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史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吴泽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ISBN:753362380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1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史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史学概论的对象和任务1
第二节 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5
一、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6
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7
三、历史研究的基本知识8
第三节 史学概论的历史和现状10
第四节 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和方法1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对史学的伟大变革1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学19
一、原始社会的史学20
二、奴隶社会的史学23
三、封建社会的史学27
四、近代资产阶级的史学3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史学的伟大变革41
一、创立唯物史观的前提41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43
三、检验和发展唯物史观5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60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背景61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64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68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设73
第三章 历史科学的基础理论81
第一节 生产劳动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和基础81
一、生产劳动是人类历史的起点82
二、人类历史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87
一、原始群、氏族、部落和农村公社90
第二节 历史上人类的共同体90
二、家庭92
三、国家94
四、民族96
第三节 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99
一、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直接动力100
二、合力系统对历史发展的作用104
第四节 人类历史的辩证运动108
一、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08
二、历史的现象和本质109
三、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111
四、历史发展的渐变和突变112
五、人类历史的螺旋式发展114
第四章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117
第一节 分析和综合研究法117
一、分析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118
二、阶级分析法122
三、综合研究法126
一、历史比较法的理论依据和作用130
第二节 历史比较法130
二、历史比较法的具体运用132
三、历史类比法135
第三节 历史归纳法137
一、归纳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137
二、历史研究中演绎对归纳的补充141
第四节 历史研究中的具体和抽象143
一、认识历史的思维过程143
二、历史研究和科学抽象法145
三、历史研究和“具体”的方法147
一、历史方法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150
第五节 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150
二、坚持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相统一的原则151
三、关于历史主义原则154
第五章 史料与史料学157
第一节 史料的作用和分类157
一、人类对历史的认识离不开史料158
二、人类对历史的研究离不开史料159
三、史料的种类161
一、史料的讹误169
第二节 史料的讹误与史料学的产生169
二、史料学的产生174
第三节 中国史料学的历史175
一、辨伪学的历史176
二、考据学的历史177
三、校勘学的历史178
四、目录学的历史179
第四节 史料学的基本内容180
一、辨伪的方法180
二、考证的方法183
三、校勘的方法188
四、搜集史料的方法190
五、整理史料的方法193
第六章 历史编纂学195
第一节 史著的内容和形式196
一、史著内容和形式的区分196
二、史著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97
三、史著编纂形式的演变200
第二节 史学著作的体裁202
一、中国史著体裁的分类203
二、中国古代史著的主要体裁205
三、近现代史著体裁的多样化211
第三节 历史事实的表述215
一、时间因素的表述215
二、地理因素的表述217
三、人物的表述219
第四节 史著编纂的几个问题221
一、史学著作的结构221
二、史学著作的语言223
三、标题、引证、注释和附录226
第一节 史学和哲学229
第七章 史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229
一、史学和哲学的一般关系230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233
第二节 史学和考古学239
一、考古学的特点及其发展239
二、考古实践的重大意义241
第三节 史学和民族学245
一、活的“社会化石”的两重性245
二、古史研究与民族学实践248
一、史学和历史地理学密不可分的历史252
第四节 史学和历史地理学252
二、历史地理学和历史研究255
第五节 史学和文学260
一、史学和文学的区别与联系260
二、历史研究必须借助文学262
第六节 史学和自然科学268
一、治史必须研究自然科学269
二、治史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270
三、治史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的某些技术手段272
四、治史应借助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274
五、史学和自然科学的统275
第八章 史学评论279
第一节 史学评论的性质279
一、史学评论是对史学自身的认识280
二、史学评论的阶级性和时代性284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评论的根本特点292
第二节 史学评论的标准297
一、史学评论的客观基础297
二、社会实践和史学实践是检验历史认识的根本标准299
三、史学评论的标准303
四、评论标准的客观性和历史性317
第三节 史学评论的作用320
一、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320
二、调节历史研究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324
三、历史研究和历史编纂的指导和提高327
第九章 国内外近现代史学流派述评331
第一节 中国近现代史学述评331
一、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史学成就332
二、顾颉刚与古史辨派的辨伪疑古史学337
三、陈寅恪和陈垣的史学成就339
四、国粹主义派和食货派344
五、胡适派和战国策派349
第二节 现代国外史学述评355
一、美国的计量历史学派和心理历史学派355
二、法国的年鉴学派和历史批判哲学学派362
三、历史形态学派(文化形态史观)369
四、英国的修正派史学(纳米叶学派和克莱彭学派)375
五、拉丁美洲的修正派史学378
第一节 历史与现实382
第十章 史学的发展与史学工作者的修养382
第二节 现实的变革和史学的发展387
一、对历史规律的探求开始向多层次发展389
二、对历史现象的考察开始向多方面发展389
三、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开始向多样化发展390
第三节 史学的发展和史学工作者的修养391
一、史学工作者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391
二、史学工作者要逐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392
三、史学工作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93
四、史学工作者要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394
五、史学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