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可持续发展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可持续发展概论
  • 李永峰,乔丽娜,张洪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20795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193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206页
  • 主题词:可持续性发展-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可持续发展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可持续发展概述1

第1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1

1.1 可持续发展的产生1

1.1.1 历史渊源1

1.1.2 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客观现实1

1.1.3 传统发展理论的失败3

1.1.4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3

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4

1.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4

1.2.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5

1.2.3 可持续发展的标准6

1.3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意识6

1.3.1 环境意识6

1.3.2 产生环境意识和人对环境关系的认识7

1.3.3 环境意识的重要特点7

1.3.4 环境意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条件7

1.3.5 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8

第2章 可持续发展自然观与环境伦理观9

2.1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9

2.1.1 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9

2.1.2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0

2.1.3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11

2.1.4 结论11

2.2 环境伦理观12

2.2.1 环境伦理观的建构12

2.2.2 环境伦理观的主要观点12

2.2.3 控制人类人口增长的人口观13

2.2.4 可持续消费的消费观13

2.3 环境伦理观的原则14

第2篇 中国可持续发展概述15

第3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15

3.1 中国可持续发展历程15

3.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16

3.2.1 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因素与思路16

3.2.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17

3.2.3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八大主题18

3.3 《中国21世纪议程》19

3.3.1 《21世纪议程》19

3.3.2 《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20

3.4 美丽中国的永续发展23

3.4.1 美丽中国的含义23

3.4.2 建设美丽中国23

第4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26

4.1 中国人口资源发展现状概述26

4.1.1 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26

4.1.2 我国资源发展的现状26

4.1.3 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7

4.2 中国工农业发展分析27

4.2.1 我国农业面对的问题27

4.2.2 工农业失衡的基本态势28

4.2.3 工农业的发展方向28

4.3 中国能源利用与科技创新29

4.3.1 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的挑战29

4.3.2 能源利用对策30

4.3.3 当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与趋势30

4.3.4 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31

4.3.5 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32

4.3.6 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政策32

4.4 中国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33

4.4.1 环境问题33

4.4.2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八大社会特征33

4.4.3 环境管理33

4.5 中国可持续发展展望37

第3篇 中国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38

第5章 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38

5.1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38

5.2 中国人口与环境承载力39

5.3 人口增长与粮食问题40

5.4 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41

5.5 人口可持续发展目标42

第6章 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44

6.1 中国水资源分布44

6.2 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45

6.3 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举措45

第7章 中国森林资源与可持续发展47

7.1 中国森林资源47

7.2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48

7.3 中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政策50

7.4 中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义51

7.5 中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52

第4篇 中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55

第8章 中国能源概述55

8.1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55

8.1.1 能源结构55

8.1.2 能源效率55

8.1.3 能源环境56

8.1.4 能源安全57

8.2 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意义58

8.3 中国能源与工业化道路59

8.3.1 能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59

8.3.2 中国的能源消费59

8.3.3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61

8.4 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62

8.4.1 能源结构和能源政策开始向可持续发展转变62

8.4.2 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四大指导方针62

8.4.3 可持续发展步骤的顺序63

第9章 中国石油能源与可持续发展66

9.1 石油能源与经济发展66

9.1.1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与世界经济增长66

9.1.2 世界各国的石油发展战略及其借鉴67

9.2 石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69

9.2.1 石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69

9.2.2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70

9.2.3 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71

9.3 中国石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72

9.4 未来中国石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72

9.4.1 保证石油安全是中国石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72

9.4.2 建立现代石油市场机制是中国石油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证75

第10章 中国煤炭能源与可持续发展77

10.1 煤炭业可持续发展遇到的问题77

10.1.1 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突出77

10.1.2 适应市场环境的生存能力低下78

10.1.3 铁路运输问题制约可持续发展78

10.1.4 煤炭行业尚未摆脱困境78

10.1.5 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79

10.2 我国煤炭资源在可持续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79

10.3 煤炭能源发展战略80

10.3.1 推进大基地建设:保障煤炭供给安全80

10.3.2 实行大集团战略:提高煤炭生产效率80

10.3.3 坚持科技创新道路:加速煤炭能源洁净化81

10.3.4 实施全球化战略:开拓世界原煤市场81

10.4 增强政府在煤炭发展中的公共责任81

10.4.1 搞好煤炭资源的科学勘查与合理规划81

10.4.2 严格以人为本的安全监管责任82

10.4.3 制定最低工资收入及社会保障标准82

10.4.4 转换政府的煤炭经营与管理职能83

10.5 煤炭可持续发展实施举措83

10.5.1 煤炭行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83

10.5.2 煤炭行业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83

10.5.3 煤炭行业的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84

10.5.4 煤炭行业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84

第11章 中国电力能源与可持续发展85

11.1 中国电力能源分布分析85

11.2 我国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88

11.3 中国电力能源结构改革88

11.3.1 充分认识优化电力结构的重要性88

11.3.2 努力推进水电能源的可持续发展89

11.3.3 努力推进风电能源的可持续发展90

11.3.4 努力推进核电能源的可持续发展90

11.3.5 努力推进太阳能与生物质能电力的可持续发展91

11.4 中国电力能源可持续发展策略91

第12章 中国新型能源与可持续发展93

12.1 新型能源简介93

12.2 太阳能利用与可持续发展93

12.2.1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94

12.2.2 太阳能的利用94

12.2.3 太阳能系统对环境的影响95

12.3 风能与可持续发展96

12.3.1 风能的利用96

12.3.2 利用风能的优势和不足96

12.4 生物质能与可持续发展97

12.4.1 资源状况97

12.4.2 生物质能的利用技术98

12.4.3 生物质液化技术100

12.4.4 生物质固化技术101

12.5 氢能与可持续发展101

12.6 核能与可持续发展102

12.6.1 核能的产生方式103

12.6.2 核能的优越性103

12.6.3 核能的应用104

12.7 垃圾利用与可持续发展107

12.7.1 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潜力107

12.7.2 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107

第5篇 中国经济与可持续发展109

第13章 农业与可持续发展109

13.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重要性109

13.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09

13.1.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10

13.2 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111

13.2.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111

13.2.2 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动态111

13.3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113

13.4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114

第14章 工业化经济与可持续发展116

14.1 工业化进程116

14.1.1 国外工业化进程116

14.1.2 我国工业化进程116

14.2 工业化道路中存在的问题117

14.3 工业化道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118

第15章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121

15.1 循环经济的起源121

15.2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122

15.3 循环经济的特征与准则122

15.3.1 循环经济的特征122

15.3.2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123

15.4 循环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24

15.5 推行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126

第6篇 中国科技教育与可持续发展129

第16章 中国教育与可持续发展129

16.1 教育与经济发展129

16.1.1 教育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因素129

16.1.2 教育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130

16.1.3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131

16.2 教育与生活水平131

16.3 教育与环境133

16.3.1 环境产业的定义及内涵133

16.3.2 教育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134

16.4 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措施134

16.4.1 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134

16.4.2 中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135

16.4.3 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途径136

第17章 农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138

17.1 农村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138

17.2 我国农村教育139

17.3 实现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40

17.3.1 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140

17.3.2 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140

17.3.3 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141

17.3.4 着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141

17.3.5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141

17.3.6 创新农村教育管理体制142

17.3.7 造就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143

第18章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145

18.1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145

18.2 科技创新与制度改革146

18.3 科技创新与资源利用149

18.4 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150

第7篇 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53

第19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53

19.1 中国环境保护历史回顾153

19.2 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154

19.3 环境保护实施及监督机制156

19.3.1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策略156

19.3.2 环境保护法律的不断完善156

19.3.3 绿色经济政策的提出157

19.3.4 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157

19.3.5 加强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158

第20章 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160

20.1 生态建设的基本内容160

20.2 我国生态建设发展历程162

20.3 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163

20.3.1 生态建设产业化163

20.3.2 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提倡绿色消费164

20.3.3 转变经济模式发展生态经济165

20.3.4 丰富评价指标体系165

20.3.5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生态捐助165

20.3.6 强化政府政策导向166

第21章 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68

21.1 环境管理概述168

21.1.1 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168

21.1.2 我国环境管理发展历程回顾170

21.2 我国现行环境管理制度170

21.3 环境管理要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171

21.3.1 确定环境目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171

21.3.2 环境原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71

21.3.3 环境立法的广泛性171

第8篇 中国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174

第22章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174

22.1 城市可持续发展内涵174

22.2 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空间结构模式175

22.3 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75

22.3.1 资源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175

22.3.2 城市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175

22.3.3 城市经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176

22.3.4 城市社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176

22.4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76

22.5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向177

22.5.1 城市、城镇的产生及涵义177

22.5.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177

22.6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认识178

22.7 城市化的发展趋势178

22.8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79

第23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180

23.1 城市规划的涵义、作用180

23.1.1 城市规划的涵义180

23.1.2 城市规划的作用180

23.2 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181

23.3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规划182

23.3.1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规划基本思路182

23.3.2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规划的未来导向性182

23.3.3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182

23.3.4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规划的社会导向性183

23.4 科学城市规划的特色183

23.4.1 体现社会主义城市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83

23.4.2 体现城乡现代化协调发展原则183

23.4.3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184

23.4.4 体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战略要求184

23.4.5 体现以人为本、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原则184

23.5 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184

23.5.1 城市规划行政体制的改革185

23.5.2 城市规划与区域协调发展185

23.5.3 城市规划设计体制改革186

23.5.4 城市规划与社区建设186

第24章 城市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88

24.1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188

24.2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观188

24.2.1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189

24.2.2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观189

24.2.3 树立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观189

24.2.4 树立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190

24.2.5 城市化进程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190

24.2.6 影响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191

24.2.7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191

24.2.8 不超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原则192

参考文献1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