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一万年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一万年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8/34988807.jpg)
- 郭志坤,陈雪良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304056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741页
- 文件大小:3MB
- 文件页数:13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通俗读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一万年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历史序曲1
第一卷 陶铸文明2
华夏第一“陶”2
制陶源起的猜想3
殉陶者宁封子4
陶中乾坤6
女娲抟黄土造“人”8
鹳、鱼、斧组合中的寓意11
“四个太阳”12
“圆”的世界13
传说中的陶神15
第二卷 原始村落19
走出洞穴去!19
半地穴20
民居,在地平线上升起21
“高干栏式”建筑22
榫卯的发明23
大地湾的“混凝土”25
门·门坎·窄门洞26
匏形釜27
以土为床28
村落有多大28
村落构架29
部落生活掠影30
第三卷 女人天下34
8000年前的“中华老祖母”34
知母不知父35
里里外外一把手36
丰乳肥臀的女裸像36
孤寂的单人葬37
和合之美38
女性首领的尊严40
“世上只有妈妈好”41
厚葬的小女孩42
人母和地母42
第四卷 人体包装45
留在陶器上的织品印痕45
精致的纺轮45
原始的“腰织机”46
丝绸的源头48
无领无袖的“贯头衣”49
“衣”与“裳”50
帽·鞋·靴51
发笄和梳子52
爱美的天性54
第五卷 农耕初始57
“南稻北粟”57
稻的人工育种58
北方的粟和稷59
“高高”的红高粱60
“圃”中天地61
神农氏63
手握耒耜的神农64
耦耕65
犁耕初始66
陶仓·地窖·石磨68
精致的石镰69
第六卷 六畜兴旺73
“畜圈”与畜舍73
猪为六畜之首74
狗为人类最早朋友76
“金鸡报晓”77
“羊大为美”78
牛和“牺牲”79
驭马助猎80
驯化的代价82
最古老的烹调师83
别在腰际的餐匙85
餐叉的故乡85
第七卷 慎终追远88
人死为“鬼”88
“阴阳沟”89
“魂归西天”91
“古不墓祭”和“杀牲献祭”92
“瓮中精灵”93
龟灵崇拜95
占卜习俗97
神圣的祭坛97
“黄土之神”98
第八卷 氏族变迁102
大坑套小坑的墓葬102
家庭裂变102
男耕女织104
夫妻合葬墓105
最早的殉夫者106
陶且107
酒事之盛108
“六畜”之外110
井的开掘111
封土为“坟”112
“乱葬坑”内的尸骨113
第九卷 城市雏形116
“中华第一城”116
夯土城墙117
土坯砖117
墙基冤魂118
城市规划119
“日中为市”120
最早的货币121
第十卷 东西南北124
“东西”124
有客自闽南来125
北首岭的榧螺126
“海贝之路”126
良渚玉石何处来128
“高高在上”的卡若文化129
流落大草原的“和田玉”130
第十一卷 艺术人生134
劳动器具的美化134
造物的形似和神似135
变异的纹饰137
舞姿婀娜138
马马岩崖画139
七音齐备的贾湖骨笛140
磬声阵阵141
彩陶腰鼓142
第十二卷 文字滥觞145
结绳记事145
积石记事和“记事桩”146
最原始的刻符龟甲147
画在悬崖上的图文148
器形与造字149
从陶符到陶文149
人类的自名——“人”151
第十三卷 中华神龙153
图腾153
龙的“九似”154
龙师龙名的部落155
最古的飞龙图案156
玉猪龙156
用黄土夯筑的巨龙157
“人骑龙”蚌塑158
彩绘龙盘159
第十四卷 人文始祖162
雷神的儿子162
为和平而战163
各族共祖164
巡视四方165
播撒“人文”166
“黄帝四面”167
子孙万万代169
第十五卷 五帝一脉172
黄帝子孙172
“静渊有谋”的颛顼173
“修身而天下服”的高辛174
“历象日月”的尧175
尧舜禅让177
大孝子舜179
大禹治水180
禹铸九鼎182
第十六卷 “三代”时势开创新局面的“启”186
征讨有扈氏187
少康中兴188
暴虐夏桀189
何处是“夏墟”191
神秘的“楼兰美女”192
三星堆的黄金手杖193
“东方特洛伊”194
殷“革”夏“命”195
帝太甲悔过自责196
盘庚迁殷198
武丁复兴200
司母戊鼎202
甲骨文中的殷史204
暴君纣王206
武王伐纣208
周公制礼作乐210
“学在官府”212
召公棠下决狱214
周初大分封215
“无逸”之训217
楚的崛起219
厉王弭谤221
“始勤后怠”的周宣王223
烽火戏诸侯225
第十七卷 大国争霸230
平王东迁230
郑庄公“小霸”231
齐鲁长勺之战233
齐桓公用管仲为相234
管仲改革齐政236
秦晋之好238
宋襄公的“仁义”240
晋文公称霸241
秦穆公霸西戎244
楚庄王问鼎中原245
鲁宣公“初税亩”247
向戌弭兵249
子产“铸刑鼎”250
伍子胥“十年归报楚王仇”252
勾践卧薪尝胆254
第十八卷 儒墨显学258
“学术下移”258
文士“蜂出并作”259
学无常师的孔丘261
首创私学263
孔门“十贤”和弟子三千265
孔子严斥赖学的人267
文化寻根苦旅269
“孔子之谓集大成者”271
“平民圣人”墨翟272
反战宣言《非攻》274
强本节用的“兼爱”之路275
第十九卷 战国史诗278
三家分晋278
田氏代齐279
魏文侯改革图强281
西门豹治邺283
公仲连促赵侯改革284
楚国吴起变法285
致力“俗之一改”的屈原287
申不害“修术行道”289
商鞅变法291
诸侯国先后称王293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294
西帝和东帝296
合纵与连横297
第二十卷 百家争鸣300
布衣士成王侯师300
礼遇智者的旋风301
养士之风302
稷下学宫和稷下先生302
“儒分为八”304
曾子学派:孔门后学的主流305
以孔子继承人自居的孟轲306
主张“君子必辩”的荀子307
“墨离为三”308
巨子和巨子制度309
庄子的“逍遥游”310
杨朱的“为我”学说311
首席名辩公孙龙312
熔法术势于一炉的韩非313
“大出诸子之右”的吕学313
“天下定于一”的呼喊315
第二十一卷 大秦帝国“始皇帝”318
建兴安运河319
开凿“五尺道”320
重设九原郡321
修筑万里长城322
“三公”、“九卿”制323
废分封,置郡县324
为吏资格325
“事皆决于法”326
“使黔首自实田”327
重农而不轻商328
统一货币329
统一度量衡330
统一文字330
条条大道通“咸阳”332
焚书坑儒333
建阿房宫和骊山墓334
第二十二卷 楚汉之争“始皇帝死而地分”338
大泽乡的烽火338
“裂地称王”势力泛起340
刘项薛城之会341
巨鹿之战342
项羽新安坑降卒343
“约法三章”343
鸿门宴344
项羽分封十八王345
刘邦率军入汉347
“萧何月下追韩信”348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350
垓下之战350
第二十三卷 汉家气象由“汉王”到“汉皇”354
刘邦的“五湖四海”355
巧除韩信356
叔孙通定朝仪357
文帝躬行“节俭”358
巨犁时代360
“授牛安民”360
小农的汪洋大海362
张骞与“丝绸之路”363
昭君出塞363
历史的认同:我是中国人!364
一日三餐365
主食三种:饭、粥、饼366
豆制品367
蔬食和肉食368
肉食敬老369
群庶崇饮370
“峨冠博带”贵族装371
内衣:衬衫和汗衫371
开裆和弥裆372
平民的短打服373
小康民宅:一堂二室374
席地而坐375
床、榻、几376
条条道路通长安377
牛车和马车377
“木牛流马”独轮车379
大风歌379
“不弃糟糠”380
立“熹平石经”382
不让“白首空归”383
“自街鬻”气概385
尚武与习文并重385
蔡伦造纸386
张衡发明地动仪387
汉字:中国“第五大发明”389
第二十四卷 汉武雄风389
16岁的少年帝王393
“举贤良”394
“异人并出”的气象395
尊崇儒学397
“内多欲而外施仁义”398
以法辅德399
任用酷吏打击豪猾399
盐铁官营400
瓠子负薪401
“卫青奋于奴仆”402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404
苏武牧羊405
张骞“凿空”406
汉、乌、匈“三方和亲”407
汉武帝“罪己富民”408
第二十五卷 英雄时代黄巾起义411
长安街头的歌谣411
曹操起兵413
“挟天子以令诸侯”414
割据江东的孙策415
煮酒论英雄416
官渡之战418
曹操身边的“四大谋士”419
三顾茅庐420
隆中对421
张飞长坂扬威423
英雄际会:孙刘联盟424
赤壁大战425
刘备取益州426
曹刘争汉中428
“一身都是胆”的赵子龙428
曹操三下“求贤令”430
关羽败走麦城431
曹操“决不称帝”432
刘备殒身白帝城433
诸葛亮“七擒七纵”434
挥泪斩马谡436
海峡两岸的交往436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437
“扶不起的阿斗”438
司马昭之心439
第二十六卷 文化融合世族特权443
石崇王恺斗富444
司马炎三临辟雍445
“竹林七贤”446
葛洪家族修仙传道447
佛教东来448
胡华杂处449
“汉氏之甥”刘渊450
“王与马共天下”451
一代书圣王羲之453
石勒读《汉书》454
慕容氏收容“流人”455
苻坚与王猛457
“夷狄应和”458
儒、法、佛并举的姚兴459
寒族皇帝刘裕461
亲授经籍的萧衍462
范缜著《神灭论》464
祖冲之精求圆周率465
魏孝文帝的改革466
宇文泰创立府兵制468
北周武帝灭佛470
第二十七卷 短暂隋代隋文帝一统天下473
隋初“二圣”474
“三省六部”制度475
改变“十羊九牧”局面476
制定《开皇律》477
“大索貌阅”478
“朝野属望”的杨广479
营建东都481
督修图书馆482
开凿南北大运河483
创置科举制485
隋通台湾486
炀帝之死488
第二十六卷 大唐盛世唐王朝的建立491
唐高祖“拨乱反正”492
“开元通宝”493
玄武门之变495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496
太宗与魏徵497
唐太宗严惩“贪腐人”499
“贞观之治”501
玄奘西天取经502
日本“遣唐使”来华504
文成公主入藏505
唐高宗的“贞观遗风”506
武则天执政508
“开元之治”510
鉴真东渡511
“科圣”一行和尚513
“史圣”刘知幾515
“医圣”孙思邈516
“画圣”吴道子517
“诗仙”李白519
“诗圣”杜甫520
“万国都会”522
大唐境内的外国人524
一份外来文明的清单525
“胡风”劲吹529
文化人崇“异”530
晚年唐玄宗532
唐玄宗和杨贵妃533
安史之乱535
马嵬驿之变536
郭子仪击鼓退敌538
唐与回纥的和战539
两税法的推行540
“二王八司马”事件541
牛李党争542
唐武宗灭佛544
黄巢大起义545
第二十九卷 两宋格局吴越王钱镠549
词坛才子李后主550
陈桥兵变551
“一切照旧”553
杯酒释兵权554
赵普的“方镇三策”555
“宰相须用读书人”556
“儒将”曹彬558
“半部《论语》治天下”559
吕端“大事不糊涂”561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562
“包青天”564
从死刑犯到枢密使的狄青565
宋、辽、夏“三国鼎立”566
谏官欧阳修568
王安石变法569
“宋学”572
荆公新学573
苏氏父子创立“蜀学”574
“洛学”的兴起575
张载与“关学”576
宋、金、夏的新“三国鼎立”578
为岳飞昭雪579
南宋孝宗时的“百家争鸣”580
“东南三贤”582
陆九渊的“心学”584
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586
“中兴四大诗人”587
书院的勃兴588
程门立雪589
“朱张会讲”590
“鹅湖之会”591
朱熹访陈亮于“五峰”592
辛陈“鹅湖之会”593
商业大都市的勃兴594
中国最早的商标595
“鬼市子”596
宋人的夜生活597
“团行”和行首598
北宋的“交子”599
南宋的“见钱关子”600
指南针的发明601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602
火药与火器602
第三十卷 百年蒙元606
成吉思汗统一漠北606
大蒙古国607
蒙古大汗和耶律楚材608
大札撒610
忽必烈建元“中统”611
国师八思612
“帝中国当行中国事”613
《大学衍义》获奖5万贯614
大元帝国的建立615
把人分“四等”616
伯颜被617
民族融合的大趋势619
修“三史”议“正统”620
马可·波罗来华621
元曲623
“漆黑”的元末吏治624
第三十一卷 专制皇权朱元璋崛起627
浙东文人和礼贤馆628
明王朝的建立630
丞相制的取消631
胡、蓝大狱632
明太祖训子633
锦衣卫634
明太祖大兴文字狱635
靖难之役637
方孝孺案和“瓜蔓抄”638
“东厂”的创立639
迁都北京640
郑和下西洋641
编修《永乐大典》642
仁宣之治644
大宦官王振专权646
于谦和“北京保卫战”647
“宦官更酷烈”648
严嵩揽权650
戚继光抗倭651
“海青天”653
张居正改革654
“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656
利玛窦来华658
东林党人659
宦官魏忠贤661
闯王李自成663
第三十二卷 帝国末路清帝国的建立667
骇人听闻的大屠杀668
“剃发”弊政669
顺治帝亲会达赖五世671
郑成功收复台湾672
“乾纲独断”的君权673
《明史》案674
《南山集》案675
康熙设“千叟宴”676
雍正朝的吕留良案678
“文网更密”的乾隆朝679
狂士、狂生和狂官680
“大厦似倾灯将尽”682
广开科举683
桎梏人心的八股文685
劣生闹场案686
房考官纳贿案687
“贪污之王”和珅689
闭关锁国690
马嘎尔尼祝寿使团691
罪恶的鸦片贸易692
林则徐召对禁烟694
虎门销烟695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697
三元里的抗英斗争697
全无斗志的清军699
《南京条约》700
第三十三卷 振兴中华“倡异端之言”的李贽704
“引进西学”的徐光启705
中国最早的“人权宣言”707
“采访夷情”的林则徐709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710
“天国”之梦71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714
中日甲午战争716
“百日维新”717
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719
改良?革命?721
“革命军马前卒”722
为“振兴中华”而奋斗724
帝制的终结725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727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728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730
忻口会战中的国共携手732
跳出历史的“周期律”733
两个“十一”735
后记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