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营口通史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营口通史 第1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26/30611557.jpg)
- 营口市史志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ISBN:754701681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757页
- 文件大小:141MB
- 文件页数:78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营口通史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古代16
第一章 营口地区的海陆演化16
第一节 营口地区的海陆演化历程16
一、营口地质构造的演变16
二、营口沿海平原的三次海侵17
三、海侵的影响18
第二节 地貌特征与类型19
一、低山19
1.海拔超千米的山峰19
2.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峰19
3.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峰20
二、丘陵20
三、平原20
1.剥蚀堆积地形20
2.风成地形20
3.河流堆积地形20
4.海积地形21
四、河流21
1.辽河21
2.碧流河22
3.大清河22
4.熊岳河23
5.大旱河23
6.复渡河24
第二章 营口历史开端——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25
第一节 营口地区的旧石器时代25
一、金牛山遗址25
1.金牛山的地质、地貌25
2.金牛山地层的堆积26
3.金牛山的动物化石及孢粉27
二、藏山遗址28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金牛山人29
一、金牛山人骨化石及特点29
1.金牛山人骨化石29
2.金牛山人骨化石的特点30
3.金牛山人是早期智人30
二、金牛山人的工具和火的使用30
1.金牛山人的石制品30
2.金牛山人的骨制品31
3.金牛山人用火遗烬31
三、金牛山人的生活及社会组织形式32
1.金牛山人生活时代气候与环境32
2.金牛山人的洞穴生活33
3.金牛山人的社会组织形式33
第三节 营口地区早期的母系氏族社会34
一、母系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34
二、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35
三、原始社会的解体37
第四节 营口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38
一、新石器时代的遗址39
二、新石器时代的地方文化特性40
第三章 青铜时代的奴隶社会41
第一节 辽东各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41
第二节 青铜时代的遗存43
一、青铜时代遗址43
1.居住遗址43
2.祭祀遗址43
3.村落遗址43
4.其他人类活动遗址44
二、青铜时代城址44
1.牌坊高丽城山城遗址44
2.牵马岭山城遗址44
第三节 石棚45
一、石棚的分布46
二、石棚的类型46
1.大石棚47
2.中石棚49
3.小石棚50
三、石棚建筑的特点53
1.石料的搬运53
2.石棚的修建53
四、石棚的性质54
五、石棚的年代及所属文化55
六、石棚的族属源流56
第四节 营口地区的其他石墓与石柱子59
一、积石墓59
二、大石盖墓59
三、石棺墓60
四、石柱子61
五、各类石墓与石棚的关系61
第四章 战国、秦汉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初步发展62
第一节 燕国的兴起与今营口地区的经济发展62
一、燕国的改革62
二、征东胡、设郡县、修筑长城63
三、燕国的经济64
第二节 秦、汉时期今营口地区的政治66
一、秦、汉的兴起和燕国的灭亡66
二、秦王朝对今营口地区的经营67
三、西汉为平定叛乱对辽东的用兵68
四、西汉时期营口地区的建置68
1.平郭县69
2.安市县72
3.文县73
五、王莽代汉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化74
六、东汉政权的建立75
第三节 两汉封建经济的发展75
一、中原汉族人口的迁入75
二、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77
1.农村的发展与农业生产的政策77
2.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78
第五章 两汉前的文化81
第一节 石器文化81
第二节 青铜文化82
一、青铜时代大石棚的修筑82
二、以青铜短剑为特点的青铜文化82
三、罕见的銎内喙戈83
四、钱币文化84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墓葬文化86
一、两汉墓室结构的变化及类型87
1.贝壳墓87
2.绳纹砖室墓87
3.花纹砖室墓87
二、营口地区南部的东汉花纹砖88
1.花纹砖的种类和形状88
2.纹饰和铭文89
三、门类齐全、种类众多的随葬品91
1.种类繁多的陶制品91
2.两汉墓葬中的珍贵随葬品94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地方政权的更替96
第一节 公孙政权和魏、晋对营口地区的统治96
第二节 前燕的兴衰和三燕之乱98
一、前燕的建立98
二、前燕逐渐强盛的原因100
三、前燕的历史贡献101
第三节 前秦与三燕在今营口地区的争夺101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营口地区的归属102
第五节 高句丽占据今营口地区103
一、高句丽的兴起103
二、高句丽攻占辽东104
三、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105
四、高句丽的城邑制度和今营口地区的山城106
1.高句丽的城邑文化106
2.今营口地区遗存的高句丽山城及其特点107
五、海龙川、高丽城山城址110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11
第七章 隋、唐时期的今营口地区113
第一节 隋朝四次东征高丽113
一、征讨的原因113
二、隋炀帝三次亲征高丽115
第一次东征高丽115
第二次东征高丽116
第三次东征高丽116
三、隋朝征高丽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评价117
1.失败原因117
2.隋朝东征高丽的历史评价119
第二节 唐朝对辽东的恢复119
一、唐朝征高丽的原因119
1.声讨弑逆120
2.恢复旧疆120
3.预防后忧120
4.国富兵强120
二、唐太宗收复辽东的准备121
第三节 唐朝征伐高丽的战争122
一、唐太宗第一次东征122
1.驻跸山打援战122
2.建安之战124
3.安市攻坚战125
二、唐朝数遣偏师灭亡高丽126
三、高丽族解体后的流向128
1.高丽人绝大多数融为汉族129
2.高丽人流入渤海政权129
3.高丽人投入新罗129
4.高丽人投入突厥和契丹130
5.高丽人进入日本130
四、唐朝征高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130
1.唐朝取得对高丽的战略优势130
2.恩威并行,收拢高丽军心、民心131
3.唐太宗善于攻敌之心,也善于激励将士们的斗志132
4.唐朝充分利用高丽统治集团内讧的大好机会,先统一鸭绿江以西广大地区,然后兴师东进夺取平壤132
第四节 安市之战中一鸣惊人的薛仁贵133
一、营口地区关于薛礼的传说和真真假假的遗迹134
二、安市之战一举成名134
三、文韬武略英名盖世135
第五节 隋、唐时期辽东的文化137
一、诗歌与散文137
1.诗歌137
2.散文139
二、文化艺术140
1.高丽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水平140
2.高丽的民族工艺141
第八章 辽、金、元时期的中华民族大融合143
第一节 契丹族的兴起——辽朝的建立143
一、渤海国的灭亡与契丹建立143
二、辽朝初期向今辽宁地区移民及在今营口地区的行政设置145
1.辰州146
2.卢州147
3.铁州147
4.归州149
5.海州150
6.耀州150
7.宁州151
8.曷苏馆152
三、东丹国的建立及一国两制153
四、辽朝时今营口地区的社会经济154
1.农业的开始与发展155
2.冶铁与手工业155
3.商业的繁荣156
五、各族人民反辽大起义156
1.大延琳起兵反辽156
2.东京起义与高永昌占据辽东157
第二节 金朝的建立及其在今营口地区的统治158
一、女真的兴起与金朝的建立159
1.女真族的兴起159
2.阿骨打反辽与金朝的建立160
3.金朝的政治和行政建制164
二、金朝时期今营口地区的经济171
1.农业的大发展171
2.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176
3.金代的货币及营口地区窖藏铜币178
第三节 诗书画三绝的王庭筠183
第四节 元朝在今营口地区的统治190
一、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90
1.蒙古族的形成与兴起190
2.蒙古建国与元朝的建立191
二、耶律留哥起兵反金及蒙古对今辽东地区的占领193
三、营口地区的站赤、急递铺与海运193
1.站赤与急递铺193
2.水运航线195
四、元代今营口的政区和经济196
1.政区设置196
2.元朝辽南农业的停滞及盖州沿海“野盐”的生产196
五、辽南人民的反元斗争和红巾军在辽南的发展197
第五节 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和文化198
一、三朝学校教育的推行199
1.三朝文字的创造199
2.营口地区的学校教育200
金代今营口地区的七位进士表201
3.金代教育家王遵古202
二、金代今营口地区的诗词及散文202
1.王氏家族的诗、词和散文202
2.营口地区的进士诗206
3.金、元名士咏盖邑山川、人物诗207
三、金代的书画艺术212
四、寺院建筑与摩崖造像及民间工艺215
1.寺院建筑艺术与摩崖造像215
2.民间艺术216
五、金、元时期的戏剧218
六、金代的风景名胜220
第九章 明朝时期的今营口地区222
第一节 明朝时期今营口地区的政治与军事驿路222
一、统一辽东和盖州之战222
二、明朝在东北的管辖体制及今营口地区的建置224
1.明代辽东地区属山东行省,不是独立设治的行省级地方行政区划224
2.不设行省和州县,设都司与卫所225
三、明在今营口地区的边防守备体制228
1.边墙驿站与马政228
2.关口、城池、城堡和墩台234
第二节 明朝时期今营口地区的经济242
一、明初的屯田与农业发展242
1.军屯242
2.屯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243
二、明代今营口的手工业244
1.海盐生产244
2.冶铁及铁器制造246
3.植棉养蚕250
4.商业和航运250
第三节 教育与文学251
一、教育与科举考试251
1.儒学251
2.科举取士252
二、诗文创作252
1.歌咏盖州山川大地的诗歌253
2.反映盖州人文历史的散文254
第四节 明代的寺观碑刻及建筑艺术256
一、今营口地区的寺观及遗存256
二、建筑雕刻和彩绘艺术256
1.盖州上帝庙(玄贞观)256
2.盖州钟鼓楼258
3.熊岳望儿山藏式砖塔259
4.盖州铁塔山铁塔260
三、碑刻及石刻艺术261
第十章 清朝中期以前的今营口263
第一节 女真的兴起与努尔哈赤统一辽东263
一、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263
二、八旗制的诞生与后金的建立265
三、后金对辽东的进攻266
四、后金对辽南的统治与汉人的反抗斗争267
1.强迫剃发和野蛮的屠杀267
2.残酷的盘剥和迁徙268
3.辽东南部反对后金的斗争269
第二节 辽东的管理体制与盖平县及熊岳副都统的设置270
一、盛京将军衙门与盛京五部270
二、奉天府尹所属各府、州、厅、县与城守尉的设置272
1.府、州、厅、县的设置272
2.驻防八旗组织指挥系统的完备273
三、盖平县的设置与城守尉273
1.盖平县的隶属及所辖地区的变迁273
2.盖州防守尉和城守尉的设置与驻防274
3.熊岳副都统始末281
第三节 营口经济恢复和发展284
一、招民开垦与封禁政策285
1.清初的经济形势与招民开垦285
2.封禁政策的实施与失败286
二、营口地区经济的缓慢发展288
1.清廷的土地政策289
2.农业生产的缓慢发展295
3.植棉放蚕与纺织的发展296
4.渔业的兴盛298
5.盐业的发展298
6.贸易港口的开设与航运的兴起300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的发展310
一、清朝前期的教育310
1.盖平县儒学311
2.盖平县义学311
3.辰州书院311
二、建筑艺术312
1.天后行宫312
2.望海寺313
3.重山寺314
4.明、清民居和会馆315
三、文学艺术316
1.诗歌316
2.散文323
四、书画艺术328
1.清早中期著名书画家328
2.清中期之后的书画家329
第五节 清官于成龙332
一、勤政廉洁,民爱不舍332
二、治河良臣,名垂青史333
三、文采过人,书法颜柳335
第六节 民族 宗教336
一、营口地区主要民族的由来及分布336
1.汉族336
2.满族336
3.蒙古族337
4.锡伯族337
5.回族338
6.朝鲜族339
二、营口地区的宗教及其活动场所339
1.佛教及其寺院340
2.道教及道观340
近代349
第十一章 营口被迫对外开埠349
第一节 对外开埠前的营口经济349
一、营口商业经济的活跃349
二、盖平经济的繁荣350
第二节 营口被迫代替牛庄对外开港351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牛庄被指定为通商口岸351
二、营口代替牛庄开港352
第三节 营口沦为东北第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353
一、资本主义列强政治势力的侵入353
1.开设领事馆353
2.传教与烧杀抢掠359
二、英国夺取营口海关权360
三、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361
1.鸦片输入,流毒百年362
2.倾销商品362
3.掠夺原料和物资363
4.开设洋行,兴办实业365
第十二章 中日甲午战争中营口境域攻守战366
第一节 盖平保卫战367
第二节 大平山争夺战368
第三节 营口陷落370
第四节 《马关条约》的签订与三国干涉还辽372
第十三章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375
第一节 营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375
一、沙俄修筑中东铁路及营口人民反占地斗争375
二、外国教会势力的扩张及教民与列强的肆虐376
三、营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377
第二节 义和团抗击沙俄的英勇斗争378
第三节 沙俄侵占营口380
第十四章 日俄战争营口战场与日本势力的扩张383
第一节 日俄双方在营口境域的角逐383
一、营口境域的战争383
1.盖平攻守战384
2.大石桥战役384
3.日军第二次侵占营口385
4.日俄战争的结局385
二、营口人民惨遭战祸386
第二节 日本第二次占领营口387
一、《朴次茅斯条约》的签订387
二、日本势力在营口的扩张387
1.开辟新市街二本町389
2.建立“满铁”附属地390
3.日本的经济掠夺393
第十五章 城市的形成396
第一节 政治中心的形成396
一、奉锦山海关道衙门396
二、营口海防同知厅398
三、营口直隶厅398
四、一地两关——西海关、东海关399
五、外国领事馆的设置400
第二节 经济中心的形成400
一、东北商业贸易中心401
二、东北金融中心401
三、东北实业中心402
四、对外开放与交流402
第三节 文化中心的形成403
一、学校403
二、文化活动及卫生事业404
三、新闻事业404
第四节 海防要地的形成405
一、盛京副都统、奉锦山海关兵备道道台续昌奉旨添建营口炮台406
二、炮台的修建406
三、炮台的建筑风格407
第五节 初具城市雏形408
一、修筑土圩围墙408
二、人口集聚409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具规模409
1.邮政、通讯事业409
2.城市供电411
3.城市供水412
4.环境卫生412
5.城区绿化412
6.公共交通412
7.社会化的服务设施412
第十六章 清朝后期营口经济的繁荣414
第一节 营口商业兴旺414
一、店铺的发展415
1.杂货店415
2.铁业415
3.布庄、丝绸庄415
4.染料店415
5.食品店416
二、饮食服务业繁荣兴旺416
1.饭店416
2.旅店、大车店417
3.照相馆417
4.理发业417
5.浴池业418
6.洗染业418
三、“大屋子”一枝独秀418
1.西义顺419
2.兴茂福420
3.东盛和420
4.东永茂421
5.厚发和422
6.瑞昌成422
7.外国人在营口经营的洋行423
第二节 盖平商业持续发展423
第三节 贸易的繁盛424
一、大豆及其制品的集散地425
1.大豆425
2.豆饼427
3.豆油427
4.豆类及粮食交易中的两种形式428
二、中药材集散地429
1.人参的输出429
2.鹿茸的输出430
3.其他药材的输出430
4.中药行业431
5.中药材交易的特殊规则——“请公盘”433
6.四点启示433
三、其他出口商品434
1.粮谷及其制品的输出434
2.动物毛皮的输出434
3.煤炭的输出435
四、进口商品435
1.鸦片输入435
2.纺织品输入437
3.面粉输入439
4.糖输入439
5.石油输入439
6.金属制品输入440
7.杂货输入440
五、与营港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441
1.西方各国441
2.亚洲国家和地区441
第四节 金融业441
一、营口炉银442
1.炉银的演变442
2.银炉的兴衰444
二、盖平抹银446
三、银行447
1.当地银行448
2.外地银行448
3.官办银行448
4.外国银行450
四、保险业450
1.镖局450
2.船会451
3.外商保险业451
4.民族保险业451
第五节 工业452
一、榨油业的辉煌452
二、其他工业的起步454
1.盖平丝织业455
2.营口纺织工业455
3.铸铁业456
4.制砖业456
5.印染业456
6.粮谷加工业456
7.电力工业456
8.印刷工业457
三、近代手工业的特色457
1.传统木匠、石匠、铁匠、瓦匠等匠业得到发展457
2.消费性质的手工业增多458
3.特色手工业登上历史舞台458
第六节 交通运输459
一、辽河水运460
1.航运货物460
2.航线461
3.船舶463
二、海运463
1.木帆船运输463
2.航线464
3.轮船运输465
4.外国航运势力的增强与中国轮运业的出现467
5.码头建设468
三、马车运输业469
四、铁路运输470
1.营口境内的东清铁路470
2.铁路运输473
3.沟营铁路474
第七节 外资企业475
一、欧美资本企业475
1.英资企业475
2.美资企业476
3.俄资企业476
4.其他欧美资本企业478
二、日资企业478
1.邮便业478
2.保险业479
3.医院479
4.金融业479
5.窑业工厂481
6.大豆加工业481
7.东亚烟草营口加工厂481
8.其他各业481
三、中外合资企业482
中日合资营口水电公司482
第十七章 辛亥年万福庄起义与民国时期官署的设置484
第一节 辛亥年万福庄武装起义484
一、民主、共和思想的传入485
二、城乡群众自发的反清斗争485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486
四、辛亥年盖平县万福庄武装起义486
第二节 民国时期官署的设置487
一、地方官署488
1.营口县政府488
2.营口市政公所489
3.营口市政筹备处490
二、中央驻营官署490
1.奉天省南路观察使490
2.辽沈道尹公署490
3.外交部营口交涉员公署491
4.财政部辽宁盐务稽核分所492
5.山海关监督公署492
三、东三省驻营官署493
1.辽河工程局督办处493
2.吉黑盐务榷运局办事处493
3.东三省盐运使公署493
4.北宁铁路局驻营办事处494
5.东省铁路商务代办所494
6.东北矿务局驻营办公处494
7.东北海军驻营办公处494
8.东北宪兵第二队五中队第一分队494
9.东北火柴专卖总局营口火柴专卖局494
四、辽宁省驻营官署495
1.税捐征收局495
2.渔业商船保护局495
3.清乡局496
4.卷烟统税办事处496
五、县政府属机构496
1.政法机构496
2.立法机构498
3.教育局499
4.税捐分局499
5.牛马税捐分局499
6.硝磺局499
第十八章 盖平县农民反清丈斗争500
第一节 官地、旗地向民地转化500
第二节 熊岳一带农民反清丈斗争500
第三节 汤池一带农民反清丈斗争501
第十九章 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503
第一节 反对袁世凯的斗争503
第二节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504
一、“五·四运动”504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505
三、声援“五卅运动”506
第二十章 中共营口地方组织的建立和革命斗争507
第一节 无产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与反帝反封建斗争507
一、无产阶级队伍的成长及其特点507
二、无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罢工斗争508
1.榨油工人同盟大罢工508
2.染坊工人大罢工508
3.烟草业工人大罢工508
4.绳麻业、制鞋工人罢工509
5.火柴厂工人罢工509
6.其他行业工人罢工509
第二节 中共营口支部的建立和革命活动510
一、中共营口支部的建立510
二、发动和领导学生、工人运动511
三、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营口转运站的建立512
第三节 中共营口特支的建立与河北火车站工人大罢工512
第四节 中共辽西特委的建立与革命斗争514
第二十一章 民国时期的营口经济515
第一节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515
第二节 农业516
一、土地制度516
1.租佃经营516
2.雇工经营516
二、生产力517
1.耕地517
2.劳动力517
3.生产工具517
三、田赋和亩捐518
四、作物品种519
1.种植业519
2.果树521
第三节 渔业521
一、捕捞522
1.渔具及生产经营522
2.销售523
二、管理524
三、渔业习俗525
第四节 盐业526
一、海盐生产、销售526
1.海盐生产526
2.海盐运输、销售527
3.盐滩情况527
4.海盐的副产品及再加工528
二、盐务管理机构529
1.营盖场公署529
2.营口缉私局529
3.熊岳缉私局529
4.营口盐税局530
三、管理530
1.盐税征管530
2.缉私531
第五节 工业的繁兴532
一、榨油业持续繁荣533
二、纺织工业蓬勃向上533
1.棉纺织业534
2.针织业534
3.印染业535
4.服装、鞋帽业535
5.盖平柞蚕业536
三、火柴工业536
1.营口民族火柴业的创办与发展537
2.民族火柴业与日本、瑞典火柴业的竞争537
四、矿业的兴起和发展538
1.大石桥矿业538
2.盖平县矿业539
五、其他工业539
1.铜丝罗工厂539
2.玻璃工业539
3.窑业540
4.五金机械540
5.皮革制品业540
6.食品工业540
第六节 金融业541
一、炉银541
1.银炉倒闭事件542
2.银炉的历史地位543
二、银行544
1.官办银行544
2.当地银行545
3.外地银行545
4.外资银行546
三、保险547
第七节 商业贸易兴旺发达547
一、大屋子业548
二、中药材业持续兴旺548
三、商业自治团体550
1.同乡会馆550
2.同业公会550
3.营口总商会551
四、对外贸易的持续繁盛551
1.输入贸易551
2.输出贸易554
3.港口贸易557
第八节 交通运输业557
一、畜力车货物运输557
二、汽车运输业的兴起558
三、民族船舶海运559
1.木帆船海运559
2.轮船海运559
四、营口港561
1.码头建设561
2.航道治理562
3.日本等国的掠夺贸易564
第九节 外资企业565
一、日资企业565
1.航运业565
2.采矿业565
3.金融业566
4.大豆加工业566
5.其他各业566
二、欧美资本企业567
1.英资企业567
2.美资企业567
3.英美合资企业568
4.德资企业568
5.法资企业568
6.丹麦资企业568
三、中外合资企业568
1.中日合资企业568
2.中英美合资企业568
第二十二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日伪统治与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570
第一节 日军侵占营口及其军事统治569
一、日军侵占营口569
二、日军的军事管制570
三、建立日伪统治机构572
1.傀儡政权572
2.营口警察厅和营口海上警察队572
3.宪兵分队和宪兵分团573
4.伪辽河警备区574
四、建立“协和会”574
第二节 疯狂的经济掠夺575
一、窃取采矿权576
二、占领海关576
三、控制港口运输576
四、垄断金融业577
五、推行经济“统制”578
1.经济“取缔”578
2.制订“法规”限制民族工业发展578
3.对资源的巧取豪夺579
4.繁重的苛捐杂税580
第三节 奴化教育和法西斯式的统治581
一、炮制同文同种“理论”581
二、扼杀民族意识583
1.改变学制583
2.强调实科教育583
3.更换教材583
4.强化精神训练584
5.强化军事训练584
6.实施棍棒教育584
7.强迫勤劳俸仕585
三、残酷压榨劳工585
1.残酷的统治与压迫585
2.工资无法保障最低生活要求586
3.恶劣环境中的超强度劳动587
4.疯狂掠夺造成事故频繁587
5.恶劣生活条件造成大量矿工死亡588
四、营口第二监狱588
五、矫正辅导院590
六、虎石沟“万人坑”590
七、制造白色恐怖与军事镇压591
第四节 辽南民众奋起抗击日寇592
一、破坏水电设施593
二、袭扰外围日军593
三、阻击进攻锦州593
四、四次攻打营口595
第一次攻打营口595
第二次攻打营口595
第三次攻打营口596
第四次攻打营口596
五、智索日寇军火596
六、战斗到最后一刻598
第五节 营口各界人民的抗日斗争601
一、罢工斗争601
1.盐场工人的斗争601
2.南满矿业公司工人的同盟罢工601
3.东亚烟草株式会社工人的罢工斗争602
4.其他罢工斗争602
二、“国际工作班”在行动602
三、国民党在营口的地下反日活动603
1.东北调查室营口分室603
2.东北抗战机构——营口小组603
3.国民党的外围机构——前进社603
四、“星火”的反满抗日宣传604
1.“星火”同仁604
2.“星火”闪耀605
3.不灭的“星火”605
五、东工委营口支部的隐蔽斗争606
第六节 抗日战争胜利607
第二十三章 营口解放与恢复建设609
第一节 国共两党在营口的争夺609
一、光复后的营口时局609
1.国民党建立的营口政权机构和地方武装609
2.中共建立的营口地方组织和人民武装610
二、民主政府的建立612
1.营口市民主政府的建立612
2.大石桥市民主政府的建立613
3.盖平县民主政权的建立614
三、国共两党的斗争614
1.阻止国民党在营口登陆614
2.营口市党政机关第一次撤出615
3.国共双方首战营口616
第二节 建立农村根据地 开展敌后斗争616
一、营口市党政机关第二次撤出616
二、成立营口县、万福县617
1.营口县的成立617
2.万福县的成立617
三、开展游击战617
1.地方武装的成立618
2.配合主力作战618
3.开展敌后斗争618
四、土地改革运动619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反蒋爱国运动620
一、国民党的统治620
二、工人的护厂斗争621
三、青年学生的反蒋爱国运动622
第四节 四战大石桥622
第五节 王家善率部起义624
一、王家善及国民党军暂编五十八师624
二、起义前的形势625
三、中共规劝王家善起义626
四、王家善起义成功627
第六节 营口最后解放629
第七节 巩固人民政权和恢复经济建设631
一、恢复人民政权631
二、恢复和发展生产632
1.生产自救632
2.恢复国营工厂的生产632
3.港口贸易的恢复633
三、清查、搜捕暗藏的国民党军、警、特,取缔反动会道门634
1.清查、搜捕暗藏的国民党军警特635
2.取缔反动会道门635
3.反动党团登记636
4.取缔妓院637
5.万福县、盖平县剿匪反特斗争637
第二十四章 营口近代教育、文化、宗教、科技639
第一节 近代教育639
一、营口近代小学和中学教育640
1.小学教育640
2.中学教育645
二、师范教育647
三、职业技术教育和民众教育649
1.职业技术教育650
2.民众教育652
四、近代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653
第二节 方志、图书和报馆655
一、营口地方志书655
1.康熙年间的《盖平县志》655
2.《盖平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版)、《盖平县志》(宣统元年版)656
3.《盖平县乡土志》(民国9年版)656
4.《盖平县志》(民国19年版)657
5.《营口县志》(民国19年版)658
二、图书馆660
1.盖平县图书馆660
2.营口县立图书馆660
3.营口市立图书馆660
三、新闻事业660
1.报业660
2.广播663
第三节 宗教665
一、佛教665
二、伊斯兰教及清真寺666
1.万福清真寺666
2.营口清真寺(西寺)667
营口地区清真寺表668
附:营口清真寺碑记668
三、基督教及教堂669
新中国成立前营口所辖基督教会表670
四、天主教与天主教堂672
新中国成立前营口天主教活动场所分布表673
第四节 科技和医药卫生674
一、科学技术674
二、医药卫生675
1.中医及著名医生676
2.西医及西医院678
3.中西医结合和著名医生679
第五节 近代建筑681
一、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81
1.营口炮台681
2.楞严禅寺681
3.牛庄居留民团役所682
4.牛庄海关682
5.俄国领事馆683
6.牛庄邮便局683
7.正隆银行牛庄支行683
8.瑞昌成684
9.满洲银行营口支行684
10.牛庄俱乐部684
11.太古轮船公司营口分公司684
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85
1.营口老监狱685
2.仁泰洋行(又称俄罗斯洋行)685
三、尚存有一定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建筑685
1.西海关685
2.东记银号685
3.老爷阁685
第六节 近代文学686
一、旧体诗歌686
二、散文、杂文及辞赋691
三、营口地区的楹联694
1.营口地区流传的楹联集藏694
2.寺庙楹联695
3.会馆及园林楹联696
四、爱国文艺697
1.盖平县的反日爱国文艺活动697
2.《星火》同仁的爱国文艺作品699
第七节 书画艺术705
一、百花齐放的书法艺术705
二、姹紫嫣红的绘画艺术707
1.官方著名大家708
2.营口地区画坛上的“三杰”708
3.盖平县民国年间四大画家711
营口地区清末民国时期其他著名书画界人物表714
第八节 戏剧 曲艺 歌舞和音乐歌曲717
一、独领风骚的辽南皮影戏718
二、京剧719
1.营口的京剧719
2.营口的河北梆子及“皮黄”720
三、评剧722
1.李子祥共和班722
2.剧场723
四、话剧724
五、曲艺724
二人转725
六、民间舞蹈725
1.高跷秧歌725
2.其他舞蹈727
七、音乐和歌曲728
1.营口鼓乐728
2.歌曲728
第九节 民俗文化731
一、节日习俗732
1.春节732
2.立春733
3.元宵节733
4.添仓日734
5.春龙节734
6.清明节735
7.端午节735
8.雨节736
9.六月六736
10.七夕节736
11.中元节736
12.中秋节737
13.重阳节737
14.腊八737
15.小年738
二、庙会习俗738
三、礼俗740
1.生育习俗及礼仪741
2.婚嫁礼俗741
3.丧葬礼俗744
四、民间游戏746
1.打嘎儿746
2.打排747
3.打弹747
4.卡羊角748
5.翻绳748
6.抓子儿748
7.下五福749
8.下五道749
五、具有辽南风格的盖州风筝750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751
1.巧夺天工的面塑751
2.独树一帜的龙尾艺术751
3.红遍辽东的刺绣艺术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