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法瑞,李东松,颜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6514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1
一、研究对象1
二、学科内容和体系2
三、学科性质6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8
一、自然辩证法的前史8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6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0
一、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23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23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25
第一篇 自然观29
第一章 存在的自然界29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29
一、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29
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统一性31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性34
一、物质系统的基本特征34
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作用36
三、自然物质系统的类型39
一、物质系统的层次性41
第三节 自然物质系统的层次性41
二、物质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42
三、层次结构的因果链45
第四节 自然物质系统的稳定性与可变性46
一、物质系统的稳定性46
二、物质系统的可变性48
第二章 演化的自然界53
第一节 自然界的历史性53
一、恩格斯与自然界历史观53
二、自然界演化的唯象描述55
一、自组织理论及其哲学意义57
第二节 自然界演化中的自组织过程57
二、自组织演化理论的几对基本范畴60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63
一、可逆与不可逆63
二、进化与退化66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69
一、矛盾是自然界运动与演化的根本动力69
二、渐变与突变是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基本方式70
三、自然界运动转化的守恒定律71
四、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周期性72
第一节 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75
一、人类的产生与人类地位观的演变75
第三章 人与自然界75
二、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78
三、人的新进化80
第二节 人工自然的发展和特点81
一、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生态自然81
二、人工自然的特点82
三、人工自然的演变过程85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88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88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90
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92
第一节 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97
一、科学认识的特点97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97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学问题97
二、科学认识系统99
三、科学认识过程101
四、科学技术方法与方法论102
第二节 科学问题104
一、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104
二、科学问题及其分类106
三、科学问题的来源108
一、科研选题的步骤和意义109
第三节 科研选题109
二、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111
第五章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116
第一节 科学事实116
一、科学事实的规定116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和作用117
第二节 科学观察118
一、科学观察及其特点118
二、科学观察的作用和局限120
第三节 科学实验121
一、科学实验及其类型121
二、科学实验的特点和作用123
第四节 观察与实验中的若干认识论问题125
一、观察渗透理论125
二、科学仪器的性质和作用127
三、观察的客观性128
四、观察与实验中的机遇129
第六章 科学思维与科学理论132
第一节 科学抽象132
一、科学抽象及其过程132
二、科学抽象的成果134
第二节 科学思维138
一、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138
二、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145
三、创造性思维151
第三节 科学假说154
一、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155
二、假说的来源与形成假说的方法157
三、科学假说的检验与发展159
第四节 科学理论163
一、科学理论的特征163
二、科学理论的结构164
三、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165
四、科学理论的评价168
一、技术方法及其特点171
第一节 技术方法概述171
第七章 技术创造与技术创新171
二、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173
三、技术方法的原则175
第二节 技术决策175
一、技术预测176
二、技术评估179
第三节 技术发明182
一、技术发明的特点和类型182
二、技术原理构思184
三、技术方案设计185
一、技术创新及其分类187
第四节 技术创新187
二、技术创新的过程190
三、技术创新的模式192
四、技术创新的风险与防范194
第八章 横断科学方法197
第一节 数学方法197
一、数学方法的特点197
二、数学方法的作用198
三、数学方法的应用199
第二节 系统科学方法202
一、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202
二、常用的几种系统科学方法205
三、自组织理论方法208
第三篇 科学技术观217
第九章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体系217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特征217
一、科学的性质和特征217
二、技术的性质和特征220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221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223
一、科学分类的原则223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225
三、研究科学分类和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意义226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227
一、科学共同体227
二、科学的社会建制230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整体能力232
第十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和趋势236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236
一、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237
二、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242
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245
一、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47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247
二、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48
三、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50
四、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50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253
一、科学发展的模式253
二、技术发展的模式257
第四节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258
一、大科学与高技术258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263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266
一、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发展266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266
二、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269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结构变革272
四、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274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276
一、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反思276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280
第三节 科技、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282
一、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途经282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286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90
第一节 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293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与人类价值293
一、科学理性及其批判性反思294
二、科学的规范结构296
三、科学精神297
第二节 技术理性与功利主义299
一、技术理性的基本内涵299
二、功利主义与人类价值301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人类价值之间的张力303
一、科学家的社会责任303
二、技术伦理与工程师的社会责任307
三、“以人为本”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原则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