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UG NX6大装配技术培训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UG NX6大装配技术培训教程
  • 戴春祥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19454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13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227页
  • 主题词: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软件,UG NX 6-技术培训-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UG NX6大装配技术培训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大装配基础技术2

第1章 大装配技术概况2

1.1概述2

1.2加载性能和容量3

1.3大装配的上下文控制3

1.4作业性能4

第2章 大装配加载选项5

2.1装配加载选项5

2.2按保存加载5

2.3版本规则5

2.4加载方法6

2.5加载组件选项6

2.5.1仅加载结构7

2.5.2使用最近的组件组7

2.5.3所有组件7

2.6使用部分加载7

2.7默认引用集8

2.8管理大型用户组的加载选项8

2.9大装配的轻量级小平面表示8

2.9.1组件级小平面表示9

2.9.2装配级小平面表示9

第3章 装配包络技术10

3.1装配包络概况10

3.2用缠绕包络简化装配10

3.3用链接的外部包络简化装配11

3.4简化复杂部件11

3.4.1使用实体简化的装配11

3.4.2使用线框简化的装配12

第4章 大装配的上下文控制13

4.1组件组13

4.2查找组件和按邻近度打开14

4.3装配书签14

4.4产品轮廓15

第5章 大装配作业性能16

5.1可视化性能16

5.1.1固定帧速率可视化性能参数预设置16

5.1.2强调工作部件装配参数预设置16

5.1.3视图平截头可视化性能参数预设置17

5.2硬件建议17

5.3避免重量级事例17

5.4其他18

5.4.1使用引用集18

5.4.2擦除整个组件或子装配18

5.4.3创建和修改引用集19

5.4.4抑制特征和组件19

第6章 引用集技术20

6.1概述20

6.2模型引用集和轻量级引用集21

6.2.1模型引用集21

6.2.2轻量级(小平面)引用集22

6.3其他引用集及操作技巧22

6.3.1整个部件引用集22

6.3.2组件组23

6.3.3避免在子装配中使用引用集23

6.3.4用户定义的引用集24

6.3.5外来的引用集26

6.3.6从旧版本引用集迁移26

第7章 部件间相关建模及WAVE技术27

7.1链接数据技术27

7.2部件间表达式28

7.2.1部件间表达式的概念28

7.2.2何处使用部件间表达式28

7.2.3覆盖部件间表达式28

7.2.4命名部件间表达式29

7.2.5重命名部件间表达式29

7.2.6部件间表达式在部分加载时的效果30

7.2.7排除部件间表达式的错误30

7.3约束组件30

7.4主模型草图数据链接31

7.5提升32

7.6 WAVE几何链接32

7.6.1简单WAVE链接33

7.6.2 WAVE自顶向下(Top-Down)链接控制34

7.6.3 WAVE控制结构34

7.6.4 WAVE控制结构最佳实践35

7.6.5可视化编辑器36

7.6.6建模电子表格37

第8章 大装配可视化技术39

8.1为何使用大装配模型可视化技术39

8.2大装配模型可视化技术简介39

8.2.1线框显示保存和着色显示保存的区别39

8.2.2完全着色和部分着色的区别39

8.2.3边缘强调、透明度及线宽显示等选项的影响39

8.2.4大模型参数预设置40

8.3大装配模型可视化技术的实现41

8.3.1可视化预设置41

8.3.2可视化性能参数预设置43

8.4作业特定设置与部件特定设置45

第9章 大装配制图技术46

9.1概述46

9.2装配主模型策略46

9.3延迟视图更新47

9.4改进视图创建和视图更新性能及效率48

9.4.1隐藏组件48

9.4.2制图参数预设置48

9.4.3修改视图显示精度51

9.4.4简化小特征52

9.4.5在剖视图中关闭剖面线52

9.5抽取相关边缘视图53

9.5.1 AEE及AEE视图的特点54

9.5.2为新图纸视图设置AEE选项54

9.5.3将装配图纸转换为AEE显示54

9.5.4大装配中AEE视图的设置方法55

9.6小平面表示视图56

9.6.1设置小平面表示视图57

9.6.2小平面表示的局限性58

9.7大装配模型图纸中各种视图类型的比较59

第2篇 大装配应用技术62

第10章 大装配主要工具及应用62

10.1大装配主要工具62

10.2大装配的应用62

第11章 组件组及其应用70

11.1组件组概念及相关工具栏70

11.1.1组件组简介70

11.1.2组件组的显示70

11.1.3组件组节点70

11.1.4组件组类型71

11.2区域的定义和使用74

11.2.1 Zones(区域)对话框及其图标74

11.2.2边界盒77

11.2.3真实形状边界盒78

11.3书签85

11.4功能型组件组和组合型组件组87

11.4.1功能型组件组87

11.4.2组合型组件组91

11.4.3加载选项与组件组94

第12章 小平面表示及其应用110

12.1小平面表示及其对话框选项110

12.1.1小平面表示简介110

12.1.2定义小平面表示的对话框110

12.2小平面表示的使用112

12.2.1方法1——大模型级小平面表示112

12.2.2方法2——主要子装配级小平面表示113

12.2.3方法3——单个零件级小平面表示114

12.3小平面表示与图纸117

第13章 装配间隙分析120

13.1干涉类型和间隙集120

13.1.1干涉类型120

13.1.2间隙集120

13.2间隙浏览器及“间隙特性”对话框121

13.2.1间隙浏览器121

13.2.2“间隙特性”对话框122

13.3批处理式间隙分析130

第14章 高级重量管理134

14.1高级重量管理及其对话框134

14.1.1高级重量管理简介134

14.1.2“重量管理”对话框134

14.2高级重量管理中的优化性能137

14.2.1计算结果的保存137

14.2.2存储器的建立138

14.2.3无效存储器139

14.3自底而上的高级重量管理方法139

14.4保存时更新重量计算147

14.5标准重量引用集148

14.6高级重量管理计算中的常见错误153

14.6.1选择错误的重量引用集153

14.6.2选择错误的组件集154

14.6.3使用过时的质量存储器154

14.6.4使用提升体时未包含基础组件155

14.6.5改变工作部件后使用质量存储器155

14.6.6低精度的计算结果155

第15章 其他装配应用技术157

15.1变形部件157

15.1.1变形部件的操作157

15.1.2定义可变形部件157

15.1.3装配中组件的变形160

15.1.4编辑变形组件161

15.2装配克隆161

15.2.1装配克隆概念161

15.2.2“克隆装配”对话框及其选项161

15.2.3装配克隆冲突164

15.2.4 Teamcenter集成环境下装配克隆专用选项164

15.2.5装配克隆示例165

15.3装配排列167

15.3.1装配排列概述167

15.3.2“装配排列”对话框168

15.3.3装配排列抑制169

15.3.4装配排列中抑制/非抑制组件的操作170

15.3.5抑制装配约束171

15.3.6“排列特性”对话框及其操作171

15.3.7使用排列时的注意事项172

15.3.8指定排列的图纸视图173

15.4装配顺序与运动179

15.4.1一般概念179

15.4.2装配顺序任务环境180

15.4.3装配顺序导航器181

15.4.4装配运动185

15.5装配切割192

15.5.1装配切割特点192

15.5.2装配切割说明193

15.6产品轮廓198

15.6.1产品轮廓简介198

15.6.2产品轮廓的定义与显示198

15.6.3产品轮廓示例199

附录A 装配间隙分析中的批处理命令行选项204

附录B 高级重量管理中的精度设置205

附录C UG NX6中快捷键、功能键的使用法2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