧《后复古编》253
附 (一)吴均《增修复古编》253
三 宋李从周《字通》254
四 辽释行均《龙龛手鉴》255
五 元李文仲《字鉴》256
第二节 宋元时代形音义合解的大型字书258
一 宋王洙等《类篇》258
二 宋戴侗《六书故》259
三 元杨桓《六书统》261
四 《四声篇海》262
第三节 宋元时代考释古籀、汉隶、钟鼎文字的著作265
一 宋郭忠恕《汗简》265
二 宋夏竦《新集古文四声韵》266
三 宋洪适《隶释》、《隶续》267
四 宋娄机《汉隶字源》269
附 (一)宋刘球《隶韵》269
(二)无名氏《汉隶分韵》270
五 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270
六 元吾邱衍《周秦刻石释音》271
第四节 宋代训释专书古字僻字和标新立异的字书273
一 宋娄机《班马字类》273
二 宋王安石《字说》274
第一节 明清时代形音义合解的大型字书277
一 明梅膺祚《字汇》277
第四章 明清时代的各类字书277
二 明张自烈《正字通》280
三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281
第二节 考释古籀、汉隶、钟鼎、甲骨文字的著作286
一 研究石鼓文的著作286
(一)明杨慎《石鼓文音释》287
(二)明陶滋《石鼓文正误》287
二 研究石刻文字的著作288
(一)清王昶《金石萃编》288
(二)清顾蔼吉《隶辨》289
(2)《金石文字辨异》290
附 清代研究石刻文字的其他著作290
(1)《隶通》290
(5)《六朝碑别字》291
《流沙坠简》291
三 研究金文的著作291
(3)《金石文字辨异补编》291
(4)《汉碑征经》291
(一)清吴大澂《愙斋集古录》292
(二)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292
(三)清孙诒让《古籀拾遗》293
(四)清孙诒让《古籀余编》294
附 《?古录金文》294
(五)清孙诒让《名原》294
附 《文源》295
四 研究甲骨文的著作295
(二)清末孙诒让《契文举例》296
(一)清末刘鹗《铁云藏龟》296
(三)近人罗振玉《殷虚贞卜文字考》及《殷虚书契考释》、《殷虚书契待问编》297
第五章 清以前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301
第一节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303
一 唐李阳冰刊定《说文》303
二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304
第二节 宋徐铉等校订之《说文解字》309
一 校订本《说文解字》的成就309
二 校订本《说文解字》的疏误312
第三节 研究六书的著作315
一 宋郑樵《六书略》315
二 明赵谦《六书本义》316
第四节 研究偏旁的著作318
一 宋林罕《字原偏旁小说》318
二 宋释梦英《偏旁字原》319
三 元周伯琦《说文字原》320
第六章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322
第一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322
一 段玉裁生平及其学术思想之渊源322
二 《说文解字注》对《说文》传本的校订和对《说文》条例的阐发325
三 《说文解字注》对《说文》全文的疏通证明及补充阐发331
四 《说文解字注》的罅漏和缺点338
五 《汲古阁说文订》与《说文解字读》341
(一)徐承庆《说文解字注匡谬》344
六 评订段书之误的著作344
(二)钮树玉《说文段注订》345
(四)冯桂芬《说文解字段注考正》347
(五)徐灏《说文解字注笺》348
(六)订段申段的各种札记348
第二节 桂馥、王筠、朱骏声三家的《说文》著作351
一 桂馥的《说文》著作351
二 王筠的《说文》著作355
(一)《说文解字句读》355
(二)《说文释例》357
附 (1)江沅《说文释例》二卷359
(2)王煦《说文五翼》八卷360
(3)董诏《说文测议》七卷360
(4)张行孚《说文发疑》八卷360
(5)叶德辉《六书古微》十卷360
(6)陈瑑《说文举例》一卷361
(7)王宗诚《说文义例》一卷361
(三)《文字蒙求》362
三 朱骏声的《说文》著作363
附《汉学谐声》368
(二)严可均、姚文田《说文校议》370
(一)张行孚《汲古阁说文解字校记》370
一 校勘《说文》的著作370
第三节 对《说文》进行专项研究的著作370
附 《说文校议议》、《说文辨疑》371
(三)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372
(四)王念孙《说文校勘记残稿》372
(五)汪宪《说文系传考异》372
(六)王筠《说文系传校录》373
(七)苗夔《说文系传校勘记》373
(八)董诏《二徐说文同异附考》374
(九)田吴炤《说文二徐笺异》374
二 研讨六书的著作375
(一)戴震《六书论》375
(三)黄以周《六书通故》376
(二)江声《六书说》376
(四)廖平《六书旧义》377
(五)张行孚《说文发疑》378
(六)曹仁虎《转注古义考》378
三 研究偏旁的著作379
(一)蒋和《说文字原集注》、《说文字原表》及《表说》380
(二)王筠《说文部首表》380
(三)吴照《说文字原考略》381
(四)张行孚《说文揭原》381
(五)胡重《说文字原表》381
(一)吴玉搢《说文引经考》382
四 考证《说文》引经的著作382
(八)高田忠周《说文字原谱》382
(七)黄寿凤《说文部首韵语》382
(六)陈建侯《说文提要》382
(二)吴云蒸《说文引经异字》383
(三)陈瑑《说文引经考证》、《说文引经互异说》384
(四)柳荣宗《说文引经考异》385
(五)高翔麟《说文经典异字释》386
(六)雷浚《说文引经例辨》387
(七)承培元《说文引经证例》388
五 考证经字的著作389
(一)钱大昕《说文答问》、薛传均《说文答问疏证》389
附 承培元《广说文答问疏证》390
(二)陈寿祺《说文经字考》390
(三)郭庆藩《说文经字考辨正》、《说文经字正谊》390
六 研究新补新附字的著作391
(四)俞樾《说文经字》391
(一)钮树玉《说文新附考》、《续考》392
(二)钱大昭《说文新补新附考证》393
(三)郑珍《说文新附考》393
七 专门搜辑逸字的著作394
(一)郑珍《说文逸字》394
(二)李桢《说文逸字辨证》396
(三)张鸣珂《说文逸字考》396
(四)王廷鼎《说文佚字辑说》397
八 研读《说文》的各家札记397
(一)惠栋《读说文记》397
(二)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398
(三)王夫之《说文广义》399
附 吴善述《说文广义校订》399
(四)毛际盛《说文述谊》400
(五)俞樾《儿笘录》400
(六)章炳麟《小学答问》401
第三编 音韵著作403
第一章 《切韵》系韵书403
第一节 中国古代韵书的萌芽之作403
一 韵书产生的背景403
二 魏李登《声类》404
三 晋吕静《韵集》405
四 六朝韵书406
一 隋陆法言《切韵》408
第二节 《切韵》及《切韵》增修本408
二 增订修补《切韵》的作品411
(一)长孙讷言的笺注411
(二)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412
(三)孙愐《唐韵》413
(四)李舟《切韵》415
第三节 《广韵》419
一 《广韵》的修订年代及修订者419
二 《广韵》的版本421
三 《广韵》韵目及其“独用”“同用”之例422
四 对《广韵》声韵系统的研究424
五 《广韵》的价值425
一 《韵略》与《礼部韵略》428
第四节 其他《切韵》系韵书428
附 (一)《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429
(二)《增修互注礼部韵略》429
(三)《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与“平水韵”430
二 《集韵》432
三 《五音集韵》434
四 《古今韵会》与《古今韵会举要》435
第二章 《中原音韵》系韵书439
第一节 《中原音韵》439
一 《中原音韵》的撰作者及写作过程439
二 《中原音韵》的撰作体例及分韵440
三 《中原音韵》的音系441
四 《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450
五 《中原音韵》的价值451
六 关于《正语作词起例》452
七 《中原音韵》的版本455
第二节 其他《中原音韵》系韵书460
一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460
二 《琼林雅韵》461
三 《菉斐轩词林要韵》463
四 《中州音韵》464
五 《中州全韵》465
六 《中州全韵辑要》466
七 《曲韵骊珠》468
八 《增订中州全韵》469
一 《洪武正韵》471
第三节 明清时代的另外一类韵书471
二 《韵略易通》474
三 《韵略汇通》477
四 《五方元音》478
五 《音韵阐微》480
第三章 等韵图484
一 等韵图的产生484
二 《韵镜》485
三 《七音略》488
四 《四声等子》490
五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492
六 《切韵指掌图》494
七 《等韵切音指南》496
八 《切韵求蒙》497
九 《字学元元》498
十 《韵法直图》500
十一 《韵法横图》501
十二 《交泰韵》503
十三 《字母切韵要法》505
十四 《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507
十五 《类音》509
十六 《西儒耳目资》511
十七 《等韵一得》513
第四章 古音学著作522
一 宋吴棫《韵补》522
二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524
附 宋郑庠的古音学说524
三 清顾炎武的《音学五书》526
附 《韵补正》531
四 清江永的《古韵标准》531
附 (一)《音学辨微》535
(二)《四声切韵表》537
五 清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539
六 清戴震的《声韵考》、《声类表》541
七 清孔广森的《诗声类》544
附 清洪亮吉《汉魏音》547
八 清王念孙的《诗经群经楚辞韵谱》等547
九 清江有诰的《音学十书》548
附 清夏炘《诗古韵表二十二部集说》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