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著作权法论 第2册 第8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著作权法论 第2册 第8版
  • 罗明通著 著
  • 出版社: 台英国际商务法律事务所
  • ISBN:978957431279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52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6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著作权法论 第2册 第8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Ⅱ册1

第12章 表演人权利之保护1

12.1表演之意义1

12.2表演之方法2

12.3表演人之范围3

12.4表演与既有著作之关系5

12.5表演人保护之起源及与著作邻接权之关系5

12.6「表演」与1998年以前通称之「表演著作」之区别6

12.7对「表演人」保护之内容9

12.7.1重制权9

12.7.2公开播送权12

12.7.3公开演出权14

12.7.3.1「表演人公开演出权」之意义14

12.7.3.2著作权法赋予表演人「公开演出权」之商榷16

12.7.4公开传输权21

12.7.4.1「表演人公开传输权」之意义21

12.7.4.2赋与「表演人公开传输权」之立法背景22

12.7.4.3表演人公开传输权与著作财产权人公开传输权之差异23

12.7.4.4表演人公开传输权与公开播送权之区别23

12.7.5散布权24

12.7.5.1「表演人散布权」之意义24

12.7.5.2赋予表演人散布权之立法背景24

12.7.5.3表演人散布权与著作财产权人散布权之差异25

12.7.5.4表演人散布权与权利耗尽原则26

12.7.6出租权26

12.7.6.1「表演人出租权」之意义26

12.7.6.2「表演人出租权」之立法背景27

12.7.6.3表演人出租权与著作财产权人出租权之差异28

12.7.6.4表演人出租权与权利耗尽原则28

12.7.7输入权28

12.7.7.1「表演人输入权」意义28

12.7.7.2「表演人输入权」之立法背景29

12.7.7.3表演人输入权与著作财产权人输入权之差异30

12.7.7.4表演人输入权与散布权及出租权权利耗尽原则之关系30

12.7.7.5输入权应于著作权法第三章第四节独立创设,以符准物权之性质并解决实务上权利之争执31

第13章 著作财产权之让与、行使(授权)及消灭33

13.1著作财产权之让与33

13.1.1著作财产权让与之意义33

13.1.2著作财产权让与之性质及法律原因34

13.1.3著作财产权让与之范围及方式34

13.1.4著作权是否可限定时间为让与之争议35

13.1.5著作财产权让与与权利之保留36

13.1.6著作财产权让与之方式及契约解释之原则37

13.1.7著作财产权之让与及新旧法时期对于第三人之对抗—兼论第三人之定义38

13.2著作财产权之授权39

13.2.1著作财产权授权之意义39

13.2.2著作财产权授权之方式40

13.2.3著作财产权授权之范围—著作财产权授权内容之可分性(著作权法第37条第1项)40

13.2.4 2003年著作权法有关授权形式要件之删除(著作权法第37条第2项)41

13.2.5重复授权之被授权人间或被授权人与著作财产权受让人间之对抗—兼论2001年著作权法规定「经公证人作成公证书」之效力42

13.2.6著作财产权之被授权人为再授权之限制46

13.2.7著作财产权授权之约定不明时之法律效果—权利保留48

13.2.8投稿于平面媒体,除非有特别约定,其授权范围不及于网路资料库及电子书之重制、编辑与网路传播,且刊载以一次为限—兼论「刊载—次」之意义48

13.2.9美国联邦最高法院TASINI案判决评析—投稿文章数位电子化权利归属之争执50

13.2.10专属授权之「被授权人」得以自己地位行使权利—专属被授权人告诉权或自诉权之行使56

13.2.11专属授权之「授权人」在授权范围内不得行使权利59

13.2.12将著作财产权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团体管理后,得否再行使诉讼权之争议70

13.2.13授权之范围与「目的让与理论」—目的「让与」与目的「授权」之区别72

13.2.14专属授权法律性质评析—准物权行为或债权行为之抉择76

13.2.15授权契约真意之探求、目的让与理论及权利之保留适用之序位78

13.2.16伴唱带内词曲公开上映及公开演出之授权—音乐著作财产权人依契约目的所为之默示授权81

13.2.17电脑伴唱机之利用方式与音乐著作财产权人授权之范围之判定—兼论电脑伴唱机数位音乐档案之定性82

13.2.18电脑伴唱机利用人利用电脑伴唱机公开演出之刑事免责,但以未经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团体管理且系合法重制之著作为限。92

13.2.19公开播送之二次利用免除刑事责任,但以未经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团体管理之著作为限99

13.2.20著作经授权重制于广告后,由广告播送人就该广告为公开播送或同步公开传输,向公众传达者免除刑事责任,但以未经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团体管理之著作为限101

13.2.21出版契约与著作财产权之「法定移转」或「法定授权」102

13.2.22为利用电脑程式而将程式储存于硬碟或载入RAM时,与默示授权之关系106

13.2.23网路上资讯利用之默示授权及其限制—兼论网际网路上网站之超连结(hyperlink)及各类软体之授权范围107

13.2.24授权与让与之异同116

13.3著作财产权质权人之行使118

13.4共有著作财产权人之行使—含告诉权及自诉权之行使119

13.5 1992年著作权法有关视听著作制作人之行使权利121

13.6著作财产权之消灭123

13.6.1著作财产权保护期间届满123

13.6.2著作财产权人为自然人,死亡后其著作财产权依法应归属国库123

13.6.3著作财产权人为法人,于其消灭后,其著作财产权应归属地方自治团体者124

第14章 著作权登记制度之功能、废止及现行法上著作人举证方法—兼论制版权登记125

14.1 1998年1月以前著作之注册及登记125

14.1.1我国旧著作权法注册及登记制度之沿革125

14.1.2旧法著作权登记之种类126

14.1.3旧法著作权登记之受理、撤销及公告126

14.1.4旧法著作权登记之实益127

14.1.5 1998年著作权法修正前之注册执照及登记簿謄本之效力131

14.1.6受让人提出著作权侵害之告诉不以办妥著作权让与登记为必要135

14.1.7 1992年著作权法之登记不实不构成伪造文书罪135

14.1.8 1998年著作权法废止著作权登记制度之理由136

14.1.9 1998年著作权法废止著作权登记制度之冲击与商榷139

14.2制版权144

14.2.1制版权之意义144

14.2.2制版权之立法沿革144

14.2.3制版权以登记为保护要件,其保护期间为十年;制版权之让与或信托以登记为对抗要件145

14.2.4制版权之限制及其消灭146

14.2.5制版权之侵害仅有民事救济,而无刑事责任146

14.2.6制版权登记制度存废之争议147

14.2.7将古籍之校对、补遗成果以数位化方式储存于资料库以供检索与制版权之关系148

第15章 著作之合理使用及音乐著作强制授权151

15.1合理使用之意义及法律性质151

15.1.1合理使用之意义及立法目的—兼论著作权法第91条第4项立法之谬误151

15.1.1.1「合理使用」之意义及判断基准151

15.1.1.2「合理使用」制度创设之理由:公共利益151

15.1.1.3「合理使用」之标的152

15.1.1.3.1合理使用之标的为著作财产权152

15.1.1.3.2合理使用与著作人格权153

15.1.1.4著作权法第91条第4项有关合理使用立法之谬误153

15.1.2合理使用法律性质155

15.1.2.1权利限制说155

15.1.2.2侵权阻卻说(即阻卻违法说)156

15.1.2.3阻卻构成要件说156

15.1.2.4使用者特权(privilege)说159

15.1.2.5使用者权利(right)说159

15.1.3问题评析160

15.2为国家机关运作之目的之重制及翻译167

15.2.1中央或地方机关之重制及翻译167

15.2.2司法机关部分之重制及翻译168

15.3为教育之目的之重制、改作、编辑、公开播送及翻译169

15.3.1为学校教学授课需要之重制、改作及散布169

15.3.2为教育目的之重制、改作、编辑、公开播送或散布170

15.3.2.1为「编制教科用书」而「重制、改作或编辑」他人已公开发表之著作171

15.3.2.2为「编制教学辅助用品」而「重制、改作或编辑」他人已公开发表之著作172

15.3.2.3为「教育目的」而「公开播送」他人已公开发表之著作172

15.3.2.4虽为「教育目的」,但仍不得「公开传输」他人著作173

15.3.3为办理考试所为之重制、翻译及散布173

15.3.4为障碍者福利目的之利用方式174

15.4为教学及研究之目的之重制、引用、翻译176

15.5供个人研究、保存文化、提升艺文目的之重制、公开展示及其他利用179

15.5.1图书馆等机构之重制及散布179

15.5.2美术著作、摄影著作之公开展示、重制及散布190

15.5.3长期展示之美术著作及建筑著作之重制及散布191

15.6为资讯自由流通目的之利用192

15.6.1为利于大众利用著作之目的对论文期刊摘要之重制、翻译及散布192

15.6.2为时事报导时对所接触之他人著作之利用、翻译及散布193

15.6.3为报导、评论而对已公开发表之著作引用、翻译及散布197

15.6.4对于公务机关著作之重制、公开播送、公开传输、翻译及散布198

15.6.5有关广播或电视为公开播送之目的而录音或录影199

15.6.6社区共同天线或有线电视系统经营者对于无线电视台播送著作之转播201

15.6.7新闻机构对于时事问题论述之转载、公开播送、翻译及散布201

15.6.8对于政治或宗教上公开演说、裁判程序及中央或地方机关之公开陈述之利用、翻译及散布206

15.7为非营利活动目的对他人已公开发表之著作为公开口述、公开播送、公开上映、公开演出及翻译208

15.7.1立法沿革208

15.7.2主管机关历来之解释209

15.7.2.1 1998年1月修正前之函释209

15.7.2.2 1998年1月修正后之函释210

15.7.3本条合理使用要件解析212

15.7.3.1非以营利为目的212

15.7.3.2未对观众或听众直接或间接收取任何费用214

15.7.3.3未对表演人支付报酬214

15.7.3.4必须是已公开发表之著作,且利用形态限于公开口述、公开播送、公开上映、公开演出及相关之翻译215

15.7.3.5限于特定活动215

15.7.4「活动中」意义之争议及评析—兼论图书馆或学校提供视听著作等供公众欣赏之争议216

15.7.4.1「活动中」之意义纷歧216

15.7.4.2问题评析218

15.7.5在亲友租用游览车中演唱及由亲友和音与合理使用之关系221

15.8为商品流通、物尽其用目的之出租、散布223

15.8.1权利耗尽原则(第一次销售原则)224

15.8.1.1权利耗尽理论之意义及理论起源224

15.8.1.2权利耗尽原则(第一次销售原则)之理论基础及立法说明225

15.8.1.3国际条约对于权利耗尽之立法方式226

15.8.2「合法重制物」之意义—著作权法上权利耗尽原则适用之标的227

15.8.3我国散布权权利耗尽之条件分析229

15.8.3.1著作财产权人散布权权利耗尽限制之法律效果—散布权之耗尽与输入权侵害之关系230

15.8.3.2散布权之增设与过渡条款之修改—文化事业之另一个「612大限」?232

15.8.3.3输入权侵害刑事除罪化与散布权增设之关系234

15.8.3.4我国散布权耗尽之规定与WIPO草案及美国著作权法之比较236

15.8.3.5对散布权耗尽条件及立法技术之评析241

15.8.4我国出租权耗尽条件分析243

15.8.4.1我国出租权耗尽及其例外之立法243

15.8.4.2出租权权利耗尽条件与散布权耗尽条件之比较244

15.8.4.3主张出租权耗尽者不应以著作原件或合法重制物之所有人为限,占有人亦得主张245

15.8.4.4平行输入之著作物与出租权—兼论以随身行李之一部输入之DVD或影碟等著作重制物之出租权247

15.8.4.5问题评析—散布权、出租权与输入权关系之徬徨—兼论「非法输入之著作物」即等同于「非法重制物」之商榷257

15.8.5多媒体著作之出租权260

15.8.6录影带出售与第一次销售原则(流片之争执)261

15.9供个人或家庭非营利使用目的之重制—著作权法第51条之意义268

15.9.1立法背景268

15.9.2本条之解释269

15.9.3违反本条者应可合于著作权法第65条之合理使用269

15.9.4合于本条之「空间移转」之重制仍可构成合理使用270

15.10为配合所使用机器之电脑程式之修改及为备用存档之重制及其他合法使用电脑程式之暂时性重制—著作权法第59条及第22条第3项但书「但电脑程式著作,不在此限」之意义271

15.10.1以合理使用方式修改或重制「合法」电脑程式者限于「所有人」271

15.10.2利用电脑程式著作过程中所为之暂时性重制系属合理使用—著作权法第22条第3项但书「但电脑程式著作,不在此限」之意义272

15.10.3利用电脑网路时技术上必要过程之重制274

15.11著作出处之明示275

15.11.1明示出处之必要及其方式275

15.11.2出处明示与合理利用之关系—出处明示义务之违反是否即构成著作财产权之侵害276

15.11.3出处之明示与著作人格权之侵害277

15.12著作权法第65条合理使用概括条款分析277

15.12.1著作权法第65条第2项之概括条款之内容及立法理由277

15.12.2著作权法第65条第2项与著作权法第44条至第63条之关系278

15.12.2.1著作权法第44条至第63条之合理使用条文中,如未有「合理范围」文字者,只要符合各该条规定即可主张合理使用,不须审酌第65条第2项所定4款判断基准278

15.12.2.2著作权法第65条第2项因已明定「其他合理使用情形」,故可独立适用,并非仅第44条至第63条之补充条文279

15.12.2.3所称「其他合理使用情形」并无固定之型态,乃属法官造法之权责范围,只要经衡量著作权法第65条第2项第1款至4款及一切其他情状,认定利用人之利用应属合理即可281

15.12.2.4于判断是否合于第44条至第63条之「合理」或「必要」或是否合于第65条第2项之「其他合理使用情形」时,固然应特别注意第65条第2项第1款至第4款所列之判断基准,但并不以此为限,仍应审酌其他「一切情状」282

15.12.3著作权法第65条第2项第1款至第4款及其他情状应为统合观察、整体衡量—兼论我国司法实务之审酌方式282

15.12.3.1我国司法实务之变迁283

15.12.3.2美国联邦法院之判决285

15.12.4著作权法第65条第2项第1款至第4款内涵分析286

15.12.4.1使用之目的及性质—合理使用判断基准之一287

15.12.4.1.1利用之目的及性质之意义287

15.12.4.1.2转化使用289

15.12.4.2著作之性质—合理使用判断基准之二296

15.12.4.3使用系争著作之程度—合理使用判断基准之三296

15.12.4.4对被使用著作之经济影响—合理使用判断基准之四297

15.12.5第65条第2项所列4款情形以外「其他情状」之举例298

15.12.5.1宪法第11条所揭示之「人民知的权利」298

15.12.5.2公共利益301

15.12.5.3依法令之行为302

15.12.6 1998年修正之著作权法第65条第2项概括条款,其目的在于修正1992年旧著作权法之缺陷303

15.12.6.1 1992年旧著作权法第65条之性质303

15.12.6.2 1992年旧著作权法第65条之立法缺陷304

15.12.6.3 1992年著作权法时代合理使用独立概括条款之体制内探索305

15.12.6.4合理原则概括条款在1998年著作权法之修正310

15.13合理使用范围之协议机制311

15.14还原工程与合理使用312

15.14.1还原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之意义及问题所在312

15.14.2还原工程使用于电脑程式之目的313

15.14.3还原工程使用于电脑程式之方法—反组译与重制或改作之关系314

15.14.4还原工程与著作权洁净室之使用316

15.14.5还原工程与著作合理使用之判断316

15.14.5.1美国联邦法院对于还原工程合理使用之见解317

15.14.5.2欧盟指令有关还原工程合理使用之规定320

15.14.5.3问题之评析—必要性及目的性之考量323

15.14.6我国著作权法上还原工程合理使用之界线325

15.14.6.1为开发相容性产品所为之重制或改作应解释为合理使用325

15.14.6.2为开发竞争性商品所为之重制不应构成合理使用326

15.15音乐著作利用之强制授权326

15.15.1强制授权概说326

15.15.2音乐著作强制授权之条件327

15.15.3强制授权之标的及与录音著作、改作著作之关系328

15.15.4录音著作重制物输出之限制328

15.15.5音乐强制授权许可之撤销及废止329

第16章 思想与表达之区别及合并—电脑程式结构保护之界线331

16.1问题之源起331

16.2思想与表达区分及合并原则源于美国联邦案例法333

16.3思想与表达之区别及合并原则在我国实务之应用334

16.3.1 1998年立法之前之司法实务334

16.3.2 1998年立法以后之司法实务336

16.3.2.1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530号刑事判决(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868号民事判决及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898号刑事判决内容均相同)337

16.3.2.2台湾高等法院94年度上更(一)字第222号刑事判决338

16.3.2.3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 6398号刑事判决339

16.3.2.4前开司法实务案例比较观察339

16.3.2.5晚近相关之司法实务判决340

16.3.2.6智慧财产局之函释345

16.4抽象测试法(Abstractions Test)之精义346

16.4.1抽象测试法之起源及意义346

16.4.2抽象测试法之特点348

16.4.3抽象测试法之评析350

16.5 Whelan案之最终功能测试法351

16.5.1 Whelan案内容及其与SSO之关系351

16.5.2 Whelan案之评价353

16.6 Lotus三要素测试法(Three Elements of the Legal Test)354

16.6.1 Lotus案三要素测试法之精义354

16.6.2三要素测试法与电脑程式结构保护之关系355

16.7 Altai案之抽离—过滤—比较测试法356

16.7.1 Altai抽离—过滤—比较「三步骤测试法」之精义356

16.7.2滤除之标的与思想与表达之合并之关系357

16.7.2.1基于内部效率因素考量所决定之部分357

16.7.2.2基于外部因素之考量所决定之部分357

16.7.3 Nimmer连续过滤测试法(Successive Filtering Method)358

16.7.3.1排除电脑程式中仅属抽象构想之成分(excluding program elements that constitute only abstract ideas)360

16.7.3.2排除程式中因逻辑、效率因素所支配之成分(Excluding Program Elements Dictated by Logic and Efficiency)361

16.7.3.3排除程式中受外部因素支配所形成之成分(Excluding Program Elements Dictated by External Consideration)362

16.7.3.4排除程式中撷自公共财产之成分(Excluding Program Elements Taken From the Public Domain)366

16.7.3.5所馀成分之相似性之分析(Analysis of any Remaining Similarities)367

16.8「外观及感觉测试法」(Look and Feel Test)与著作权法保护之适格368

16.9思想与表达之合并369

16.9.1必要场景原则370

16.9.2思想与表达合并原则371

16.9.2.1思想与表达合并原则之精义371

16.9.2.2思想与表达合并原则在我国司法实务之运用374

16.10结论375

16.10.1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530号刑事判决、同院98年度台上字第868号民事判决、同院98年度台上字第1898号刑事判决及同院94年度台上字第6398号刑事判决均将著作权法保护之范围扩张及于非文字成分,使著作著作权之保护及于著作经解构后之模式及整体观念及感觉,对于著作人提供应有之保护375

16.10.2最高法院采用美国联邦法院普遍采用之抽象测试法及滤除之判断基准,符合电脑程式之特性及资讯产业界之需求376

16.10.3最高法院采用之抽离、过滤及比较之三步骤测试法,其判断侵权标准与Whelan案迥然有别377

16.10.4最高法院判决承认使用者介面与外观及感觉可受著作权法保护,与美国联邦法院之主流判决意见相同,而单纯功能项目或实用物品本即应排除在著作权法保护之范围378

16.10.5 Hand法官所称之特殊性或普遍性之区别,究其精义,其实即指必要场景原则或思想与表达合并原则之判断,无法以文字清楚界定379

第17章 著作之抄袭—「接触」、「独立创作」及「实质相似」之判断381

17.1接触383

17.1.1「接触」之意义383

17.1.2「接触」之直接证据383

17.1.3「接触」之间接证据384

17.1.4接触定义之实务见解385

17.1.5「接触」之举证责任386

17.1.6接触之推定与举证责任之转换—「明显近似」之意义387

17.2独立创作388

17.2.1独立创作之意义389

17.2.2我国法院对于独立创作之见解389

17.2.3独立创作之举证责任390

17.2.4独立创作之证明方法391

17.2.5「思想」之接触与「独立创作」之抗辩—著作合法抄袭之界线392

17.3「思想」接触与「著作权洁净室」之设立—独立创作之证明方法393

17.3.1洁净室(clean room)之原始意义393

17.3.2著作权洁净室之意义及设立目的394

17.3.3洁净室之人员组编及各组功能395

17.3.4洁净室之法律功能396

17.3.4.1作为未「接触」目标程式之防御佐证396

17.3.4.2作为证明程式之相似乃是功能或本质所无法避免之防御佐证—思想与表达合并之证明396

17.3.4.3作为功能性之思想或概念能以多种方法表达之攻击佐证397

17.3.4.4作为举证责任转换之攻击防御方法397

17.3.4.5作为达成电脑程式相容之补救手段398

17.4实质相似398

17.4.1判断实质相似之证据及为判断之主体398

17.4.2实质相似之判断基准399

17.4.2.1「量」(Quantity)之考量399

17.4.2.2「质」(quality)之考量401

第18章 P2P电脑程式及网路服务提供者(ISP)法律责任之界线405

18.1 P2P电脑程式或其他技术提供者法律责任之界线405

18.1.1问题之源起—网路资源交换「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 )405

18.1.2 P2P之技术特徵—主从式、集中式及分散式之比较405

18.1.2.1主从式架构405

18.1.2.2 P2P架构406

18.1.2.2.1集中式P2P架构-资源虽分散储存,但仍有档名集中管理之档案索引伺服器406

18.1.2.2.2分散式之P2P架构-无档案索引资料库之设置407

18.1.3 P2P之商业经营模式409

18.1.4 P2P网路传输及重制对著作财产权人之冲击—MP3、MP4及串流传输之意义411

18.1.5主从式、集中式及分散式网站经营者之著作权侵权责任分析—兼论「实质非侵权使用」( substantial noninfringing uses)之侵权判断基准412

18.1.5.1主从架构之网站有重制及传输之行为,具控制重制及传输内容之能力,明知或可得知重制及传输之内容—以MP3.com案为例412

18.1.5.2集中式架构之网站中央伺服器虽对于资讯内容未为重制及传输,但对使用者间交换传输及重制之内容系明知或可得而知,并具监督控制或过滤之能力—以Napster案为例413

18.1.5.2.1案件之事实及背景414

18.1.5.2.2联邦地方法院及上诉法院之判决结果415

18.1.5.2.3合理使用之判断基准416

18.1.5.2.4 Napster公司之技术特徵及其应负之辅助侵害及代位侵害责任—有关P2P之技术特徵及其与法律评价相关连部分418

18.1.5.3认为集中式或分散式之技术区别与判断有无侵权无关,未予调查即为判断之判决—以Aimster案为例420

18.1.5.3.1Aimster案件之事实背景420

18.1.5.3.2 Aimster案之软体服务特徵420

18.1.5.3.3联邦地方法院及巡回上诉法院之判决421

18.1.5.4分散式点对点连结(no-tier peer-to-peer)架构之外国法院判决—以 KaZaA及Grokster案为例423

18.1.5.4.1荷兰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KaZaA案—ISP业者不构成侵权423

18.1.5.4.2美国联邦法院之Grokster案事件背景426

18.1.5.4.3有关P2P之技术特徵及其与法律评价相关连部分426

18.1.5.4.4联邦地方法院及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判决Grokster胜诉之理由427

18.1.5.4.5联邦最高法院废弃原判决发回联邦地方法院重审之理由427

18.1.6我国司法实务上有关P2P之业者ezPeer案之判决要旨429

18.1.6.1台湾士林地方法院以92年度诉字第728号判决无罪要旨429

18.1.6.2台湾高等法院以94年度上诉字第3195号判决无罪431

18.1.6.3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132号判决撤销发回要旨434

18.1.6.4智慧财产法院98年度刑智上更(一)字第16号判决无罪要旨436

18.1.6.5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4697号判决撤销发回要旨439

18.1.6.6智慧财产法院99年度刑智上更(二)字第24号判决有罪要旨440

18.1.7我国司法实务上有关P2P之业者Kuro案之判决要旨443

18.1.7.1茲就台北地方法院以92年度诉字第2146号判决所列争点摘其要旨443

18.1.7.2茲就台湾高等法院94年度瞩上诉字第5号判决所列争点摘其要旨445

18.1.7.3茲就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6177号判决所列争点摘其要旨447

18.1.7.4茲就智慧财产法院98年度刑智上更(一)字第48号判决所列争点摘其要旨449

18.1.8 P2P电脑程式或技术提供者在2007年7月11日著作权法修正前之法律责任分析450

18.1.9著作权法于2007年7月11日公布修正增订第87条第1项第7款及同条第2项,厘清P2P业者之民、刑事责任458

18.1.9.1修正之内容及修正理由458

18.1.9.2智慧财产局之新闻稿460

18.1.9.3著作权法在2007年7月11日修正前后之效果差异462

18.1.10电脑程式利用者(会员或网友)之责任比较分析462

18.1.11我国著作权法于2007年增列第87条第1项第7款及第2项后之实务见解465

18.2网路服务提供者ISP法律责任之界线—安全港条款解析468

18.2.1网路服务提供者之民事免责要件468

18.2.1.1概说—兼谈刑事责任468

18.2.1.2「网路服务提供者」之定义469

18.2.1.3增订著作权法第六章之一之立法目的471

18.2.1.4网路服务提供者免除民事责任之共同先决要件472

18.2.1.5连线服务提供者之特别免责要件474

18.2.1.6快速存取服务提供者之特别免责要件475

18.2.1.7资讯储存服务提供者之特别免责要件477

18.2.1.8搜寻服务提供者之特别免责要件479

18.2.1.9提供资讯储存服务之网路服务提供者执行回复措施时,应遵守之事项480

18.2.1.10网路服务提供者依规定移除涉嫌侵害著作权或制版权之资讯,对使用者不负赔偿责任483

18.2.1.11不实通知或回复通知致他人受损害者,应就所生之损害负赔偿责任484

18.2.1.12授权主管机关以法规命令订定前揭相关增订条文之各项执行细节485

18.2.2智慧财产局相关函释485

18.2.3依智慧财产局于「著作权FAQ专栏」所列之「著作权法网路服务提供者ISP民事免责事由及相关实施办法Q&A」内容,整理若干询答487

18.2.3.1著作权法第90条之4第3项「通用辨识或保护技术措施」执行之方法487

18.2.3.2著作权法第90条之7第1款及第90条之8第1款之「对使用者(或所搜寻或连结之资讯)涉有侵权不知情」之要件487

18.2.3.3著作权法第90条之7第2款及第90条之8第2款所称「直接自使用者之侵权行为获有财产上利益」,该利益必须与侵权活动有相当因果关系,非谓只要向使用者收取费用即属之488

18.2.3.4 ISP对网路使用人之免责条件;著作权人之通知虽不符法定要件,ISP已依该通知移除侵权资讯者,ISP仍得主张善意而对使用人免负违反契约之民事责任488

18.2.3.5 ISP在使用者涉有3次侵权时,应负终止全部或部分服务之义务489

18.2.3.6三振条款意义490

第19章 权利管理电子资讯与防盗拷措施之保护491

19.1权利管理电子资讯之保护491

19.1.1「权利管理电子资讯」之意义491

19.1.2「权利管理电子资讯」保护条款之立法理由493

19.1.3权利管理电子资讯保护之内容494

19.1.4违反权利管理电子资讯保护条款之刑事责任494

19.1.4.1违反权利管理电子资讯保护条款之刑事处罚条文及立法理由494

19.1.4.2违反权利管理电子资讯保护条款之刑事判决495

19.1.5违反权利管理电子资讯保护条款之民事责任497

19.1.5.1违反权利管理电子资讯保护条款之民事责任条文及立法理由497

19.1.5.2违反权利管理电子资讯保护条款之民事判决497

19.1.6权利管理电子资讯保护之评析498

19.2防盗拷措施(即科技保护措施或反规避条款)499

19.2.1「防盗拷措施」之意义及保护方法499

19.2.2有关「防盗拷措施」定义之立法理由501

19.2.3「防盗拷措施」之保护与刑法第358条之关系502

19.2.4保护防盗拷措施条款之内容504

19.2.4.1对于接触控制之「规避行为」505

19.2.4.2对于「规避接触控制」及「规避利用控制」之「准备行为」505

19.2.5保护防盗拷措施条款之立法理由506

19.2.6规避防盗拷措施之刑事及民事责任508

19.2.6.1规避防盗拷措施之刑事处罚条文508

19.2.6.2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相关之函释508

19.2.6.3规避防盗拷措施之刑事判决515

19.2.6.4民事责任519

19.2.7规避防盗拷措施之除外(免责)条款519

19.2.8防盗拷措施之权利主体应包括著作权人及其所授权施加科技措施之人525

19.2.9规避防盗拷措施条款与合理使用之关系527

19.2.10科技保护措施之国际立法529

19.2.10.1WIPO相关条约之规定529

19.2.10.2美国1998年数位千禧年著作权法案之反规避条款530

19.2.11防盗拷措施保护制度评析534

19.2.11.1「防盗拷措施」一词应修正为「科技措施」或「科技保护措施」534

19.2.11.2「进入」一词宜修正为「接触」535

19.2.11.3著作权法上之合理使用之抗辩对于违反第80条之2第1项及第2项之情形,是否仍得主张,本有疑义,2014年1月22日修正著作权法时,已明文将合理使用之除外规定加列于第80条之2第3项第9款,是以合理使用得阻卻违法已属明确537

19.2.11.4著作权法第80条之2第1项防盗拷条款虽不适用于对利用控制科技措施之规避行为,但同条第2项仍构成利用人合理使用之障碍,是否能适用权利滥用之理论,将来亦为争议之所在539

第20章 著作权侵害之民事救济541

20.1著作人格权侵害之民事救济541

20.1.1著作人格权侵害之民事救济类型541

20.1.1.1排除侵害或防止侵害请求权541

20.1.1.2损害赔偿请求权542

20.1.1.2.1财产上之损害赔偿请求权542

20.1.1.2.2非财产上之损害赔偿请求权542

20.1.1.2.3为回复名誉措施请求权543

20.1.1.2.4销毁侵害行为作成之物或主要供侵害所用之物请求权544

20.1.1.2.5由侵害人负担费用,将判决书内容全部或一部登载新闻纸、杂志请求权544

20.1.2著作人死亡后,得依著作权法第84条及第85条第2项请求救济之人545

20.1.2.1依著作权法第86之规定,由著作人(自然人)以遗嘱指定之人或著作人一定顺序之亲属(法人为著作人时无救济途径)请求545

20.1.2.2依民法第195条第2项但书之规定由继承人承受诉讼请求547

20.1.3著作人格权受侵害时,损害赔偿额之计算548

20.1.3.1财产上损害之计算548

20.1.3.2非财产上之损害赔偿548

20.2著作财产权受侵害时民事救济550

20.2.1著作财产权受侵害时民事救济类型550

20.2.1.1排除侵害请求权及防止侵害请求权550

20.2.1.2损害赔偿请求权550

20.2.1.3不当得利请求权550

20.2.1.4著作权侵害行为作成之物或主要供侵害所用之物之销毁请求权551

20.2.1.5判决书之登载请求权552

20.2.2著作财产权侵害损害赔偿额之计算553

20.2.2.1就被害人所受损害及所失利益请求赔偿554

20.2.2.2就被害人利益减损之差额请求赔偿556

20.2.2.3就侵害人所得之总利益请求赔偿556

20.2.2.4就侵害人所得总价额请求赔偿557

20.2.2.5由法院酌定损害赔偿额558

第21章 著作权侵害之刑事救济及行政救济559

21.1著作权侵害时之告诉乃论与非告诉乃论559

21.1.1著作权侵害以告诉乃论为原则559

21.1.2非告诉乃论之罪559

21.2著作权侵害时刑事之告诉、自诉及撤回—兼及文件之公证及验证560

21.2.1外国法人之告诉或自诉须由代表人为之,且不以经认许为限561

21.2.2外国法人代表人身分之判定应依其木国法定之562

21.2.3告诉权人委托他人代行告诉之时间须在犯罪发生之后563

21.2.4著作财产权被侵害时告诉权人及自诉权人之适格565

21.2.4.1出版人565

21.2.4.2发行人567

21.2.4.3受让人或被专属授权人行使告诉或自诉权不以办理登记为必要576

21.2.4.4专属授权之「被授权人」577

21.2.4.5专属授权之「授权人」579

21.2.5两罚规定及告诉、撤回不可分582

21.3著作权侵害之犯罪态样583

21.3.1重制权之侵害583

21.3.1.1擅自以重制方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财产权罪583

21.3.1.2意图销售或出租而擅自以重制方法侵害他人著作财产权罪589

21.3.1.3意图销售或出租而以重制于光碟之方法侵害他人著作财产权罪590

21.3.2散布权之侵害590

21.3.2.1擅自以移转所有权之方法侵害他人著作财产权罪590

21.3.2.2明知为侵害著作财产权之重制物而散布或意图散布而公开陈列或持有罪591

21.3.2.3重制物为光碟而犯前项之罪591

21.3.2.4供出物品来源,因而破获者,得减轻其刑592

21.3.3其他著作财产权之侵害592

21.3.3.1公开口述593

21.3.3.2公开播送593

21.3.3.3公开上映594

21.3.3.4公开演出595

21.3.3.5公开传输596

21.3.3.6公开展示597

21.3.3.7改作598

21.3.3.8编辑599

21.3.3.9出租599

21.3.4侵害著作人格权罪600

21.3.5违反音乐著作强制授权之重制物输出罪600

21.3.6拟制侵害著作权罪601

21.3.7逾越翻译权过渡条款罪—612大限违反之处罚608

21.3.8电脑程式重制物未销毁罪610

21.3.9未明示出处罪610

21.3.10移除或变更权利管理电子资讯罪612

21.3.11违反防盗拷措施条款罪613

21.4著作权被侵害时,得声请以被告之费用,将判决书登报613

21.5罚金之酌量加重614

21.6没收及没入之特别规定614

21.6.1没收(法院)614

21.6.2没入(司法警察机关)615

21.7侵害物之扣押取缔615

21.8著作权侵害之行政救济616

21.8.1海关查扣616

21.8.2命令停业或勒令歇业618

附录一、中文名词索引623

附录二、法条索引6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