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选文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选文研究
  • 李乃龙著 著
  • 出版社: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4953418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50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368页
  • 主题词:《文选》-古典文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选文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第一章:七6

一、七体起源与文体特征6

二、七体的模式12

(一)前人论七体模式12

(二)七体模式之一:问疾型15

(三)七体模式之二:招隐型17

三、七体内容的矛盾性与文学特色的统一性22

(一)七体内容的内在矛盾22

(二)七体文学特色的统一性23

第二章:诏27

一、诏之为类:源流与风格特征27

二、《文选》所载诏令分析29

(一)《元光元年问贤诏》:政治焦虑与排解30

(二)《元封五年求贤诏》:学术资源与效验32

三、求贤诏的共性与个性36

四、汉诏巡礼39

第三章:令44

一、令的文体特征和流变44

二、关于《宣德皇后令》题目及李善题注的得失46

三、《宣德皇后令》解读:角色的身份与地位的错位和对位47

四、《宣德皇后令》与《重敦令》、《答梁王令》对照:时间顺序与笔触变化51

五、《宣德皇后令》与《百辟劝进今上笺》对举:角色变化与笔触变化52

六、结语:关于拟代体劝禅文的政治与心理特征53

第四章:教55

一、教的文体特征及其流变55

二、《文选》教文的共性特征59

(一)内容共性及其政治背景59

(二)形式共性及其文化背景60

第五章:表62

一、表的文体意义62

二、《文选》表的内容类型65

(一)荐贤表65

1.荐贤表的地位、作者与动因65

2.荐贤表的结构程式66

3.荐贤表的修辞手段与荐贤用意69

(二)辞封表70

1.辞封表的内涵与外延70

2.辞封表内容的组合程式72

(三)谢解表75

1.谢解表的内涵75

2.《谢平原内史表》:作者际遇玉成的谢恩表典范76

3.《解尚书表》:虚伪人格的标本77

(四)劝进表79

1.劝进表的源流与共性特征79

2.刘琨《劝进表》的个性特征81

(五)告请表83

1.告请表之为类83

2.告请表的个案分析83

(1)《求自试表》:愿望、才识与必要83

(2)《求通亲亲表》:前因与后果84

(3)《求置守冢人表》:困难与跨越86

(4)《谒五陵表》:平实的深情87

(5)《求加赠刘前军表》与《求立太宰碑表》:逝者荣誉的艺术争取89

A.《求加赠刘前军表》:理直气壮90

B.《求立太宰碑表》:委婉其辞91

(六)千秋两表:《出师表》与《陈情表》解读93

1.《出师表》:非常忠爱与非凡表达94

2.《陈情表》:忠孝矛盾的解决97

(1)弱者的生存智慧97

(2)关于作年99

第六章:上书101

一、上书之为类101

(一)前人观念:清晰的模糊101

(二)文体特征:对象与态度102

二、上书的劝谏模式103

(一)古与今:抑扬之际103

(二)理与情:隐显之间105

(三)利与弊:正反之辨106

三、上书的劝谏效果108

四、上书类对比分析:异曲同工110

(一)邹阳、枚乘谏吴王:喻巧而理至110

(二)邹阳、江淹之自辨:角色与语气112

(三)司马相如之谏猎:角度与态度114

第七章:弹事116

一、弹事的文体特征116

二、弹事文释例118

(一)《奏弹曹景宗》:对临敌惧逃者的弹劾118

(二)《奏弹刘整》:对仗势欺凌者的弹劾120

(三)《奏弹王源》:对门阀破坏者的弹劾123

第八章:笺126

一、笺之为类126

(一)前人观念:模糊的清晰126

(二)文体特征:格式与对象128

1.格式与类型128

2.对象与类型129

(1)书笺型131

(2)奏笺型132

3.几点结论133

二、书笺类对比分析134

(一)奉答型笺书对读134

1.杨修《答临淄侯笺》与曹植《与杨德祖书》:文章与功业135

2.吴质《答魏太子笺》与曹丕《与吴质书》:死者与生者137

(1)邺下文人政治态度与人际关系137

(2)伤逝:灾难与文学的主旋律139

(二)主动型笺文对读142

1.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与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关系与态度142

2.繁钦《与魏文帝笺》:建安文人与音乐艺术143

3.谢朓《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南朝人际关系个案145

三、奏笺类对比分析——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与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立场与态度146

第九章:奏记150

一、奏记之为类:与奏笺的异同150

二、《诣蒋公》解读之一:阮籍辞征与“天下多故”无干考154

三、《诣蒋公》解读之二:文丽而规益158

第十章:书160

一、书之为类:文体特征与繁荣原因160

(一)文体特征160

(二)历代“书”论评析161

(三)书体名篇产生的一般规律:主体与环境164

二、《文选》书体的类型统计与分析168

三、《文选》书类个案选析170

(一)《答苏武书》:千古悲酸俘虏歌170

1.论作者伪托说理由之妄170

2.论李陵为《答苏武书》作者之由172

3.忠孝的取舍与尴尬:李陵其人平议175

4.《答苏武书》解读:千古悲辛俘虏歌179

(二)《报孙会宗书》:性格与命运182

(三)《论盛孝章书》:“气”象与成因185

1.书之“气”象185

2.书“气”的身世背景186

(四)《与陈伯之书》:劝降书的典范190

四、关于移文192

(一)移之为类:平行公文192

(二)移文个案分析194

1.《移书让太常博士》:学术史与文学史价值194

2.《北山移文书》:文化史与文学史价值197

第十一章:对问202

一、先秦问对体式的演进历程202

二、因问见志:对问作为文体的特征209

三、宋玉《对楚王问》的范型意义及其思想渊源211

四、对问体的余响流变213

第十二章:设论215

一、设论是对问的衍生文体215

二、设词自慰:设论的文体特征216

三、世之治乱与士之出处:设论类作品的内容模式218

四、儒家与纵横家的杂糅:设论体价值观溯源222

第十三章:序226

一、序之含义与序的文体特征226

二、《文选》序文的类别与内容结构228

三、《文选》序文个案分析229

(一)《毛诗序》:《诗经》与诗体的全面剖析229

1.论《诗经》229

2.论诗歌231

(二)《三都赋序》:赋风的转向与被认同233

1.《三都赋》背景简析233

2.《三都赋序》的赋学思想234

(三)《豪士赋序》:论矜功之害236

1.作年新考236

2.明理与滞迹237

(四)《曲水诗序》:雅集纪盛239

1.雅集诗与雅集诗序的源流239

2.《曲水诗序》的内容组合特征241

(五)六朝典型人物剪影:《思归引序》与《王文宪集序》243

1.《思归引序》的双重价值:诗序范型与西晋名士缩影243

(1)诗序源流与《思归引序》的地位243

(2)《思归引序》与《思归引》244

(3)《思归引序》的意味:自画像与西晋名士缩影246

2.《王文宪集序》:文体价值与形象意义248

(1)文体价值:别集序的一种样板248

(2)形象意义:南朝名士的缩影249

第十四章:符命255

一、符与符命255

(一)符的起源、形制与功能255

(二)符与符命256

二、符命文的产生257

(一)封禅仪典的需要257

(二)士人依附心态的产物259

三、符命文的模式261

第十五章:连珠266

一、连珠的文体特征266

二、连珠的起源与发展267

三、陆机《演连珠》分析269

(一)《演连珠》写作时间的拟测269

(二)《演连珠》的修辞学分析270

1.句量、句型与对偶的统计与分析270

2.对引喻与博喻修辞格的自觉运用273

(三)《演连珠》的内容分析274

第十六章:箴276

一、箴的文体特征276

二、箴体流变278

三、《女史箴》的历史价值283

(一)《女史箴》的文化渊源283

(二)《女史箴》的箴戒艺术286

第十七章:铭290

一、铭之为类:源流与文体特征290

(一)铭的形制演变与内容分类290

(二)铭文特征及其与相关文体的联系与区别292

二、铭的内容与形式范型295

三、铭文个案分析295

(一)纪功铭295

1.气势美:武将外战功勋铭——《封燕然山铭》的解读296

2.正义性:王侯问鼎功勋铭——《石阙铭》的解读297

(二)《座右铭》:人生之戒299

(三)《剑阁铭》:山河之戒304

(四)《新刻漏铭》:时间中的人文内涵306

第十八章:碑文309

一、碑与碑文309

二、碑的文体特征与模式312

三、《文选》碑文释论313

(一)名士碑——《郭林宗碑文》笺论313

(二)征士碑——《陈太丘碑文》笺证317

(三)谀墓碑——《褚渊碑文》与《齐安陆昭王碑文》合论321

(四)建筑碑——《头陀寺碑文》释奥324

1.形式结构论324

2.佛教义理析326

(1)阐释教义的手法326

(2)教义与教史述论327

(3)援道说佛考析329

第十九章:墓志332

一、墓志之为类332

(一)墓志与碑文的区别与联系332

(二)墓志的源流与文体特征333

二、《文选》墓志笺析335

第二十章:行状339

一、行状的文体特征339

(一)行状类诸说笺议339

(二)行状格式340

二、《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考析342

(一)作者与状主关系及其态度342

(二)乱世中的简单人生342

(三)状主的身后哀荣346

(四)作者的总体评价及其意味347

跋3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