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哲学史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振纲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472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86页
- 主题词:哲学史-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哲学史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上编 先秦诸子哲学3
第一章 回省诸子时代3
第二章 孔子的仁学7
一、孔学的核心理念:仁7
二、仁在诸德中的贯彻11
三、中庸的方法论14
四、德治理想17
第三章 墨子与墨家学派的主张20
一、墨学的宗旨——兼爱20
二、天志、明鬼、尚同22
三、儒、墨生活原则的分歧23
四、墨学式微的思考26
第四章 老子自然无为的智慧28
一、老子及老学之精神28
二、老子对“道”的诠释31
三、法自然与为无为36
四、对有为之学的批评41
第五章 庄子:自由之境中的浪漫高吟45
一、物物者非物:“道”指何指45
二、对人类理智的嘲笑47
三、自由与幸福50
四、“一死生”的旷达与幽默54
五、漆园之哀怨在万世57
第六章 孟子的道德人本主义60
一、孟子对孔门儒学的贡献60
二、性善论的先验设定61
三、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65
四、独立人格与士精神70
五、王道主义社会理想72
一、名家辩者的学术个性75
第七章 名家的辩言与奇谈75
二、惠施的智辩及相对主义78
三、公孙龙的名相分析81
四、后期墨者对名辩的贡献85
第八章 荀子的哲学思想88
一、天(自然)与人的关系88
二、人性与人道:性与伪92
三、克服认识的片面性(解蔽)95
四、理想与现实统一的治国之道97
第九章 韩非子的法哲学100
一、对老子哲学的发挥100
二、人性的弱点104
三、君主权力论:法、术、势105
四、对儒家德治的批评108
一、董仲舒与儒学的经学神学化113
第十章 两汉儒学论略113
中编 汉唐时期的儒学、玄学、佛学113
二、两汉今古文经学之争118
三、谶纬之学122
四、王充对“虚妄”之说的批判123
第十一章 魏晋玄学思潮127
一、玄学的兴起及演变127
二、贵无、崇有、独化132
三、名教与自然140
四、言意之辨与玄学思维方法149
五、玄学对文学、佛学的影响154
第十二章 僧肇的大乘中观般若学156
一、非有非无、不落两边的“不真空”论156
二、“事各性住于一世”的物不迁论161
三、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163
四、“非非”式思维模式167
一、慧远的佛学思想170
第十三章 慧远、道生及齐梁时期的形神之辨170
二、竺道生的佛学贡献172
三、范缜与齐梁之际的形神之辨175
第十四章 隋唐佛教四大宗派的佛学179
一、天台宗及智?的佛学179
二、华严宗及法藏的佛学181
三、玄奘与唯识宗的佛学184
四、慧能与禅宗的佛学186
第十五章 中唐诸儒的理论开掘192
一、韩愈的“道统”说与性情论192
二、李翱的“复性”说194
三、柳宗元的天道观及进步的历史观196
四、刘禹锡天人关系的新见解198
下编 宋明理学及清代哲学203
第十六章 理学思潮的时代特质203
一、周敦颐的理学开掘208
第十七章 北宋五子对理学的视阈208
二、张载的气学与理学210
三、洛学二先生:程颢、程颐214
四、邵雍的先天“数”学218
第十八章 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220
一、理气关系的道德形上学意义220
二、心性论诸问题224
三、格物穷理与知行相须227
四、朱熹的历史地位230
第十九章 象山心学与朱陆之辩234
一、象山心学的基本精神234
二、朱陆鹅湖之会及南康之会236
三、朱陆无极太极之辩240
四、朱陆分歧后论242
第二十章 王阳明道学革新及晚明心学异变245
一、明中叶心学崛起的历史前提245
二、王阳明道学革新249
三、晚明心学的异变257
四、“鱼馁肉烂”的泰州后学262
第二十一章 李贽:十六世纪的“异端”268
一、一个孤独的叛逆者268
二、为“私”观念正名271
三、反封建礼教的夫妇论276
四、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280
五、启蒙者的价值与矛盾284
第二十二章 刘宗周对理性本体的重建288
一、蕺山学的精神特质与内在理路288
二、心体与性体及性情、意、念之辨293
三、心、意、知、物的逻辑关系297
四、《人谱》严毅的“证人”工夫301
五、蕺山学的历史定位306
第二十三章 船山学:清初哲学的空谷绝响310
一、崇实尚变的本体论311
二、效天德而骋人能的天人之学315
三、理势合一、尊天重民的历史哲学318
四、合天理人欲以证性322
第二十四章 戴震对理学的批判改造326
一、“理”范畴的新释义326
二、对理学先验论的批判329
三、理欲之辨的新见解331
四、程朱“借阶”于老庄释氏334
第二十五章 龚自珍的批判意识与启蒙精神337
一、忧患意识与“更法”之义337
二、“众人之宰,非道非极”的尊我论340
二、尊情、尊任、尊隐344
三、龚自珍心灵的幻灭感347
附论:中国哲学与二十四世纪的生存价值观349
主要参考文献363
后记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