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基础教育”论 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基础教育”论 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1788807.jpg)
- 叶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750413650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22页
- 主题词:基础教育-教育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基础教育”论 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编 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社会基础论第一章 生存基础:人口、资源与生态12
一、人口13
1.自然结构状态14
2.社会结构状态14
二、资源17
1.土地资源18
2.矿藏资源18
3.水资源19
4.海洋资源20
三、生态20
1.“人类纪”、“人类世”的提出21
2.生态的严重性22
3.生态改造的艰难24
第二章 世界变局:全球化、信息化与后现代26
一、“全球化”风云27
1.“全球化”观念的辨析27
2.“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与形态变换31
3.全球化的实质34
二、“信息化”浪潮37
1.信息化的基础性形态——技术存在38
2.信息化的结构性形态——社会存在40
3.信息化的生命性形态——个体存在43
三、“后现代”精神49
1.“后现代”的多重理解50
2.后现代精神:在批判现代性中呈现53
3.研究后现代主义的意义61
第三章 中国主题:社会转型与民族复兴64
一、起点——历史的抉择65
1.抉择的核心构成66
2.社会转型起点的力度69
二、过程——社会转型的展开73
1.发展观的应时演进74
2.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85
三、历史使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94
第二编 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论99
第四章 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的回溯与反思99
一、历史回溯99
1.以教育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宏观改革100
2.以面向21世纪,强化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106
3.以提高质量、均衡发展和制度系统创新为重点的教育改革111
二、整体性反思113
1.如何处理社会变革与教育变革的关系114
2.如何处理国际教育变革思潮与中国教育变革的关系116
3.如何处理基础教育变革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118
4.如何处理教育变革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119
第五章 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性质与任务121
一、教育变革之性质问题的一般探讨122
1.变革性质的类型分析122
2.变革性质判断之必要与可能125
二、转型性变革: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性质、任务辨析127
1.判断变革性质的前提性依据128
2.教育变革的任务:变革性质的具体辨析129
第六章 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主体与策略146
一、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主体分析146
1.利益主体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147
2.决策主体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151
3.行为主体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156
4.三类主体的关系特征157
二、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策略研究158
1.教育变革的社会生态建设与内涵发展的关系159
2.教育变革中的宏观变革与微观变革的关系163
第三编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重建论第七章 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百年回溯172
一、从封建社会学校制度向近代学校制度的转型(1860—1949)173
1.废科举、兴学堂(1860—1905)173
2.近代学校制度和近代学校型态的形成(1905—1949)179
二、20世纪下半叶中国学校教育的变革185
1.与政权更替相应的除旧布新(1949—1956)185
2.教育大革命与调整阶段(1957—1965)189
3.“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大革命”与粉碎“四人帮”后教育上的恢复、调整和整顿(1966—1984)194
第八章 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分析199
一、理想新人的目标重建200
1.时代精神呼唤人的主体性200
2.理想新人精神素质的“三维双向”目标202
二、教育观念的系统更新216
1.价值观216
2.学生观221
3.学校教育活动观225
三、新型学校整体形态变化的勾勒230
1.价值提升231
2.重心下移233
3.结构开放235
4.过程互动236
5.动力内化237
第九章 学校日常教育实践重建之一——课堂教学改革239
一、课堂教学面临的现实挑战240
1.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基础性活动的日常表达240
2.当代“非学校教育”思潮对课堂教学地位的多重否定241
3.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艰巨性245
二、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247
1.当前我国学校教学实践中生命价值的缺失247
2.新教学价值观的三重结构249
三、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258
1.影响我国课堂教学理论的历史概述与简评259
2.课堂教学性质与任务特殊性辨析262
3.课堂教学基本要素关系的结构分析265
4.重建课堂教学的过程逻辑268
第十章 学校日常教育实践重建之二——班级建设改革282
一、“班级”概念的内涵演变与多维解读282
1.作为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班级”概念的形成与演变282
2.作为学生集体并具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新内涵的形成与淡化286
3.教育社会学中关于“班级”概念的讨论291
二、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概念的界说292
1.“班级建设”是学校教育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293
2.“班级建设”的实践性质、构成与主体分析295
三、改革与加强班级建设的现实针对性297
1.独生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问题298
2.当代中国社会的未来公民养成问题302
3.学生自我意识与成长需要的发展问题304
四、班级建设变革的实践探索309
1.加强班级组织建设309
2.建设班级文化316
3.建设系列班级活动319
第十一章 学校日常教育实践重建之三——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325
一、学校管理现状与核心目标重建326
1.国家管理系统中的中小学生存状态326
2.学校内部的管理结构和运作状态331
3.“新基础教育”管理重建的核心任务334
二、系统更新学校领导管理观335
1.管理价值观的更新——成人与成事336
2.人际关系观的更新——责任人与合作者338
3.管理功能观的更新——形成秩序与推进变革342
4.学校时空观的更新——分割与统整346
三、学校组织与管理制度更新349
1.更新学校组织349
2.更新学校管理制度352
四、新型教师队伍的创建354
1.起点:教师角色理想重建354
2.目标: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360
3.基本路径:学校研究性变革实践365
五、学校新文化建设371
1.文化与学校关系性质的再认识372
2.社会文化生态复杂化前提下的学校文化建设376
3.创建学校新文化的策略386
4.学校文化个性的形成389
第十二章 结语: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的推进策略与方法论探究392
一、学校变革研究的推进策略393
1.在不确定性中生成确定性393
2.在推广性研究中生成发展性394
3.在多元主体合作中提升个体自主创造能力395
4.在教育改革中推进评价改革397
二、方法论探究:在研究中实现教育变革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交互生成399
主要参考文献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