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12 2012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12 20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238631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166MB
  • 文件页数:342页
  • 主题词:科学技术-技术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12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12 2012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综述2

第一节 科技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2

一、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2

二、科技体制改革系统部署3

第二节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4

一、科技资源配置4

二、科技创新能力5

三、科技人力资源6

四、高技术产业化7

第三节 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7

一、组织实施重大专项7

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8

三、支撑农业创新与发展9

四、科技惠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9

第四节 科技工作稳步推进10

一、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0

二、完善落实创新政策11

三、加强区域科技工作11

四、推动国际科技合作12

五、推进科普事业12

第二章 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4

第一节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14

一、创新型企业14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4

三、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5

第二节 科研院所创新15

一、转制院所15

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16

三、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16

四、新型研发组织18

第三节 高等学校创新19

一、总体发展情况19

二、协同创新中心20

三、科技成果转化20

第四节 国防科技创新21

一、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建设21

二、军民结合产业发展22

第五节 科技中介22

一、技术市场22

二、生产力促进中心23

三、科技企业孵化器23

四、大学科技园24

五、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4

六、科技评估25

第六节 科技管理改革26

一、科技计划管理改革26

二、科技经费管理改革27

第七节 科技政策与法律法规27

一、加强科技法制建设27

二、自主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29

第三章 科技人才队伍32

第一节 人才工作部署32

一、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32

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33

三、更加关注本土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发展34

第二节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35

一、科技人力资源35

二、研究发展人员队伍35

三、留学回国人员36

第三节 科技人才培养37

一、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37

二、博士后人才培养38

三、国家科技计划与人才培养39

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人才培养39

第四节 科技人才工程组织实施与地方人才工作40

一、“千人计划”的进展40

二、“万人计划”启动实施41

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全面实施42

四、相关部门人才计划的进展42

五、地方科技人才引进与相关政策43

第四章 科技投入与科技金融46

第一节 科技投入46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6

二、中央和地方政府科技投入48

三、科技投入重点政策措施50

四、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建设51

五、科技经费管理实践52

第二节 科技金融56

一、科技金融工作机制建设稳步推进56

二、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57

三、科技和金融结合各领域的重要进展58

第五章 科技创新基础能力64

第一节 重大科学工程64

一、重大科学工程发展情况64

二、重大科学工程取得的主要成就64

三、典型案例——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66

第二节 研究实验基地建设68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68

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0

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0

第三节 科研条件建设71

一、创新方法71

二、科研条件资源自主创新72

三、国家综合服务试验基地建设与运行73

第四节 科技平台建设76

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进展76

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成效77

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及共享78

四、省市科技平台工作成效79

第六章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2

第一节 重大专项实施成效82

第二节 2012年任务部署和组织推进84

一、2012年任务部署84

二、主要工作推进85

第三节 重要科研进展与成果86

一、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86

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88

三、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89

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91

五、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92

六、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95

七、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97

八、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99

九、重大新药创制101

十、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103

十一、大型飞机104

第七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108

第一节 加强部署和组织推进108

一、加强规划领导,引领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108

二、在重点领域超前部署基础性、前沿性研发任务109

三、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工作110

第二节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110

一、节能环保110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111

三、生物113

四、高端装备制造116

五、新能源117

六、新材料118

七、新能源汽车119

第三节 加强试点示范和载体基地建设120

一、试点示范120

二、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121

三、标准制定122

第八章 科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科技进步124

第一节 工作进展124

一、科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124

二、节能减排科技进步126

第二节 研发进展127

一、重大基础科学研究127

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128

第三节 产业化与示范应用131

一、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131

二、技术推广及产业化132

第九章 基础研究136

第一节 基础研究发展概况136

一、经费投入情况136

二、国际科技论文发表情况137

第二节 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138

一、数学138

二、物理学138

三、化学139

四、天文学139

五、地球科学139

六、生物科学140

七、新兴交叉学科140

第三节 面向国家需求的关键科学问题141

一、农业科学141

二、能源科学142

三、信息科学142

四、资源环境科学143

五、健康科学143

六、材料科学144

七、制造与工程科学145

八、综合交叉科学145

九、重大科学前沿147

第四节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48

一、纳米研究148

二、量子调控研究150

三、蛋白质研究151

四、发育与生殖研究151

五、干细胞研究152

六、全球变化研究153

第五节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153

第六节 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155

第十章 前沿技术158

第一节 信息技术158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158

二、网络与通信技术158

三、虚拟现实技术159

四、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160

第二节 生物和医药技术160

一、前沿生物技术160

二、医药生物技术160

三、现代医学技术161

四、工业生物技术161

五、生物资源与安全技术161

第三节 新材料技术162

一、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162

二、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163

三、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163

四、纳米材料与器件163

五、材料设计制备与安全服役163

第四节 先进制造技术164

一、制造装备与工艺技术164

二、系统控制技术164

三、微纳制造技术164

四、制造服务技术165

五、智能机器人技术165

第五节 先进能源技术166

一、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166

二、可再生能源技术166

三、清洁煤技术167

四、核能与燃料循环技术167

五、智能电网167

第六节 海洋技术168

一、海洋环境监测技术168

二、海洋油气开发技术169

三、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169

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169

第七节 资源环境技术170

一、矿产资源高效勘探与开发技术170

二、复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170

三、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新技术170

四、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价技术171

第八节 现代农业技术172

一、农业生物技术172

二、数字农业技术172

三、食品工程技术172

四、先进农业设施与装备技术173

五、农业生境控制技术173

第九节 现代交通技术174

一、汽车前沿技术174

二、高速列车技术174

三、智能交通技术175

四、船舶技术175

五、航空技术175

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与服务技术175

第十节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176

一、地球观测技术176

二、导航定位技术177

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178

四、空间探测技术178

第十一章 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创业180

第一节 科技工作重点与基本安排180

一、部署统筹城乡科技发展180

二、加快农村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180

三、推进农村科技创业181

四、新农村建设的民生科技工作181

五、实施科技工程和重大项目181

六、深化农村领域管理改革181

第二节 农业发展关键技术182

一、农林高效生产182

二、食品加工与现代物流182

三、农业生物种业183

四、农业防灾减灾183

五、农林生态环境183

六、现代农机装备与农用物资184

七、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与生物质资源185

八、现代海洋农业186

九、农村与农业信息化187

第三节 村镇建设和农村民生关键技术188

一、村镇规划与发展188

二、村镇宜居社区189

三、村镇土地利用与动态监测189

四、村镇建筑节能与材料190

五、村镇生态环境整治与饮用水安全191

第四节 农村科技能力建设191

一、星火计划191

二、农业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1

三、国家农业科技园与“一城两区百园”工程192

四、农业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94

五、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194

第五节 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194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94

二、先进实用技术示范196

三、星火产业带196

第六节 农村科技创业与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197

一、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197

二、星火培训和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198

三、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198

第十二章 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区发展200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发展200

一、高技术产业规模200

二、科技活动人员与经费202

三、发明专利203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204

一、国家高新区经济发展204

二、国家高新区创新成效205

第三节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06

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6

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8

三、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9

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10

第四节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211

一、火炬计划211

二、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13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215

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216

五、高技术服务业研发及产业化专项219

第五节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219

一、现代服务业战略研究219

二、现代服务业创新体系建设220

三、现代服务业试点示范220

四、现代服务业对外交流合作221

五、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221

第十三章 传统产业科技进步224

第一节 传统产业升级发展224

一、发展关键材料和基础件224

二、研发扩散关键共性技术225

三、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26

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226

第二节 重点产业科技进步227

一、装备制造227

二、海洋装备与船舶231

三、汽车232

四、钢铁233

五、有色金属234

六、石化235

七、建材237

八、轻工238

九、纺织239

第十四章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242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健康242

一、重大疾病防治与实用卫生技术242

二、新型医疗仪器与设备242

三、中医药现代化243

第二节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243

一、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243

二、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243

三、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245

四、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246

五、城市信息平台247

第三节 公共安全247

一、生产安全247

二、食品安全249

第四节 防灾减灾249

一、气象灾害249

二、地震、地质灾害250

第五节 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52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开发利用252

二、矿产资源高效勘探与开发252

三、资源综合利用及新资源利用253

第六节 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254

一、水污染控制254

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255

三、生态保护与治理255

第七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与示范257

一、《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发布257

二、开展实验区科技示范258

三、积极参与“里约+20”会议258

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区常规推进与管理258

第八节 其他社会事业发展259

一、文化事业259

二、体育事业259

三、社会管理259

第十五章 区域科技发展与地方科技工作262

第一节 重点区域科技工作262

一、推进东部地区创新发展262

二、推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263

三、促进西部地区科技发展263

四、加强东北地区科技工作264

第二节 部省会商265

一、基本进展265

二、主要成效266

第三节 民族与边疆科技工作267

一、科技援疆267

二、科技援藏268

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268

第四节 地方科技工作269

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269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269

第五节 基层科技工作270

一、科技富民强县270

二、科技兴县(市)工作272

三、科技促进三峡移民开发工作272

四、科技扶贫工作273

第十六章 科技对外开放与合作276

第一节 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合作276

一、中美科技合作276

二、中欧科技合作277

三、中国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280

四、中日韩科技合作281

五、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281

第二节 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282

一、与东盟国家及其他亚洲国家的科技合作282

二、与非洲国家的科技合作283

三、与拉美国家的科技合作283

四、对外科技培训284

第三节 多边科技合作284

一、牵头和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研究计划,成效显著284

二、组织科学家参与“未来地球”计划287

三、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287

第四节 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288

一、与港澳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288

二、与台湾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289

第五节 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建设289

一、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89

二、国际合作基地290

三、国际人才培养和引进290

四、科技外交官服务行动291

五、国际科技合作成果显著292

第十七章 科普与科技宣传296

第一节 科普政策296

一、《科普法》实施十周年效果显著296

二、地方科普条例296

三、科普税收及其他政策297

第二节 科普能力建设297

一、科普队伍建设297

二、科普经费投入299

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300

四、科普出版与传媒301

五、科普论坛与科普作品推介302

第三节 科普活动与事件303

一、全国科技活动周303

二、全国科普日304

三、农村科普305

四、青少年科普305

五、新媒体科普305

六、特色科普活动306

七、科普事件306

第四节 科技宣传307

一、科技宣传活动307

二、科技宣传成效309

附录312

表1 科技人员312

表2 科技经费312

表3 科技产出313

表4 高技术产业313

表5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14

支持单位3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