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跨学科视野下的易学丛书 史学视野下的易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朱彦民 著
- 出版社: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35255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63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周易》-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跨学科视野下的易学丛书 史学视野下的易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以史观易——易学史1
第一节 先秦——易学的萌发和奠基时期1
一、先秦易学发展概述1
二、占筮易学和义理易学3
三、《易传》及其易学6
第二节 两汉——象数易学的兴盛发展时期10
一、两汉易学发展概述11
二、孟喜及其卦气说12
三、京房及其《京氏易传》12
四、《易纬》及其象数易学13
五、虞翻及其象数易学14
六、魏伯阳及其《周易参同契》15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玄学义理易学的兴盛发展时期15
一、魏晋南北朝易学发展概述15
二、王弼与玄学义理派易学16
三、韩康伯及其《系辞注》17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易学论争18
第四节 隋唐——义理和象数易学的整理总结时期18
一、隋唐易学发展概述18
二、孔颖达及其《周易正义》19
三、李鼎祚及其《周易集解》20
第五节 北宋——象数和义理易学的新崛起时期21
一、北宋易学发展概述21
二、陈抟及其象数学21
三、刘牧及其《易数钩隐图》22
四、李之才及其卦变说22
五、邵雍及其先天易学23
六、程颐及其《伊川易传》23
七、张载及其《横渠易说》24
第六节 南宋——象数义理易学相互吸收发展时期24
一、南宋易学发展概述24
二、朱震及其易学25
三、蔡元定父子及其易学26
四、朱熹及其理学易说26
五、杨简及其心学易说27
六、叶适及其功利易学27
第七节 元明清——易学渐趋衰微时期28
一、元明清易学发展概述28
二、来知德及其易学29
三、王夫之及其易学30
四、李光地及其易学30
五、胡渭及其《易图明辨》31
第八节 现当代易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31
一、新义理派——易学的哲学研究32
二、新象数派——易学的科学研究34
三、易学的注释入门书与工具书编纂41
四、易学史的研究著述44
五、易学的考古研究45
六、对当代易学研究的述评49
第二章 易史学观50
第一节 《周易》的历史观念50
一、《周易》的史学思想50
二、《周易》的历史观点55
三、《周易》的历史观念58
第二节 《周易》对史学的影响59
一、《周易》的整体思维与传统史学的“究天人之际”60
二、《周易》的通变思维与传统史学的“通古今之变”61
三、《周易》的“一致百虑”思维与传统史学的“成一家之言”63
四、《周易》的“忧患”思维与传统史学的历史借鉴思想64
第三节 《周易》在史学史上的地位66
第三章 援易治史69
第一节 《史记》的援易说史69
一、司马迁的易学师承与易学素养70
二、司马迁对《周易》的总体认识71
三、司马迁之“正《易传》”71
四、《史记》的“援易说史”73
第二节 《汉书》的援易说史77
一、《汉书》追述易学史77
二、《汉书》遵易理而为79
三、《汉书》之援易说史83
第四章 以史解易88
第一节 以史解易的历史概述88
一、两汉以前——“史事宗易学”的萌芽期89
二、魏晋至唐——“史事宗易学”的发展期90
三、两宋——“史事宗易学”的鼎盛期91
四、元明——“史事宗易学”的守成期92
五、清代——“史事宗易学”的复兴期92
第二节 帛书《周易》的以史解易——《缪和》所引历史故事94
一、第一则为比卦九五爻辞做解95
二、第二则为益卦九五爻辞做解96
三、第三则为谦卦上六爻辞做解97
四、第四则为乖(睽)卦上九爻辞做解98
五、第五则为明夷卦六二爻辞做解99
六、第六则历史故事大意100
第三节 南宋学者的史事宗易学101
一、南宋史事宗易学形成的原因101
二、杨万里以史解易成就102
第五章 以易为史113
第一节 胡朴安的易学研究114
一、胡朴安的以易为史114
二、胡朴安的易学体例116
三、胡朴安解易的方法118
四、胡朴安解易的特点119
五、胡朴安易学研究的评价122
第二节 沈竹礽、章太炎的以易为史123
一、沈竹礽的易学研究124
二、章太炎的易学研究125
第三节 其他学者的以易为史128
一、黎子耀的易学研究128
二、谢宝笙的易学研究130
三、黄凡的易学研究131
四、李大用的易学研究134
第四节 以易为史评述136
第六章 古史辨易138
第一节 古史辨与易学研究138
一、古史辨派的形成与学术成就138
二、古史辨派的易学研究141
第二节 顾颉刚的易学研究144
一、顾颉刚生平与学术成就145
二、顾颉刚的易学研究观点147
第三节 李镜池的易学研究156
一、李镜池生平及学术成就156
二、李镜池易学研究的方法158
三、李镜池的易学观点161
四、李镜池由易考史体系163
第四节 古史辨派易学研究评价166
第七章 易社会史169
第一节 郭沫若的社会史易学研究170
一、郭沫若生平与学术成就170
二、郭沫若的易学研究成果171
三、郭沫若易学研究的方法与特点174
四、郭沫若《周易》社会史研究175
第二节 闻一多的《周易》社会史研究180
一、闻一多生平与学术成就181
二、闻一多易学研究成果181
三、闻一多《周易》社会史研究183
第八章 史易探索189
第一节 《易经》中关于殷周之际的婚姻制度189
一、婚姻礼仪189
二、婚姻制度192
第二节 “河图洛书”神话产生真相新探194
一、“河图”“洛书”的记载及变迁194
二、“河图”“洛书”真伪的争论196
三、河洛神话产生的真相198
四、余论200
第三节 《周易·系辞传》“制器尚象”说评议——兼及上古车驾发明相关问题的探讨201
一、所谓的“制器尚象”说201
二、对“制器尚象”说的争论203
三、“制器尚象”说之否定207
四、古代车驾发明并非尚随卦之象208
第四节 《易经》“明夷”卦新解——简述先师王玉哲教授在易学史研究上的一个贡献211
一、王玉哲生平与学术贡献211
二、王玉哲关于甲骨文“朝”字的新考212
三、王玉哲对《易经》“明夷”的新论214
第五节 由《易经》“坎”“需”等卦看中国早期地穴式建筑——以甲骨文与殷墟考古资料为佐证216
一、“坎卦”“需卦”等中“坎”“穴”及其歧解216
二、对“坎”为地牢观点的驳议217
三、“坎”为地穴式建筑220
四、“习坎”“窞”等为半地穴式建筑225
五、结语229
第六节 《易经》“蛊”“巽”卦爻辞与汤盘铭文230
一、“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与选日230
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解231
第七节 甲骨文伏羲女娲探踪232
一、甲骨文“?”字解读232
二、“?”是伏羲女娲交尾形象补证234
三、与伏羲女娲相关的西王母证据236
四、卜辞中作为祭祀对象的伏羲女娲237
第八节 漫谈孔子与《周易》238
一、孔子是“三圣”之一238
二、孔子学《易》240
三、孔子与易占242
四、孔子论易学245
五、《易经》对孔子思想的影响249
六、孔子作《易传》251
七、《易传》及其学术意义256
索引一 易学关键词259
索引二 人名关键词(按生年排序)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