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教程新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学教程新编
  • 胡俊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18471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37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451页
  • 主题词: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学教程新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导言1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1

一、社会学的背景与由来1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

第二节 社会学的学科特征及其功能5

一、社会学的学科特征6

二、社会学的功能8

第三节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11

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1

二、社会学与历史学、人类学的关系12

三、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的关系12

第二章 社会学的缘起和发展15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15

一、创立与奠基时期(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15

二、成熟与分化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18

三、多元化发展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80年代)21

四、新的理论综合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26

第二节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30

一、社会学在中国的引入与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30

二、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与建设(1930—1949年)31

三、中国社会学的中断与重建(1950年至今)32

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35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与基本程序35

一、社会学研究的含义及特点35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36

三、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37

第二节 方法论与研究方式39

一、社会学方法论39

二、研究方式41

第三节 操作技术47

一、问卷技术48

二、访谈技术49

三、观察技术51

四、抽样技术53

五、测量技术55

第四节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57

一、方法论背景57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含义58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59

第四章 社会61

第一节 社会概述61

一、社会的涵义61

二、社会的特征与功能63

三、社会的类型66

第二节 社会结构68

一、社会结构的涵义和特征68

二、社会结构的组成70

三、社会结构的表现形态72

第三节 社会关系74

一、社会关系的涵义74

二、社会关系的分类75

第四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79

一、自然环境79

二、人口83

三、文化90

第五章 文化92

第一节 文化概述92

一、文化的涵义92

二、文化的特征93

三、文化与文明97

第二节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98

一、文化的构成要素98

二、文化的层次101

三、文化类型102

四、文化的功能105

第三节 网络文化107

一、网络文化的涵义107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108

三、网络文化的主要构成110

四、网络文化的功能116

第六章 社会化119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119

一、社会化的涵义119

二、社会化的特征121

三、社会化的动力因素123

四、社会化的意义125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及内容127

一、社会化的条件127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28

三、社会化的主要理论130

第三节 社会化过程133

一、基本社会化134

二、继续社会化136

三、再社会化138

四、过度社会化138

第四节 社会化与个性化140

一、个性化的涵义140

二、个性化的特征及发展140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142

第五节 网络文化与社会化143

一、网络文化:一种新型的社会化方式144

二、网络文化对社会化的影响144

第七章 社会互动149

第一节 社会互动概述149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149

二、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151

三、社会互动的形式153

四、社会互动的作用155

第二节 社会互动理论157

一、符号互动论157

二、表演互动论158

三、约定互动论159

四、社会交换论160

第三节 社会网络161

一、社会网络的涵义162

二、社会网络的类型162

三、社会网络的功能163

第四节 集体行为164

一、集体行为的涵义164

二、集体行为的条件与过程164

三、集体行为的形式165

第八章 社会群体170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170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170

二、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171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172

四、社会群体产生的原因174

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功能176

一、社会群体的结构176

二、社会群体的功能178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179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179

二、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180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181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与发展趋势182

第九章 家庭187

第一节 家庭概述187

一、家庭的概念187

二、家庭研究的视角188

三、家庭的结构192

四、家庭的功能193

五、家庭关系195

第二节 婚姻199

一、婚姻及其意义199

二、择偶199

三、婚姻的缔结202

四、离婚203

第三节 家庭的未来与走向205

一、家庭变迁205

二、家庭的未来发展207

第十章 社会组织211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211

一、社会组织的涵义及构成要素211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与特征213

三、第三部门的形成与作用216

第二节 社会组织目标221

一、社会组织目标的涵义及体系221

二、社会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223

三、影响社会组织目标的因素225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结构226

一、社会组织结构的涵义与特征226

二、社会组织中的职务、权力和地位227

三、社会组织结构的内容228

四、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230

第四节 社会组织管理233

一、社会组织管理的涵义233

二、社会组织管理的发展趋势236

第十一章 社区240

第一节 社区概述240

一、社区的概念240

二、社区的功能243

三、社区的分类245

第二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247

一、农村社区247

二、城市社区249

第三节 社区变迁和社区发展252

一、社区变迁253

二、社区发展256

第十二章 城市化261

第一节 城市化概述261

一、城市化的内涵261

二、城市化的特点266

三、城市化的速度267

第二节 城市化的进程与规律269

一、世界城市化发展阶段及特点269

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271

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273

四、城市化的一般规律274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化276

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及其特点276

二、中国城市化的建设方针280

三、中国的城市化道路281

四、新型城镇化及我国城镇化发展新战略283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287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287

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特征287

二、社会分化与社会不平等288

三、阶级与阶层289

四、社会分层的结构290

五、社会分层的影响291

第二节 西方社会分层理论292

一、传统社会分层理论292

二、当代社会分层理论294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300

一、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概述300

二、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框架302

三、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特征及演变趋势305

第四节 社会流动307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308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308

三、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310

四、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311

第十四章 社会制度314

第一节 社会制度概述314

一、社会制度的涵义314

二、社会制度的特征317

三、社会制度的类型318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构成及功能321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321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324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与社会制度328

一、经济制度与社会转型328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转型330

三、教育制度与社会转型333

第十五章 社会控制338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338

一、社会控制的涵义338

二、社会控制的特征340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341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手段342

一、社会控制的类型342

二、社会控制的手段344

第三节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346

一、越轨行为的涵义与分类346

二、越轨行为形成的原因349

三、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352

第四节 转型时期的社会控制353

一、转型时期社会控制面临的挑战354

二、转型时期社会控制机制的创新356

第十六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360

第一节 社会变迁360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与内容360

二、社会变迁的根源与类型363

三、社会变迁理论365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367

一、社会现代化的含义与内容367

二、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类型和发展模式371

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现代化372

第三节 中国社会现代化373

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373

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374

三、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走向及战略部署375

第四节 全球化与社会现代化376

一、全球化的涵义376

二、全球化的特征377

三、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378

第十七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382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382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与特征382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384

三、社会保障体系387

四、社会保障的模式388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389

一、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的关系389

二、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及问题391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395

第三节 社会工作概述397

一、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功能397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399

三、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401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方法403

一、个案工作方法403

二、小组工作方法405

三、社区工作方法407

第十八章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411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411

一、社会问题的涵义与要素411

二、社会问题的特征413

三、社会问题的类型414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阐释415

一、国外关于社会问题成因的理论415

二、我国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417

第三节 社会政策概述418

一、社会政策的涵义418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419

三、社会政策的功能420

四、社会政策的类型421

第四节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422

一、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关系422

二、当前我国的主要社会问题423

三、当前我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完善427

后记433

再版修订后记4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