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价值理性批判 价值观念生成的先验程序和先验结构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价值理性批判 价值观念生成的先验程序和先验结构研究
  • 孙志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978751173327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153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价值论(哲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价值理性批判 价值观念生成的先验程序和先验结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先验2

二、理性7

三、本书的写作方式16

四、本书的主要内容20

上篇 价值哲学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反思和重构33

第一章 “价值判断”的内涵与外延的冲突33

第一节 价值哲学研究对象的错位33

第二节 价值哲学研究对象错位的原因36

一、价值哲学研究对象错位原因36

二、价值哲学研究对象错位的危害及深层原因42

第三节 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论原则43

一、现实生活对理论的优先原则44

二、逻辑对理论的优先原则47

三、现实生活的逻辑分析必须与语言概念的逻辑分析相结合50

第四节 推进研究的突破点53

一、价值研究要从原子价值命题出发54

二、复合性价值判断的形成及其研究方法57

三、区分为原子性价值判断和复合性价值判断的理论意义59

第二章 价值判断与伦理规范、道德判断的关系61

第一节 价值判断与伦理规范的关系61

一、伦理规范不属于价值判断62

二、伦理规范的形成条件和本质63

第二节 伦理规范与道德判断的关系64

一、伦理规范不是道德判断64

二、“道德规范”是一个多余的概念65

三、伦理判断和道德判断社会功能的异同66

第三节 道德问题的本质69

一、道德问题的由来69

二、德性的本质73

三、德性的价值73

四、道德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应该是德性74

第四节 价值学和价值哲学的问题体系和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75

第三章 价值判断的语法形式与价值判断词77

第一节 价值哲学的第一个经典教条的谬误77

第二节 价值判断、伦理判断和道德判断的语法形式78

一、价值判断的语法形式78

二、伦理规范和伦理判断的语法形式80

三、道德判断的语法形式80

第三节 价值判断词、伦理判断词和道德判断词81

一、价值判断词81

二、伦理判断词84

三、道德判断词84

第四章 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关系87

第一节 价值哲学的第二个经典教条的谬误87

第二节 阐释“事实”的两条思维路径89

一、理论建构的两种思维路径89

二、两种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92

三、“事实”的基本特征95

第三节 “主观性和客观性”语义分析97

一、主体和客体97

二、主观的与客观的、主观性与客观性105

三、主观与客观109

四、事实和价值的主观性和客观性110

五、经验、事实与属性的主客体间性111

第四节 价值哲学的第三个经典教条的谬误111

一、价值判断都不具有规范性,且也有描述性的112

二、“属性”的本质113

三、价值属性类概念都是价值判断词115

四、经验、事实、属性与事物的关系116

第五节 价值命题的推理规则119

一、价值哲学的第四个经典教条的谬误119

二、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伦理判断和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120

三、研究价值命题的推理规则的前提120

四、价值命题的推理规则121

第五章 价值现象和经济学价值理论概念体系124

第一节 从价值观念到价值现象124

一、价值现象的两种用法124

二、价值现象的内在结构125

三、价值现象的主体性和主观性130

四、价值现象的客观性和客体性131

五、价值学与价值现象的关系131

第二节 经济学价值概念体系的逻辑混乱132

一、经济学中“价值”使用乱象132

二、经济学价值概念体系的逻辑分析138

第三节 经济学价值概念体系的自然含义和延伸含义140

一、经济学价值概念的自然含义140

二、经济学价值研究思维路径的延伸与“价值”学术含义的演变141

第四节 经济学价值理论概念体系的整改建议147

一、整改的基本原则147

二、整改建议148

第六章 价值的本质和价值哲学的概念体系154

第一节 “价值”和价值哲学的本质154

一、价值的“本质”154

二、价值哲学的本质155

第二节 价值哲学的概念体系156

一、价值哲学概念体系的本体论陈述方式156

二、价值哲学概念体系的认识论陈述方式156

第三节 价值定义之乱象及原因分析157

一、各种价值定义的差异和集体缺陷157

二、各种价值定义方式差异的重要原因是研究样本选择的不同162

第四节 阻碍人们接受“价值就是价值判断”的原因162

一、实体化思维习惯163

二、对观念的主观性的误解164

三、对价值判断统一性的追求165

四、对价值追求的误解168

下篇 价值观念形成的先验程序和先验结构173

第七章 价值观念形成的先验程序的研究方法173

第一节 从经验出发174

一、从经验出发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174

二、新经验必然导致新发现174

第二节 静观体验法及其带来的新经验和新发现175

一、内省或内观体验法175

二、各种内省或内观方法之异同177

三、静观体验法180

第三节 气功和中医带来的新经验和新发现184

一、太极拳和气功给我带来的超常体验184

二、中医带来的体验184

第四节 再论语言逻辑分析与现实生活分析相结合186

一、创造新概念解释新经验186

二、合理分层,科学阐释价值观念不同层级之间的关系187

三、坚持认识论研究方式,不忘本体世界的存在188

四、坚定科学信念,践行求真务实精神188

五、本部分的写作方式189

第八章 经验的种类191

第一节 经验的第一级分类191

一、身体感受192

二、心智感受192

三、身心感受192

第二节 经验的第二级分类194

一、身体感受的分类194

二、心智感受的分类194

三、身心感受的分类201

第三节 经验的第三级分类201

一、身体外部感官经验201

二、身体内部感官经验202

第四节 经验的第四级分类:科学经验和价值经验203

一、视觉经验的两类信息205

二、听觉经验的两类信息205

三、触觉经验的两类信息205

四、嗅觉经验的两类信息206

五、味觉经验的两类信息206

六、科学经验和价值经验207

第九章 各类经验形成的机制209

第一节 身体外部客体感官经验形成的过程209

一、感官感应209

二、心智觉知210

三、人类意识的两个阶段或层面:身体意识和心智意识211

第二节 感官感应的特点和形成机制213

一、感官感应的主客体间性213

二、感官感应的差异性213

三、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我们的感官所给予的215

四、客观世界在普通感官经验之外的可能维度216

五、话语中的世界不是真实世界217

第三节 身体内部感官感应的发生机制218

一、身体内部的感官感应218

二、身体内部感官感应变化的决定机制——身体意识219

三、身体内部感官经验中的科学经验与价值经验224

第四节 情绪和情感的形成机制225

一、观念诱发情绪225

二、观念和情绪协同作用产生情感227

三、情绪与情感的区别228

四、情绪和情感的功能229

五、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都属于价值经验234

第五节 知觉经验234

一、知觉经验就是被意识到的感官感应235

二、心智对感官感应的加工编码活动236

第六节 对现代科学经验论的反思和重构241

一、现代科学经验论形成的意识形态背景241

二、经验论功能的演变242

三、主观经验向客观经验的转换245

四、经验证实原则247

五、感觉优先原则与经验证实原则的冲突248

六、经验证实原则优先于感觉优先原则251

七、新型科学是否可能252

第十章 价值观念形成的先验程序和延伸过程(上)255

第一节 心智系统的分别意识255

一、心智系统的分别意识的第一阶段256

二、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真假判断261

三、心智系统的客体信息获取意识——科学思维262

四、科学思维与价值思维的关系265

第二节 经验永远为真266

一、经验永远为真,错的是对经验的解释266

二、经验都是肯定性的,否定性经验不存在270

三、完整陈述经验的方法272

第三节 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延伸的先验程序273

一、第一级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的形成273

二、第二级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的形成277

三、第三级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的形成280

四、第四级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的形成286

第十一章 价值观念形成的先验程序和延伸过程(中)290

第一节 心智系统的客观需要与价值判断291

一、获取信息的需要291

二、分别判断的需要291

三、解释的需要292

四、分享信息的需要292

五、合理性需要292

六、趋乐避苦和趋利避害的需要293

七、尊重的需要或名的需要293

八、对心智系统客观需要的价值判断296

第二节 心智系统的自我实现需要及其价值判断296

一、自我实现的需要296

二、自我实现需要的内核是体验爱299

三、与自我实现有关的价值判断305

第三节 心智系统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需要及其价值判断306

一、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需要306

二、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存在论基础和境界表现309

三、走向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道路314

四、与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有关的价值判断318

五、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需要的客观性、先验性318

第四节 超越性价值追求与宗教、哲学的关系320

一、正确认识宗教的建议320

二、如何正确对待宗教和科学323

三、超越性价值追求在价值哲学中的地位326

第十二章 价值判断形成的先验程序和演绎过程(下)328

第一节 审美判断328

一、前审美判断即是前价值判断328

二、审美判断的延伸程序330

第二节 情绪感受在价值观念延伸中的作用332

一、情绪感受强化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332

二、情绪感受强化审美判断和审美追求335

三、情绪感受在价值观念延伸中的作用336

第三节 情感在价值观念延伸中的作用337

一、情感强化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337

二、情感强化审美判断和审美追求338

三、情感与审美观念的延伸339

四、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情感的客体的逻辑延伸路径341

五、小结342

第四节 价值评价活动344

一、价值评价活动的根据344

二、评价活动主体345

三、价值评价活动的对象346

四、主体在价值评价和价值理论中的地位350

五、评价活动与评价结果的类型354

第十三章 价值观念的内在结构355

第一节 “价值观念”的内涵和外延355

一、“价值观念”使用中的乱象及原因355

二、本书所说的价值观念的含义358

第二节 价值观念的类型359

一、价值观念的两种用法:广义的与狭义的359

二、价值判断的两种形态361

三、分别判断的六种类型363

第三节 价值观念体系的内在结构367

一、人类的价值观念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不断进化的自组织系统367

二、价值观念的演绎过程和先验结构368

三、研究各级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之间关系的方法论原则372

四、价值观念体系的结构体系379

五、价值观念系统构成的逻辑规则和研究方法论380

第四节 单一价值观念的语言逻辑结构382

一、功能性价值判断的逻辑结构382

二、感受的分别性价值判断384

三、具体事物的分别价值判断384

四、价值追求的语法形式及其合理性判断的语法形式385

五、伦理规范的语法形式及其合理性判断的语法形式386

六、价值分别意识的本质386

结语389

一、价值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的反思和重构390

二、价值观念生成的先验程序和先验结构409

三、对人类知识整体的反思和重构416

后记420

参考文献4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