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东方哲学史 东方哲学特质的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东方哲学史 东方哲学特质的分析
  • (日)秋泽修二著;汪耀三,刘执之译 著
  • 出版社: 生活书店
  • ISBN:
  • 出版时间:1939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35页
  • 主题词:哲学史(地点: 东方国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东方哲学史 东方哲学特质的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A)东方哲学史之科学研究的必要1

序论 哲学之一般发展法则与东方哲学1

(B)黑格尔对于东方哲学的见解——东方没有哲学么?5

(C)哲学之一般发展法则与东方哲学13

第一部 印度哲学史25

第一章 印度的社会及哲学25

第一节 印度社会的历史概观25

第二节 印度的奴隶制及封建制——印度社会的特质40

第三节 印度的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47

第二章 印度哲学的成立与发展53

第一节 哲学的发生——宗教与哲学53

第二节 印度哲学的发展阶段57

第一节 「秘书」哲学63

甲 第一期63

第三章 「秘书」时代的哲学——唯物论与观念论的对立63

第二节 秘书时代唯物论与观念论的对立73

第四章 六师时代的哲学——唯物论的确立89

第一节 六师时代哲的一般特征89

第二节 唯物论、无神论的确立——巴库德哈及阿居达95

第三节 偶然论与怀疑论——普腊纳及圣迦雅102

第四节 命运论与非命论——戈萨罗及玛哈维腊104

第五节 婆罗门的观念论、肉感主义、经济学112

乙 第二期119

第五章 原始佛教哲学119

第一节 原始佛教的成立119

第二节 原始佛教哲学123

第一节 数论派131

第六章 诸教派的兴起131

第二节 瑜迦派135

第三节 后期「秘书」思想137

第四节 弥曼萨派138

第五节 胜论派140

第六节 吠檀多派145

第七节 论理学的成立148

第八节 正理派149

丙 第三期157

第七章 大乘佛教哲学157

第一节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157

第二节 大乘佛教的哲学161

第一节 婆罗门教复兴时代诸教派的哲学175

第八章 婆罗门哲学的完成175

丁 第四期175

第二节 弥曼萨及吠檀多——克玛礼拉与香甲罗177

戊 第五期183

第九章 九世纪以后的印度六派哲学183

第一节 印度六派哲学183

第二节 九世纪以后的六派哲学184

第十章 印度哲学的特性189

第一节 印度的唯物论与辩证法189

第二节 印度哲学的特性——解脱哲学190

第三节 印度哲学的厌世观192

第二部 中国哲学史197

第一章 中国的社会及科学197

第一节 中国史上的社会经济形态之发展197

第二节 中国社会的特质215

第三节 中国的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219

第一节 中国的哲学231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成立和发展231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哲学与宗教234

第三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240

甲 第一期247

第三章 诸子时代的哲学247

第一节 诸子时代哲学的发展247

第三节 诸子时代的哲学发展的社会基础258

第四章 老子及其学派263

第一节 老子263

第二节 关尹和列子272

第三节 杨朱和惠施274

第四节 庄子278

第五章 孔子及其学派285

第一节 孔子285

第二节 子思291

第三节 孟子292

第六章 墨子及其学派299

第一节 墨子299

第二节 墨子学派的分裂——唯物论和观念论307

第三节 许行308

第七章 荀子和论理学311

第一节 荀子311

第二节 名家——论理学319

第八章 汉代哲学335

第一节 经学335

乙 第二期335

第二节 王充的唯物论343

第九章 六朝及唐代哲学351

第一节 老庄思想——清谈351

第二节 辩证法和唯物论——阴阳、五行352

第二节 佛教思想354

第三节 唐代儒学——韩愈358

丙 第三期363

第十章 宋明时代的哲学363

第一节 宋学363

第二节 阳明学(陆王之学)369

第十一章 清代哲学373

第一节 清代的科学373

第二节 考证学375

第三节 公羊学377

第十二章 中国哲学的特质381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停滞和退步381

第二节 中国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人生哲学的注意385

附录 日本哲学史概论389

(一)日本哲学——日本没有哲学么?391

(二)日本哲学的起源392

(三)关于所谓日本哲学就是「舶来品」哲学395

(四)日本老子(杨朱——王允)哲学之缺如396

(五)日本哲学为什么从宗教观念论出发?398

(六)日本的朱子学(宋学)399

(七)科学的世界观和唯物论的成立402

(八)日本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404

主要参考文献405

增补 世界哲学史序4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