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法律发展报告 2013 法学教育与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朱景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9298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85页
- 文件大小:102MB
- 文件页数:615页
- 主题词:法律-研究报告-中国-2014;法学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法律发展报告 2013 法学教育与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中国的法学教育与研究——发展、问题与反思1
一、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种类1
二、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发展3
三、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反思8
第一篇 高等法学教育21
第一章 中国高等法学教育概述21
第一节 基本框架与功能21
一、基本框架21
二、中国法学教育的基本功能25
第二节 基本理念、宗旨与法学教育改革的最新探索27
一、基本理念27
二、根本宗旨29
三、法学教育改革的进展30
第二章 新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历史沿革37
第一节 形成初创阶段(1949—1956年)37
一、以苏联为范本建立新中国的高等法学教育38
二、政法院系调整41
三、法学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的发展43
四、形成初创阶段的成就44
第二节 停滞挫折阶段(1957—1976年)45
一、曲折动荡时期(1957—1965年)48
二、摧残破坏时期(1966—1976年)51
第三节 恢复发展阶段(1977—1991年)52
一、恢复重建时期(1977—1983年)54
二、调整发展时期(1984—1991年)57
第四节 改革发展阶段(一)(1992—2005年)61
一、在法学教育培养目标方面的改革与发展64
二、在协调办学规模与教育质量方面的改革与发展66
三、在调整法学教育的层次结构方面的改革与发展70
四、招生、分配体制方面的改革与发展77
五、高校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与发展79
六、专业设置方面的改革与发展84
七、师资方面的改革与发展85
八、课程设置与教材方面的改革与发展89
九、科研方面的改革与发展92
十、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改革与发展95
第五节 改革发展阶段(二)(2006年至今)102
一、法学专业点数及师资情况102
二、学生培养状况102
三、最新发展: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08
四、首次入选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12
第三章 高等法学教育:分布、学生和师资113
第一节 大法学与小法学115
一、大法学和小法学规模的对照115
二、普通高校成人专科的对照116
三、普通高校成人本科的对照118
四、普通高校普通专科的对照120
五、普通高校普通本科的对照122
六、普通高校普通硕士的对照125
七、普通高校普通博士的对照128
八、大小法学学生综合情况130
九、师资情况:一个逻辑推论132
十、小结132
第二节 法学院校的种类和分布133
一、成人专科法学院校133
二、成人本科法学院校137
三、普通专科法学院校140
四、普通本科法学院校142
五、普通硕士法学院校146
六、普通博士法学院校149
七、小结152
第三节 学生153
一、普通高校成人专科法学类学生培养状况153
二、普通高校成人本科法学类学生培养状况157
三、普通高校普通专科法学类学生培养状况161
四、普通高校普通本科法学类学生培养状况165
五、普通高校普通硕士法学类学生培养状况169
六、普通高校普通博士法学类学生培养状况176
第四节 师资183
一、全国普通高校法学专任教师状况184
二、全国普通高校法学专任教师区域分布现状188
三、全国普通高校法学专任教师隶属关系分布现状191
附录1 2012年全国法学专业本科段布点明细194
附录2 全国普通高校普通硕士、博士法学类学生培养状况215
第四章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以卓越法律人才基地院校法学本科为对象230
第一节 概述230
第二节 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233
第三节 培养目标比较234
一、各院校培养目标基础关键词235
二、各院校培养目标描述237
三、各个院校培养目标分析238
第四节 总体学分结构239
一、各院校总体学分要求数据240
二、各院校总学分基础数据说明241
三、各院校总学分基础数据分析241
第五节 总体学时结构242
一、各院校总体学时要求数据242
二、各院校总学时基础数据说明244
三、各院校总学时基础数据分析244
第六节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比较245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245
二、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内容246
三、各院校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246
四、实践教学课时249
第五章 法学教育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的完善250
第一节 概述250
一、问题的提出及回应250
二、理论及历史252
三、基本原则及重要意义255
第二节 主客观指标视角的宏观建构258
一、主观指标258
二、客观指标265
三、小结268
第三节 启示与思考269
一、要兼顾法学教育的特殊性269
二、法学教育评估要立足中国本土270
三、由综合评估向立体评估延伸271
四、民主指标需要更多的公众参与271
五、元评估:对评估的再评估272
第二篇 职业法学教育277
第六章 法官教育培训277
第一节 法官教育培训的历史发展277
一、大专学历教育和普及性培训时期278
二、知识讲授和职业性培训时期281
三、能力提升和专业化培训时期288
四、取得的主要成绩290
第二节 法官培训的类型294
一、任职培训294
二、晋级培训297
三、续职培训302
四、预备法官培训304
第三节 法官教育培训机构的设置和任务308
一、国家法官学院的设置与任务308
二、省级法官培训机构的设置与任务310
三、地、市级法官培训机构的设置与任务311
四、法官教育培训机构的改革与发展312
第四节 法官教育培训的师资建设314
一、培训师资建设现状与问题314
二、我国法官教育培训师资建设的对策与建议316
三、深化专职教师的养成制度317
第七章 检察官教育培训319
第一节 检察官培训的历史沿革319
一、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培训制度(1978—1990年)320
二、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的教育培训制度(1991—2000年)321
三、以素质能力培训为主的教育培训制度(2001—2010年)323
第二节 检察官培训的机构设置325
第三节 检察官培训的师资326
第四节 检察官培训的对象及内容327
一、检察官培训的对象327
二、检察官培训的内容327
第五节 检察官培训的课程、教材与培训方式328
一、检察官培训的课程、教材328
二、检察官培训的方式329
第六节 检察官培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329
一、中国检察教育培训制度存在的问题329
二、改进检察官教育培训的对策330
第八章 律师职业培训332
第一节 我国律师业务培训发展历程332
第二节 我国律师培训机构335
一、律师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机关335
二、律师培训机构335
三、律师培训机构的内设部门336
第三节 我国律师培训的规章制度、内容和方式337
一、我国律师培训的规章制度337
二、我国律师培训的主要内容338
三、我国律师培训的主要方式339
第四节 实习律师制度340
一、集中培训340
二、实务训练342
三、实习考核343
四、实习监督345
第五节 我国律师队伍培训基本情况346
一、我国律师队伍建设情况346
二、我国实习律师培训开展情况349
三、我国律师在职培训开展情况357
四、我国律师行业党的建设358
五、学院培训360
第六节 我国律师职业培训的问题与对策364
一、关于实习律师制度364
二、关于律师继续教育制度367
第三篇 普法教育373
第九章 普法宣传教育373
第一节 普及法律常识教育373
一、法制的启蒙:“一五”普法374
二、法制宣传的深入:“二五”普法376
三、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三五”普法376
四、从法律意识的提高到法律素质的提高:“四五”普法377
五、和谐社会的法治环境建设:“五五”普法378
六、加快建设:正在实施中的“六五”普法380
第二节 中央政治局领导集体学习法律383
一、中央政治局领导集体学习制度的建立384
二、中共中央举办法制讲座的历史发展388
三、中共中央举办法制讲座的成效394
第三节 “双百”活动400
一、历年“双百”活动基本情况400
二、“双百”活动的不足之处409
第四篇 法学研究413
第十章 法学研究413
第一节 历史发展413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法学研究的发展414
二、1949—1957年:法学研究初步发展期425
三、1957—1976年:挫折停滞期428
四、1976年至今:恢复发展期429
第二节 研究机构445
一、社会科学院系统445
二、国家机关系统447
三、高校系统456
四、中国法学会485
五、中华全国律师协会487
第三节 研究成果与学术交流488
一、研究成果489
二、学术交流515
第四节 研究项目与经费状况520
一、研究项目520
二、经费状况537
三、差序格局与变化趋势546
第五节 奖励与评价547
一、奖励项目及机制547
二、评估机制及实践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