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山人斋文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山人斋文集
  • 刘长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ISBN:978751080506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62页
  • 文件大小:122MB
  • 文件页数:374页
  • 主题词:冯友兰(1895~1990)-传统文化-思想评论-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山人斋文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冯友兰先生的学术生涯(《卧龙论坛》1993年第2期)1

一 冯友兰先生的生平1

二 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活动2

三 对冯友兰先生学术思想的简评12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精神文明建设(《卧龙论坛》1994年第2期)19

《新理学》的理气观(《南都学坛》1994年第2期)24

一 理与太极24

二 一理与众理30

三 气、真元之气33

四 理气的统一35

简析《新理学》的“性”与“心”(《殷都学刊》1994年增刊号)38

一 性兼形上、形下38

二 从性兼形上形下说,性可有义理与气质之分别41

三 心与心之理44

四 心与性之关系46

五 性善、性恶的历史性总结47

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继承(河南省委宣传部、省社联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研讨会论文 1994年8月8日 郑州)52

一 在精神文明方面,中华民族完全可以有资格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2

二 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古为今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55

三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还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61

哲学人生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纪念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卧龙论坛》1995年第1期)66

《人生哲学》的主旨(《殷都学刊》1995年第3期)75

变与不变的哲学——冯友兰哲学体系与中国哲学之精神(冯友兰先生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清华大学 1995年12月17日 北京)80

一 从哲学及其功用性质看冯学体系81

二 从“天人合一”论看冯学体系84

三 从《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总结看冯学体系87

冯友兰早期哲学中的人生论(全国第五届冯友兰学术思想讨论会论文 2002年10月12日 南阳)91

《新事论》的民族文化情结(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会议论文 北京大学 2005年11月5日 北京)105

一 《新事论》的缘起106

二 《新事论》中的“事”110

三 《新事论》的现实意义116

永远的怀念——纪念张岱年先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2006年4月26日 长沙)119

孔子:中国文化的“符号”(香港孔教学院“2557年孔圣诞环球庆祝大典” 会议论文 2006年10月22日)127

中国哲学及其现代化——胡适冯友兰张岱年(中国现代哲学学会年会论文 安徽大学 2006年11月3日 合肥)137

一 以“O”为分母的“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138

二 中西哲学 各有千秋142

三 胡、冯、张三先生对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卓越贡献147

四 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点思考151

“冯学”与“冯友兰现象”(《南阳日报》2007年3月15日)158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国家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的演讲 2007年4月25日)162

一 文化的轴心时代163

二 中国哲学的重建167

三 理学对于经学的重建171

冯友兰哲学的理性建构(在中央民族大学的讲演 2007年4月26日 北京)179

一 贞元六书的纲与目180

二 《新理学》之所以为纲者181

三 真际之理的由来184

四 哲学方法的正与负187

五 冯学与维也纳学派190

六 “新理学”的地位与意义193

“冯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全国第七届冯学研讨会论文 南阳理工学院 2007年9月21日 南阳)197

一 哲学与时代197

二 “冯学”产生的社会时代200

三 “冯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206

解读与选择——从“仇必仇到底”说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学术研讨会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 2007年10月13日 成都)217

一 “仇必和而解”与“仇必仇到底”217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221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中国化228

“冯学”与社会时代的变迁(“冯友兰与西南联大”学术会议论文 云南师范大学 2008年月10月24日 昆明)233

中国哲学的符号:从孔夫子到冯友兰(国际文化符号学研讨会论文南京师范大学 2008年11月15日 南京)255

心学之集大成者——兼论冯友兰论阳明心学(第四届国际阳明学学术讨论会论文 贵州修文 2009年5月7日)280

解析的唯物论与逻辑的新理学——兼论张、冯二先生之“气象”(纪念张岱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会议论文 北京大学 2009年5月30日 北京)294

一 从方法论说,张学与冯学可谓同途而殊归294

二 从哲学人生说,同途殊归可以切转为同途同归298

三 二位哲学家的人格气象302

冯友兰哲学中的“人学”思想 ——从《人生哲学》到《新原人》(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 辅仁大学 2009年7月7日 台湾)306

一 从《人生哲学》到《新原人》306

二 “过渡”的必然性309

三 “新理学”体系的核心311

四 直达“圣域”的天地境界316

“冯学”的方法论(“毛泽东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学术会议论文 湘潭大学 2009年10月20日 湘潭)322

一 对于中国哲学方法的简单回首322

二 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方法的运用325

三 新理学方法的内在张力330

四 方法论探索的意义334

“冯学”的美学观340

一 冯友兰早期哲学史著作中的美学340

二 《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美学思想345

三 “新理学”的美学观350

四 对于冯学美学之简评357

后记361

热门推荐