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物地质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物地质学
  • 殷鸿福等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5232418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64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2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物地质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第1章 生物地质学概论1

1.1 学科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

1.1.1 地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生物学与生物地质学1

前言3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4

1.2 生物地质学研究内容、方法、目标和我们的研究工作6

1.2.1 研究内容6

1.2.2 研究方法12

1.2.3 研究目标15

1.2.4 我们的研究工作16

参考文献18

第2章 生物地层学22

2.1 生物地层学原理、单位及研究方法22

2.1.1 生物地层学原理22

2.1.2 生物地层单位25

2.1.3 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30

2.2 研究实例——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生物地层研究33

2.2.1 牙形石化石带及演化谱系35

2.2.2 菊石化石带40

2.2.3 腕足动物化石43

2.2.4 双壳动物化石带46

2.2.5 ?化石带47

2.2.6 非?有孔虫化石带48

2.3 生物地层学意义及发展前景50

2.3.1 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意义50

2.3.2 生物地层学的发展前景52

参考文献53

第3章 生态地层学56

3.1 生态地层学原理及研究方法56

3.1.1 群落、生境型56

3.1.2 生态地层单位60

3.1.3 生态地层学研究方法62

3.1.4 生态地层对比64

3.2 数学方法在生态地层学中的应用65

3.2.1 群落结构的特征数据65

3.2.2 确立群落真实性的数学检验66

3.2.3 群落间关系、群落与环境关系的数学检验69

3.3 研究实例——下扬子区早三叠世生态地层70

3.3.1 安徽巢县马家山早三叠世生态地层剖面描述70

3.3.2 数学方法在下扬子区早三叠世生态地层中的应用78

3.3.3 下扬子区早三叠世生态地层对比与古地理演化82

3.4 生态地层学的应用86

3.4.1 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作用86

3.4.2 在恢复环境和盆地分析中的作用88

参考文献90

第4章 分子古生物学与分子地层学94

4.1.1 常见分子化石种类95

4.1 分子古生物学95

4.1.2 分子化石的影响因素和分析方法102

4.1.3 分子化石记录的生命起源和生物演化104

4.1.4 分子化石与其他生物化石的比较105

4.2 研究实例——泥炭的分子古生物学与分子地层学107

4.2.1 研究现状107

4.2.2 样品处理和仪器分析108

4.2.3 分子古生物学特征109

4.2.4 分子地层的划分和对比116

参考文献122

第5章 古生物地理学131

5.1 古生物地理学的基本理论131

5.1.1 生物分布的控制因素131

5.1.2 气候带区系特点135

5.1.3 古生物地理学区系划分140

5.2.1 分异度分析143

5.2 数学方法在古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43

5.2.2 数字分类法145

5.3 研究实例——中国石炭纪古生物地理区系149

5.3.1 中国早石炭世古生物地理区系150

5.3.2 中国晚石炭世古生物地理区系160

5.4 古生物地理学的前沿领域——在追溯板块活动和恢复古气候方面的应用167

5.4.1 古生物地理信息在追溯板块活动中的作用167

5.4.2 古生物地理信息在恢复古气候中的作用169

5.4.3 古生物地理信息补充了生物演化理论172

参考文献172

第6章 生物成岩作用175

6.1 生物成岩作用的机理、影响因素及主要类型175

6.1.1 生物成岩作用的机理和途径175

6.1.2 生物成岩作用的影响因素176

6.1.3 生物成因岩石的主要类型177

6.2.1 礁的定义、分类和地史分布178

6.2 碳酸盐生物成岩作用的典型代表——礁及礁相体系178

6.2.2 礁的生态180

6.2.3 礁相体系的划分181

6.2.4 影响礁相碳酸盐生物成岩作用的主要因素182

6.3 研究实例——东昆仑地区中二叠世礁相体系的生物成岩作用188

6.3.1 非礁相碳酸盐建隆的生物成岩作用189

6.3.2 礁相的生物成岩作用190

6.3.3 过渡相碳酸盐的生物成岩作用191

6.3.4 盆地相生物成岩作用193

6.4 生物成岩作用的研究意义195

6.4.1 理论意义195

6.4.2 经济意义197

参考文献198

第7章 生物成矿作用201

7.1 理论基础201

7.1.1 研究历史和现状201

7.1.2 生物成矿的机理206

7.2 研究实例——南京栖霞山多金属矿床的生物成矿作用208

7.2.1 南京栖霞山矿床的基本特征208

7.2.2 有机包裹体特征209

7.2.3 有机成矿流体的来源:烃源岩晶胞有机质213

7.2.4 生物成矿作用217

7.2.5 实验依据222

7.3 生物成矿作用的应用和展望224

7.3.1 实际应用224

7.3.2 展望227

参考文献230

第8章 生物找矿—选矿技术233

8.1 研究历史和现状233

8.1.1 微生物选矿技术233

8.1.2 地植物学找矿技术235

8.1.3 生物地球化学找矿技术236

8.1.4 动物找矿技术237

8.1.5 微生物找矿技术238

8.2 土壤微生物找矿的理论依据——微生物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实验239

8.2.1 实验思路和流程240

8.2.2 材料与方法240

8.2.3 金离子对细菌生长的影响241

8.2.4 金离子对细菌转化成芽孢的影响242

8.2.5 结论243

8.3 研究实例——川西北土壤微生物对下伏基岩金矿化的指示意义244

8.3.1 成矿地质背景和区域自然地理244

8.3.2 土壤微生物分析流程246

8.3.3 土壤微生物B.cereus芽孢分布与金矿化的关系250

8.3.4 非矿化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分布的影响259

8.3.5 结论261

参考文献261

后记2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