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邓小平理论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邓小平理论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0667642.jpg)
- 李师程主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22027815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359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37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邓小平理论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一 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条件1
二 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5
三 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7
四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内容9
五 邓小平理论的特点和风格12
六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7
七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迈向新世纪21
基石篇25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25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25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25
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29
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一个统一的整体32
第二节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武器,清除“左”和右的影响、旧的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35
一 反对“左”和右的错误思想35
二 破除落后的传统观念37
三 摆脱主观偏见的束缚39
第三节 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自觉性41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无止境的过程41
二 树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学风42
三 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44
四 照辩证法办事46
五 创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主客观条件49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52
第一节 新时期解放思想的根本任务52
一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52
二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点58
三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64
四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把握社会主义本质6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68
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68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0
第三节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76
一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判断标准76
二 正确把握和运用“三个有利于”标准77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8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80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原理80
二 我国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曲折过程和历史教训84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概念8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89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89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任务90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92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动态性特征95
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97
第三节 提高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99
一 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纲领99
二 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展开103
三 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05
经济篇107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改革10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邓小平关于改革的基本理论107
一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由来107
二 邓小平关于改革的基本思想109
第二节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12
一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12
二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114
三 改革是新旧体制转换的唯一途径115
四 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116
五 改革是我国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同资本主义进行历史性竞争的需要117
第三节 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118
一 以理论突破、思想解放为先导推进改革118
二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全面改革119
三 通过实施渐进式改革策略建立新的经济体制121
四 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121
五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122
六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123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2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重大发展126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的结果126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131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现实意义13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135
一 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135
二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138
三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141
四 市场经济与社会基本制度142
第三节 深化改革,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46
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146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47
三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152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5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154
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54
二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157
三 正确认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15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61
一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61
二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163
三 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65
第三节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167
一 宏观调控的重要性167
二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169
三 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171
第七章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174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174
一 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74
二 社会主义制度是开放的制度176
第二节 邓小平对外开放的基本思想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177
一 邓小平对外开放的基本思想177
二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182
第三节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85
一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要求185
二 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发展186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89
第一节“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189
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步骤的提出189
二 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意义192
三 抓住机遇,力争经济发展上台阶195
第二节 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00
一 我国农村经济的特殊地位200
二“两个飞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2
三 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204
第三节 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205
一 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205
二 加速科技进步,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7
三 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11
政治篇215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215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15
一 民主和民主政治的历史发展215
二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重大意义216
三 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点219
四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221
第二节 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制度223
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223
二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24
三 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26
四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28
第三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29
一 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229
二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31
三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35
第四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36
一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236
二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41
三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244
第十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250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250
一 邓小平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250
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54
第二节 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256
一 抓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256
二 深入持久地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259
第三节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260
一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260
二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动力261
三 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263
四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64
第四节 发展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266
一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266
二 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66
第五节 建立和发展最广泛的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269
一 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269
二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和党对统战工作的要求270
第十一章“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274
第一节“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274
一 祖国统一的历史传统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274
二 “一国两制”构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75
第二节“一国两制”的涵义和依据280
一 “一国两制”的科学涵义280
二 “一国两制”的主要依据282
第三节“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与重大意义285
一 “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285
二 “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290
第十二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94
第一节 时代主题和世纪之交的国际格局演变294
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294
二 世纪之交国际格局的演变296
第二节 邓小平外交理论及政策的基本内容和特色299
一 邓小平外交理论及政策的基本内容299
二 邓小平外交理论及政策的特色307
第三节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309
一 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309
二 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310
三 所谓“中国威胁论”是毫无根据的311
文化篇314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1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必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314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314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315
三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16
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31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内容321
一 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321
二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324
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26
四 科学技术和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32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330
一 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330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330
三 努力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331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33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333
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论333
二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337
三 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理论的坚持和发展339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342
一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整体发展理论342
二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344
三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345
四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有全面发展战略的理论346
五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体现了全面改革和全面开放347
六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体化理论348
第三节 根据时代要求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发展理论349
一 树立新的发展观念349
二 可持续发展352
三 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354
后记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