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水质与水处理 公共供水技术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水质与水处理 公共供水技术手册
  • 刘文君,施周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09103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770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795页
  • 主题词:水质管理-技术手册;水处理-技术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水质与水处理 公共供水技术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译者的话iv1

前言vi1

第一章 饮用水水质标准、法规和目标1

1.1 饮用水标准的早期发展1

1.2 美国联邦饮用水标准的早期历史2

1.2.1 州际检疫法2

1.2.2 美国公众卫生服务标准2

1.3 美国安全饮用水法3

1.3.1 国家暂行主要饮用水法规4

1.3.2 国家科学院的研究5

1.4 美国安全饮用水法的修订案(1977~1986)5

1.5 1988铅污染控制法7

1.6 1996安全饮用方法的修正7

1.7 国家主要饮用水法规的发展8

1.7.1 法规中对污染物的选择9

1.7.2 建立法规的决定12

1.7.3 控制的优先等级和紧急威胁12

1.7.4 制订法规的截止日期及步骤13

1.7.5 健康风险和费用分析13

1.7.6 MCLGs的制订基础13

1.7.7 风险评估的风险管理13

1.7.8 毒理学回顾14

1.7.9 已知的或可能的对人致癌物15

1.7.10 致癌性证据不充分16

1.7.11 可能的使人致癌和物质17

1.7.12 微生物污染物18

1.7.13 MCL的法规基础19

1.7.14 处理工艺……19]19

1.7.15 风险平衡19

1.7.16 利益应该证明费用是合理的20

1.7.17 最可用的技术20

1.7.18 监控和分析方法20

1.7.19 递交报告和保持记录21

1.7.20 公示21

1.7.21 有效期和复审22

1.7.22 变动22

1.7.23 豁免22

1.8 现今国家主要饮用水法规22

1.8.1 规则制订的标志23

1.8.2 美国饮用水标准的汇总清单23

1.8.3 USEPA饮用水健康忠告27

1.8.4 直接和间接的饮用水添加剂27

1.9 国际饮用水标准28

1.9.1 加拿大28

1.9.2 墨西哥28

1.9.3 世界卫生组织28

1.9.4 欧洲联盟28

1.10 发展趋势29

第2章 水质的健康效应和感官性指标30

2.1 水源性疾病爆发31

2.2 致病微生物32

2.2.1 细菌33

2.2.2 病毒35

2.23 原生动物37

2.2.4 藻类39

2.2.5 真菌39

2.3 指示物和指示生物40

2.3.1 总大肠杆菌40

2.3.2 粪大肠杆菌和埃希氏大肠杆菌40

2.3.3 异养菌41

2.3.4 产气荚膜梭菌41

2.3.5 大肠杆菌噬菌体41

23.6 拟杆菌42

2.3.7 颗粒数42

2.3.8 浊度42

2.3.9 有氧孢子形成菌42

2.3.10 微粒分析42

2.4 化合物对健康的作用43

2.5 无机成分54

2.5.1 铝54

2.5.2 砷55

2.5.3 石棉55

2.5.4 钡56

2.5.5 镉56

2.5.6 铬56

2.5.7 铜57

2.5.8 氟化物57

2.5.9 硬度57

2.5.10 铁57

2.5.11 铅58

2.5.12 锰58

2.5.13 汞58

2.5.14 钼59

2.5.15 镍59

2.5.16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59

2.5.17 硒60

2.5.18 钠60

2.5.19 硫酸盐61

2.5.20 锌61

2.6 有机组分61

2.6.1 挥发性有机物质63

2.6.2 农药66

2.6.3 处理药剂、衬里和涂料中的化学物质70

2.7 消毒剂和消毒副产物71

2.7.1 消毒剂和无机DBPs72

2.7.2 有机消毒副产物75

2.8 放射性核素79

2.9 感官质量81

2.9.1 臭和味81

2.9.2 浊度和色度82

2.9.3 矿化度83

2.9.4 硬度83

2.9.5 染色83

2.10 总结83

第3章 水处理工艺的选择84

3.1 水源水84

3.1.1 可选择的水源85

3.1.2 可选择的处理方法85

3.2 影响水处理工艺选择的因素85

3.2.1 污染物去除85

3.2.2 源水水质87

3.2.3 可靠性88

3.2.4 已有的条件88

3.2.5 工艺的灵活性89

3.2.6 水厂的能力89

3.2.7 费用89

3.2.8 环境的协调性90

3.2.9 管网系统的水质90

3.2.10 处理工艺的规模91

3.3 对处理工艺进行评估91

3.4 处理工艺实例假设的工艺例子92

3.4.1 地表水处理92

3.4.2 地下水处理94

3.4.3 实例研究97

3.5 总结98

第4章 水源水质量管理99

4.1 地下水99

4.1.1 地下水水源质量: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及法规99

4.1.2 地下水源及其水质影响因素概述99

4.1.3 私人及公共地下水源水使用模式:质量管理问题105

4.2 地表水131

4.2.1 水文循环131

4.2.2 影响整体源水水质的因素132

4.2.3 自然因素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134

4.2.4 人类活动对地表水水质产生的点源影响135

4.2.5 人类活动对地表水水质的非点源影响136

4.2.6 地表水源的水质管理137

第5章 空气吹脱和曝气142

5.1 空气转移理论142

5.1.1 平衡142

5.1.2 质量传递150

5.2 运行装置152

5.2.1 填料塔152

5.2.2 设计公式155

5.2.3 KLa的确定158

5.2.4 填料塔直径的确定160

5.2.5 设计方法162

5.2.6 溶解性固体对填料塔运行的影响168

5.2.7 利用吸附对空气吹脱尾气进行控制169

5.3 扩散曝气或鼓泡曝气174

5.3.1 设计公式174

5.4 表面曝气183

5.4.1 设计公式183

5.5 喷淋曝气187

5.5.1 设计公式188

第6章 混凝和絮凝191

6.1 定义192

6.1.1 混凝剂和废物处理192

6.2 污染物192

6.2.1 天然有机物(NOM)192

6.2.2 颗粒194

6.3 悬浮液颗粒的稳定性196

6.3.1 静电稳定性196

6.3.2 空间稳定200

6.4 混凝剂201

6.4.1 简介201

6.4.2 脱稳机理201

6.4.3 水解性金属盐(HMS)混凝剂202

6.4.4 用于水处理的水解性金属盐(HMS)混凝剂种类205

6.4.5 HMS混凝剂中的杂质207

6.4.6 水解金属混凝剂的酸度207

6.4.7 水解金属盐混凝剂的作用(机理)209

6.4.8 混凝结果的说明211

6.4.9 聚合电解质混凝剂218

6.4.10 活性无水硅酸221

6.4.11 絮凝剂的组合使用222

6.4.12 臭氧与混凝222

6.5 絮凝工艺222

6.5.1 絮凝目的222

6.5.2 迁移机理223

6.5.3 间歇式与推流式反应器的絮凝动力学225

6.5.4 理想连续流絮凝反应器226

6.5.5 快速混合231

6.5.6 温度对混凝和絮凝的影响232

6.5.7 动电测量法232

第7章 沉淀与气浮235

7.1 沉淀工艺的发展史235

7.1.1 早期历史235

7.1.2 现代沉淀工艺236

7.1.3 絮体层沉淀工艺与其他改进236

7.2 沉淀理论238

7.2.1 自由沉降239

7.2.2 受阻沉降(沉淀类型3a和3b)244

7.2.3 流态化247

7.2.4 斜管(板)沉淀249

7.2.5 絮体层澄清251

7.2.6 沉淀池中水力混合和停留时间的分配253

7.3 沉淀池的运行与设计256

7.3.1 沉淀池类型256

7.3.2 影响沉淀效率的其他因素265

7.3.3 整流266

7.3.4 水中颗粒和水质266

7.3.5 季节流和异重流269

7.4 溶气气浮270

7.4.1 气浮的发展历史270

7.4.2 气浮工艺的类型271

7.5 溶气气浮理论272

7.5.1 气浮机理272

7.5.2 气浮模型272

7.6 气浮池的设计与运行状况281

7.6.1 气浮池类型281

7.6.2 空气饱和系统283

7.6.3 影响溶气气浮效率的因素283

7-6.4 气浮处理出水的过滤292

7.7 应用292

7.7.1 工艺选择的影响因素292

7.7.2 新兴技术294

术语295

第8章 粒状滤床与预涂膜过滤299

8.1 饮用水过滤概述299

8.1.1 滤池类型299

8.1.2 主要机理、性能及应用300

8.1.3 过滤要求301

8.1.4 粒状滤料和预涂膜过滤对微生物的去除301

8.2 滤料303

8.2.1 滤料的种类303

8.2.2 粒状滤料的重要性质303

8.2.3 筛分因素305

8.2.4 颗粒滤料的典型性质306

8.3 流过多孔滤料的水力情况306

8.3.1 固定流动床的水头损失306

8.3.2 流化床的水头损失308

8.3.3 流态化起点308

8.4 快滤池过滤310

8.4.1 概述310

8.4.2 快滤池滤料310

8.4.3 滤料的等价深度概念312

8.4.4 单层滤料滤池与多层滤料滤池的对比312

8.4.5 颗粒活性炭(GAC)在快滤池中的运用313

8.4.6 滤速314

8.4.7 容许周期和产水率317

8.4.8 配水系统和承托层318

8.5 快滤池理论及其模型320

8.5.1 过滤机理320

8.5.2 过滤的数学模型321

8.5.3 过滤参数对性能的影响324

8.6 快滤池运行情况324

8.6.1 出水水质一般模式324

8.6.2 初滤水排放的意义327

8.6.3 连续监控浊度和微粒数的意义327

8.6.4 充分预处理的重要性327

8.6.5 滤速增加的危害和脏滤池的再启动329

8.6.6 负压的有害影响331

8.6.7 过滤中水头损失的增加331

8.7 直接过滤332

8.7.1 工艺概况、优点和缺点332

8.7.2 适合直接过滤的水源333

8.7.3 直接过滤的化学预处理333

8.7.4 直接过滤滤池的细节334

8.8 过滤中的流量控制334

8.8.1 为什么需要控制334

8.8.2 重力滤池的滤速控制系统335

8.8.3 滤池控制系统的一般要素337

8.8.4 选择合适的水力控制系统337

8.9 快滤池的反冲洗337

8.9.1 选择反冲洗的方法338

8.9.2 反冲洗排水槽和冲洗水要求340

8.9.3 反冲洗时的滤料膨胀341

8.9.4 反冲洗时的分层和混杂342

8.9.5 GAC滤池一吸附器的反冲洗343

8.9.6 反冲洗水再利用343

8.10 快滤池存在的问题344

8.10.1 滤料污染和无机物沉积344

8.10.2 反冲洗时承托层的移动344

8.10.3 底部排水渠问题346

8.11 粒状滤料压力滤池346

8.11.1 压力滤池的描述346

8.11.2 压力滤池与重力滤池的比较347

8.11.3 压力滤池的运行347

8.11.4 压力滤池滤速的控制348

8.11.5 压力滤池的应用348

8.12 慢砂滤池348

8.12.1 描述和历史348

8.12.2 过滤机理和性能349

8.12.3 适合采用慢砂滤池的水源及其预处理350

8.12.4 物理特征351

8.12.5 慢砂滤池的操作和清洗352

8.12.6 在小型系统中的应用352

8.13 预涂膜过滤353

8.13.1 应用和性能354

8.13.2 过滤组件及隔膜354

8.13.3 过滤容器356

8.13.4 滤料356

8.13.5 滤池的运行356

8.13.6 预涂膜过滤器的理论研究357

8.14 其他形式滤池358

8.14.1 低水头连续反冲洗滤池358

8.14.2 二级过滤系统359

8.14.3 袋式过滤器和筒式过滤器359

8.15 新兴技术360

8.16 废物处置360

第9章 离子交换和无机物吸附361

9.1 离子交换及其理论361

9.1.1 水处理中离子交换的应用361

9.1.2 离子交换的过去和将来362

9.2 离子交换材料和离子交换反应363

9.2.1 强酸性和弱酸性阳离子交换剂364

9.2.2 强碱性和弱碱性阴离子交换剂364

9.2.3 活性氧化铝吸附365

9.2.4 专用树脂366

9.3 离子交换平衡367

9.3.1 选择性系数和分离因素367

9.3.2 选择性顺序368

9.3.3 等温线示意图370

9.4 离子交换和吸附动力学372

9.4.1 纯离子交换速度372

9.4.2 氧化铝与SBA树脂的比较373

9.4.3 致密型树脂的反应速度373

9.5 柱工艺及其计算374

9.5.1 二元离子交换374

9.5.2 多元离子交换374

9.5.3 穿透检测和运行终止376

9.5.4 单一柱的典型运行周期376

9.5.5 部分再生和再生剂重复使用377

9.5.6 组合柱工艺377

9.5.7 树脂与氧化铝工艺的区别378

9.6 设计378

9.6.1 树脂特性378

9.6.2 床尺寸与流速379

9.6.3 固定床交换柱380

9.7 顺流再生与逆流再生380

9.7.1 失效再生剂的重复使用380

9.8 离子交换与吸附的应用380

9.8.1 Na离子交换软化法380

9.8.2 软化设备中的废液的处置384

9.8.3 H离子交换软化法384

9.9 离子交换除Ba2+385

9.10 用离子交换除镭385

9.10.1 软化过程中除镭385

9.10.2 Ca型树脂除镭386

9.10.3 镭污染盐液的处置386

9.11 离子交换除NO3386

9.11.1 水质对去除N03-的影响387

9.11.2 检测N03-穿透388

9.11.3 去除N03-的树脂的选择388

9.11.4 含N03-树脂的再生389

9.11.5 含N03-的再生剂的处置389

9.11.6 失效再生剂的生物脱氮和重复使用390

9.12 活性氧化铝去除F-390

9.12.1 氧化铝去除F-系统的设计391

9.12.2 氧化铝的F-容量的影响因素392

9.12.3 F-失效的氧化铝柱的再生393

9.13 树脂和氧化铝去除砷394

9.13.1 As(Ⅲ)氧化成As(Ⅴ)395

9.13.2 氧化铝除砷系统的设计396

9.13.3 氧化铝对砷的吸附容量的影响因素396

9.13.4 砷失效的氧化铝的再生398

9.13.5 去除失效的氧化铝再生剂中的砷399

9.14 离子交换去除砷399

9.14.1 As(Ⅴ)离子交换穿透曲线400

9.14.2 工艺变量对离子交换去除As(Ⅴ)的影响401

9.14.3 砷失效树脂的再生403

9.14.4 失效的离子交换再生剂的处理404

9.15 树脂和氧化铝去除硒405

9.15.1 将亚硒酸盐氧化成硒酸盐405

9.15.2 离子交换去除Se(Ⅵ)405

9.15.3 活性氧化铝去除Se(Ⅳ)406

9.16 离子交换去除铬406

9.16.1 树脂母体对去除铬酸根的影响406

9.16.2 铬酸根失效树脂的再生性能407

9.16.3 铬酸根浓度的影响407

9.16.4 去除失效再生剂上的铬酸根407

9.16.5 有关铬酸根去除工艺的建议408

9.17 树脂去除色度和有机物408

9.17.1 离子交换去除DOC的历史408

9.17.2 DOC离子交换的基本原理410

9.18 用阴离子交换去除铀412

9.18.1 铀的化学性质和形成种类412

9.18.2 离子交换去除铀的历史413

9.18.3 pH值和竞争离子对铀的去除的影响413

9.18.4 对铀失效的SBA树脂的再生性416

9.19 阴离子交换去除高氯酸盐417

9.19.1 选择高氯酸盐树脂的影响因素417

9.19.2 高氯酸盐离子交换工艺的注意事项418

9.20 废物处置418

9.2.1 总结418

第10章 化学沉淀422

10.1 化学沉淀的基本原理422

10.1.1 溶解平衡422

10.1.2 通过化学沉淀去除金属427

10.1.3 碳酸平衡428

10.1.4 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平衡430

10.2 通过化学沉淀对水作软化处理432

10.2.1 工艺化学434

10.2.2 石灰一苏打软化法软化药剂用量的计算435

10.2.3 再碳酸化442

10.2.4 分流处理447

10.2.5 利用颗粒反应器进行软化处理450

10.2.6 关于软化处理工艺的思考451

10.3 天然有机物的去除455

10.3.1 钙镁沉淀456

10.3.2 铁铝强化457

10.3.3 色度和三卤甲烷形成潜力(THMFP)458

10.3.4 总结459

10.4 用沉淀法来去除其他污染物459

10.5 软化工艺的发展趋势463

第11章 膜技术465

11.1 膜工艺的规范背景467

11.2 膜工艺的分类及构形470

11.2.1 按材料分类470

11.2.2 按几何学分类472

11.2.3 按驱动力分类474

11.2.4 电渗析475

11.3 膜的特性及拦截特点477

11.3.1 可溶性溶质一膜相互作用478

11.3.2 可溶性溶质对膜的电动力学特性的影响478

11.3.3 对拦截作用的影响478

11.3.4 有机溶质的去除479

11.3.5 去除病原体482

11.3.6 膜的完整性482

11.4 传质与分离483

11.4.1 压力驱动膜工艺中的传质问题483

11.4.2 电渗析中的传质491

11.4.3 温度对通量的影响492

11.5 工艺设计规范493

11.5.1 污染指数494

11.5.2 预处理496

11.5.3 各种模型501

11.5.4 实际排布设计506

11.5.5 后处理510

11.6 废物处置511

第12章 化学氧化513

12.1 氧化原理514

12.1.1 热力学514

12.1.2 动力学和反应历程517

12.2 水处理使用的氧化剂520

12.2.1 氯520

12.2.2 二氧化氯523

12.2.3 臭氧和高级氧化工艺524

12.2.4 高锰酸钾527

12.2.5 混合氧化剂528

12.3 氧化工艺的应用528

12.3.1 水处理实践中氧化剂的应用528

12.4 消毒(和氧化)副产物的形成531

12.4.1 概述531

12.4.2 消毒副产物的识别532

12.4.3 影响副产物形成的因素538

12.4.4 氧化/消毒副产物的控制542

12.5 总结543

第13章 有机化合物的吸附545

13.1 吸附理论546

13.1.1 吸附平衡546

13.1.2 吸附动力学553

13.2 GAC吸附系统556

13.2.1 GAC的特点556

13.2.2 GAC接触器562

13.3 GAC系统的性能563

13.3.1 影响有机化合物去除率的因素563

13.3.2 无机化合物与活性炭的反应570

13.3.3 生产性系统的吸附效率571

13.3.4 过滤一吸附器对浊度的去除578

13.4 GAC性能估算578

13.4.1 等温线的确定和应用578

13.4.2 小型柱试验及其应用581

13.4.3 中试规模试验583

13.4.4 柱数据的分析584

13.4.5 数学模型588

13.5 PAC吸附系统588

13.5.1 与GAC对比588

13.5.2 PAC的应用588

13.6 PAC性能591

13.6.1 PAC性能估计591

13.6.2 使用PAC的经验592

13.7 GAC的热再生593

13.7.1 再生原理593

13.7.2 再生炉594

13.7.3 再生副产物595

13.8 树脂对有机物的吸附595

第14章 消毒598

14.1 消毒的历史599

14.1.1 氯599

14.1.2 二氧化氯599

14.1.3 臭氧599

14.1.4 紫外照射600

14.1.5 其他消毒剂600

14.1.6 消毒工艺的规章制度600

14.2 消毒剂和消毒原理601

14.2.1 基础化学601

14.3 消毒剂消耗反应604

14.3.1 氯604

14.3.2 二氧化氯610

14.3.3 臭氧610

14.3.4 紫外剂量需求611

14.4 微生物学质量(指标)的评价611

14.5 问题致病菌612

14.6 消毒动力学613

14.6.1 Chick定律及其细节613

14.7 规章中的CT法619

14.8 紫外工艺620

14.9 消毒作用模型620

14.9.1 氯620

14.9.2 二氧化氯621

14.9.3 臭氧621

14.9.4 紫外线621

14.9.5 物理因素对消毒效率的影响622

14.9.6 生理学因素对消毒效率的影响622

14.10 起后处理保护作用的消毒剂残量623

14.11 技术的应用623

14.11.1 氯化法623

14.11.2 二氧化氯626

14.11.3 臭氧化处理628

14.11.4 紫外照射631

14.12 多重消毒的应用631

14.13 相关的比较632

14.14 诊断和故障检修632

第15章 水的加氟633

15.1 历史633

15.2 近期研究635

15.3 加氟现状636

15.4 理论637

15.4.1 产生龋齿的原因637

15.4.2 饮用水中的氟对牙齿的益处638

15.5 操作和设计考虑639

15.5.1 最佳含氟量639

15.5.2 氟化学药剂和氟化学639

15.6 应用642

15.6.1 氟的投加系统642

第16章 水处理厂残余物管理646

16.1 固/液残余物生成量647

16.2 固/液残余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652

16.3 固/液残余物的浓缩657

16.4 固/液残余物的非机械脱水663

16.4.1 砂质干化床663

16.4.2 太阳能干化床665

16.4.3 脱水贮池665

16.4.4 冰冻一解冻式干化床665

16.5 固/液残余物的机械脱水667

16.5.1 真空过滤机667

16.5.2 带式压滤机668

16.5.3 离心机669

16.5.4 压滤机672

16.6 循环回用673

16.7 膜和离子交换残余物675

16.8 污泥的最终处置和利用675

16.8.1 制成可售产品676

16.8.2 与生物污泥的混合利用676

16.8.3 土地利用676

第17章 管道内部腐蚀和沉淀的控制681

17.1 腐蚀、钝化和免疫性682

17.1.1 电化学反应682

17.1.2 能斯特方程683

17.1.3 管道表面的腐蚀产物685

17.1.4 腐蚀动力学688

17.1.5 溶度曲线图688

17.1.6 Pourbaix(波尔贝克斯)或电位/pH值图693

17.2 腐蚀类型696

17.2.1 均匀腐蚀696

17.2.2 电蚀696

17.2.3 斑点腐蚀697

17.2.4 集中原电池腐蚀697

17.2.5 结核(tuberculation)698

17.2.6 裂缝腐蚀698

17.2.7 侵蚀腐蚀698

17.2.8 脱合金成分腐蚀以及选择性滤出698

17.2.9 石墨化699

17.2.10 微生物腐蚀699

17.2.11 杂散电流腐蚀700

17.3 影响腐蚀和金属释放的物理因素700

17.3.1 物理特征700

17.3.2 制作过程引发的一些特性703

17.4 影响腐蚀的化学因素703

17.4.1 概述703

17.4.2 pH值704

17.4.3 碱度/溶解无机碳(DIC)704

17.4.4 缓冲强度(β),缓冲能力,缓冲指标705

17.4.5 溶解氧707

17.4.6 余氯707

17.4.7 总溶解固体708

17.4.8 硬度708

17.4.9 氯化物和硫酸盐708

17.4.10 硫化氢708

17.4.11 氨708

17.4.12 硅酸盐709

17.4.13 正磷酸盐709

17.4.14 天然色度以及有机质709

17.4.15 聚磷酸盐709

17.4.16 铁、锌和锰710

17.4.17 铜710

17.4.18 镁710

17.4.19 铝710

17.5 特定材料的腐蚀710

17.5.1 铸铁和钢710

17.5.2 铜711

17.5.3 黄铜和青铜714

17.5.4 铅以及含铅焊料715

17.5.5 镀锌钢管717

17.5.6 石棉水泥管(A-C),水泥砂浆管以及钢筋混凝土管717

17.6 评定腐蚀的直接方法719

17.6.1 物理检查719

17.6.2 实验室的浸没试验720

17.6.3 化学分析720

17.6.4 微观技术721

17.6.5 X射线元素分析721

17.6.6 X射线衍射723

17.6.7 红外线分光镜检查725

17.7 检测腐蚀的间接方法725

17.7.1 客户投诉日记与报告725

17.7.2 腐蚀指标726

17.7.3 建立在碳酸盐饱和状态上的指标727

17.7.4 缓冲强度(β),缓冲能力,缓冲指标732

17.8 选择控制腐蚀的方法735

17.8.1 材料选择735

17.8.2 工程考虑736

17.8.3 化学处理736

17.8.4 腐蚀控制处理的第二效应740

17.8.5 衬里、外壳和涂料741

17.9 腐蚀控制中的水样分析741

17.9.1 定义问题741

17.9.2 统计学方面的考虑742

17.9.3 化学和物理分析743

第18章 输配水系统中的生物质1量控制745

18.1 防止污染的一般观点745

18.2 污染防治的工程观点746

18.2.1 输配系统建设实践746

18.2.2 管子接缝材料746

18.2.3 水库746

18.3 导致微生物质量恶化的因素748

18.3.1 水源水质748

18.3.2 处理工艺748

18.3.3 输配管网的操作和维护749

18.4 输配水的微生物质量750

18.4.1 细菌谱图750

18.4.2 输配水过程中消毒剂的稳定性755

18.5 影响细菌繁殖的因素757

18.5.1 栖息环境特性757

18.5.2 浊度和微粒的影响757

18.5.3 肉眼能见的无脊椎动物中的微生物通道758

18.5.4 微生物存留和生长的主要因素758

18.5.5 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碳的测量759

18.6 系统的监测761

18.6.1 取样频率的指导原则762

18.6.2 取样点的选择763

18.6.3 检验菌的选择763

18.6.4 数据分析765

18.6.5 解决出现大肠菌的问题766

18.6.6 抑制大肠菌生长的其他措施768

18.7总结7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