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 基于“三农”视角的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 基于“三农”视角的分析
  • 周霆,邓焕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ISBN:7500582870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农村金融-金融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 基于“三农”视角的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方法2

第二节 主要结论3

第三节 体制改革主张5

第一篇 “三农”不是问题——制度抑制扭曲的农村经济9

第二章 “三农”问题辩证研究9

第一节 “三农”的理论9

一、“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10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12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主张15

第二节 “三农”为什么被说成是问题18

一、“三农”理论的历史渊源19

二、“三农”理论的学术渊源21

三、“三农”理论的规范认识22

第三节 “三农”为什么不是问题24

一、历代“三农”的社会贡献25

表2-1 我国近代22个省七级土地的平均地租比例26

图表目录26

二、“三农”对新中国的巨大贡献28

三、改革后,“三农”是经济发展的保障29

第四节 根本问题是小农经济31

一、什么是小农经济31

二、效率低下是小农经济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惟一原因33

表2-2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与劳动生产率34

三、长期的制度抑制是小农经济的桎梏35

第三章 过密型经济理论的真伪36

第一节 过密型经济理论的学术背景36

第二节 过密型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40

第三节 学术界对过密型经济理论的批评42

一、关于“规范认识”和“规范认识危机”43

三、关于“过密化”、人口压力及增长与发展44

二、关于商品化、糊口农业与资本主义萌芽44

第四节 过密型经济理论的四个突出问题46

一、过密型理论自身的“规范认识”46

二、过密型理论运用的理论和方法47

三、过密型理论的逻辑错误49

图3-1 过密型经济理论的逻辑关系51

图3-2 过密型经济理论的数学分析52

四、过密型理论的实证缺陷52

表3-1 人口和农产品年均增长率54

二、制度研究有待深入55

一、规范认识与危机55

第五节 黄宗智学术研究的启示55

三、第三条道路56

第四章 “三农”理论的发展观及其局限57

一、发展条件相同58

第一节 “三农”理论政策主张的实质58

二、发展方式相同59

四、发展代价相同60

三、发展道路相同60

第二节 “三农”理论发展观的局限62

一、“三农”理论的发展观62

二、“三农”理论发展观的局限63

三、新发展理论的变革66

一、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69

第三节 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69

二、制度何以重要74

三、主流经济学的局限75

第四节 从两个分析案例看制度经济理论78

一、诱致性变迁观点82

第五章 制度抑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82

第一节 “三农”理论关于制度变迁的几个认识问题82

二、制度变迁的动力问题83

三、制度供给的主体85

四、制度的局限87

第二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制度供给87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8

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88

三、发展乡镇企业91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与局限93

第三节 制度供给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局限93

表5-1 城乡各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98

二、发展乡镇企业的影响与局限98

表5-2 基本建设投资的部门构成100

三、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影响与局限103

表5-3 1977—2001年我国粮食进出口情况104

第四节制度抑制如何制约农村经济106

一、制度抑制与农村经济106

二、制度的层级107

三、农村经济制度供给的根本任务107

第二篇 土地才能富国——土地制度的地位、特性、功能与创新第六章 制度供给与制度缺陷111

第一节 建国以来的农地制度:三次变革论112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土地制度变革113

二、改革以来农地制度变迁的三个阶段114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土地制度变迁意义118

第二节 三次改革论的错误与土地产权概念118

二、为什么不叫“土地使用法”121

三、土地产权概念122

第三节 农地的产权残缺124

一、土地使用权残缺125

二、土地收益权残缺126

三、土地处分权残缺130

第四节 农地产权残缺的原因133

一、土地所有权的多元化制度安排133

二、所有权主体虚位135

三、实质是主体让位和国家所有136

第七章 从长期的视角看制度供给138

第一节 诺思理论:制度、产权与国家138

一、诺思理论的三个基础138

二、诺思的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理论140

三、诺思难题:国家与所有权141

四、诺思理论对农地制度研究的启示142

第二节 国家所有制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长期特征143

一、古代土地制度概述143

二、古代土地国有制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144

三、私有土地产权模糊148

第三节 清代及民国的土地制度149

一、清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局限149

二、民国时期的土地制度与缺陷153

第四节 集体化土地的国有性质与成因154

一、为什么采取土地集体所有形式155

二、国家剥夺私人产权的动力机制156

三、国家何以能剥夺农民土地产权158

四、再论国家何以能剥夺农民土地产权160

第五节 长期小农经济的根本原因163

一、国有为基础的土地制度长期冲击163

二、私人产权的长期残缺164

第八章 土地制度必须创新166

第一节 土地制度对其他制度供给的影响167

一、土地制度的基础作用167

表8-1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表171

二、土地制度对于农村经济市场化制度的影响172

四、土地制度对农村金融的影响175

三、土地制度对其他制度的影响175

一、农村公共品制度供给176

第二节 公共品供给不足对土地制度的影响176

二、社会保障制度供给178

表8-2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情况表179

三、对土地制度的影响179

第三节 创新土地制度181

一、什么样的制度变化才属于制度创新182

二、创新土地制度是否会导致“土地集中兼并”与“农民两极分化”183

三、现有建议与评述185

四、土地制度与国家效用188

五、创新土地制度的惟一抉择189

六、简单地总结190

第一节 农村金融基础理论及应用195

第三篇 金融就是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调查研究第九章 农村金融体制理论研究现状195

一、农村金融市场理论195

二、需求追随和供给优先模式198

三、金融发展理论198

四、体制改革公式199

一、农村金融的市场特点200

第二节 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特点200

二、农村金融市场失败问题201

第三节 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202

一、结构和功能存在缺陷203

二、存在金融抑制问题206

三、民间借贷与非正规金融211

四、金融制度与制度变迁214

五、信用担保与农业保险215

二、提出的主要建议219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219

第四节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219

三、世界银行的指导性意见222

表9-1 农村金融新旧方法的特征对比223

第五节 案例研究227

一、关于研究方法229

第六节 对农村金融体制问题研究的评述229

二、体制问题所适用的理论体系231

四、主流理论与政策主张232

三、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232

第十章 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与改革目标234

第一节 金融的本质234

一、基础理论235

二、金融的本质240

第二节 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特点及其根源242

一、低效性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特点243

表10-1 30家农村信用社不同贷款的平均还款率244

表10-2 30家农村信用社不同类型贷款的满足情况244

表10-3 2003年30家农村信用社基本情况调查表245

表10-4 30家农村信用社依法收贷情况247

二、制度抑制是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低效的根源247

第三节 有效需求不足及其根源248

一、农村金融抑制问题248

表10-5 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农村金融机构存贷差情况249

表10-6 300家农户储蓄情况调查表250

二、农户金融需求的基本情况250

表10-7 300家农户借贷情况调查表(一)251

表10-8 300家农户借贷情况调查表(二)252

表10-9 300家农户与30家农村信用社情况调查表253

三、信贷供给基本情况253

一、以制度变迁为导向的改革254

第四节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基本要求254

二、通过制度供给增加有效需求255

一、对农村信用社的两种基本认识256

第十一章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问题256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改革研究现状256

二、农村信用社的主要问题与改革主张257

三、农村信用社改革与评价261

四、相关问题的现有研究265

第二节 合作金融不能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267

一、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268

二、合作金融的基本特征与制度安排要求269

第三节 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和主张271

一、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272

二、近期状况的分析274

表11-1 湖南省6家农村信用联社系统农业贷款情况表275

表11-2 湖南省6家农村信用联社系统贷款利率情况表275

表11-3 300家农户借贷情况调查表(三)276

三、必须重视历史因素277

表11-4 湖南省6家农村信用联社经营状况调查表277

四、改革主张278

第十二章 农业政策性银行研究现状279

第一节 焦点及争论279

一、关于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279

二、关于政策性银行的出路280

三、关于政策性与银行性的关系281

四、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相互关系282

第二节 经验观察与分析282

一、制度安排源由283

二、管理实践的探索283

三、社会评价287

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专题小组报告》290

第三节 理论与基础性研究291

一、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理论分析291

二、世界银行的专家建议296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基础性研究298

第四节 对于研究现状评析303

一、对农村政策性金融问题的认识303

二、解决农村政策性金融问题的原则305

第十三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体制改革问题308

第一节 农村政策性银行制度函数308

一、农村政策性银行的地位(制度函数)309

二、农村政策性银行的性质311

三、农村政策性银行的目标314

四、农村政策性银行的功能316

五、农村政策性银行的公信力317

第二节 制度函数的解释(改革主张)318

一、金融市场有效性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目标318

二、国家效用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319

三、金融供给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方式320

四、金融有效需求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金融创新320

五、国家成本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条件320

六、公信力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内控和激励机制321

参考文献322

后记3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