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法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比较法导论
  • (意)罗道尔夫·萨科著;费安玲,刘家安,贾婉婷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9924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46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367页
  • 主题词:比较法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比较法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法律比较导论3

第一章 有关比较法的真假问题3

第一节 比较的目的3

一、有关科学目的的虚假问题3

二、比较法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5

三、法律比较与各种法律模式的协调6

四、法律比较与法律的统一9

五、比较法学和比较方法:一对矛盾?12

六、作为一门科学的比较法的目标:了解各种法律体系之间的差异,从而增进人们对纳入比较的法律体系的了解14

七、比较法与本国法的改良(通过借鉴外国法)24

八、所有法律体系和规范之间的可比性26

九、比较法的实践需要法律人类学的经验32

第二节 语言问题36

十、法律术语的可译性或不可译性36

十一、翻译的对象38

十二、由法律而生的翻译问题41

十三、由语言而生的翻译问题44

十四、定义以外的问题47

十五、高度抽象的概念48

十六、名词及其范畴50

十七、翻译与语言以外的因素53

十八、认同54

第二章 比较的对象58

第一节 构成要素的发现58

一、“法律规范”的意义何在?58

二、统一性原则批判63

三、构成要素同一性的验证64

四、比较法:历史科学67

第二节 各构成要素及其结合69

五、“判决要旨”与“判决理由”之区分的出现69

六、“基于事实”之方法的发展:康奈尔大学的研讨(1957—1968年)71

七、某些构成要素的特征77

八、各法律构成要素不和谐所产生的后果81

九、各构成要素间的分歧、法律知识以及对立制度之间的同化83

第三章 若干应用事例86

第一节 法律渊源86

一、法律渊源的表述86

二、法律渊源和解释89

三、作为法源的学理92

四、学术力量的正当性及其前提96

第二节 契约和双方法律行为99

五、问题的提出99

六、罗马法系国家的材料101

七、普通法系国家的材料113

八、材料的蕴意118

第三节 契约外责任的客观要件122

九、问题的提出122

十、从1806年至今的法国理论123

十一、德国和意大利的理论133

十二、英国与美国的情形137

十三、评论139

第四节 动产所有权的移转142

十四、问题的提出142

十五、由共同法到法国法和意大利法143

十六、由共同法到《德国民法典》和《奥地利民法典》145

十七、英国法146

十八、由总体规则到法律适用148

十九、以图形表示153

二十、分歧(尤其是与学理观点的分歧)155

二十一、所有权的移转与所有权人的特性159

第四章 比较法的成果166

第一节 比较法对法学的贡献166

一、潜规则166

二、一个新学科:法律系统学170

三、为社会科学服务的比较法173

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变迁175

四、法律的变迁175

五、变动中法律制度的特点180

六、法律变迁的原因186

七、创新的原因194

八、法律借鉴的原因196

九、法律借鉴的类型及突出事例203

第三节 比较法与法律统一206

十、法律统一的进展及其理论206

十一、反对法律统一的几项理由210

十二、法律统一与政治对立213

十三、差异的测定215

十四、统一的法学223

第五章 法学人才培养的比较226

第一节 意大利的情况226

一、1938年课程设置及其衰败226

二、法学院231

三、国际机构234

第二节 前景与展望237

四、比较法讲授的各种概念237

五、若干展望241

第二编 法律体系研究导论249

第六章 法律体系及其种类249

第一节 对不同法律体系的归类249

一、法律体系的多样性249

二、法律的种类251

三、法律体系特征的形成252

第二节 不同法律体系的显著特征254

四、对差异的衡量254

五、权力分散社会中的法律体系255

六、权力集中社会的法律体系261

七、有立法者的法律体系和无立法者的法律体系268

八、有法学家的法律体系与没有法学家的法律体系274

第七章 罗马法系中的模式及其重要特征283

第一节 《法国民法典》的制定283

一、法典化之前罗马法系中的法律283

二、理性法与法典化运动285

三、《法国民法典》制定的条件287

四、法典化与宪政289

五、《拿破仑民法典》的特征290

六、《法国民法典》的传播292

第二节 《法国民法典》之后294

七、注释法运动294

八、法国注释法学派的学说与司法297

九、系统化时期298

十、科学法学301

十一、20世纪302

第三节 共同法的最后阶段(19世纪的德国)304

十二、19世纪德国的状况304

十三、历史法学派306

十四、概念的、教义的、体系的方法307

十五、其他法学派309

十六、体系化模式的传播311

第四节 德国法典化的法律313

十七、《德国民法典》313

十八、《德国民法典》解释中的概念主义和形式主义314

十九、超形式主义趋势315

二十、联邦德国317

二十一、《东德民法典》319

第五节 罗马法以外的民法模式322

二十二、罗马法系与普通法系相隔绝的状态的消失322

二十三、罗马法系与斯堪的纳维亚法相隔绝的状态的消失323

二十四、现实主义(美国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324

二十五、法的经济分析326

第六节 作为模仿者的意大利329

二十六、19世纪意大利的法典化329

二十七、法国和意大利的解释者331

二十八、概念的革命333

二十九、教义、罗马法、解释335

三十、法意法典计划336

第七节 意大利的新发展337

三十一、新体系主义趋势337

三十二、意大利的重新法典化339

三十三、解形式化342

三十四、对教义法学的批判343

三十五、30年代之后的学理和司法3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