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交换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交换原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4740005.jpg)
- 陈建亚,余浩,王振凯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51190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通信交换-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交换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2
第1章 绪论2
1.1 通信系统与网络2
1.2 传统电话通信网的体系结构5
1.2.1 电话交换网的一般结构5
1.2.2 电话机结构及工作原理6
1.2.3 时分数字方式电路交换机的基本结构6
1.2.4 电路交换机的基本工作原理7
1.3 分组数据交换技术8
1.4 ATM宽带交换和MPLS技术11
1.4.1 ATM交换技术11
1.4.2 MPLS交换技术14
1.5 光交换技术15
1.6 软交换技术16
小结18
习题18
第2章 电路交换技术19
2.1 概述19
2.1.1 电路交换技术的发展19
2.1.2 电路交换机的分类21
2.1.3 电路交换技术的特点22
2.2 电路交换机的基本功能22
2.2.1 电路交换呼叫接续过程22
2.2.2 电路交换的基本功能23
2.3 电路交换系统的硬件结构25
2.3.1 话路子系统26
2.3.2 控制子系统32
2.3.3 处理机间通信36
2.4 数字交换网络37
2.4.1 基本交换单元37
2.4.2 CLOS交换网络模型44
2.4.3 TST交换网络49
2.4.4 DSN网络51
2.5 电路交换机呼叫处理过程54
2.5.1 电话呼叫过程及处理要求54
2.5.2 呼叫处理过程的规范描述语言56
2.6 电路交换机控制软件体系结构61
2.6.1 电路交换机控制软件的基本特点61
2.6.2 电路交换系统运行软件的一般结构63
2.6.3 程序的级别划分和调度67
2.7 呼叫处理程序74
2.7.1 资源管理程序74
2.7.2 信令处理程序77
2.7.3 呼叫控制程序85
2.8 电路交换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89
2.8.1 性能指标89
2.8.2 服务质量指标91
2.8.3 可靠性指标92
2.8.4 运行维护性指标92
小结93
习题94
3.1 概述96
3.1.1 信令的概念96
第3章 信令系统96
3.1.2 信令的分类97
3.1.3 信令方式99
3.2 模拟用户线信令101
3.2.1 用户话机到交换机的信令101
3.2.2 交换机发出的信令101
3.3 中国No.1信令102
3.3.1 线路信令103
3.3.2 记发器信令104
3.4 No.7信令系统107
3.4.1 No.7信令系统的特点107
3.4.2 我国No.7信令网的组织结构108
3.4.3 No.7信令的功能结构111
3.4.4 No.7信令的消息传递部分117
3.4.5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120
3.4.6 事务处理能力应用部分123
3.4.7 电话用户部分128
小结132
习题133
第4章 分组交换原理134
4.1 概述134
4.2 分组交换网的主要形式137
4.2.1 面向连接分组交换网138
4.2.2 无连接分组交换网140
4.2.3 两种网络的比较141
4.3 分组网络体系结构143
4.3.1 功能面143
4.3.2 分层144
4.3.3 体系结构146
4.4 分组网络的路由选择148
4.5 分组网络的性能指标与服务质量150
4.5.1 性能指标151
4.5.2 网络服务质量152
4.6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153
4.7 分组交换设备的结构155
4.8 主要的分组交换网156
小结157
习题158
第5章 X.25及帧中继交换技术159
5.1 X.25概述159
5.2.1 物理层161
5.2 X.25的分层结构及协议161
5.2.2 数据链路层162
5.2.3 分组层166
5.3 X.25分组网络的设备171
5.4 帧中继概述171
5.5 帧中继的分层结构及协议173
5.5.1 帧中继的分层结构173
5.5.2 帧中继协议174
5.5.3 帧中继的帧格式175
5.6 帧中继的管理与控制177
5.6.1 PVC与SVC177
5.6.2 帧中继的带宽管理178
5.6.3 帧中继拥塞流量控制技术179
5.7.1 帧中继用户接入设备181
5.7 帧中继设备181
小结182
5.7.2 帧中继交换机182
习题183
第6章 交换式以太网与IP路由技术184
6.1 交换式以太网184
6.2 TCP/IP协议188
6.2.1 异构网络互联原理189
6.2.2 IP协议191
6.2.3 IP数据报传送过程195
6.2.4 互连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199
6.2.5 路由协议200
6.2.6 下一代IP协议——IPv6201
6.3.1 基于传统计算机和软件的路由器202
6.3 路由器实现技术202
6.3.2 分布式结构的路由器203
6.3.3 基于硬件的路由器204
6.3.4 基于网络处理器的路由器205
小结206
习题207
第7章 ATM及MPLS交换技术208
7.1 B-ISDN及ATM的概念208
7.2 ATM体系结构211
7.2.1 ATM传送模式211
7.2.2 ATM信元213
7.2.3 B-ISDN/ATM协议参考模型214
7.2.4 ATM的连接221
7.3 ATM交换224
7.3.1 ATM交换的基本原理224
7.3.2 ATM交换结构228
7.3.3 ATM排队方式233
7.4 ATM网络的信令234
7.4.1 ATM网络信令体系结构235
7.4.2 信令AAL236
7.4.3 ATM寻址237
7.4.4 UNI信令238
7.4.5 NNI信令243
7.5 MPLS技术概述248
7.5.1 MPLS技术的产生248
7.5.2 MPLS网络体系结构249
7.5.3 MPLS的有关概念253
7.6 MPLS交换的基本原理257
7.6.1 标签分发协议257
7.6.2 标签分发与管理259
7.6.3 标签交换路径(LSP)261
7.6.4 循环控制264
7.7 ATM上的MPLS综合方案265
小结268
习题269
第8章 光交换技术271
8.1 概述271
8.1.1 光交换技术分类272
8.2.2 耦合波导开关273
8.2.1 半导体光开关273
8.2 光交换元件273
8.1.2 光交换技术的特点273
8.2.3 硅衬底平面光波导开关274
8.2.4 波长转换器275
8.2.5 光存储器276
8.2.6 空间光调制器277
8.3 光交换网络结构277
8.3.1 空分光交换网络277
8.3.2 波分光交换网络279
8.3.3 时分光交换网络280
8.3.4 自由空间光交换网络282
8.3.5 混合型光交换网络283
8.4.1 光交叉连接设备285
8.4 光交换系统285
8.4.2 光突发交换系统288
小结293
习题293
第9章 软交换技术294
9.1 下一代网络概述294
9.2 软交换技术的产生296
9.3 软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297
9.4 软交换网络的用户接入方式299
9.4.1 传统用户的接入方式300
9.4.2 宽带多媒体用户接入方式304
9.5 软交换网络的呼叫控制方式305
9.5.1 软交换设备的主要功能305
9.5.3 软交换设备的组网方式308
9.5.2 软交换设备的分类及组织形式308
9.6 软交换网络的业务提供方式310
9.6.1 软交换网络提供的业务310
9.6.2 软交换网络业务的提供方式313
9.6.3 软交换网络的业务提供环境314
9.6.4 应用服务器315
9.6.5 业务开放API技术317
9.7 软交换网络的主要协议323
9.7.1 媒体控制协议323
9.7.2 SIGTRAN协议栈328
9.7.3 SIP协议329
9.7.4 BICC协议332
9.8.1 软交换与PSTN/ISDN的互通334
9.8 软交换网络与现有网络的互通334
9.8.2 软交换网络与GSM/CDMA移动通信网络的互通336
9.8.3 软交换网络与H.323网络的互通337
9.8.4 软交换网络与SIP网络的互通339
9.9 软交换网络的若干问题345
9.9.1 承载网的选择345
9.9.2 软交换网络的QoS问题346
9.9.3 软交换网络的安全问题347
9.9.4 软交换网络的私网穿越问题349
9.9.5 软交换网络的其他问题351
小结352
习题353
英文缩略语354
参考文献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