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与前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与前瞻](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0017367.jpg)
- 李萍,谭毅等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605507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51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262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与前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与当代意识形态发展规律1
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及其本真的大众化诉求3
(一)问题的浮现: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3
(二)三维一体向度: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构架及其内在关联5
(三)整体性视域: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精神实质6
(四)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本质诉求的现实表达9
二、多元理性融合视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11
(一)科学发展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合理性11
(二)以人为本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合理性14
(三)中华文明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合理性16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和路径:基于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的双重考量18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18
(二)当代意识形态发展的新趋势21
(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定25
(四)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复合式路径27
结语37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39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综述39
(一)研究思路39
(二)大众化的四个条件40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的几点总结42
二、与时俱进:在时代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47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满足不同时代的大众心理47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满足不同时代民众的理论需要50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满足不同时代民众的现实需要51
三、对话与大众化:在对立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56
(一)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论争与大众化推进56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69
(三)新时期社会分化、思想纷争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71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的“三大法宝”75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成同心圆模式76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武装斗争(人民军队建设)79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统一战线83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的建设85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主体接受性研究——以知识阶层作为主要考察对象92
一、民主革命时期知识阶层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94
(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94
(二)马克思主义何以赢得知识阶层的认同95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知识阶层认同和追求马克思主义的逆向分化97
(一)知识阶层主体接受性的嬗变轨迹98
(二)主体接受性嬗变的原因反思99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知识阶层马克思主义主体接受性的多元裂变102
(一)幻梦:知识阶层主体接受性发生裂变的历史过程102
(二)失落:知识阶层主体接受性裂变的原因104
四、增强知识阶层对马克思主义接受效果的几点思考108
(一)从宏观层面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109
(二)从微观层面更好地解决有助于知识阶层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111
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接受性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对策114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接受性的作用机理114
(二)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接受效果的几点对策125
结语134
第四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研究135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返本归真142
(一)回归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144
(二)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147
(三)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150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维转换的新视角154
(一)“以理服人”的现代境遇154
(二)“以学养人”的提出157
(三)“以学养人”的实现方式161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维度163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文化形态的转化过程165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先进文化的认同过程168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过程170
四、论大众化取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72
(一)“为何教”:社会性政治认同与个体性精神提升的统一172
(二)“教什么”: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174
(三)“如何教”:处理好他教与自教、说理与情感、学术性与通俗性之间的关系177
五、“回归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归属179
第五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与方式研究187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传播191
(一)路径: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从日本到中国的传播191
(二)视野:从科学发展史角度看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199
(三)影响:马克思主义促使了五四后期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分化208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化化”理路215
(一)“文化化”:意识形态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诉求与选择216
(二)认同:意识形态“文化化”的核心与目标218
(三)文化全景:意识形态“文化化”在当代的发展理路222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特点与方式227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契合大众传媒的“感性化”227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契合传播对象的“层次化”237
参考文献243
后记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