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翻译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科学翻译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4709512.jpg)
- 李亚舒,黎难秋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ISBN:753553082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746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76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科学翻译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第一篇 总论3
第一章 中国科学翻译史的研究对象3
第一节 中国科学翻译史的基本特点3
第二节 科学翻译史的相关学科7
第三节 中国科学翻译史的研究对象9
第二章 科学翻译的基本理论11
第一节 关于翻译理论的综述11
第二节 科学翻译的基本特征14
第三节 科学翻译的地位和作用19
第三章 中国科学翻译的发展22
第一节 中国科学翻译史的分期22
第二节 汉至清末的科学翻译23
第三节 五四运动前后至建国前的科学翻译26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学翻译30
第四章 科学翻译学创立的设想34
第一节 翻译和翻译学的概念及内涵34
第二节 科学翻译学的形成与界定37
第三节 “翻译学”和“科学翻译学”的学科英文名称38
第一节 两汉时期43
第一章 历史和科技背景43
第二篇 汉至明初的科学翻译43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44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45
第四节 宋辽金元至明初时期46
第二章 千年译经运动48
第一节 佛经翻译概述48
第二节 翻译理论和方法49
第三章 明初以前的科学翻译58
第一节 概述58
第二节 天文历法翻译62
第三节 数学翻译76
第四节 医学药学翻译82
第五节 地理学翻译90
第六节 某些科学名词的翻译96
第三篇 明清两代的科学翻译101
第一章 明末清初外译汉的笔译101
第一节 历史和科技背景101
第二节 “科学传教”思想的形成102
第三节 早期传教士的个体译书106
第四节 7000册西书来华111
第五节 历局集体译书117
第六节 明末其他译书122
第七节 清顺治与康熙年间的翻译123
第八节 清雍正与乾隆年间的翻译131
第二章 清末外译汉的笔译133
第一节 历史和科技背景133
第二节 科学文献翻译的先驱者135
第三节 外国教会在华编译出版机构的翻译143
第四节 同文馆的翻译160
第五节 洋务派的翻译165
第六节 外交与外访人员的翻译179
第七节 维新派的翻译191
第八节 严复的翻译198
第九节 留日学生的翻译201
第十节 译介马克思主义学说207
第十一节 地方与民间译书212
第十二节 科技翻译刊物216
第三章 明清科学翻译对中国的影响224
第一节 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224
第二节 科学技术方面的影响232
第三节 教育制度方面的影响262
第四节 图书馆事业方面的影响266
第五节 出版事业方面的影响272
第六节 对科学名词统一工作和科学术语词典编辑工作的影响275
第四章 中国科学翻译理论之发轫289
第一节 科学翻译理论的研究289
第二节 科学“译才”与“译学”294
第三节 科学翻译的方法与标准301
第四节 科学词典编纂理论的兴起306
第五节 科学翻译质量的评估309
第六节 科学翻译的组织工作及经营管理311
第七节 中国科学翻译理论体系似已初见端倪317
第一章 概述323
第四篇 民国时期的科学翻译323
第二章 翻译出版机构328
第一节 政府翻译出版机构328
第二节 民间翻译出版机构337
第三节 参与翻译出版活动的科学社团346
第三章 科学翻译人才356
第一节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翻译人才356
第二节 马列主义与社会科学类翻译人才369
第四章 翻译的主要成果——译书383
第一节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译书383
第二节 马列主义类译书417
第三节 其他社会科学类译书439
第五章 科学翻译理论方法453
第一节 简要评述453
第二节 有关论著目录辑存462
第六章 科学译名统一与双语科学辞典468
第一节 科学译名统一工作468
第二节 双语与多语科学辞典480
第五篇 新中国的科学翻译497
第一章 概论497
第一节 新中国的诞生507
第二章 艰苦创业发展时期(1949—1966)507
第二节 历史和科学背景508
第三节 中国科学院的成立与发展509
第四节 《十二年科学规划》518
第五节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521
第三章 北京科学讨论会525
第一节 历史与科学背景525
第二节 四大洲科学家云集北京527
第三节 阵容强大的中国代表团529
第四节 热烈友好的科学讨论会530
第五节 丰富多彩的学术成果532
第六节 中国科学翻译史上的新篇章534
第四章 “文革”动乱时期(1966—1976)538
第一节 历史背景538
第二节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540
第三节 科学家爱国忧民541
第四节 翻译家忍辱负重543
第五节 翻译史上的特殊现象547
第六节 特殊时期的科学家兼翻译家550
第一节 科学历史背景554
第五章 振兴中华时期(1977— )554
第二节 重视翻译作用562
第三节 译协组织林立567
第四节 学术活动频繁569
第五节 学术成果丰硕571
第六章 科学翻译理论的发展577
第一节 概述577
第二节 科学翻译的语言学研究579
第三节 科学翻译的文体学研究580
第四节 科学翻译史学的研究581
第五节 科学翻译学的学科研究583
第六节 科学翻译学应用学科的研究584
第七节 多学科研究587
第八节 科学翻译思维研究588
第七章 科学翻译人才培养592
第一节 概况592
第二节 翻译人才培养的途径593
第三节 翻译人才培养的措施598
第四节 翻译人才培养的成效611
第八章 科学名词术语审定613
第一节 历史与科学背景613
第二节 名词术语翻译问题615
第三节 名词术语审定组织619
第四节 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方法621
第五节 名词术语审定成就622
第九章 口译的发展630
第一节 历史情况回顾630
第二节 口译发展的特点632
第三节 口译类型的拓展635
第四节 口译技能的增强636
第五节 口译理论研究的起步639
第六节 译者素质的提高644
第七节 口译人才培养的专门化645
第十章 机器翻译的发展648
第一节 历史与科学背景648
第二节 什么是机器翻译651
第三节 机译的分类和理论652
第四节 机器翻译的现状653
第五节 机译发展前景659
第十一章 外国科学资料的汉译662
第一节 外国科学著作的汉译662
第二节 外国其他科学资料的汉译689
第三节 外汉工具书的编译692
第四节 外国科学刊物的汉译695
第十二章 中国科学资料的外译699
第一节 中国科学著作的外译699
第二节 中国其他科学资料的外译708
第三节 汉外工具书的编译711
第四节 中国科学刊物的外译713
第五节 中国“科协”的学术交流715
附录725
论公分 公分 公分725
参考文献731
后记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