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科学技术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科学技术哲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9/30262191.jpg)
- 杨玉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8773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81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97页
- 主题词: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科学技术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概念1
一、哲学与科学技术哲学的概念1
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对象2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任务3
第二节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4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现状4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未来趋势5
第三节 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系结构6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内容6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体系结构7
第一篇 科学技术本体论11
第二章 自然观——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基础11
第一节 自然观及其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意义11
一、自然的概念11
二、自然观的概念12
三、自然观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作用12
第二节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13
一、古代自然观13
二、近代自然观16
三、当代系统自然观20
第三节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本体论的现代自然观23
一、传统自然观的局限性23
二、确立一种新的现代自然观的必要性24
三、现代自然观的基本内容27
第三章 物质与非生命29
第一节 物质与非生命世界的产生和发展29
一、宇宙的起源与元素的产生29
二、恒星的起源与演化31
三、地球的演化33
第二节 物质及其本质特性34
一、物质的概念34
二、物质的本质特性36
三、物质存在的层次37
四、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39
第四章 信息与程序41
第一节 信息及其本质特性41
一、信息的概念41
二、信息与物质的本质区别43
第二节 程序——信息存在与作用发挥的基本形式44
一、程序的本质特征45
二、程序的结构49
三、程序的作用52
第三节 信息作用的特点55
一、信息作用的特点55
二、信息运动中的控制与反馈56
第四节 计算机程序57
一、计算机程序的概念57
二、计算机程序的结构57
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58
第五章 生命60
第一节 生命的本质特性60
一、生命的本质60
二、生命的基本特性63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66
一、生命的起源66
二、生命的进化70
三、信息在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中的作用72
第三节 生命体的信息与程序系统74
一、遗传信息与遗传程序系统74
二、体液信息与体液程序系统78
三、神经信息与神经程序系统82
第六章 意识95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95
一、意识的出现是人类寻求解决与环境的矛盾的结果95
二、意识的出现与程序方法局限性的克服99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特性101
一、意识的概念101
二、意识的构成103
三、意识的特性106
四、意识的作用110
五、意识与物质和信息的本质区别111
第三节 意识产生存在的神经程序机制113
一、概念的神经程序机制113
二、命题的神经程序机制124
三、命题系统的神经程序机制126
第四节 语言文字在意识产生存在中的作用127
一、语言文字及其与意识的关系127
二、语言文字在概念建立中的作用129
三、语言文字在意识程序启动中的作用132
四、语言文字在意识交流中的作用136
第七章 人体138
第一节 人体的本质138
一、人体在本质上是物质、信息与意识的统一体138
二、人体的基本特性142
三、人体与非生命和生命的区别和联系143
第二节 人体物质、信息和意识的相互关系148
一、物质与信息的相互关系148
二、信息与意识的相互关系150
三、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151
第三节 人体与环境的关系152
一、人体与环境非生命的关系152
二、人体与环境生命的关系154
三、人体与人体的关系157
第二篇 科学技术知识论163
第八章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性163
第一节 科学及其特点163
一、科学的概念163
二、科学的特点164
第二节 技术及其特征169
一、什么是技术169
二、技术的特征169
第三节 科学技术体及其构成要素171
一、科学技术体的概念171
二、科学技术体的构成要素171
第九章 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74
第一节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174
一、自然科学是哲学的现实基础和思想来源174
二、哲学对自然科学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175
第二节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177
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同特点177
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182
第三节 自然科学与艺术的关系184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分类及其体系结构186
第一节 当代科学技术分类的现状及其局限性186
一、现有科学技术的分类方法186
二、现有科学技术分类方法的局限性187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五种基本类型189
一、物质科学技术189
二、信息科学技术191
三、生命科学技术194
四、意识科学技术196
五、人体科学技术198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基本层次201
一、理论科学202
二、技术科学203
三、应用科学203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204
一、科学技术的体系构成204
二、各学科间的相互关系205
第十一章 科学理论的构成要素与结构209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构成要素209
一、构成科学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209
二、科学概念211
三、科学命题213
四、科学命题系统214
第二节 科学理论的结构216
一、科学理论的叙述结构216
二、科学理论的思想层次结构217
三、科学理论的逻辑演绎结构219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221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221
一、从历史到逻辑221
二、从低级到高级222
三、从简单到复杂224
四、从理论到应用225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模式226
一、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渐进积累226
二、科学理论与方法的范式更新226
三、科学对象与问题的目标转移226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阶段227
一、经验科学技术阶段227
二、物质科学技术与非生命科学技术阶段227
三、信息科学技术与生命科学技术阶段228
四、意识科学技术与人体科学技术阶段230
第四节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战略选择232
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232
二、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战略选择233
第三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237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方法论概述237
第一节 科学技术方法与方法论237
一、科学技术方法237
二、科学技术方法论238
第二节 科学技术方法的分类239
一、按运用的普遍性分类239
二、按方法本身的特点分类240
三、按不同学科的运用分类241
第三节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重要作用241
第四节 当代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几个新趋势244
一、由物质一元走向物质、信息、意识三元244
二、由结构主导走向功能主导244
三、由局部还原走向整体统一246
四、由主客分离走向主客一体247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的基本逻辑方法250
第一节 比较与分类250
一、比较250
二、分类252
第二节 归纳和演绎253
一、归纳253
二、演绎255
第三节 分析和综合256
一、分析256
二、综合259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中的一般技术方法262
第一节 观察262
一、科学观察及其类型262
二、观察的工具263
三、理论在观察中的作用263
四、观察方法的局限性265
第二节 实验266
一、实验及其基本目的266
二、实验的组成与程序267
三、实验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局限性268
第十六章 科学问题与科学假说的提出269
第一节 提出科学问题269
一、什么是科学问题269
二、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270
第二节 寻找科学事实271
一、经验事实272
二、理论事实272
第三节 提出科学假说273
一、科学假说的特点和作用273
二、建立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274
三、建立科学假说的一般程序275
第十七章 科学理论的逻辑展开方法277
第一节 科学理论逻辑展开的一般方法277
一、科学理论逻辑展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77
二、科学理论逻辑展开的一般程序278
第二节 科学理论逻辑展开的几个基本方法281
一、演绎推论方法281
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282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286
四、公理化方法287
第十八章 科学假说的真理性及其检验289
第一节 真理与科学真理289
一、真理289
二、科学真理290
第二节 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标准291
一、科学理论的真理性291
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标准291
第三节 科学假说的真理性检验293
一、科学假说的理论检验——逻辑证明293
二、科学假说的经验验证294
三、科学假说经验验证的证实与证伪方法295
第十九章 物质科学技术研究方法297
第一节 物质与非生命研究的基本方法298
第二节 直接观察法298
第三节 直接经验验证法299
第二十章 信息科学技术研究方法300
第一节 程序分析法300
一、程序分析法是计算机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00
二、程序分析法的基本内容302
三、计算机程序的分析研究304
第二节 控制论方法305
一、黑箱辨识方法305
二、功能模拟方法306
三、反馈控制方法306
第三节 系统论方法307
第二十一章 生命科学技术研究方法309
第一节 生命研究的基本方法309
第二节 环境因子刺激法311
一、环境因子刺激法的原理311
二、环境因子刺激法的运用311
三、环境因子刺激法的意义312
第三节 遗传程序分析法313
一、遗传程序分析法313
二、基因分析法315
三、克隆方法317
第四节 体液程序分析法319
一、体液程序分析法的概念319
二、体液程序分析法的基本内容319
三、体液程序分析法的具体运用320
第五节 神经程序分析法321
一、神经程序分析法的概念321
二、神经程序分析法的基本内容322
三、神经程序分析法的具体运用323
第二十二章 意识科学技术研究方法325
第一节 意识研究的基本方法325
第二节 概念、命题与命题系统分析法327
第三节 意识神经程序分析法327
第四节 逻辑与语言分析法328
第五节 人类智能与动物智能的比较研究法329
第六节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比较研究法329
第二十三章 人体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331
第一节 人体研究的基本方法331
第二节 自我考察法334
第三节 自我训练法335
第四节 人脑科学的研究方法336
第五节 人体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338
一、人体科学研究的道德特殊性338
二、人体科学研究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基本内容338
第四篇 科学技术价值论343
第二十四章 科学技术价值的基本概念343
第一节 科学技术价值的概念343
一、价值与科学技术价值343
二、科学技术价值的内容344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价值本性345
一、科学技术的基本价值346
二、科学的功利价值中立性与技术的实用价值性346
三、科学技术价值的工具本性347
四、科学技术价值两个层面的不同属性347
第三节 当前科学技术价值判断的两种错误倾向348
第二十五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351
第一节 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51
一、社会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体351
二、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间的重要中介作用352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功能353
一、思想文化功能354
二、技术功能355
三、方法论功能356
四、经济功能357
五、教育功能358
第二十六章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社会与伦理道德问题360
第一节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社会问题360
一、环境问题360
二、人口问题361
三、资源问题361
四、信息安全问题362
五、生物制品和生态安全问题363
第二节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道德问题364
一、生育控制问题365
二、死亡控制问题366
三、器官移植问题366
四、生态伦理问题367
五、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保护问题368
六、战争伦理问题370
第二十七章 科学技术的精神内涵与人文关怀371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精神内涵371
一、客观理性371
二、经验实证373
三、批判求证373
四、操作实效374
五、程序规则374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375
一、科技与人文是人类思想意识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375
二、科技与人文的相互作用376
三、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发展377
参考书目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