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尚书学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程元敏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751508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605页
- 文件大小:119MB
- 文件页数:84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尚书学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3
作者简介4
《尚书》学研究的津筏5
提要13
略例14
自序17
下册801
十五 汉尚书学(丙)801
两汉尚书学与政教802
(一)两汉天人合一说寻原802
(二)灾异策对、决刑狱、封建诰命与任荐大臣、戒泆豫、迁都城、定疆域用书义804
(三)以禹贡治河817
(四)以洪范察变823
(五)汉家、新莽以五德终始说与三统说施行政教849
(六)王莽执汉政及篡建后之行政用书义858
十六 三国蜀尚书学863
一、道教三天师张陵、张衡、张鲁之尚书学864
二、蜀经学博士许慈许勋父子、胡潜、尹默尹宗父子暨周巨之尚书学866
三、李仁李譔父子、杜琼高玩师徒暨何宗、杜微之尚书学868
四、谯?、谯周父子暨周弟子陈寿之尚书学870
五、其他文立、诸葛亮、蒋琬、许靖、何随、秦宓、常朂、郄正、常宽之尚书学·本篇结论874
十七 三国吴尚书学881
一、吴设学校立学官暨经学博士韦昭、盛冲之尚书学882
二、范慎、程秉与郑玄、王肃书学之争885
三、在吴都建业张昭、张纮、陆绩、诸葛瑾、步骘、严畯、陆抗之尚书学886
四、在交州士燮、刘熙薛综师徒暨虞翻之尚书学891
五、吴文臣承旨撰文引尚书·本篇结论908
十八 三国魏尚书学911
一、魏设学校,立经学博士,刊三体石经912
二、七儒宗博士之尚书学921
三、王粲、田琼、韩益之尚书学与郑玄、王粲尚书学之争926
四、王朗王肃父子之尚书学与郑玄、王肃尚书学之争,参争者孔晁、郑冲、庾峻、高贵乡公等之尚书学929
五、其他郑学之徒赵商、张逸、宋均等七人之尚书学951
六、著论用尚书义者徐干、曹植、陈群、何晏等十一家之尚书学959
七、文臣代君上制言十二事本诸尚书·本篇结论968
十九 晋尚书学973
一、两晋设国子学、太学,立学官,置生徒974
二、北方五胡十六国之经学事类八简说979
三、两晋三十四家之尚书学981
(一)已并入前朝(蜀、魏)陈寿、谯周、孔晁等六家之尚书学录名982
(二)依汉今文尚书三家说制礼暨杜夷之尚书学983
(三)治真古文尚书者束晳、孔衍二家之尚书学984
(四)治马融尚书学者崔游、刘渊、董景道、杜预等七家之尚书学988
(1)杜预左传注引逸书,在伪古文尚画二十五篇之内者991
(2)杜注引逸书,在伪古文尚书五十八篇之外者997
(3)杜注用汉河内本大泰誓或先秦真泰誓(故)998
(4)杜注引书序以证三代史寔999
(5)杜注与伪孔传同异别举1000
(6)杜预「礼议」说无逸「亮阴三年」,非据伪孔传1004
(五)治郑玄书学者范宣、谢沈等四家之尚书学1011
(六)治伪古文尚书者苏愉、梁柳、皇甫谧、梅颐、司马彪、徐邈、郭璞、李颙、范宁等十四家之尚书学1013
(1)皇甫谧撰帝王世纪用伪古文尚书经、传1014
(2)西晋皇甫谧士安著帝王世纪首疑伪古文尚书经、传(四事)1026
(3)今辑本帝王世纪所引之伪古文尚书经、传,非何茂材续帝王世纪原引之误入1031
(4)晋武帝朝,太学立伪古文尚书经、传博士陈疑1033
(5)皇甫谧尚书学下传挚虞、臧曹1034
(6)梅颐上献伪古文尚书经、传1036
(7)司马彪駮伪孔传1040
(8)徐邈撰(伪)古文尚书音1041
(9)干宝用伪古文尚书1045
(10)郭璞尔雅注及山海经注等明引伪古文尚书经、传1047
(11)李颙注伪古文尚书、引汉河内泰誓遗文及某人伪托之伪孔安国泰誓传1060
(12)范宁集解伪古文尚书(中含舜典),又改尚书隶古定文为今文,集解谷梁传用伪古文尚书1063
(七)莫确其宗本者裴秀、杨方等七家之尚书学1072
(八)义疏创起人——西晋伊说之尚书学·本篇结论1076
二十 南北朝尚书学(上)1081
北朝尚书学1082
一、北朝兴替1082
二、北朝中央暨地方之官学1083
三、于前代经学家派,南、北宗尚不尽同1084
四、北朝之集书校书编书录1084
五、北朝重视石经1087
六、北朝人尚书学专著1087
七、五经(或作七经)专著及大戴礼注1088
八、通尚书通五经者二十三家1088
九、依人分卷类论其尚书学1088
(一)卢辩兼用汉今、古文尚书说1089
(二)郑玄(连带及于马融)尚书学盛行1090
(1)常爽、刁冲、游雅修郑说1091
(2)经由徐遵明承传之郑学者十二家1092
(三)郑玄书学之反动1097
(四)间亦行用之王肃尚书学1100
(五)习伪古文尚书经、传者三家——兼考北方稍早传伪古文尚书经、传1101
(六)尚书说玄理化1105
(七)尚书学南北交流(参看下说伪古文尚书经、传之流传卷)1108
(八)其他通尚书者六家·本篇结论1110
二一 南北朝尚书学(中)1115
南朝尚书学1116
一、南朝兴替1116
二、南朝中央暨地方之官学1116
三、南朝所、立尚书官学1119
四、尚书学专著及后汉书、史记集解之尚书说1120
五、五经(或作六经)专著及文心雕龙之尚书说1120
六、通尚书、通五经及治真古文尚书者1121
七、依人分卷类论其尚书学1121
(一)治真古文尚书者——刘显1121
(二)伪古文尚书学盛行范晔及见伪古文经、传;裴駰引伪古文经、传、未曾别引所谓真古文经、传辨附1122
(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之宗承——王俭、张讥1128
(四)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所据本——蔡、巢、费本1130
(五)尚书学南北交流(亦参看下说伪古文尚书经、传之流传卷)1132
(六)尚书学玄理化1134
(七)专合槀饫、帝告等亡篇书序创注1145
(八)其他通尚书者二十家与刘勰文心 雕龙 之尚书学1145
八、尚书义疏学之展大·本篇结论1162
二二 南北朝尚书学(下)1167
伪古文尚书经、传之流传1168
一、伪古文尚书经、传之渡江而左1168
(一)郑冲四传梅颐1168
(二)南方五代公私学行用伪古文尚书1171
二、伪古文尚书经、传之还传于北1175
(一)唐孔氏尚书正义之说1175
(二)蔡氏等五家可能先已传伪孔学于朔方,推史儒传序之说亦失1176
(三)征房景先、郦道元、苏绰、颜之推等十三家引用,明伪书早已流传于河洛·本篇结论1181
二三 隋尚书学(上)1201
一、隋设国学及州县学,立学官置学生1202
二、隋贡举始创设进士科、明经科1205
三、隋图书(含汉、魏石经)之聚毁1206
二四 隋尚书学(下)1209
一、王頍、辛彦之、王孝籍、宇文弼、元善、房晖远、何妥、包恺、张文诩、孙万寿、萧该之尚书学1210
二、顾彪之尚书学1214
(一)顾彪之尚书学专著1214
(二)顾彪书说与二刘——焯炫书说关系1216
(三)顾彪尚书义疏疏解伪孔传讨说1216
三、二刘——焯炫之尚书学1224
(一)二刘——焯炫之生平、承师与尚书学著述1224
(二)唐尚书正义所依以删定之前代义疏检讨1234
(三)孔颖达尚书正义参用众家义疏,非纯用刘炫述议删定1239
(四)总论二刘——孔正义评二刘,二刘与费、顾书学同异说钥1242
四、王通之尚书说1246
(一)隋代最后一位经学者王通之里贯、仕历、授业及著作1246
(二)王通中说说书——书诗春秋三经皆「史」;作续经,其中续书始汉终晋,霸王道兼用;拟尚书六体,定君臣制命「四范、七业」1248
(三)续书佚文征存·本篇结论1257
二五 唐尚书学(甲)1265
一、六君倡经学1266
二、中央官学及地方学1268
三、贡举1270
(一)贡举重要科目——明经科、进士科1270
(二)贡举制度一变——明经科、进士科加试老子策,再变——进士科试杂文1275
(三)进士科加试杂文予唐代用人暨经学教育之影响1280
四、唐图书之聚散1285
五、唐人尚书学专著暨五经专著中之尚书学言论集目1292
二六 唐尚书学(乙)1295
陆德明经典释文之尚书学及其余波1296
(一)经典释文著成年岁1298
(二)经典释文之著作目的1305
(三)书名「经典释文」解题1306
(四)记经典释文录十四部书并论其编次1307
(五)经典释文体例记要1309
(六)经典释文所宗主之传注家1314
(七)经典释文古今本1319
(八)经典释文尚书舜典版本——王肃本、姚方兴本暨敦煌本1325
(九)唐世续陆氏经典释文之专著,有刘、欧二家二书,谓之经典释文之余波1332
二七 唐尚书学(丙)1335
孔颖达等尚书正义及王元感尚书纠谬1336
一、五经正义之修撰1337
(一)孔颖达受诏领撰五经正义1337
(二)初名五经义赞,后定名五经正义1338
(三)五经正义篇卷1340
(四)初受诏撰五经正义年岁——贞观十二至十四年间1340
(五)五经正义初成书、初颁下年岁——贞观十五年1341
(六)五经正义初次刊正、再颁下年岁——贞观十六年1342
(七)马嘉运对于初次修订本之驳正——贞观十六至十七年间1342
(八)五经正义再刊正、三(最后)颁下之岁月——永徽二年三月至四年二月1343
二、尚书正义修撰者1345
三、五经正义版本1350
四、五经正义所宗主之传注及义疏1352
五、论五经正义得失1360
(一)论五经正义弃古从近1360
(二)论五经正义抄袭旧疏1364
(三)论五经正义自我牴牾、曲徇传注1368
(四)论五经正义破注——举尚书正义例1371
(五)论五经正义杂引谶纬1372
(六)论五经正义援用道、佛1377
(七)论五经正义文繁1385
(八)论尚书正义疑伪古文尚书经、传1387
(九)论五经正义攘善1394
(十)论五经正义总结南北朝义疏之学1397
(十一)五经正义予唐宋经学之影响1397
二八 唐尚书学(丁)1403
唐代经书定本——从五经定本至开成石经之刻成1404
一、颜师古五经定本1404
二、唐玄宗、卫包改定之尚书本1407
三、张参五经文字暨唐玄度九经字样中之尚书文字本1411
四、唐文宗、郑覃等开成石经中之石经尚书本1417
(一)开成石经产生背景1417
(二)开成石经初刻暨刻成年岁1420
(三)开成石经所据之注本1421
(四)开成石经与刻人员1424
(五)开成石经价值1428
二九 唐尚书学(戊)1435
其他诸家之尚书学1436
一、撰有尚书学专著者王玄度、成伯玙、穆元休、崔良佐、沈颜五家之尚书学1436
二、贾耽之禹贡地图学、唐文宗之尚书君臣事迹图1438
三、补续尚书陈正卿、陈黯、白居易之著作1440
四、尹思贞、张镒、颜真卿、李肇、僧十朋著尚书旨要之类书讨说1444
五、凌准、马光极之专释尚书难义考究1446
六、赵炎、熊执易等十家纂类尚书经文之作记述1447
七、刘贶之尚书外传、袁表微之尚书师授谱记述·本篇结论1451
三十 五代、十国尚书学(上)1457
五代1458
一、五代之求书献书聚书校书1459
二、五代学校、贡举1462
三、五代尚书学暨其相关经著1471
(一)五代尚书学与五代群经学简说1471
(二)十二经九经三传、本经暨其注文与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之长兴雕板印行1474
(三)重校经典释文雕板印行·本篇结论1484
三一 五代、十国尚书学(下)1489
十国1490
一、十国之聚书求书校书1491
二、十国太学、贡举1493
三、十国尚书学暨其相关经著1498
(一)十国尚书学与十国群经学简说1498
(二)丘光庭兼明书之书说1504
(三)蜀石经十二经本经暨其注文与宋刻之孟子经、注·本篇结论1511
三二 尚书版本要略1523
一、先秦尚书版本1524
(一)尚书散篇本1524
(二)孔子编定之尚书本1525
(三)孟子引尚书所据之尚书版本1526
(四)其他儒家荀况、礼记及大戴礼记作者引尚书所据之尚书版本1527
(五)春秋内、外传——左传、国语作者引尚书所据之尚书版本1530
(六)春秋公羊传作者引尚书所据之尚书版本1533
(七)墨子引尚书所据之尚书版本1534
(八)吕氏春秋作者引尚书所据之尚书版本1537
二、汉至宋尚书版本1538
(一)汉今文尚书系本1538
(1)汉伏生本1538
(2)汉欧阳家本1539
(3)汉大、小夏侯家本1540
(4)汉王莽、刘歆本1541
(5)汉桓荣郁父子、张奂及汉明帝删节本1541
(6)季汉荆州尚书后定本1542
(二)汉孔壁古文尚书系本1543
(1)汉中古文尚书本(即孔壁原本,又名中秘本等)1543
(2)汉孔安国钞孔壁本1543
(3)汉河间献王刘德钞孔壁本1545
(4)汉杜林漆书古文本1547
(5)汉马融、郑玄本1547
(6)北魏石经崔浩本1548
(三)汉校定系本1548
(1)汉刘向别录本1548
(2)汉贾逵校定本1549
(3)汉熹平一字石经本1550
(4)汉刘陶中文尚书本1551
(四)魏今、古文字合刻本1552
魏正始三字石经本1552
(五)伪古文尚书本共六本1552
(1)汉河内伪泰誓篇本1552
(2)汉张霸伪百两篇尚书本1553
(3)东晋梅颐献上之伪古文尚书隶古定本(见下(六)隶古定尚书系本)1553
(4)南齐姚方兴伪舜典本1553
(5)明丰坊古书世学伪本1554
(6)清孙承泽洪范经传集义伪本1560
附:贺成大古洪范1562
(六)隶古定尚书系本1563
(1)东晋梅颐献上之伪古文尚书隶古定系本(此目亦见上(五)(3)1563
(2)唐陆元朗德明经典释文尚书本1566
(3)唐颜籕师古尚书定本本1567
(4)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本1567
(5)敦煌石窟藏唐写隶古定尚书本1567
(6)新疆出土唐写隶古定尚书本共三本1573
高昌本、吐鲁番本、和阗本1573
(7)日本写唐隶古定尚书本共十六本1573
足利本、内野本、杨守敬获本、罗振玉影印古钞本、岩崎本、九条本、神田本、神宫本、中原本、上图本(即元亨本)、观智院本、古梓堂本、清原宣贤手钞本、天理本、上图本(即影天正本)上图本(即八行本)1573
(8)后周显德中郭忠恕等校定古文尚释文本1576
(9)宋薛季宣书古文训本 宋吕大防板刻古文尚书本暨宋晁公武石刻古文尚书本并在1576
(七)改隶古定古文为今文系本1585
(1)东晋范宁改隶古定本尚书为今文本1585
(2)唐玄宗天宝诏卫包改隶古定本尚书为今文本1586
(3)唐开成石经尚书今文本1587
(4)后唐长兴锓板尚书经、注今文本1588
(5)孟蜀石经尚书经、注今文本1589
(八)两宋监本经书1589
(1)北宋初,摹刻后唐长兴板十二经本1590
(2)北宋五经正义单疏本1590
(3)北宋七经疏单疏本1593
(4)南宋十二经疏(五经正义、七经疏)单疏本1595
(5)孟子疏伪本1596
(6)北宋单注本(经文、注文、毛诗传更有笺文)1597
(7)北宋新定尚书释文本1599
(8)南宋单注本(经文、注文、毛诗传笺文)1600
(9)两宋十二经单经正文(白文、纯粹经本文)本1602
(10)南宋经、注、疏三合一本1604
(11)南宋经、注、疏、附释音四合一本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