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龋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临床龋病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2/35018041.jpg)
- 高学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90604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49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龋齿-诊疗-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龋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龋病学简介1
一、龋病1
二、龋病学1
三、龋病学涉及的领域2
第二节 龋病的历史3
一、人类历史上龋病的发病情况3
二、人类对龋病的早期记载4
三、龋病发病机制的早期学说4
四、古人对龋病治疗的尝试5
五、现代龋病治疗及预防方法在西方国家的萌芽6
第三节 龋病的流行特征与临床特点7
一、龋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特点7
二、社会发展对龋病流行特征的影响8
三、龋病的临床特点9
四、龋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生活的危害10
第二章 牙的发育11
第一节 牙的早期发育11
一、牙发育早期的分期11
二、牙发育早期的临时性结构14
三、牙发育的分子调控15
第二节 牙体组织的形成与矿15
一、牙本质发生15
二、牙釉质发生18
三、牙髓的发育21
四、牙根及牙周组织的发育22
第三章 牙的组织结构及理化特性26
第一节 牙的组织结构26
一、牙釉质26
二、牙本质29
三、牙骨质34
四、牙髓35
第二节 牙体硬组织的物理化学特性39
一、牙釉质39
二、牙本质41
三、牙骨质43
第四章 牙的口腔环境45
第一节 唾液45
一、概述45
二、唾液腺及其功能45
三、唾液生理45
四、唾液成分48
五、唾液功能53
六、唾液与龋病54
第二节 牙菌斑和牙菌斑液54
一、生物膜与牙菌斑54
二、牙菌斑的构成55
三、牙菌斑形成的机制56
四、牙菌斑液57
第五章 口腔生态系统59
第一节 口腔微环境59
一、口腔作为微生物栖息地的独特性59
二、影响口腔微生物生长的因素61
第二节 口腔常驻微生物63
一、革兰阳性球菌63
二、革兰阳性杆菌和丝状菌65
三、革兰阴性球菌67
四、革兰阴性杆菌67
五、真菌69
六、支原体70
七、病毒70
八、原虫70
第三节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特性70
一、口腔微生物的获得和微生物群落的演替70
二、增龄变化对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影响71
三、口腔常驻微生物的分布72
四、影响口腔常驻微生物分布的因素73
五、定植阻力73
六、口腔常驻微生物的代谢74
第六章 龋病的流行病学76
第一节 龋病的测量76
一、龋病的指数76
二、龋病的测量78
第二节 龋病的诊断标准79
一、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79
二、我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采用的龋齿诊断标准80
第三节 龋病的流行状况和流行趋势84
一、全球龋病的流行状况和趋势85
二、我国龋病的流行状况和趋势87
三、乳牙龋病的流行状况89
四、根面龋病的流行状况90
第四节 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90
一、社会经济状况90
二、氟化物的摄入91
三、饮食习惯91
四、家族和遗传91
第七章 龋病病因学93
第一节 化学细菌学说93
一、化学细菌学说的萌芽93
二、Miller确立化学细菌学说93
三、化学细菌学说的局限性94
第二节 其他学说94
一、蛋白溶解学说94
二、蛋白溶解-螯合学说95
三、其他学说96
第三节 现代龋病病因学理论97
一、细菌和菌斑98
二、食物99
三、宿主100
四、时间101
第八章 龋病病理学103
第一节 龋病的形态学研究方法103
一、龋齿标本制作方法103
二、透射光显微镜103
三、偏光显微镜103
四、显微放射摄影104
五、电子显微镜104
第二节 釉质龋105
一、平滑面龋105
二、窝沟龋111
第三节 牙本质龋和牙骨质龋111
一、牙本质龋111
二、牙骨质龋115
第四节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对龋的反应115
第九章 龋病微生物学117
第一节 致龋微生物的特点117
一、能够黏附定居于牙面117
二、能迅速将糖转运入细胞内,并能够代谢糖产酸117
三、具有耐酸性118
四、能够合成细胞内和细胞外多糖118
第二节 致龋微生物的种类及其致龋特性119
一、链球菌及其致龋特性119
二、乳杆菌及其致龋特性125
三、放线菌及其致龋特性126
四、其他口腔细菌126
第三节 微生物的致龋机制126
一、非特异菌致龋说126
二、特异菌致龋说127
三、生态菌斑学说130
第十章 龋病的生物化学132
第一节 釉质矿物在口液中的稳定132
一、釉质矿物及其液态微环境体系132
二、釉质矿物晶体在液态微环境中溶解与再生长的化学条件133
第二节 龋形成的动力学过程134
一、摄糖产酸与脱矿过程134
二、唾液和菌斑的缓冲作用与再矿化过程136
第三节 早期龋病变形成的化学变化137
第十一章 龋病的发病机制140
第一节 牙菌斑形成140
一、牙菌斑形成的基本过程141
二、影响牙菌斑形成的因素141
第二节 牙菌斑中的糖代谢与有机酸形成142
一、牙菌斑中的糖代谢142
二、菌斑中有机酸的生成、清除和缓冲142
第三节 牙齿硬组织的脱矿、再矿化与龋洞形成143
一、牙齿硬组织的脱矿机制143
二、釉质早期龋与龋洞形成144
三、牙骨质牙本质龋的脱矿与龋洞形成144
四、龋发病中的多因素特征144
第十二章 龋病的临床表现与分类146
第一节 龋齿的基本临床特征146
一、临床表现146
二、龋好发牙齿和好发部位148
第二节 龋病的临床分类149
一、根据病变侵入牙齿的深度分类149
二、根据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150
三、根据病变的进展速度分类151
四、根据致龋的特殊因素分类151
五、根据病变的发生与既往牙体治疗的关系分类152
第十三章 龋齿的诊断153
第一节 临床诊断方法153
一、龋齿常规检查方法153
二、龋齿辅助检查方法154
三、龋的特殊检查方法155
第二节 临床诊断要点156
一、早期釉质龋157
二、浅龋157
三、中龋157
四、深龋157
五、继发龋157
六、猛性龋158
七、静止龋158
第三节 龋齿的鉴别诊断158
一、浅、中龋的鉴别诊断158
二、深龋的鉴别诊断159
第十四章 儿童龋病161
第一节 乳牙龋161
一、乳牙龋的危害161
二、发病情况162
三、乳牙易患龋的因素及患病特点162
四、儿童龋病的控制165
五、乳牙龋的治疗166
第二节 年轻恒牙龋170
一、年轻恒牙龋病特点170
二、好发部位170
三、修复治疗的特点170
第三节 预防儿童龋齿的临床指导171
一、胎儿期172
二、婴儿期(0~1岁)172
三、幼儿期(1~3岁)172
四、学龄前期(3~6岁)173
五、学龄期(6~12岁)173
六、青少年期(12~18岁)173
第四节 低龄儿童龋与年轻恒牙多发龋的临床管理174
一、低龄儿童龋的口腔健康管理174
二、低龄儿童龋的治疗与新发龋的防控176
三、年轻恒牙多发龋的治疗与口腔健康管理177
第十五章 龋病的预防与控制180
第一节 社区群体龋病预防的原则180
一、龋病的三级预防180
二、口腔健康促进180
三、高危人群的龋病预防182
四、龋病综合防治模式183
第二节 龋病的预防方法184
一、菌斑控制184
二、饮食控制185
三、增强牙齿抵抗力186
四、定期口腔健康检查186
第三节 氟化物防龋的方法187
一、局部用氟187
二、系统给氟190
三、氟化物防龋的注意事项193
第四节 窝沟封闭与预防性树脂充填194
一、儿童窝沟龋患病状况194
二、窝沟封闭的原理196
三、窝沟封闭的适应证与禁忌证197
四、窝沟封闭的操作步骤198
五、窝沟封闭的效果评价199
六、预防性树脂充填199
第十六章 氟化物防龋202
第一节 氟化物与人体健康202
一、人体对氟的摄入与代谢202
二、氟对牙齿矿化的影响204
三、过量摄入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204
第二节 氟抗龋的机制208
一、釉质结合氟与龋患的关系208
二、氟对龋病形成动力学过程的影响209
三、口腔液中氟的来源209
四、氟化物对细菌的作用212
第三节 氟防龋的合理应用212
一、系统用氟213
二、局部用氟213
三、应用氟化物应注意的问题214
第十七章 龋病的治疗原则216
第一节 控制龋的发展216
一、口腔护理措施216
二、诊断与病因分析217
三、制订并实施防—控—龋损修复一体化的治疗计划218
第二节 缺损牙体修复的原则219
一、生物学考虑219
二、美学和功能的考虑219
三、固位和抗力的考虑219
四、修复材料的选择220
第三节 口腔医疗机构临床工作中的龋病控制、预防与管理220
一、龋危险性评估220
二、控制牙菌斑221
三、常规就诊使用氟化物221
四、对含糖食品的限制221
五、增强宿主的抗龋力222
六、其他口腔治疗过程中的防龋措施222
七、常规检查和评估223
八、口腔医疗机构中的龋病的临床管理223
第十八章 龋病研究的现状与思考225
第一节 龋病研究的概况225
一、病原学的研究225
二、发病机制的研究226
三、预防和治疗技术的研究226
四、致龋菌和免疫防龋研究227
第二节 致龋微生物的研究227
一、变异链球菌的基因分型方法227
二、变异链球菌的基因组学研究228
三、变异链球菌基因的筛选和功能研究228
四、变异链球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229
五、替代疗法的探索230
六、细菌生物膜的研究230
第三节 免疫防龋研究231
一、主动免疫232
二、被动免疫233
三、加强黏膜免疫反应的方法233
第四节 临床实践中对龋病研究的思考234
一、关于龋病病因234
二、关于龋病发病机制235
三、关于疫苗防龋235
四、关于氟化物防龋235
五、将现代的龋病知识用于龋的预防、控制与治疗236
六、龋病临床管理在控制龋中的意义236
参考书目238
名词解释240
中英文专业词汇索引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