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经络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经络学
  • 王鸿谟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2735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41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664页
  • 主题词:经络-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经络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经络还原3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经络学发展简史3

一、早期萌芽阶段3

二、奠基阶段4

三、逐渐发展阶段4

四、蓬勃复兴阶段6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构成7

一、经络的定义7

二、经络系统的构成8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10

一、沟通联系作用10

三、运输渗灌作用11

二、双向感应传导作用11

四、平衡、调节作用12

第四节 经络理论的临床运用12

一、分经辨证12

二、循经考穴13

三、药物归经15

第二章 经络系统主要结构17

第一节 正经17

一、概述17

二、手三阴经18

三、手三阳经22

四、足三阴经25

五、足三阳经28

六、总结31

一、概述32

第二节 奇经32

二、督脉33

三、任脉34

四、冲脉35

五、带脉37

六、阳跷脉37

七、阴跷脉38

八、阳维脉39

九、阴维脉39

十、总结40

第三节 经别40

一、概述40

二、循行部位43

一、概述49

三、总结49

第四节 络脉49

二、循行部位52

三、总结54

第五节 经筋54

一、概述55

二、循行部位56

三、总结63

第六节 皮部64

一、概述64

二、循行部位66

第七节 腧穴68

二、腧穴的命名69

三、特定要穴69

一、腧穴的分类69

四、腧穴的作用75

第八节 经气77

一、经气的概念与内涵78

二、经脉行气79

三、经脉病证是经气变动所致79

四、脉诊可以诊察经气变动80

五、针灸治疗目的是调整经气80

六、毛脉合精,气和精血津液相互转化81

七、总结81

第九节 经络联系83

一、表里联系83

二、上下联系83

三、前后联系85

四、左右联系86

五、远近联系87

六、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的核心88

第三章 古典经络理论93

第一节 标本93

一、标本的概念93

二、标本的内容93

三、标本的意义94

第二节 根结95

一、根结的概念95

二、根结的内容95

三、根结的意义96

一、根溜注入的概念97

二、根溜注入的顺序97

第三节 根溜注入97

三、根溜注入的意义98

第四节 本输99

一、本输的概念99

二、本输的内容99

三、本输的意义100

第五节 气街101

一、气街的概念101

二、气街的结构101

三、十二正经所归属气街102

四、气街的功能103

第六节 四海104

一、四海的概念104

二、四海的内容104

三、十二正经的四海归属105

四、四海的意义107

第七节 关合枢107

一、关合枢命名107

二、六经与关合枢108

结语110

第四章 经络循行规律111

第一节 命名规律111

一、手经与足经111

二、阴经与阳经111

三、属脏与属腑111

四、三阴与三阳111

第二节 分布规律112

一、头面部的分布112

二、四肢部的分布112

第三节 正经起止走向规律113

一、经脉起于肢端、向心走行的经典记载113

四、左右对称性分布113

三、躯干部的分布113

二、经别、经筋全部起始于肢端114

三、标本、根结、本输、根溜注入的意义114

四、“脉行逆顺”分析116

五、营气流注证伪117

六、经脉起止走向规律的现实意义118

七、总结118

第四节 正经表里配合规律119

第五节 正经交接交会规律119

一、交接规律119

二、交会规律120

第六节 经气双向运行规律120

二、经络功能的双向性121

一、“营气流注”的反向记载121

三、经气“从还”122

四、得气与调气的启示122

五、针刺感觉传导现象的双向性123

六、总结124

第七节 脏腑使道联络规律125

一、使道的定义125

二、使道的分类125

三、脏脏相使及其使道127

四、脏腑相合及其使道129

五、脏腑相关及其使道130

六、总结131

第八节 经络分野规律131

一、官窍分野132

二、头、面、颈、项分野134

四、胸、胁、腋、腹分野135

三、肩、背、腰、臀分野135

五、总结136

第五章 营气流注139

第一节 营气流注理论概要139

一、主要文献139

二、主要理论140

第二节 营气流注理论分析141

一、理论自相矛盾141

二、违背人体生命规律143

三、主观推想成分很多145

四、违背基本科学常识145

第三节 营气流注相关问题146

一、手五里穴禁刺原理146

二、经脉环状联系148

三、经络气血多少150

四、迎随补泻法155

第四节 营气流注评价否定157

一、营气流注理论自相矛盾158

二、营气流注违背人体生命规律158

三、营气流注主观构想成分很多158

四、营气流注违背普通科学常识158

五、营气流注属于错误推理构想158

六、营气流注严重阻碍经络理论发展159

第六章 经络现象161

第一节 循经感觉传导161

一、普遍性163

二、循经性164

三、效应性165

六、慢速度166

五、双向性166

四、趋病性166

七、感觉性质167

八、感觉宽度167

九、影响因素167

十、可阻滞性169

十一、其他现象170

十二、经脉环状联系172

十三、隐性感传与感传激发173

第二节 循经感觉变化(循经性感觉障碍)174

一、临床表现174

二、病因病机175

三、诊断治疗176

四、循经性疼痛176

五、循经痛觉消失176

一、沿经出现的阳性反应物177

六、其他循经感觉异常177

第三节 循经皮肤变化177

三、循经皮肤血管机能反应178

二、循经皮肤病181

第四节 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184

一、中枢兴奋扩散观184

二、外周动因激发观187

三、经穴——脏腑相关说188

四、肌间隙环境条件假说188

五、外周中枢统一论188

第七章 经络研究189

第一节 客观验证189

一、肌电189

二、低电阻特性190

三、皮肤电位探测191

四、经络腧穴冷光测定192

五、血流图192

六、微小振动波和电振荡信号193

七、辐射场摄影193

八、超声波摄影195

九、红外热像图195

十、电泳漆显示198

十一、液晶显示198

十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显像200

十三、声波沿经络路线特异性传播206

十四、彩色多普勒循经感传轨迹检测208

十五、其他210

第二节 实验研究211

一、经脉组织液压波211

二、药物归经现象分子作用机制214

三、生化特性研究228

第三节 实质猜想229

一、神经论假说230

二、体液论假说234

三、神经体液论假说236

四、肌肉、肌腱、间隙维假说237

五、经络独特系统论238

六、整体调节论假说240

七、经络实质的其他假说241

中篇 经络分级系统247

第一章 引言247

一、主要经络理论及其分类247

二、营气流注错误影响必须肃清248

三、构建经络三级系统248

四、经络系统的定义249

五、构建经络分级系统的意义250

六、总结251

第二章 正经系统253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分系统253

一、经脉253

二、经别256

三、别络256

四、经筋257

五、皮部257

六、药物归经257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258

九、核素示踪显像258

七、经络现象258

第二节 手少阴心经分系统259

一、经脉261

二、经别262

三、别络263

四、经筋263

五、皮部263

六、药物归经264

七、经络现象264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265

九、核素示踪显像265

第三节 手厥阴心包络经分系统266

一、经脉266

四、经筋269

五、皮部269

二、经别269

三、别络269

六、药物归经270

七、经络现象270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271

九、核素示踪显像271

第四节 手太阳小肠经分系统271

一、经脉273

二、经别275

三、别络275

四、经筋275

五、皮部276

六、药物归经277

七、经络现象277

第五节 手阳明大肠经分系统278

一、经脉278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278

九、核素示踪显像278

二、经别282

三、别络282

四、经筋282

五、皮部283

七、经络现象283

八、大脑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284

九、核素示踪显像284

第六节 手少阳三焦经分系统285

一、经脉285

二、经别288

三、别络288

六、药物归经289

五、皮部289

四、经筋289

七、经络现象290

八、大脑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290

九、核素示踪显像290

第七节 足太阴脾经分系统291

一、经脉291

二、经别294

三、别络294

四、经筋295

五、皮部295

六、药物归经295

七、经络现象296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296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分系统297

九、核素示踪显像297

一、经脉299

二、经别301

三、别络301

四、经筋301

五、皮部302

六、归经药物302

七、经络现象303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303

九、核素示踪显像304

第九节 足厥阴肝经分系统304

一、经脉304

二、经别307

三、别络307

五、皮部308

四、经筋308

六、药物归经309

七、经络现象310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310

九、核素示踪显像311

第十节 足太阳膀胱经分系统311

一、经脉311

二、经别315

三、别络315

四、经筋316

五、皮部316

六、药物归经317

七、经络现象317

九、核素示踪显像318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318

第十一节 足阳明胃经分系统320

一、经脉320

二、经别324

三、别络324

四、经筋324

五、皮部325

六、药物归经325

七、经络现象326

八、大脑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327

九、核素示踪显像327

第十二节 足少阳胆经分系统328

一、经脉330

三、别络333

四、经筋333

二、经别333

五、皮部334

六、药物归经334

七、经络现象335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335

九、核素示踪显像335

第三章 奇经系统339

第一节 任脉分系统339

一、经脉339

二、络脉342

三、经络现象342

四、核素示踪显像342

一、经脉343

第二节 督脉分系统343

二、络脉345

三、经络现象346

四、大脑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346

五、核素示踪显像346

第三节 冲脉分系统348

一、循行部位348

二、生理功能348

三、交会穴350

四、病候350

五、诊断350

六、治疗350

七、经络现象350

四、病候351

三、交会穴351

五、诊断351

第四节 带脉分系统351

一、循行部位351

二、生理功能351

六、治疗353

七、经络现象353

第五节 阴跷脉分系统353

一、循行部位353

二、生理功能355

三、交会穴355

四、病候355

五、诊断355

六、治疗355

一、循行部位356

二、生理功能356

七、经络现象356

第六节 阳跷脉分系统356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356

三、交会穴358

四、病候358

五、诊断358

六、治疗358

七、经络现象358

八、大脑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358

四、病候359

三、生理功能359

五、诊断359

六、治疗359

一、循行部位359

第七节 阴维脉分系统359

二、交会穴359

七、经络现象361

八、大脑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361

第八节 阳维脉分系统361

一、循行部位361

二、交会穴361

三、生理功能361

四、病候363

五、诊断363

六、治疗363

七、经络现象363

八、大脑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363

1.经脉起止走向规律探讨367

下篇 经络研究论文367

2.经脉行气论375

3.经气及其双向运行规律探讨383

4.脏腑使道联络规律研究389

5.特定从属使道的发展演变397

6.经络分野规律研究405

7.经脉循行规律研究411

8.营气流注分析评价419

9.经脉环状联系与营气流注427

10.手五里穴禁刺原理探讨431

11.迎随补泻法探讨435

12.经脉气血多少探讨439

13.正经循行部位还原445

14.正经循行的三种表达方式449

15.古典经络理论本义辨析455

16.古典经络理论及其统一463

17.循经排穴法探讨471

18.世界卫生组织《针灸穴名标准》改进建议477

19.构建经络分级系统设想483

20.手太阴肺经分系统考证489

21.手少阴心经分系统考证495

22.手厥阴心包络经分系统考证501

23.手太阳小肠经分系统考证509

24.手阳明大肠经分系统考证515

25.手少阳三焦经分系统考证521

26.足太阴脾经分系统考证527

27.足少阴肾经分系统考证533

28.足厥阴肝经分系统考证539

29.足太阳膀胱经分系统考证545

30.足阳明胃经分系统考证551

31.足少阳胆经分系统考证557

32.督脉分系统考证563

33.任脉分系统考证567

34.冲脉分系统考证571

35.带脉分系统考证579

36.阳跷脉分系统考证583

37.阴跷脉分系统考证587

38.阳维脉分系统考证591

39.阴维脉分系统考证593

40.奇脉探讨595

41.六经皮部与关合枢研究601

42.太阳蓄血证病位探讨607

43.厥阴病本质探讨613

44.经络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617

附录627

主要参考书627

主要参考文章6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