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潜科学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潜科学导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19/34865324.jpg)
- 解恩泽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7800140822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41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潜科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篇 科学·潜科学·潜科学学1
第一章 科学与潜科学2
第一节 潜科学及其在科学中的地位2
一、什么是潜科学2
二、潜科学在科学系统进化中的历史特征及其地位3
三、潜科学在科学个体发育中的作用6
第二节 潜科学的基本特征12
一、创造性12
二、待定性14
三、隐变性16
四、高难性17
五、趋显性19
第三节 潜科学思想的产生与演进19
一、潜科学思想产生的主要途径20
二、潜科学思想的演进及其方法28
第二章 潜科学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33
第一节 什么是潜科学学33
一、潜科学学的研究对象33
二、潜科学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7
第二节 潜科学学理论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43
一、潜科学学理论的内容结构43
二、潜科学学理论的研究方法47
第三节 潜科学学理论的研究目的和意义54
一、有助于探索和认识科学发展的规律性55
二、有助于扶植科学新思想的产生和新学科的建立56
三、有助于科学潜才的识别和培育57
四、有助于减少科学蒙难58
五、有助于科技管理的完善化59
第二篇 潜科学的基本形态65
第三章 科学问题66
第一节 潜科学的逻辑起点66
一、什么是科学问题66
二、科学问题的来源与识别71
三、科学问题的种类及结构层次74
第二节 科学问题的选择77
一、选题在潜科学探索中的意义78
二、潜科学选题的原则80
第三节 科学问题与科学发现85
一、科学问题的方法论功能85
二、科学问题转化为科学发现的条件89
第四章 科学幻想96
第一节 科学幻想及其特点96
一、什么是科学幻想96
二、科学幻想的特点98
第二节 科学幻想的功能102
一、科学幻想是科学探索的内在动力103
二、科学幻想是科学新概念的萌芽106
三、科学幻想是科学理论的设计师108
第三节 科学幻想的结构110
一、结构要素110
二、微观结构112
三、宏观结构114
第四节 形成科学幻想的途径116
一、联想117
二、假借119
三、外推120
四、反思121
五、概括123
第一节 科学猜想及其特征124
第五章 科学猜想124
一、以事实为基础,以知识为依据125
二、科学预见性127
三、可验证性127
四、多样性128
第二节 科学猜想的意义130
一、科学猜想是科学实验的引导130
二、科学猜想是科学理论的“温床”132
三、科学猜想是科学领域中的“宝藏”134
第三节 科学猜想的形成和发展137
一、无任何现成的理论“规范”138
二、同已有理论相矛盾139
三、学科领域间的相互渗透140
四、原有猜想的彼此融合141
五、科学猜想的“向上”与“向下”发展145
第四节 科学猜想的验证和评价149
一、直接验证149
二、间接验证150
三、局部验证151
四、反证153
五、科学猜想的正面、反面、内部和外部的评价154
第六章 科学经验158
第一节 科学经验与潜科学158
一、什么是科学经验158
二、科学经验的类型162
第二节 科学经验的实践效益168
一、科学经验的适用性及其范围168
二、科学经验的不可超越性172
第三节 科学经验与理论发现176
一、科学经验有待于发展为科学理论176
二、科学经验导致理论创立的条件181
第七章 科学悖论188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悖论188
一、科学悖论的定义188
二、科学悖论的种类194
第二节 科学悖论的产生及其排除197
一、科学悖论产生的根源197
二、排除悖论的方法204
第三节 科学悖论的认识论价值208
一、一种独特的潜科学形态208
二、发现和排除悖论的科学价值212
第八章 科学蒙难220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蒙难220
一、科学蒙难的定义及其主要表现220
二、科学蒙难与科学发展的曲折性222
第二节 造成科学蒙难的社会因素224
一、当科学新成果触犯反动阶级利益时,反动阶级要扼杀它224
二、当科学新成果违背习惯陈规时,习惯势力必然阻挠它226
三、当科学新成果超出同时代多数人认识水平时,人们往往不承认它231
四、当科学新成果受错误管理方法支配时,错误管理方法常常限制它234
第三节 造成科学蒙难的思想因素237
一、当科学新成果与已有理论发生矛盾时,传统观念往往排斥它237
二、当科学新成果由无名小辈创立时,学术权威有时压制它239
三、当科学新成果与错误哲学思想直接相抵触时,错误哲学思想必然阻碍它241
四、当科学新成果使创造者功成名就时,有嫉妒思想的同行人常常诋毁它243
第三篇 科学由“潜”到“显”的转化机制255
第九章 科学成败观的确立256
第一节 科学成败与潜科学256
一、科学成败观的基本观点256
二、失败是潜科学探索经常发生的现象261
第二节 研究失败的方法论意义262
一、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263
二、科学探索失败的原因264
三、从失败中发现成功的机制268
第三节 科学成败观的作用274
一、科学成败观在潜科学转化为显科学中的作用274
二、努力树立正确的科学成败观278
第十章 科学思维功能的发挥284
第一节 科学思维的潜科学功能284
一、科学思维是形成潜科学思想的决定性因素285
二、科学思维是潜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87
三、科学思维是潜科学转化为显科学的重要手段288
第二节 科学思维的结构290
一、科学思维的宏观结构291
二、思维的基本形式293
三、科学思维的微观结构295
第三节 科学思维的最优化298
一、不断地深入和拓广科学实践300
二、学习和研究哲学及其历史302
三、考察、总结和创新科学方法305
第四节 科学思维的方法原理307
一、相似性原理307
二、简单性原理311
三、整体性原理315
四、互补性原理319
一、新思想与背景知识相冲突322
第一节 科学论争的起因322
第十一章 科学论争的效应322
二、新思想本身不完善324
三、研究问题角度不同325
四、哲学观点不同326
五、科学理论触犯宗教327
第二节 科学论争的功能329
一、激发科学新思想329
二、促进原有理论的完善331
三、导致学派的形成332
四、锤炼科学人才333
第三节 创造良好的论争气氛337
一、实事求是,敢于思想交锋337
二、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39
三、学术刊物要注重发表不同见解340
四、贯彻“百家争鸣”方针342
第十二章 科学伯乐的作用345
第一节 学术权威和科学伯乐345
一、学术权威的形成346
二、学术权威的相对性和两重性348
三、学术权威与科学伯乐350
第二节 科学伯乐与科学人才351
一、扶持人才是重要的科学贡献352
二、人才发现的重要性和复杂性355
三、科学伯乐与人才发现357
一、提倡伯乐精神359
第三节 伯乐精神与毛遂自荐359
二、鼓励毛遂自荐362
三、制定有利于科技发展的人才政策364
第十三章 科学潜能的开发368
一、节科学潜能的结构层次个体的科学潜能368
二、集团的科学潜能373
三、社会的科学潜能375
第二节 开发科学潜能的意义378
一、增强潜科学发生的创造力378
二、为潜科学的发展提供无偿能源381
三、为潜科学向显科学的转化提供催化剂383
第三节 开发微观科学潜能的途径385
一、发掘和利用人脑的潜力386
二、及时捕捉研究中的机遇388
三、有意识地激发灵感390
第四节 开发中观科学潜能的途径392
一、建立最佳结构的学术梯队392
二、保持科学集团的创造活力394
三、创造具有协同作用的学术关系396
第五节 开发宏观科学潜能的途径398
一、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398
二、落实科技政策,鼓励民族的创新精神400
三、完善科学管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研究效率402
跋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