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各家学说专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各家学说专论
  • 鲁兆麟主编;秦玉龙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1439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91页
  • 文件大小:125MB
  • 文件页数:309页
  • 主题词:中医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各家学说专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中医药理论的哲学基础1

第一章 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5

一、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形成的考察5

(一)医家学说与中医之学派、流派5

(二)中医学术源起与学术流派形成的考察7

二、中医学术流派的划分与争鸣12

(一)中医学术流派划分的历史沿革12

(二)中医学术流派划分的标准17

三、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意义19

(一)创新精神在学术争鸣中激荡19

(二)学术理论在传承授受中完善21

第二章 伤寒学说26

一、伤寒历史沿革26

二、《伤寒论》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28

(一)对《伤寒论》理论的研究28

(二)对《伤寒论》六经实质的研究32

(三)对《伤寒论》热病辨证方法的研究35

(四)对《伤寒论》治则治法的研究36

(五)对《伤寒论》方药的研究37

三、《伤寒论》的临床发挥与应用38

(一)《伤寒论》方药在临床上的发挥与应用38

(二)六经辨证在临床上的发挥与应用39

第三章 温病学说41

一、温病学说的形成41

(一)奠基阶段41

(二)形成阶段42

(三)成熟阶段43

二、温病学说五家的学术特点44

(一)吴又可创立“戾气”病因新说44

(二)余师愚治疫重在清温败毒47

(三)叶天士创立温病卫气营血理论体系50

(四)薛雪研究湿热病有独到见解52

(五)吴瑭以三焦为纲统论温病56

三、温病学说的发展59

(一)疾病防治方面59

(二)基本理论研究方面59

(三)运用现代科技研究温病学60

(四)对温病治法方药的研究60

(五)对温病学文献的整理60

四、温病学说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贡献60

(一)传统温病学家的学术贡献61

(二)当代温病学家对温病理论的继承和发展62

第四章 火热学说65

一、社会背景66

(一)政府对中医学的重视66

(二)理学与运气学说的影响66

(三)中医学发展的需要68

二、刘完素火热论的基本特点68

(一)火热为病的广泛性69

(二)六气皆能化火70

(三)五志过极皆为热甚72

(四)阳气怫郁73

(五)“六经传受皆为热证”74

(六)火热病的辨治特色75

三、火热学说发展79

(一)金元时期79

(二)明清时期80

四、火热学说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贡献80

(一)河间学派的形成80

(二)拉开了学术争鸣的序幕81

(三)丰富并发展了火热病治疗方法81

第五章 脾胃学说83

一、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与后世发挥83

(一)脾胃学说之理论基础83

(二)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84

(三)李杲脾胃学说85

(四)李杲后脾胃学说之发展88

二、脾胃学说的临床指导意义90

(一)脾胃学说在临床各科的应用90

(二)养胃阴与育脾阴在临床中的应用92

第六章 肾命学说94

一、肾命学说的形成与发展94

(一)奠基阶段94

(二)发展阶段94

(三)成熟阶段96

二、命门功用探究97

(一)目前对于命门功用的几种认识97

(二)明代医家对命门功用的认识98

(三)命门功用现代研究101

三、命门为人体先天之本102

第七章 滋阴学说106

一、滋阴学说形成的历史背景106

二、滋阴学说的发展107

三、滋阴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学术特点120

(一)滋阴学说的理论基础120

(二)滋阴学说的学术特点121

四、滋阴学说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贡献123

(一)发展了中医的滋阴理论,充实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123

(二)丰富了滋阴的临证经验123

第八章 攻邪学说125

一、攻邪学说的理论基础125

(一)《内经》奠定了攻邪学说的理论基础125

(二)《伤寒论》创立了汗、吐、下三法125

(三)许叔微“先去邪后议补”说126

(四)药邪理论的源流126

(五)张从正确立了攻邪学说127

二、攻邪学说的学术特点127

(一)攻邪学说的形成依据127

(二)扩大三法适应范围127

三、攻邪学说的发展130

(一)朱丹溪提出攻击宜详审,正气需保护130

(二)吕复是私淑张从正攻邪学说的典范131

(三)吴有性倡逐邪勿拘结粪说131

(四)喻昌创逆流挽舟法132

(五)戴天章发展了吴有性下不厌早说132

(六)程国彭《医学心悟》首创八法132

(七)徐大椿倡治病应以驱邪为先133

(八)杨栗山治疗温病强调“逐邪”133

(九)赵学敏总结顶、串、截诸术133

(十)吴师机擅用外治法134

(十一)吴瑭化裁五承气汤134

(十二)俞根初发展汗法、下法134

(十三)“药邪”理论的发展134

(十四)吉益东洞的“万病一毒论”135

(十五)吴咸中发展了通里攻下法136

(十六)姜春华创截断扭转法136

四、攻邪学说的理论与临床意义137

(一)汗法137

(二)吐法138

(三)下法138

五、后世评价140

第九章 痰饮学说142

一、痰饮学说的理论形成与发展143

(一)《内经》诸篇论饮,言积饮、痞饮、水饮143

(二)晋唐痰病、饮病始分论143

(三)百病兼痰,痰生百病;痰夹瘀血,遂成窠囊144

(四)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146

(五)痰、饮、湿一源三歧辨析147

(六)痰饮学说临床各科拓展与学术争议148

二、痰饮学说在临床辨证中的应用150

(一)六经辨证中的应用150

(二)六淫病因辨证中的应用151

(三)经络辨证中的应用153

(四)脏腑辨证中的应用154

(五)温病辨证中的应用156

(六)饮病辨证及治疗157

三、痰饮学说的学术展望与研究进展160

(一)痰饮学说的学科分属与研究范畴160

(二)痰饮学说的现代研究趋势160

第十章 瘀血学说163

一、瘀血形成的病因与病机163

(一)六淫致瘀说164

(二)七情致瘀说165

(三)饮食致瘀说165

(四)劳逸失宜致瘀说166

(五)外伤致瘀说166

(六)瘀血的病机166

(七)瘀血的致病特点168

二、瘀血学说的临床发挥与应用169

(一)瘀血证临床症状169

(二)瘀血学说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172

(三)瘀血证治则治法发挥174

第十一章 元气学说177

一、元气学说之肇源178

二、元气学说的嬗变与创新178

(一)宋明理学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活力178

(二)李东垣的气火学说179

(三)元阳中脱有内外179

(四)丹溪学派“气有余便是火”180

三、明清以降元气学说之发展181

(一)张景岳、孙一奎的命门元气论181

(二)古今元气不同说181

(三)畜鱼置介治阳脱182

(四)论元气存亡182

第十二章 郁证学说185

一、郁证学说的理论基础185

(一)《黄帝内经》论五郁185

(二)《黄帝内经》论情志之郁186

(三)医经所论脏腑之郁186

二、五郁之说187

(一)五郁之发的解说187

(二)五郁之治的发挥187

(三)治郁一法通五法188

(四)五脏本气自郁说189

三、玄府郁结论189

(一)刘完素论玄府郁结及其治法189

(二)赵献可推演温病郁病论190

四、脏腑之郁说191

(一)张从正的五积六聚治同郁断191

(二)王肯堂论诸气怫郁皆属肺燥191

五、六郁之说192

(一)朱震亨创论六郁192

(二)后世医家论六郁192

六、情志之郁说195

(一)陈无择首论情志致郁195

(二)张介宾论情志之郁总由乎心195

(三)张璐的志虑不伸而为郁论196

(四)叶桂论情志之郁治法196

七、近代研究197

第十三章 形神学说199

一、形神关系199

(一)形生神199

(二)神役形200

(三)形神统一200

二、形神疾病的发病特点201

(一)形神疾病的病因201

(二)形神疾病的病机203

三、形神疾病的治疗204

(一)调形以治神204

(二)调神以治形206

四、形神二者的调理209

(一)调神以养形209

(二)调形以养神210

第十四章 升降学说212

一、升降学说的理论内涵213

(一)玄府水火升降213

(二)药性升降214

(三)脾胃升降214

(四)五脏气血升降215

(五)用药升降宜忌216

(六)治法中的升降217

二、升降学说的临床指导作用217

(一)六经辨证中的应用217

(二)脏腑辨证中的应用218

(三)温病辨证中的应用221

(四)组方用药升降配伍222

第十五章 体质学说223

一、体质学说的形成及其发展223

(一)秦汉时期224

(二)东汉末年224

(三)宋金元时期224

(四)明清时期225

二、体质学说的理论探讨226

(一)体质的概念226

(二)体质的形成226

(三)体质的特征229

(四)体质的类型230

三、体质学说的应用231

(一)体质与疾病231

(二)体质与养生233

四、体质学说的研究展望234

(一)体质学说的基础研究展望234

(二)体质学将促进心身医学的发展234

(三)发挥中医体质学优势,带动临床学科发展235

第十六章 气味学说237

一、气味相关理论探讨237

(一)传统思维模式是气味学说产生的思想渊源237

(二)《内经》奠定药物气味的理论基础238

(三)药物气味是升降浮沉的决定因素238

(四)气味合和是药物产生疗效的基础239

(五)气味相关与配伍是制方之道239

(六)复方产生新的气味和作用240

(七)气味治病之理——以偏纠偏240

(八)药物气味的认识尚未统一241

二、历代医家对气味学说的发挥和应用242

(一)张仲景对气味学说的认识和应用242

(二)成无己对气味学说的贡献243

(三)张元素对气味学说的创新243

(四)张介宾对气味学说的探讨和应用244

(五)李时珍对气味学说的总结与发扬244

三、气味学说的现代研究245

(一)气味学说的现代临床应用245

(二)气味学说的科学性探索246

(三)气味学说研究的思考247

第十七章 汇通学说250

一、中西医汇通思潮的形成250

二、近代中西医汇通医家的主要学术思想251

(一)唐宗海251

(二)朱沛文252

(三)恽铁樵253

(四)张锡纯253

三、中西医汇通学说对中医学术发展的价值和主要启示254

(一)中西医汇通学说对中医学术发展的价值254

(二)中西医汇通对现在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启示255

第十八章 其他中医学说概述256

第一节 脑病学说256

一、脑与神明的理论研究256

二、脑病的临床研究258

三、心与脑孰主神明之争260

四、脑的脏腑开窍归属之争261

五、脑病学说的临床发展261

第二节 络病学说262

一、《黄帝内经》奠定了络病学说的理论基础263

二、《金匮要略》奠定了络病学说的证治基础264

三、叶天士发展了络病学理论265

(一)辛味通络诸法266

(二)补虚通络诸法267

四、络病学说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和发展趋势268

第三节 玄府学说269

一、玄府的含义270

二、刘河间玄府说270

三、“眼科玄府说”的发展271

四、“玄府”本质的探讨273

五、玄府说的临床运用274

第四节 肝病治法学说276

一、苦欲补泻论治法276

二、虚实寒热为纲论治法277

三、病理为纲论治法277

(一)肝气治法277

(二)肝风治法278

(三)肝火治法279

(四)肝虚治法279

(五)肝寒治法279

四、病证结合论治法279

第五节 燥病学说280

一、秋伤于燥280

二、燥邪性质280

三、燥病分类281

四、燥病病理281

五、燥病辨治281

第六节 温阳学说282

一、人身阳气立命说282

二、肾中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283

三、阴阳为万病之总纲283

四、治重真火,温热扶阳283

五、证治举例284

(一)内感阴证284

(二)内伤杂病284

第七节 痰火学说285

一、痰火病的病因285

二、痰火病的病机及表现285

三、痰火病的治疗286

(一)基本证治疗286

(二)传变证治疗287

(三)主症辨治287

四、痰火病的戒忌288

主要参考书目2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