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程
  • 齐鹏飞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4885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59页
  • 文件大小:147MB
  • 文件页数:470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现代史-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初步建设(1949年10月一1952年12月)15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6

一、“人民共和国”建国方略的形成16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举行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19

三、中国大陆的基本统一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筹建23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举措和各项民主改革25

一、剿匪反霸和清除旧社会遗毒25

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28

三、城乡基层组织的重构32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实施34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巩固35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的建立35

二、合理调整工商业和“三反”“五反”运动38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41

第四节 新中国文化建设的起步42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确立42

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44

三、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45

四、旧有教育制度的全面改革46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关系49

一、“三大外交方针”的提出49

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50

三、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52

第二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53年1月一1956年9月)54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中国工业化的起步55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55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57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59

第二节 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60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60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61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和任务的转变62

四、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推行64

第三节 过渡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67

一、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67

二、文字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69

三、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71

第四节 过渡时期的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72

一、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72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75

三、走上国际政治舞台76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78

一、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8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81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83

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与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1956年9月一1966年5月)85

第一节 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86

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86

二、“双百”方针与“文化界的春天”89

三、中共八大与一系列重要决策方针的制定91

四、自“整风运动”至“反右派斗争”的转折93

第二节“大跃进”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96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96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98

三、纠“左”的初步努力与“反右倾斗争”的逆转102

四、继续“大跃进”与国民经济的困局106

五、户籍制度的确立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108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各领域正常局面的恢复111

一、“八字方针”与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111

二、“七千人大会”与各个领域的全面调整113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变化118

四、“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和实施121

五、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甘于奉献的社会风尚122

第四节 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继续探索和严重偏差125

一、“三五”计划的编制与“三线建设”的实施125

二、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与阶级斗争“左”倾理论的升级127

三、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29

四、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131

五、十年建设的成就133

第五节 剧烈变动中的对外关系135

一、中苏关系从“蜜月”走向全面破裂135

二、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斗争与中国的抗美援越138

三、中印边界武装冲突142

四、“走进亚非拉”与新中国的第二次建交高潮144

第四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5月一1976年10月)148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全面动乱149

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149

二、全国大动乱局面的形成154

三、全国性大动乱对各个领域建设和秩序的冲击160

四、中共九大与“文化大革命”的“合法化”162

第二节 粉碎林彪集团“夺权”的斗争和中共纠“左”的努力164

一、全国“备战”和“斗、批、改”运动164

二、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和林彪集团的“夺权”活动167

三、中共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170

第三节 中共十大与1975年的全面整顿173

一、中共十大和“批林批孔”运动173

二、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75

三、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及其被迫中断176

第四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181

一、“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181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86

三、“两个估计”与“教育革命”188

四、“八个样板戏”191

五、“两弹一星”193

第五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外交196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外交困境196

二、中美关系的缓和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97

三、新中国的第三次建交高潮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提出199

第六节 粉碎江青集团“夺权”的斗争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201

一、“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天安门事件”201

二、粉碎“四人帮”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203

三、“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204

第五章“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1976年10月—1978年12月)206

第一节 拨乱反正在徘徊中向前局部推进207

一、揭批“四人帮”和“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207

二、批判“两个凡是”209

三、真理标准大讨论212

第二节 历史性转折的实现215

一、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和经济建设的新“跃进”215

二、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恢复高考217

三、全国科学大会与呼唤“科学的春天”218

四、执政党和共和国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改革开放的初步酝酿218

五、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221

第六章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1978年12月—1992年春)224

第一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步(1978—1982年)225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转折与拨乱反正工作的基本完成225

二、国民经济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率先突破232

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全面恢复和加强243

四、中美关系正常化与新时期对外战略和政策的初步调整246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1982—1987年)248

一、中共十二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确定248

二、体制改革自农村至城市全面展开250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初步开展254

四、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256

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推进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257

六、“百万大裁军”与人民军队和国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259

七、外交政策战略性调整的完成与外交工作的新局面261

八、“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与港澳回归进程的全面启动264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1987—1992年)270

一、中共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270

二、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和经济环境、秩序的治理整顿273

三、平息国内政治风波和执政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平稳过渡278

四、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开发、开放浦东282

五、应对国际形势剧变的外交战略调整和对外关系的新局面285

六、中国第一个“奥运会”冠军的诞生和新时期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287

七、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探索和社会秩序的新变化289

八、邓小平“南方谈话”295

第七章“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1992年春—2001年12月)299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301

一、中共十四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式形成301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经济体制改革行动纲领的制定304

三、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306

第二节 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与改革开放的新格局310

一、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310

二、“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制定313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315

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和实施318

五、“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320

六、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加强323

七、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326

第三节 共和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实施330

一、中共十五大与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330

二、“三农”问题的凸显334

三、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336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338

五、“党政机构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进展341

六、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345

七、港澳回归与两岸关系的新变化347

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格局353

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61

第八章“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2012年)364

第一节“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65

一、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与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65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369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城乡基层民主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371

四、反对民族分裂势力的斗争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的新进展374

五、第四次“修宪”和新世纪头十余年的法制建设378

第二节“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381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81

二、“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383

三、新世纪关于“三农”问题的九个“中央一号文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86

四、迎战国际金融危机390

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新世纪头十余年的科学技术成就392

六、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394

第三节“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397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397

二、新世纪头十余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400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和新世纪头十余年的教育事业的发展403

四、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的新成绩405

第四节“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407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407

二、新世纪头十余年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409

三、2003年“抗击非典”和2008年“抗击汶川大地震”411

四、互联网时代的社会风尚415

五、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417

第五节“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419

一、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419

二、“大国是重点”422

三、“周边是关键”428

四、“发展中国家是基础”430

五、“多边外交是舞台”433

六、新香港、新澳门的“一国两制”建设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437

主要参考书目446

结语4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