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
  • 刘毅青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2950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21页
  • 文件大小:77MB
  • 文件页数:435页
  • 主题词:徐复观(1903~1982)-文艺学-阐释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徐复观解释学研究概述1

第一章 思想史经验中的解释学11

第一节 何谓中国解释学11

一、中国学术现代转型中的徐复观学术思想11

二、解释学视野里的徐复观学术研究14

三、解释学与中国解释学的内涵18

第二节 作为解释学的“追体验”28

一、徐复观艺术史研究中的“追体验”28

二、体验的认识论涵义31

三、“追体验”乃原初意蕴与当代生命体验间的碰撞35

第二章 回到古典的解释动力38

第一节 现代语境里的中国解释学38

一、中国文化的重建是思想史意义上的对传统的现代阐释38

二、以西学为镜,不应让中学成为其注脚44

三、像古人自己那样理解他们48

第二节 解释学的“忧患意识”54

一、“忧患意识”标志着精神个体的发展54

二、“忧患”及个体由责任感而形成族群的凝聚力56

三、“忧患意识”是与宗教意识相对的道德自律意识60

四、忧患意识内涵着忧乐意识63

第三章 现代考据的解释学批判66

第一节 解释学视野下的考据学66

一、现代考据的科学主义倾向66

二、中国思想的非概念化、非体系性特质73

三、训诂与考据的释义方法违背汉语的特性78

第二节 钱穆新考据学的解释学批判81

一、钱穆《庄老通辩》中新考据学的逻辑悖谬81

二、中国思想多由实际生活之体验而出85

三、中国现代学术对考据方法的夸大90

四、人文科学从根本上是解释学92

第四章 徐复观解释学中的体验95

第一节 作为解释学基础的体验96

一、中国思想的内在性特质98

二、工夫是儒道思想创造的根源102

三、徐复观与熊十力在工夫论上的异同105

第二节 孔子思想的内在脉络111

一、孔子思想是实践哲学111

二、孔子思想的范导性113

三、工夫与解释117

第五章 “追体验”的解释学120

第一节 追体验:意义与意味之间的张力120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120

二、理解要将文本必须还原为鲜活的生命123

三、“追体验”与“了解之同情”126

四、“意味”是一种情调129

五、“意味”是主客合一的审美体验133

第二节 徐复观与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比较137

一、前理解不能固化为“合法偏见”137

二、“追体验”与“重新体验”的区别142

三、“追体验”承认原初意蕴的地位144

四、“追体验”是心向伟大精神的历程146

第六章 解释学的限度与重建中国解释学149

第一节 解释学的逻各斯与道的解释学149

一、中国原初思想与现代人生存处境的激荡149

二、中国经典的解释要立足生命经验152

三、道的内在性与哲学的思辨性155

四、内在性由体验把握160

五、体验通向内在性阐释163

第二节 突破解释学循环的中国解释学建构165

一、中国思想的条贯性与非逻各斯性165

二、中国思想的“人文逻辑”168

三、“追体验”:进入立体的生命世界174

第七章 政治与解释的张力183

第一节 皇权政治与中国解释学183

一、皇权专制的权力特点184

二、儒家思想对皇权专制政治的反抗188

第二节 隐微解释学190

一、思想史作为解释学190

二、儒家学术在皇权制度中寻找话语空间191

三、隐微书法的必要性195

四、乾嘉学派实证主义倾向的困境199

五、思想史的解释离不开具体的语境202

第八章 中国文学解释学204

第一节 中国文学研究中考据学方法的检讨204

一、文学的真实与想象205

二、艺术形象是想象的产物209

三、体验作者的“生命情调”213

第二节 文学解释:回到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216

一、文学史研究中“动的观点”216

二、文学观念不能背离文学实践219

三、纯文学观念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局限221

四、进步论史观对中国文学史的扭曲226

第三节 中国诗学解释中的人格解释学231

一、“文如其人”与主体修养的关系232

二、文体出于心灵236

三、人格修养将个性扩大到社会性239

第四节 读者理论的重建:以中国解释学推进解释学243

一、审美鉴赏必须付诸于知性的理解244

二、《锦瑟》诗解释中作者中心与读者中心的冲突247

三、考证的合理性在于重建作者的心灵世界250

四、作为召唤结构的作者原意253

五、理解是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张力258

第九章 中国艺术解释学261

第一节 解释学视野下的《兰亭序》真伪之辨261

一、徐复观对《兰亭序》真伪的辨析262

二、考据的问题在于用推理代替了实证265

三、辨伪的考据演绎法遵循线性的逻辑268

四、考据与解释之间的张力270

五、善意前见的合理性275

第二节 文人画与书、诗融合的美学解释277

一、“书画同源”与艺术自律278

二、书法对绘画的影响282

三、中国艺术形式与内容的互相涵摄284

四、诗书画融合的思想背景288

五、文人画凸显了中国美学观念292

第三节 庄子道艺观的修养美学293

一、庖丁解牛:技的“心灵化”295

二、技艺来自身心合一299

三、修养工夫成就“负的主体”303

四、技道双进307

五、修养美学的当代意义309

第四节 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超越解释313

一、作为思想史意义的现代艺术315

二、对现代艺术精神根源的批判318

三、现代艺术反映了现代精神品质变化320

四、审美鉴赏成为提升主体心性的途径327

五、山水美学精神可嬗变于现代329

第十章 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解释学331

第一节 中西诗学会通的解释学检讨——以王国维为例331

一、王国维诗学的二元论烙印332

二、中国诗学的概念为人们生活习见336

三、王国维“境界”说的含混性339

四、中国诗学的建构应回归诗歌的具体鉴赏342

第二节 “庄子的再发现”与“现代疏释”345

一、中国艺术精神的价值意向345

二、化用西学的误读347

三、对西方美学的深层转换349

第三节 修养论美学的中西会通352

一、当代美学转向难点在美与善之间的关系352

二、中国传统的美学就是人生论美学355

三、人格境界向审美境界转化的实践途径359

四、审美人格推动道德人格362

五、工夫论基础上的修养美学367

第四节 美育视野里的中国艺术精神370

一、美育思想与修养工夫370

二、人生美学的核心在修养373

三、忧患意识与修养美学376

四、“忧患意识”与内在超越379

五、西方审美主义的困境381

六、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诉求383

七、中国审美主义的根基在修养389

余论 徐复观解释学再思考394

一、古典阐释的困境395

二、客观解释学原则的难点399

三、解释学如何能转化为实践智慧402

参考文献405

索引411

后记4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