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学课程论与数学课程教材改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数学课程论与数学课程教材改革](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4716141.jpg)
- 綦春霞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5858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29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数学课程论与数学课程教材改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数学课程理论概述1
第一节 数学课程1
一、课程的含义1
二、课程的目标2
三、数学课程目标4
第二节 数学课程的文化基础12
一、数学文化浅说12
二、数学文化研究——思维的特征和价值取向13
第三节 数学课程的认识论基础19
一、戴维斯、冯·格拉斯菲尔德等人的激进建构主义20
二、社会建构主义23
三、相互作用理论28
第四节 数学课程的心理学基础33
一、新行为主义33
二、认知科学对数学课程的贡献37
第二章 中国数学课程的改革43
第一节 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数学课程43
一、移植时期的数学课程44
二、中国数学教育现代化48
三、1963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评析50
四、改革开放后的数学课程53
五、小结54
一、《义务教育大纲》产生的背景56
第二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评析56
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大纲简介59
三、几套富有特色的义务教育数学教材62
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大纲、教材评析72
第三节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其分析76
一、改革的背景76
二、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路77
三、知识与发展并重——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78
四、未来数学课程发展的探讨——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弘扬86
第一节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99
一、数学的基础知识99
第三章 数学课程目标的内容分析99
二、数学思想方法102
三、技能新探106
第二节 能力内涵的丰富110
一、三大能力要求的变化110
二、数学应用能力123
三、数学交流能力128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完善137
一、数学情感目标的分类138
二、数学态度140
三、数学观145
第一节 算术与代数的内容编排154
第四章 数学课程的内容编排与评价154
一、算术与代数的现代数学理论基础155
二、算术与代数的内容161
三、教材实例183
第二节 几何内容的改革188
一、风雨百年话几何188
二、几何的教育价值190
三、几何的内容193
四、教材案例211
第三节 概率统计思想的逐步深入215
一、概率统计的发展历史216
二、信息社会对概率统计的需求217
三、基础教育阶段概率统计教学的主要目标及原则218
四、基础教育阶段概率统计内容的设计220
第四节 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简介225
一、高中数学课程的特点225
二、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227
三、案例——概率统计229
第五节 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234
一、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应体现学生的发展235
二、课程内容的编排应体现合科的思想236
三、课程内容的编排应将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240
四、现代数学的发展对中小学课程的内容及其编排的影响246
五、信息技术对数学内容及其编排的影响249
第六节 数学课程的评价251
一、数学课程评价的目的——知识还是能力252
二、数学课程评价的方式——一元还是多元253
三、数学课程评价的内容——过程还是结果258
四、数学课程评价的趋势262
第五章 国外数学课程的发展264
第一节 轮子上的国家——美国的数学课程改革264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数学课程改革——标准运动264
二、数学教材的评价273
三、启示与反思284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数学课程287
第二节 英国数学课程简介287
二、国家数学课程的分析289
第三节 荷兰数学课程的改革299
一、荷兰的教育299
二、荷兰的数学教育——现实数学教育300
三、荷兰的数学课程305
四、若干实例312
第四节 日本的数学课程320
一、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320
二、新世纪的课程改革322
三、数学课程的改革324
四、借鉴与思考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