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际金融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际金融](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0595919.jpg)
- 基斯·比尔宾(Keith Pilbeam)著;王忠晶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 ISBN:780117793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99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34页
- 主题词:国际金融-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际金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原版说明1
原版导言1
第一部分 国际收支平衡理论和政策3
第1章 外汇市场3
1.1 导言3
1.2 汇率定义4
1.3 外汇市场的特点和参与者4
1.4 外汇市场中的套利8
1.5.2 远期汇率9
1.6.1 名义汇率9
1.6 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和有效汇率9
1.5.1 即期汇率9
1.5 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9
1.6.2 实际汇率10
1.6.3 有效汇率12
1.7 一个即期汇率的简易定价模型14
1.7.1 外汇的需求15
1.7.2 外汇的供给16
1.8 汇率制度的选择17
1.8.1 浮动汇率制度17
1.8.2 固定汇率制度19
1.9 远期汇率的确定20
1.9.1 套期保值者20
1.9.2 套利者21
1.10 套期保值者、套利者和投机者的相互作用23
1.9.3 投机者23
1.11 小结25
第2章 国际收支平衡26
2.1 导言26
2.2 什么是国际收支平衡表27
2.3 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的收集、报告和表现形式27
2.4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方法和账户28
2.5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账户概览29
2.5.1 贸易余额29
2.5.2 经常账户余额29
2.5.4 官方结算余额30
2.5.3 资本账户余额30
2.6 国际收支平衡表里的交易记录31
2.7 什么是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33
2.8 顺差和逆差的替代概念33
2.8.1 贸易账户和经常账户33
2.8.2 基础余额33
2.8.3 官方结算余额34
2.9 开放经济的一些恒等式37
2.10 开放经济的乘数40
2.10.1 政府支出乘数41
2.10.2 外贸或出口乘数42
2.10.3 经常账户乘数43
2.11 小结44
第3章 国际收支平衡的弹性和吸收分析方法47
3.1 导言47
3.2 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弹性分析方法48
3.3 进口和出口需求弹性的实证证明51
3.4 吸收分析方法54
3.5 贬值对国民收入的影响55
3.6 贬值对直接吸收的作用56
3.7 弹性和吸收的综合分析方法58
3.8 小结58
4.1 导言61
第4章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61
4.2 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62
4.3 蒙戴尔—弗莱明模型64
4.4 开放经济中IS曲线的由来64
4.5 开放经济中LM曲线的由来66
4.6 开放经济中BP曲线的由来68
4.7 模型的平衡70
4.8 移动IS—LM—BP曲线的因素71
4.8.1 移动IS曲线的因素71
4.8.2 移动LM曲线的因素71
4.9.2 财政政策72
4.9.1 货币政策72
4.8.3 移动BP曲线的因素72
4.9 内部和外部平衡72
4.9.3 消毒干预和不消毒干预73
4.10 固定汇率下的内部和外部平衡74
4.11 浮动汇率下的内部和外部平衡75
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扩张76
4.12 资本充分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78
浮动汇率和充分资本流动79
4.13 有效市场划分的法则80
4.14 蒙戴尔—弗莱明模型的局限性82
4.15 小结84
5.1 导言86
第5章 国际收支平衡的货币分析方法86
5.2 一个简单的货币模型87
5.2.1 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87
5.2.2 垂直的总供给曲线88
5.2.3 购买力平价89
5.3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货币主义概念91
5.4 贬值的作用94
5.5 一个货币汇率等式96
5.6 固定汇率下的货币供给扩张97
5.7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供给扩张99
5.8 固定汇率下收入增长的作用101
5.9 浮动汇率下收入增长的作用103
5.10 固定汇率下的国外价格上涨105
5.11 浮动汇率下的国外价格上涨107
5.12 货币方法的意义109
5.13 货币方法的实证证明110
5.14 对货币方法的批评111
5.15 小结112
第二部分 决定汇率:理论、证明和政策117
第6章 购买力平价和浮动汇率的实践117
6.1 导言117
6.2 购买力平价理论和一个价格法则118
一个价格法则118
6.3 绝对的和相对的购买力平价118
6.3.2 相对的购买力平价119
6.3.1 绝对的购买力平价119
6.4 购买力平价的普遍形式120
6.5 检验购买力平价的方法问题121
6.6 对购买力平价的实证证明122
6.6.1 购买力平价的图形实证122
6.6.2 购买力平价的计量经济学实证126
6.7 对购买力平价实证证明的小结129
6.8 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表现不佳的解释130
6.8.1 统计问题130
6.8.5 生产力差别132
6.8.4 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之间的差别132
6.8.3 不完全竞争132
6.8.2 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132
6.9 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133
6.10 小结135
第7章 决定汇率的货币模型137
7.1 导言137
7.2 资产价格138
7.3 非抵补利率平价139
7.4 决定汇率的货币模型140
7.5 可变价格货币模型142
7.5.3 相对的利率影响汇率143
7.5.2 相对的国内收入水平影响汇率143
7.5.1 相对的货币供给影响汇率143
7.6 冬布什不变价格货币模型144
7.7 对冬布什模型的简单解释144
7.8 对冬布什模型的正式解释146
7.9 推导商品市场平衡线147
7.10 推导货币市场平衡线148
7.11 货币供给扩张和汇率“超调”150
7.12 不变价格货币模型的重要性152
7.13 弗兰克实际汇率差别模型152
7.14 决定汇率的货币理论的意义154
7.15 小结155
8.1 导言157
第8章 投资组合平衡模型157
8.2 风险升水的概念159
8.3 不同类型的风险160
8.3.1 货币风险160
8.3.2 国家风险161
8.4 投资组合平衡模型162
8.5 模型162
8.6 资产需求函数的由来165
8.6.1 货币市场曲线165
8.6.2 债券市场曲线166
8.6.3 外国债券曲线166
8.8 汇率操作的作用167
8.7 模型的平衡167
模型的短期行为167
8.9 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168
8.10 消毒外汇操作的作用169
8.11 外汇操作、公开市场操作和消毒的外汇操作的比较170
8.12 模型的变化172
8.13 对风险的认识变化所起的作用173
8.14 通过货币融资的财政扩张与通过债券融资的财政扩张174
8.14.1 依靠货币融资的支出174
8.14.2 依靠债券融资的支出174
8.15 风险升水、不完全和完全替代176
8.16 小结178
9.1 导言180
第9章 汇率的经验证明180
9.2 什么是有效市场181
9.3 外汇市场的效率检验182
9.4 有效市场假设的替代检验187
9.5 综述对外汇市场有效性的发现188
9.6 汇率模型的经验检验189
9.7 汇率模型:预测分析192
9.8 解释汇率模型的不理想结果195
9.9 模拟汇率的“消息”方法197
9.10.2 适应预测200
9.10.3 推断预测200
9.10.1 静态预测200
9.10 模拟汇率预测200
9.10.4 回归预测201
9.10.5 合理预测201
9.10.6 完美预测201
9.10.7 哪一种预测假设最好?201
9.11 不同预测机制的经验检验202
9.12 模拟汇率的替代方法:图表主义者和基本要素主义者的角色202
9.13 小结205
第10章 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和管制汇率209
10.1 导言209
10.2.2 固定汇率规范了宏观经济政策210
10.2.3 固定汇率促进了国际合作210
10.2 固定汇率情形210
10.2.1 固定汇率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210
10.2.4 浮动汇率下的投机可能会造成不稳定211
10.3 浮动汇率情形212
10.3.1 浮动汇率保证了国际收支平衡212
10.3.2 浮动汇率确保了货币主权213
10.3.3 浮动汇率隔离经济213
10.3.4 浮动汇率促进了经济稳定213
10.4 对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的现代评价214
10.5 目标函数的选定214
10.3.5 稳定了私人投机214
10.6 模型215
10.7 平衡点的确定217
10.8 货币需求危机218
10.9 总需求危机219
10.10 总供给危机220
10.11 管制汇率223
10.11.1 管理当局也许能够提出一个更适合的汇率223
10.11.2 干预需要减少汇率过冲的成本225
10.11.3 干预使经济调整过程平稳226
10.12 小结227
第11章 战后国际货币体系233
11.1 导言233
第三部分 战后国际货币体系233
11.2 布雷顿森林体系234
11.3 体系特征234
11.3.1 固定但可调节的汇率235
11.3.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信贷基金235
11.4 布雷顿森林体系简史236
11.5 为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了240
11.5.1 流动性问题240
11.5.2 布雷顿森林终结的一种替代解释241
11.5.3 缺乏一个调节机制241
11.5.4 特权问题243
第一次石油危机及其后果244
11.6 后布雷顿森林时代244
11.7 1976年牙买加大会248
第二修正案249
11.8 蛇形浮动汇率体系和欧洲货币体系249
11.9 第二次石油危机250
11.10 耀眼的美元1980~1985年250
11.11 从广场协定到卢浮宫协定再到以后251
11.12 20世纪90年代的货币危机252
11.13 目前的汇率体系254
11.14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256
11.15 威廉姆森的目标区域建议256
11.16 麦金农的全球货币目标建议257
11.17 托宾的外汇税建议257
11.18 小结258
第12章 欧洲货币和欧洲债券市场261
12.1 导言261
12.2 欧洲货币和欧洲债券市场的参与者263
12.3 欧洲货币市场的起源与发展263
12.4 欧洲美元市场的特征265
12.5 欧洲银行的竞争优势266
12.6 国内银行和欧洲银行并存267
12.7 欧洲美元存款和贷款的产生267
12.8 欧洲货币市场的正面和负面作用269
12.9 欧洲市场与政府的条例和政策270
12.11 欧洲债券市场的起源和发展271
12.10 国际资本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271
12.12 欧洲债券的典型特征272
12.13 对欧洲债券市场的管理和规定274
12.14 欧洲债券发行的管理275
12.15 欧洲债券市场的创新277
12.16 小结277
第13章 货币衍生产品:期货、期权和掉期280
13.1 导言281
13.2 衍生市场的发展281
13.3 股票交易所交易的期货和期权合约282
13.4 货币期货和货币远期283
未结权益和反向交易284
运用一份货币期货合同进行套期保值的例子285
13.5 运用货币期货进行套期保值285
13.6 期货/远期头寸的盈利/亏损的对称性287
13.7 货币期货的定价288
13.8 货币期权289
货币看涨期权的盈利/亏损例子290
13.9 套期保值的货币期权与远期合同的比较291
13.10 用于投机的货币期权与远期合同的比较293
13.11 期权合同的作用295
13.12 期权合同和期货合同之间的区别295
13.13 货币期权的定价296
期权定价的原则296
13.14 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297
13.15 时间和内在价值之间的权酬分配298
内在和时间价值的数字例子298
13.16 嘎曼和克勒哈根的期权定价公式302
对项N(d1)和N(d2)的解释303
13.17 嘎曼—克勒哈根公式的数字例子303
13.18 货币期权定价公式存在的问题305
13.19 期权的场外交易市场306
13.20 掉期市场306
13.21 潜在的货币掉期307
情况1:减少融资的成本307
情况2:改变资产负债表的债务结构307
13.22 一份货币掉期协议308
13.23 掉期市场和远期以及期货市场的不同特点310
13.24 小结311
第14章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313
14.1 导言313
14.2 国际政策协调意味着什么314
14.2.1 信息交换314
14.2.2 相互连贯的政策314
14.2.3 联合行动315
14.3 为什么产生了对国际政策协调的需要315
14.4 国际政策协调的利益317
14.5 从协调中获得收益的博弈论证明320
14.6 协调的其他潜在收益321
14.7.1 私人部门的反应322
14.7 协调导致国家情况恶化的潜力322
14.7.2 第三国的反应323
14.7.3 建立在错误模型之上的合作323
14.8 对国际政策协调的收益和损失的估计323
14.9 国际政策协调的问题和障碍325
14.9.1 谈判和灵活性减小的成本326
14.9.2 对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歧326
14.9.3 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从协调中获益326
14.9.4 违约和时间连贯性问题327
14.10 小结327
第15章 国际债务危机331
15.1 导言331
15.2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不发达国家332
15.3 中等收入不发达国家的典型特征333
15.3.1 金融市场333
15.3.2 汇率挂钩和外汇控制333
15.3.3 多样化的程度低334
15.3.4 通货膨胀环境334
15.4 不发达国家的借债经济学334
15.5 流入不发达国家的不同资本类型335
15.5.1 债券融资335
15.5.2 银行贷款335
15.5.3 外国直接投资335
15.6 债务的衡量336
15.5.4 官方融资336
15.7 债务危机的背景338
15.8 债务危机的起源338
15.9 债务危机的出现339
15.10 墨西哥的延期偿付340
15.11 债务危机的程度342
15.12 供求框架下的债务危机分析343
15.13 拖欠债务的经济学345
15.13.1 不偿还主权债务的成本和收益345
15.13.2 违约的收益346
15.14 债务危机中的各方角色和观点347
15.14.1 商业银行347
15.14.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348
15.14.2 国家管理当局348
15.14.4 债务人349
15.15 危机的处理,1982~1994年349
15.15.1 阶段1:危机处理阶段,1982~1985年10月349
15.15.2 阶段2:贝克计划阶段,1985年10月~1989年3月351
15.15.3 从贝克转到布兰迪353
15.15.4 阶段3:布兰迪计划时代,1989年至今354
15.16 债务危机处理的总体评价356
15.17 小结358
第16章 欧洲货币体系和欧洲货币联盟360
16.2 地道里的蛇361
16.1 导言361
16.3 欧洲货币体系的背景362
16.4 欧洲货币体系的特征363
16.5 汇率机制和欧洲货币单位363
16.6 双边汇率平价363
16.7 欧洲货币单位364
16.8 欧洲货币单位的计算367
16.9 货币合作370
16.10 对欧洲货币体系的评价371
16.10.1 欧洲货币体系里的汇率稳定371
16.10.2 作为一个反通货膨胀区的欧洲货币体系372
16.11 欧洲货币体系里的干预政策377
16.13 货币联盟意味着什么378
16.12 汇率机制和非汇率机制国家的经济状况378
16.14 欧洲货币联盟的益处380
16.14.1 促进了欧盟内部的贸易380
16.14.2 在欧盟内更有效地分配生产要素380
16.14.3 有效地利用外汇储备和特权利益381
16.14.4 节省了企业的行政成本381
16.14.5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更强,更趋合理化381
16.14.6 价格的透明度更大382
16.15 欧洲货币联盟的成本382
16.15.1 丧失货币主权382
16.15.2 丧失国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权382
16.15.3 损失了通货膨胀税383
16.15.5 失去了汇率政策工具384
16.15.4 地区差别384
16.15.6 转型成本385
16.16 通向欧洲货币联盟之路385
16.16.1 沃纳报告386
16.16.2 欧洲货币体系和德勒斯报告386
16.17 马斯特里赫条约388
16.18 评价马斯特里赫评判标准389
16.19 稳定和增长协定390
16.20 向单—货币的完全转变391
16.21 欧洲货币体系2(EMS2)393
16.22 小结394
译后记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