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病”治理的国际比较研究 基于京津冀低碳发展的思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市病”治理的国际比较研究 基于京津冀低碳发展的思考
  • 陆小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8701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93页
  • 文件大小:154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城市病”治理的国际比较研究 基于京津冀低碳发展的思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5

一 关于“城市病”内涵及其形成机理5

二 关于“城市病”的现状研究9

三 关于“城市病”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11

四 关于“城市病”的病因研究12

五 关于“城市病”的治理对策选择16

六 关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与协同发展的研究19

七 研究不足及述评30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34

第四节 主要思路与研究内容35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主要方法37

一 研究重点与难点37

二 研究方法38

第二章 “城市病”治理的理论回顾40

第一节 古典社会学理论40

第二节 人类生态学理论41

第三节 城市社区理论43

一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43

二 社区权力45

第四节 田园城市理论46

第五节 宜居城市理论48

第六节 低碳城市理论52

第七节 本章小结58

第三章 “城市病”的演化规律及阶段性特征60

第一节 “城市病”的内涵界定60

第二节 “城市病”的主要表现62

一 人口膨胀67

二 交通拥堵69

三 环境污染72

四 资源短缺77

五 社会问题79

第三节 “城市病”演化的阶段性特征81

一 城市演化的主要阶段81

二 “城市病”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分析87

三 城市功能与“城市病”演化90

第四节 产业转型与“城市病”演化的内在联系93

一 城市产业规模膨胀受多重资源约束93

二 城市转型升级对传统城市管理模式提出挑战94

第五节 本章小结96

第四章 “城市病”治理的纽约经验:基于跨区协调的视角97

第一节 主要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诸多弊病97

第二节 主要阶段:从城市化向城郊化演进98

一 城市居住功能的郊区化100

二 城市商业功能和产业功能的郊区化100

三 以卫星城镇实现城市综合功能的郊区化100

四 城市功能的跨区域协同化101

第三节 主要经验:跨区协同与均等配置102

一 构建跨区协同机制,强化规划和组织实施102

二 加强公共住房建设,重视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103

三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化解交通拥堵难题103

四 重视垃圾回收节约能源,加强低碳发展构建绿色纽约104

第四节 本章小结107

第五章 “城市病”治理的伦敦经验:基于雾霾治理的视角108

第一节 伦敦雾霾治理:由雾都变绿都108

一 伦敦雾霾问题源于1952年的烟雾事件108

二 雾霾问题延伸至1980年的交通污染109

三 雾霾治理实现由雾都变绿都109

第二节 伦敦雾霾治理的主要经验:多种手段齐抓共管110

一 法律治理:出台《清洁空气法》111

二 政策治理:收取拥堵费和发展公共交通112

三 技术治理:利用新型胶水“粘”住污染物113

四 绿色治理:建设绿地和使用绿色能源115

五 社会治理:鼓励公众讨论和媒体曝光116

第三节 伦敦雾霾治理的政策启示117

一 制定首都空气清洁法规,加强雾霾治理的制度建设117

二 设立污染检测点,严控尾气排放118

三 加强雾霾治理的技术攻关,以技术创新促进治理118

四 发展绿色公共交通,使用清洁低碳能源,减少碳排放118

五 鼓励社会群众参与首都雾霾治理119

第四节 本章小结120

第六章 “城市病”治理的洛杉矶经验:基于空气治理的视角122

第一节 洛杉矶空气污染的历程与成因122

第二节 洛杉矶空气污染治理的阶段与经验125

一 组织法规治理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之间125

二 市场技术治理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之间129

三 转型协同治理时期:后金融危机时代131

第三节 洛杉矶空气污染治理的经验借鉴132

一 建立跨行政区的空气污染治理机构,建立联防联控机制134

二 制定空气质量管理规划和标准,建立严格执行机制134

三 鼓励市民参与空气污染治理,建立共建共享机制135

四 加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建立低碳技术创新机制136

五 积极建设绿色交通和建筑,建立低碳发展机制137

第四节 本章小结138

第七章 “城市病”治理的东京经验:基于副中心建设的视角139

第一节 东京“城市病”的主要表现139

第二节 东京“城市病”治理的主要经验140

一 加强规划和疏解城市功能,建设城市副中心140

二 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人口分流142

三 构建都市圈轨道交通体系,完善公共交通设施143

四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避免城市公共资源过度集中149

五 依靠法律治理环境污染等“城市病”150

第三节 东京“城市病”治理的经验借鉴与政策启示152

一 加强城市副中心建设规划,强化规划执行152

二 加强公共资源均等化配置,有效疏解城市功能154

三 引导产业转型、转移和升级,减少人口在中心城区过度膨胀155

四 加快区域轨道交通网建设,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156

五 完善法规制度,治理城市环境污染163

第四节 本章小结164

第八章 “城市病”治理的鲁尔经验:基于产业升级的视角165

第一节 发展历程:鲁尔区产业升级的重要缘由165

一 工业繁荣阶段:依托煤炭资源推动鲁尔区传统工业发展166

二 工业衰退阶段:逆工业化引发鲁尔区“城市病”问题167

三 工业改造阶段:鲁尔区加强综合整治,实现低碳发展168

第二节 重要经验:鲁尔区产业升级的主要模式169

一 工业遗产之路的区域整治模式171

二 工业设施翻修的博物馆模式171

三 工业景观融合的公共游憩空间模式172

四 购物娱乐中心的综合开发模式173

五 工业改造升级的低碳发展模式173

第三节 政策建议:鲁尔区产业升级的低碳发展启示174

一 重视文化改造,制定区域整治规划,提高城市治理能力175

二 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选择产业升级的低碳发展模式176

三 加强多元化资金筹措,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177

四 提高低碳发展意识,加强城市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178

五 加强产业优化升级,重视技术创新,发展低碳产业178

第四节 本章小结179

第九章 北京“城市病”问题的表现和成因180

第一节 北京“城市病”问题的主要表现180

一 人口增速放缓,人口总量持续攀升181

二 交通总量持续增长,“首堵”问题长期存在186

三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疏解低端产业困难重重190

四 能源消费总量攀升,雾霾问题严重,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195

第二节 北京“城市病”形成的原因分析200

一 缺乏“城市病”治理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机制201

二 缺乏替代GDP考核的科学机制,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208

三 缺乏人口控制治本之策,优势资源不疏解,难以遏制人口膨胀214

四 缺乏机动车总量控制目标,轨道交通建设滞后217

五 缺乏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雾霾防控措施不力221

六 缺乏社会群众的有效参与,没有形成“城市病”治理的合力227

第三节 本章小结228

第十章 北京“城市病”治理及京津冀低碳协同发展对策229

第一节 落实首都功能定位,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229

一 落实首都功能定位,明确城市发展方向229

二 以构建和谐宜居之都为目标,加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235

三 加快城市规划转型与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40

第二节 改变GDP为主导的评价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44

一 改变传统GDP为主导的单一政绩考核体系,重视协调发展244

二 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245

三 改变土地财政体制,严格限制产业用地,扩展生态用地246

四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248

第三节 加强优质资源均衡布局,引导人口有序分流250

一 核心区减少增量但不降低服务质量,创新人才合理流动机制251

二 非核心区与核心区共建分支机构,促进人口有效疏解252

三 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互动作用,促进均衡发展和有序分流253

第四节 加快京津冀城市圈轨道交通建设,有序控制机动车增长254

一 核心区的轨道交通建设要加密255

二 远郊区县和周边区域要广覆盖255

三 拆除城市围墙,加快分支道路和断头路建设256

第五节 深化首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263

一 加强经济体制创新,建立生态产业体系263

二 加强环境管理体制创新,加大环保执法力度265

三 加强社会体制创新,积极培育生态环保组织278

四 加强文化体制创新,形成重视生态环保的文化氛围279

第六节 建立社会参与机制,破解社会问题,形成治理合力280

一 加强市民素质教育,提升城市市民文明程度281

二 建立畅通的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和机制281

三 培育首都“城市病”治理的各类社会组织282

四 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实现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283

第七节 推进京津冀低碳协同发展,加快非首都功能疏解283

一 加强京津冀低碳协同发展的宏观布局286

二 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分工,建立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86

三 加强低碳技术人才培养,为京津冀合作提供保障287

四 开展京津冀碳交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87

五 打造低碳自主品牌,加强低碳产业集群发展288

六 疏解非首都功能,打造京津冀低碳协同发展六大服务圈288

第八节 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推动城市智能化,建设智慧首都291

第九节 本章小结295

第十一章 总结与展望296

第一节 研究总结296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300

附录一 芝加哥多中心模式对中国城市转型的启示301

附录二 基于“城市病”治理的超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311

附录三 新常态下城市低碳发展的公共治理转型324

附录四 基于低碳创新的城市规划转型研究339

附录五 基于低碳陷阱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对策352

附录六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低碳创新城市建设368

参考文献378

致谢3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