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港镇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明港镇志
  • 《明港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陈宏章主编;李品华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ISBN:753483427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67页
  • 文件大小:187MB
  • 文件页数:63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明港镇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述1

大事记11

第一章 建制 区划27

第一节 地理位置27

第二节 建制沿革27

第三节 行政区划28

第四节 行政村30

第五节 社区居委会42

第六节 集市47

第七节 驻镇行政企事业单位49

一、省属49

二、市属49

三、区属50

四、镇属52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55

第一节 地质 地貌55

一、地质55

二、地貌55

第二节 气候57

一、四季特点57

二、气候要素57

三、物候61

第三节 水文 河流63

一、河流63

二、库、塘、堰、坝65

三、地下水65

第四节 土壤66

一、土壤种类与分布66

二、土壤利用与改良67

第五节 资源68

一、土地68

二、矿藏68

三、水力69

四、林业69

五、植物69

六、动物70

七、山水名胜70

第六节 自然灾害73

一、旱灾73

二、涝灾74

三、风灾75

四、雷电灾害75

五、寒潮75

六、病虫灾害76

七、地震76

八、瘟疫76

第三章 环境保护 土地管理79

第一节 环境保护79

一、环境状况79

二、环境管理80

三、污染防治80

第二节 土地管理81

一、土地利用与保护82

二、土地专项整治82

三、地籍管理82

四、建设用地管理82

五、机构简介83

第四章 居民85

第一节 人口85

一、人口变动85

二、人口分布92

三、人口构成92

第二节 民族 宗教93

一、民族93

二、宗教94

第三节 婚姻 家庭97

一、婚姻97

二、家庭99

第四节 姓氏101

一、姓氏情况101

二、分布情况101

第五节 民俗102

一、生活习俗102

二、礼仪习俗105

三、生产习俗108

四、岁时和其他习俗109

五、称谓110

六、谚语111

七、方言、俚语118

八、轶闻、传说121

九、歇后语124

十、歌谣126

第六节 居民生活129

一、农村居民生活129

二、城镇居民生活130

第五章 人口控制133

第一节 宣传教育133

第二节 政策法规134

一、生育政策134

二、晚婚晚育135

三、优生优育135

四、计生服务135

五、奖惩136

第三节 生育管理137

一、人口目标管理137

二、生育指标管理137

三、已婚育龄妇女管理138

四、流动人口管理138

五、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138

六、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管理139

第四节 计生队伍139

一、管理机构139

二、计生管理员139

第六章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143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及社会143

一、历史上明港境内的经济状况143

二、民国时期的经济政治形势143

三、农业生产力的水平低下14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144

一、剿匪反霸144

二、减租、减息144

三、土地改革与复查144

四、镇压反革命145

五、抗美援朝146

六、农业合作化运动146

七、反右派斗争147

八、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147

九、民主补课和反“五风”147

十、“四清”运动148

十一、“文化大革命”时期148

十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48

十三、粉碎“四人帮”纠正冤假错案149

十四、改革开放的30年巨变149

第七章 改革开放与招商引资153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153

一、民主政治建设153

二、乡镇机构改革154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155

一、建立家庭联产承包制度155

二、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155

三、建立多种经济联合体156

四、积极推行税费改革156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57

一、就业再就业157

二、社会保险体系建设157

三、城乡基本医疗保险157

四、管理机构158

第四节 对外开放与劳务经济158

一、招商引资158

二、信阳明港产业集聚区简介160

三、劳务经济161

第八章 城乡建设163

第一节 城镇建设163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镇区概况163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城镇建设164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全面发展165

四、机构选介172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175

一、20世纪农村住房175

二、新时期新农村建设176

第九章 水利 电力177

第一节 水利177

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77

二、蓄水工程178

三、机电井179

四、机电提灌站179

五、抗旱防汛180

第二节 电力180

一、发展简述180

二、电力建设181

三、电力供应182

四、电力市场与用电管理182

五、管理机构183

第十章 交通 邮电185

第一节 公路185

一、路网建设185

二、公路桥涵187

三、养路费征收及使用187

四、路面施工及养护188

五、公路运输188

六、管理机构189

第二节 铁路190

一、主干线及主要桥梁190

二、车站营运191

三、铁路专用线192

四、地方铁路192

第三节 水运193

第四节 邮政194

一、古驿站194

二、邮政线路及设施194

三、邮政业务195

四、邮政储蓄196

五、邮政机构196

第五节 电信196

一、电报196

二、电话196

三、无线寻呼197

四、移动通信197

五、数据通信198

六、信息服务198

七、电信机构198

第十一章 农业199

第一节 种植业199

一、种植区划199

二、结构调整200

三、粮食作物200

四、经济作物202

五、植保植检203

六、农业科技推广203

七、种子204

八、管理机构205

第二节 养殖业205

一、畜禽业205

二、渔业207

第三节 林业208

一、植树造林208

二、林业资源开发利用208

三、退耕还林208

四、林木管护209

五、林业管理机构209

第四节 农业机械209

一、农机发展 推广 运用209

二、农机经营 维修 管理210

第五节 农业开发210

一、扶贫开发210

二、“黄淮海”综合开发213

三、农村能源开发214

第六节 农经管理214

一、农村财务管理214

二、农业承包合同管理215

三、农民负担监督215

第十二章 工业 乡镇企业217

第一节 发展简述217

第二节 镇办企业218

一、镇办工业219

二、村、组、联合、个体四级企业219

三、经营管理219

四、企业选介221

第三节 驻镇工业企业224

第十三章 商贸服务业235

第一节 市场与网点235

一、发展概貌235

二、主要集贸市场236

三、商业网点236

四、集贸市场选介237

第二节 商品经营238

一、纺织 百货238

二、副食 烟酒238

三、五金 交电 化工238

四、机电239

五、煤炭239

六、石油239

七、农业生产资料239

八、生猪 禽蛋240

第三节 粮食 贸易240

一、粮食经营240

二、粮食储运242

三、粮食部门简介243

第四节 饮食服务业245

一、基本概况245

二、单位选介246

第五节 商贸机构选介251

第十四章 金融259

第一节 钱庄 当铺259

一、钱庄259

二、当铺259

第二节 货币259

一、硬币259

二、纸币265

第三节 债券266

一、公债266

二、国库券266

第四节 银行266

一、发展简述266

二、机构简介267

第五节 信用合作社269

一、发展简述269

二、机构简介269

第六节 保险271

一、发展简述271

二、部分保险机构简介272

第十五章 财政 税收275

第一节 财政275

一、财政体制改革275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276

三、非税收入管理277

四、财政管理277

第二节 税收278

一、税制改革278

二、农业税收279

三、工商税收279

四、税源培养281

五、税务管理281

六、机构简介281

第十六章 工商 物价283

第一节 工商管理283

一、体制改革283

二、企业登记283

三、市场监督管理284

四、经济合同管理284

五、商标广告管理285

六、消费者权益保护286

七、个体劳协286

八、管理机构286

第二节 物价管理287

一、物价改革287

二、物价监督检查287

三、清理乱收费288

四、管理机构288

第十七章 司法289

第一节 公安290

一、治安管理290

二、刑事侦查293

三、户政管理296

四、消防管理296

五、交通管理298

第二节 检察299

第三节 审判300

第四节 司法行政301

一、普法教育、宣传301

二、民事调解301

三、法律服务302

第十八章 人民武装307

第一节 军事活动307

一、近代农民起义307

二、革命武装斗争307

三、战事308

第二节 地方武装309

一、人民武装部309

二、民兵311

第三节 兵役制度313

一、旧政权兵役制度313

二、人民政权兵役制度314

第四节 驻军315

第十九章 共产党地方组织319

第一节 早期革命活动319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320

第三节 组织机构321

一、党委会321

二、党支部336

第四节 党务工作338

一、组织建设338

二、老干部工作340

三、宣传工作340

四、统一战线341

五、纪律检查341

六、综合治理341

七、信访工作342

第二十章 人民代表大会343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343

第二节 组织机构345

第三节 人大工作345

第二十一章 人民政府347

第一节 沿革347

第二节 政府组织347

第三节 政府工作367

第四节 基层组织368

第二十二章 政协参事组 工业管理区 经济联合社371

第一节 政协参事组371

第二节 工业管理区371

第三节 经济联合社372

第二十三章 群众团体375

第一节 工会组织375

第二节 农民团体376

一、农民协会376

二、贫农下中农协会376

第三节 青年团体376

一、少年组织376

二、共产主义青年团377

第四节 妇女团体380

第五节 科技 文化 工商团体 老区建设促进会 老年协会383

一、科技团体383

二、文化艺术团体384

三、工商团体384

四、老区建设促进会385

五、老年协会385

第二十四章 民政387

第一节 优抚 安置387

一、抚恤387

二、残疾抚恤390

三、其他退伍在乡军人抚恤391

四、优待392

五、拥军393

六、退伍 安置393

七、移民 支边393

第二节 社会救济394

第三节 社会福利395

一、城镇社会福利395

二、农村福利395

三、福利生产395

四、募捐396

第四节 社会事务管理396

一、地名志编纂与地名勘界396

二、殡葬管理396

三、婚姻登记397

四、收容遣送397

五、民间组织管理397

六、基层政权建设398

第二十五章 教育 科技399

第一节 教育399

一、新中国成立前教育简述400

二、学前教育402

三、小学教育405

四、中学教育410

五、成人教育415

六、中等职业教育416

七、学校建设417

八、教师419

第二节 科学技术422

一、科技普及与科研活动422

二、科研成果423

三、科技队伍423

四、科技经费424

第二十六章 文化425

第一节 文学艺术425

一、文学创作425

二、书法、绘画创作427

三、艺术创作431

第二节 文化基础设施432

一、文化馆432

二、图书馆432

三、档案室433

四、影剧院433

五、新华书店433

六、其他设施434

第三节 群众文化435

一、广场文化活动435

二、节庆文化活动436

三、企业文化活动437

四、电影放映438

第四节 新闻媒体438

一、广播 电视438

二、报刊439

第五节 文物 古迹 遗址440

一、文物440

二、古迹 遗址442

第六节 文化市场管理449

一、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449

二、文化市场的管理450

第二十七章 卫生 体育451

第一节 卫生451

一、新中国成立前医药卫生发展简述451

二、医疗机构及队伍452

三、医疗医术及医疗专业456

四、疾病防治458

五、妇幼保健461

六、爱国卫生运动462

七、药政管理463

八、医疗管理463

九、医疗体制改革463

十、机构简介465

第二节 体育467

一、群众体育467

二、学校体育470

三、竞技体育471

四、体育设施471

第二十八章 精神文明建设473

第一节 创建活动473

一、认真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473

二、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474

三、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474

四、进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475

五、讲文明、促和谐活动475

六、建设文明新农村475

第二节 文明新风尚476

一、尊老爱幼 助人为乐476

二、家庭团结 邻里和睦477

三、乐善好施 扶贫济困478

四、奉献爱心 真情赈灾479

五、扬善惩恶 见义勇为480

六、廉洁奉公 勤政为民481

七、健康文明的生活483

八、新的生殖、生育观念483

第二十九章 人物485

第一节 明港镇党委、政府现任领导成员485

第二节 传略490

第三节 简介500

一、行政500

二、军队505

三、企业、事业507

四、教育、科技514

五、文化、艺术519

六、民间523

第四节 简表525

附录:553

一、关于印发《明港镇志》资料征集提纲的通知553

二、提供资料人员名单557

编纂始末5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